在电影中经常出现的爆破筒是一种什么样的武器装备?

军史吐槽君


“爆破筒”顾名思义,就是一种爆破器材。



现代爆破筒的起源与战争中铁丝网的使用分不开。当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几位农民在1874年发明了铁丝网之后,这种玩意很快在战争中成了进攻部队不可逾越的障碍。1901年,第二次布尔战争进入到游击战阶段的时候,英国军队在南非的草原上架设了6000km以上的铁丝网来对付神出鬼没的布尔游击队。1904年日俄战争中,俄国在旅顺要塞攻防战中更是大量使用铁丝网,再配以机枪、手榴弹等武器,使进攻要塞的日军尸横遍野。为了能够有效地清除铁丝网,1912年,英国驻印军队的一名工程师麦克林托克(McClintoc) 在“ 班加罗尔” 驻地设计了一款可单兵携带的轻型爆破器材。由于这种爆破器材的外形很像鱼雷,所以取名为“班加罗尔鱼雷”(Bangalore torpedo)。其由钢管填充炸药制成,在简体的头部安装有圆锥形保护帽,既可避免爆破筒在粗糙的地面发生碰损,同时也可使其更容易伸进铁丝网中。简体的另一端则为安装引信的引信室。“班加罗尔鱼雷”通过导火索和雷管引爆后可以在铁丝网中开辟长1.8m、宽3m左右的通路。当“ 班加罗尔鱼雷” 传入中国后, 其被称为“ 爆破筒”。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就有美军抢滩成功后使用数根爆破筒串联起来对铁丝网、雷区进行爆破从而开辟攻击通道的镜头,非常贴近实战。我军也在历次战争中使用爆破筒。



爆破筒的使用是极其残酷的过程,士兵必须冒着生命危险暴露在敌人火力之下向目标前进,然后拉响导火索,待数秒之后爆破筒爆炸,在缺乏攻坚火力的年代,我军为了成功爆破一个目标,部队往往要付出极大的伤亡代价。



现如今我军已装备改进型的爆破筒,严肃地说已经不是“爆破筒”了,而是可以曲卷起来的柔性爆破索,该型爆破索可根据爆破任务需要改变长度,使用火箭抛射的形式向目标地域发起爆破作业,有单兵型号的,也有车载型号的,极大减少了作战中的兵员伤亡,提高了排障、排雷等任务的爆破效率。



至于那些攻坚任务,如今已不再需要士兵靠“人肉”去完成,我军“火力缺乏后遗症”是相当可怕的,可以选择炮轰、火箭弹轰,如果还不凑效的话,那就拿反坦克导弹轰;什么?还不尽兴?那就呼叫直升机来轰,甚至可以根据任务需求让有人机无人机战斗机攻击机轰炸机带蛋来轰,铁炸弹轰完激光制导轰、卫星制导轰、钻地蛋轰、集束蛋轰、温压蛋轰……真理之内各种轰。



谨以此文,不对,谨以此回答向老一辈革命战士致敬,此盛世,如你所愿!


永哥是个社会人


说起爆破筒,我觉得大家的第一个印象就是王成抱着爆破筒冲上美军的画面,之前还有经典台词,“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向我开炮!”。看电影《英雄儿女》的时候,还很小,别的记不住,只有这个画面和台词了。当时看得我热泪盈眶。从此也记住了爆破筒。由于当时看到王成的对面,是一群惊恐的美国鬼子,所以,感觉爆破筒一定是威力无比的大杀器。后来,成年了,才知道,爆破筒威力并不大,那时候的爆破筒,都是缴获的美军的,一小部分是仿制美军M--10型。长约1.5米,里面有10公斤TNT,美军的作用是破障,志愿军缺少大威力爆破器材,所以,缴获的爆破筒成了志愿军的必杀技。对美军的轻型坦克有一定的威胁,对中型以上的坦克,基本很难造成杀伤,但是,无论什么样的坦克履带,都禁不起爆破筒的爆炸。所以,志愿军的爆破筒的功能就是,摧毁坦克履带,塞入地堡,碉堡的射击孔。威力相当于集束手榴弹。

英雄高举爆破筒,一道电光裂长空。

地陷进去独身挡,天塌下来只手擎。

有时间大家再去看看《英雄儿女》吧。

一直以为,爆破筒这种近战武器,已经被淘汰了,后来才知道,对越自卫反击战时候,我们还在用。这是听本单位一个越战老兵说的。而另外一个退役同事说,他当兵时候是仓库保管员,里面也有爆破筒,不过,他们是工兵团。他是89年的兵。再往后就不知道爆破筒在我军的情况了。



夜之风16


现在差不多该淘汰了吧。据说最早出自张献忠攻打成都的时候。张军队把大树掏空塞上炸药炸城墙。说简单点就是铁筒子里面塞炸药。对付铁丝网,碉堡比较好使。随着武器进步又有了新玩法。就是缠上铁丝防止他滚动往坦克上扔。后部的发动机舱散热片总之吧比较薄的地方怼上就能破坏。但是毕竟是靠人抵近才能使用的现在火箭筒,反坦克导弹可能会挤占它的生存空间。而回光返照的新玩法是把新式手榴弹接起来做一个。



夕惕若厉23


爆破筒是一种用于破嶂,排雷,炸碉堡工事,炸装甲车辆的较大威力爆破性武器,呈长筒状,长度约一米五,采用拉线发火引爆方式,相比于炸药包,爆破筒更易携带且能够更易挿入需爆破物体较深部位,以达到更理想的爆破效果。

我军的爆破筒最早是缴获自国民党军的美制爆破筒,并在我军兵工厂进行了仿制,但解放战争靠缴获和仿制数量十分有限,没有形成规模,但也充分认识到了爆破筒的威力,这种爆破武器对付碉堡及轻坚固工事还有破嶂效果非常好,因而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缺乏更好武器的情况下,爆破筒成了不可替代的爆破器材。

之后我国先后制造了59式及59一2式爆破筒,主要是用无缝钢管制造,以后又发展了68式爆破筒,在之前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减轻了重量优化了结构,为防反拉火后延爆时间大为缩短并能产生较高温的火焰。

爆破筒在实战中确实起到较重大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不能对付装甲较厚的坦克装甲车辆,排雷方面对付较宽大密集雷场效果也有限,而炸敌碉堡工事时也易被敌握住并反推回来,这些弱点在朝鲜战场甚至对越反击战中都得到印证!后来我国军工又对爆破筒进行了改进,在爆破筒前端安装了瞬时高温防反装置,采用了耐高温材料,拉火后其前端部位会瞬时达到一千多度高温,使敌,无法接近,爆炸后可产生高温达2200度,岩石都能融化。我曾与1981年见过此爆破筒并听了相关介绍,不知后来有无装备部队,但随着各种更先进的大威力武器出现,这种仍需靠人力近距离投送的武器应该不适合现代化战争条件下使用了,应该早已淘汱了。


那年那支56半


我觉得像是雷管


渣渣灰4289


内装炸药的圆柱体筒状物。

通常是用来对付坦克装甲车碉堡炮楼暗堡,各种障碍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