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改革开放40年·9位浙商大佬的奋斗故事

「聚焦」改革开放40年·9位浙商大佬的奋斗故事

四十年前的岁末,市场经济的一声巨响,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市场经济改革,踏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从1978年开始,中国的民营经济开始萌芽,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近四十年来,民营企业保持了不断的增长和发展。

10月24日,全国工商联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名单》,9名浙商名列其中。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这40年,也是一部当代浙商史。

40年来,浙商英雄辈出、灿若星河,他们用水滴石穿的韧劲和敢为人先的胆识,不断突破边界、创造奇迹,推动和参与了这个国家经济崛起和社会变革的历史,留下了浙江特色的特殊印记。

马云

「聚焦」改革开放40年·9位浙商大佬的奋斗故事

“继续改革开放,是对世界的担当。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浙商。浙商要跨越商人,成为企业家,而当新时代的企业家,要有‘三观’:全局观、未来观、全球观。”

马云在浙江对外开放大会上说,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浙商。改革开放之前,浙江只有生意人,但是没有浙商。改革开放的40年,就是一部当代浙商史,浙商的命运跟改革开放息息相关。因为改革开放,世界上突然出现了这么一群人,他们虽然一无所有,但相信未来、相信一切,相信这个社会的治理。从来就没有做过生意,但是什么都敢去尝试;虽然连国门都没有出过,但敢把生意做到全世界。

历史创造了浙商,浙商也在创造历史。如果说过去四十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主要是为了我们国家自己的经济发展,解决自己家里的问题;那么未来的四十年,我们将继续改革开放,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加是因为对世界的担当。

浙江,浙商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是改革开放的实践者,未来依然会是改革开放永不停止、永不消失的一股坚强的力量。

浙商要继续改革开放的事业,必须继续做好“四个坚持”,坚持理想主义、坚持乐观主义、坚持学习、坚持自重、自尊和自强,这些我们永远不能放弃。浙商要跨越商人,成为企业家。企业家不同于生意人、不同于商人。生意人是有钱就干,商人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企业家将要以家国利益为重、以未来利益为重。浙商群体要勇当新时代的企业家,要有“三观”:全局观、未来观、全球观。

王均金

「聚焦」改革开放40年·9位浙商大佬的奋斗故事

“为社会创造价值,建国际化现代服务业百年老店是我们的使命。”

“如果不是那股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唤醒了蕴藏在我们温州人身体里的企业家精神,我可能会是一个象父辈一样的本分渔民。”谈起今天的成就,王均金说,他们这代人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下全民参与商品经济脱贫致富的浪潮兴起。出生在温州苍南县大渔镇的王家三兄弟,也是在这个时候,跟着乡亲们离开故土,远走他乡做起了小买卖。

从成长轨迹来看,均瑶集团一直以来都扮演着民营企业“急先锋”的角色。从1991年民营包机首次介入国家垄断领域开端,2002年入股“东方武汉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使得民营企业首次入股国家全资控股业务领域;2004年控股原国有独资公司江苏无锡商业大厦集团,并将其改制为民营控股公司;2005年获准筹建上海吉祥航空有限公司,并于2015年5月完成吉祥航空在上交所的上市;2014年9月获批主发起全国首批五家民营银行之一的上海华瑞银行。金融服务业作为均瑶集团主营业务之一,占据着均瑶集团转型升级的“战略”高地,将有助于均瑶集团向多元化、产业化、集团化的更高台阶迈步,也为均瑶集团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航线”。

在将均瑶集团成功纳入一个新轨道之后,王均金的担子亦轻亦重。“百年老店,不是一时心潮就能做出来的,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于建立“百年老店”的艰难,王均金很清醒。“百年老店,慢慢做,每一步都是要为这个目标做。百年老店靠一个人也做不完,我今天是在做框架,把品质底子打好,以后接任的再往前加。”

王建沂

「聚焦」改革开放40年·9位浙商大佬的奋斗故事

“积极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历史机遇,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把握‘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积极践行新时代浙商精神,继续实施重大产业转型升级,争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王建沂的创业始于1987年。抓住了改革开放的好机遇,他以浙商敢为人先的精神,30年来一直坚守实业,心无旁骛、脚踏实地地搞制造,形成了以“万事做精”为核心的工匠精神。创业至今,富通集团经历了从电线、电缆到光缆、光纤、光纤预制棒,再到核心技术标准和规则的制定,实现了华丽的转型升级。

作为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践者和受益者,自创业以来,王建沂带领富通集团,以“守纪律、讲规矩、懂感恩、知敬畏”为准则,不断锤炼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推动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同时,始终坚持自觉、主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推动企业发展与社会效益的共赢。

在王建沂眼中,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他说,“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富通集团将积极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历史机遇,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把握‘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积极践行新时代浙商精神,继续实施重大产业转型升级,争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2017年7月,王建沂当选省工商联主席,他数次强调“责任重大”。作为“领头羊”,他要和全体浙商一道,为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为浙江制造在全球制造业舞台上争光添彩。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富通集团将站在新30年的历史起点上再出发,打造面向2025年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综合线缆企业集团。”

李书福

「聚焦」改革开放40年·9位浙商大佬的奋斗故事

“改革开放40年,吉利造车刚好20年。我创业35年,几乎见证了改革开放全过程。”

吉利是从台州走出来的世界500强,从一个乡镇企业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企业,李书福深深感恩改革开放,感恩这个时代。“遇到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才有我们这些人参与市场公平竞争的机会,我们可以自由地研究新技术,新产品,这是改革开放前不敢想象的政策,今天已经成为现实。”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吉利,更没有吉利的今天。

三十多年的时间,李书福紧跟时代,坚守产业报国使命,坚持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带领吉利集团坚持以实业为本,秉持工匠精神,专注品质,大力发展民族汽车工业,立志打造“百年老店”,如今的吉利已经连续7年位列世界500强,成为让国人骄傲的民族品牌,是推动中国制造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典型。

作为改革开放的第一代创业者,吉利汽车创始人李书福正在成为中国商界创变者的范例,也是最值得尊敬的汽车行业领袖之一。

回首来时路,李书福感慨道,“吉利因为这四十年的历史机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小山村走向全中国、走向全世界。所有这一切都应归功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我们必须倍加珍惜,为中国汽车跑遍全世界,而不是全世界的汽车跑遍全中国而顽强拼搏。”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致敬改革开放最好的方式就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中国汽车工业也是一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李书福积极提倡自主创新,他认为要欢迎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鼓励各种形式的创新与探索,更是大力赞成中国汽车工业应更加开放,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我感恩时代,更憧憬未来。”

汪力成

「聚焦」改革开放40年·9位浙商大佬的奋斗故事

“我到华立刚好是改革开放开始的那一年。这40年波澜壮阔,民营企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我们华立也几经沉浮,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调整战略思路和经营策划,不断挣脱束缚,超越自我……”

1978年,汪力成以技术员的身份,通过余杭仪表厂第一次公开招工考试进入华立。之后几年里,他负责筹建成立了全厂第一个中心实验室,第一个“华立”商标注册成功。1987年,华立进入发展困难期和瓶颈期,年仅27岁的汪力成临危受命接过厂长接力棒。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汪力成大胆提出“多品种发展、专业化生产,大集团模式、小核算体系,全方位开发、多角化经营,混合型经济、跨地区战略”40字经营方针,采取一系列果断措施,让华立扭亏为盈、重焕活力,正式拉开他将这个濒临破产的集体企业缔造为产业帝国的序幕。

“主动拥抱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汪力成始终坚持以“全国领先、全省示范”的高标准为要求勇于探索,带领员工拥抱改革、投身改革。1999年,电表行业迎来了国家“两网”改造的历史性机遇,汪力成通过实施“99旋风计划”紧抓机遇,迎来了发展新阶段。通过多年来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今的华立集团已经从一个乡镇小厂,变成一个产业涉及仪表、系统信息电子、医药、新材料等多个领域的大型企业集团。

2016年,汪力成作为全国唯一的民企代表在中央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汇报了华立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情况。在他看来,民营企业以其相对灵活的市场化运作特性,可以有效成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的黏合剂,华立也成为了率先在“走出去”道路上探索与实践的浙江民营企业。

40年的征途中,汪力成带领华立集团完整地经历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企业跃迁的所有阶段。

宗庆后

「聚焦」改革开放40年·9位浙商大佬的奋斗故事

“改革开放四十年,老百姓对民营企业的看法发生了很大改变。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幸运地是赶上了一个创业的好时代。”

将娃哈哈从校办工厂发展成如今中国最大的民族饮料企业,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认为娃哈哈的成长离不开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初期是紧缺经济,什么都缺乏,机会遍地都是,只要敢想敢做、敢拚敢干,就可能白手起家获得成功。”

1978年,宗庆后刚回杭州,进入杭州工农校办纸箱厂做推销员。1987年,杭州市上城区文教局对下属的校办企业经销部推行承包经营,宗庆后主动接手了这个经销部,创业之路也由此开始;1991年,娃哈哈兼并了杭州的国营罐头厂,这是民营企业第一次兼并国有企业,也是宗庆后扩大企业规模的第一步。

对外开放、引进外资,让中国的本土制造企业在外资企业的带动之下得到了成长,提升了技术水平,娃哈哈也成为了受益者之一。1996年,面对需求日益多样的市场,娃哈哈和达能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多家合资公司,生产以“娃哈哈”为商标的纯净水、八宝粥等产品,种类更为丰富。

在宗庆后看来。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就是允许搞民营经济,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大锅饭”,既讲公平也讲效率。土地承包等经营的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革开放鼓励了民营企业发展,调动了老百姓创造财富的积极性。

如今的娃哈哈已经拥有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辐射万里的销地产结构,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建有近80个生产基地、总资产近400亿元,连续二十年年问鼎饮料行业榜首。

作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代表,娃哈哈30多年的发展史不仅是个人奋斗的成果,也离不开时代大势的助推。宗庆后看来,民营企业是在改革开放政策和政府的重视扶持之下发展起来的,现在成为重要的经济发展力量,不仅解决了不少就业问题,也创造了很多财富。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部门的支持关心下,浙江的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也越来越好了。

“所以我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娃哈哈。娃哈哈是时代造就的企业,是改革开放之花结出的果实。”

南存辉

「聚焦」改革开放40年·9位浙商大佬的奋斗故事

“我出身贫寒,曾经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是改革开放改变了我的命运。我能有今天,正泰能有今天,真的要感恩这个时代,感恩这个国家,感恩这个社会!”

今年55岁的南存辉,抓住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机遇,以浙商与生俱来的吃苦耐劳、敢闯敢干的拼搏精神,从一个13岁辍学修鞋挣钱助家的小鞋匠起步,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搏击、锤炼,坚持以“听中央的、瞄市场的、干自己的”为信条掌舵正泰集团,让正泰成为了今天中国电器王国里的骄子、新能源领域的佼佼者。

用他自己亲身经历的感悟来说,如今的正泰、如今的自己,是改革开放好政策的大环境“放”出来的,是穷则思变的穷环境“逼”出来的,是同温州第一代企业家一样的“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闯”出来的,是那种“既能睡地板、又能当老板”而吃苦耐劳的温州人精神“干”出来的。他先知春江水暖,走在了改革开放的前沿。

到了改革开放40周年的今天,正泰集团已经从当初的小作坊稳健发展成为令人瞩目的大型民营企业;南存辉则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鞋匠,蜕变成为一位睿智、厚道、执着的著名企业家,并当选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第一代受益者,南存辉说:“正泰能够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和成就,得益于我国伟大的改革举措——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也得益于我国对外开放的一系列政策。”

正泰的三十三年,是在改革开放的阳光沐浴下成长的三十三年,而在2018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新起点上,南存辉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改革是时代的召唤,创新是时代的主题,奋斗是我们对这个时代最好的回应。”

徐冠巨

「聚焦」改革开放40年·9位浙商大佬的奋斗故事

“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是亲历者、参与者、推动者。”

1986年,徐冠巨跟着父亲徐传化,靠着2000元借款创办起了生产液体皂的家庭作坊,靠着一口大缸、一辆自行车开始创业,而这个略显简陋的家庭作坊就是传化集团的前身。

改革开放方兴未艾之时,伴随着各种思想交锋和争论,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关于发展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是否要继续的争论甚嚣尘上,也让徐冠巨和父亲陷入企业是否要继续办下去的彷徨。就在1989年底,党和政府授予了传化“先进集体”的称号,徐传化被评为“劳动模范”,肯定传化作出的社会贡献,让二人打消了顾虑,坚定了信心。用徐冠巨的话说,“给了企业第二次生命”。

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节点下,徐冠巨说,传化的不断成长壮大,正是中国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展翅腾飞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让我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同时我们思想解放的过程就是在改革开放政策引导下共同见证、参与,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向纵深推进。”徐冠巨动情地表示,他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碰上了这个好时代,经历了这个好时代,且见证并参与了这个时代的发展。

从1986年的家庭作坊,到1994年跨过家门口的乡村小道、走向104国道,到1998年向南跨过104国道,再到启动新总部大厦,传化创业史上的四次搬迁,都折射出传化事业的创新发展,更推动传化事业迈向了更高的发展阶段。

“成功的企业是时代的企业,只有始终与时代对标,与时代共进,才能引领产业。”徐冠巨表示,个人办企业本来只是人民心中的一种想法,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真正点燃了他们心中的一把火,让他们看到了希望,传化就是一个案例。

传化要成为一家怎样的企业?“时代的企业。”他说。

鲁冠球

「聚焦」改革开放40年·9位浙商大佬的奋斗故事

“从田野走向世界的中国农民的儿子。”

今年,正逢万向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鲁冠球的周年忌。

一年前的这天,噩耗传来。那位总是笑容满面,讲话如洪钟的老人撒手离去。

一年后的今天,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共同推出的"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名单上,鲁冠球是唯一一位上榜的已故企业家。

改革开放40年,第一代企业家的生命周期走到了终点。毫无疑问,鲁冠球是这一群体中十分重要的一位。

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助理莫晓平说,“鲁冠球之所以能持续那么多年的成功,主要是两条:第一,他常说做人不能没有梦想,有了抱负,人生才有动力。因此无论他是处于艰难,还是贏得成功,都不会放弃梦想;第二,他每次都比人家先走了一步。先走一步就能喝到第一口水,大家都知道的就不是优势了。”

1983年,鲁冠球搞承包制,当时敢这么做的人还很少,鲁冠球做了。1984年又开始搞股份制。1988年鲁冠球以1500万元向宁围镇政府买断万向节厂股权一一这就是著名的“花钱买不管”。人家想做而不敢做的,他抢在头里做了。

早在1984年,鲁冠球即要实行股份制,并拟定了以存量资产界定为特征的股份制方案,这一方案虽因大环境的原因而未实施,但其设想与1994年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文件精神一致。

1992年新一轮改革大潮涌动,鲁冠球把“总厂制”结构变为“集团式”结构,通过资产清晰的方式剪断了企业同当地镇政府模糊不清的产权关系。

万向从此轻装上阵。“捆住双手,获得自由”,是那个时代成功的企业家主动适应、改善外部环境的重要手段。

鲁冠球崛起于草根,却从未被乡野遮蔽双眼,能够将群体发展目标和个人财富目标结合起来,能够将政策调整与企业战略结合起来,有鲜明的实干家气质和与时代同向的使命感。

对于新转型时代的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来说,激荡岁月还没有过去;鲁冠球等先行者们的人生故事和价值尺度,也远没有过期。

【由省委统战部研究室(宣传办)供稿】

「聚焦」改革开放40年·9位浙商大佬的奋斗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