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苏轼拍成吃货,B站新出的纪录片被骂了!

豆子今天给大家推荐一部纪录片,《历史那些事》

《历史那些事》是一部“实验性”的历史文化纪录片,用传统纪录片配合创意中插的形式发掘历代史料中有趣的故事。

节目用正经中带些戏谑的文案,以主人公的身上特质为切入点,讲述他的一生或当时一段时期的历史。

让严肃的历史更容易被大众所理解,让节目更易被年轻人接受。

--- 在下东坡 一个吃货 ---

第一集苏东坡就开启了自己为吃而奔波的乐天一生。

其实要用现在的话说,苏轼可是出生在书香门第世家的,“唐宋八大家”光他家就占了三。

但节目组早就给自己立下了要“新潮”“另类”的flag。

从苏东坡的《老饕赋》入手,“我们将走进这个老饕欢喜悲伤而不寻常的一生”。

用“老饕”这两个字就概括了苏轼不同寻常的一生。


把苏轼拍成吃货,B站新出的纪录片被骂了!


先别急着质疑节目组是认真的吗。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觉得苏轼是一个多才多艺,生活上多彩多姿的人,“不可无一,难能有二”。


把苏轼拍成吃货,B站新出的纪录片被骂了!


若那时候有“吃货”这个词,先生一定会在最后加上一句“是自笑平生为口忙的吃货”!


把苏轼拍成吃货,B站新出的纪录片被骂了!


苏轼经历了政坛上的起起落落落落,十几年的贬谪生活是他生命中的主题。

他是这么概括自己生平的“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虽然他胸中又很多苦闷和不甘,但是苏轼懂得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并解锁了自己的新天赋,那就是:


把苏轼拍成吃货,B站新出的纪录片被骂了!


没错,被贬到黄州东坡居士便开始了他”为吃创作”的一生!

甚至他的吃都被写进了诗文留下了菜谱!

料理生鲜的《煮鱼法》,调制菜羹的《东坡羹颂》。最有名的就是记载了东坡肉做法的《猪肉颂》,将宋朝被人嫌弃的猪肉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把苏轼拍成吃货,B站新出的纪录片被骂了!


讲真,这才是真吃货!不仅自己吃还能馋哭更多人~

不过现代的东坡肉与苏轼所做的料理方法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到底有多大的变化呢?

节目组通过中插的历史小剧场“吃霸王餐的苏轼”解释了两者之间的差距。


把苏轼拍成吃货,B站新出的纪录片被骂了!


豆子觉得还是改良后的东坡肉看起来更好吃~

刚被赦免回京,又因得罪保守派被流放到了到了广东惠州。

在广东喜欢甜食的苏轼就算犯了痔疮也是日啖荔枝三百不够。


把苏轼拍成吃货,B站新出的纪录片被骂了!


此时的他处于人生的最低谷,但“吃”让他能与穷、病、俱三座大山顽强抵抗,支撑自己坚强的活下去。

他将市场上贱卖的羊蝎子,注入了烧烤的灵魂。


把苏轼拍成吃货,B站新出的纪录片被骂了!


来到惠州的三年后,一纸诏书又把他贬到了海南儋州,但海南在当时的生存条件很恶劣。

但是苏轼对吃的探索还在继续,他发现了海南真正的美食——生蚝,惊叹“食之甚美,未始有也”,甚至还在信中告诉儿子,千万要保守海南生蚝的秘密。


把苏轼拍成吃货,B站新出的纪录片被骂了!


这也许不是我们熟悉的苏东坡,却是大家都愿意亲近的苏东坡。

豆子很倾佩他那种随遇而安,行至人生低谷不怨天尤人而总能自得其乐的人格魅力。

这也是《历史那些事》创作者的初心,让历史中的人物活起来,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

为了更能被年轻观众接受,片中能看到脱口秀、日和短剧、电影短片甚至是原创MV。

结尾曹石唱的Rap《在下东坡,一个吃货》就广受好评。


把苏轼拍成吃货,B站新出的纪录片被骂了!


把苏轼拍成吃货,B站新出的纪录片被骂了!


把苏轼拍成吃货,B站新出的纪录片被骂了!



歌词也大量运用了苏轼的词——“被赶出朝堂,我就去厨房,每个人都一样平生只为口忙”,“已年近六旬千里迢迢没有掉头,只因在岭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够”,“雪沫浮午盏,蒿笋试春盘,人间如有至味正是清欢”……


把苏轼拍成吃货,B站新出的纪录片被骂了!


会发现动漫梗、大秦梗、UC梗甚至B站文化。

最常见的B站梗——


把苏轼拍成吃货,B站新出的纪录片被骂了!


现代东坡肉与当时的区别,模仿了《孤独的美食家》。


把苏轼拍成吃货,B站新出的纪录片被骂了!


在制作羊蝎子过程中模仿《日食记》。


把苏轼拍成吃货,B站新出的纪录片被骂了!


更多的还需要大家去发现,弹幕上“哈哈哈哈哈”和“????”之间的切换也表现出了观众对流行文化和传统文化结合的认可。

但大家不必担心,这绝不是生搬硬套地附会,戏谑或夸张,都是编剧为了更好地同大家分享或残酷或温存的历史那些事。

节目以八个独立的历史故事展现,涉及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冷兵器等诸多方面。

每集时长在20分钟到半小时左右,非常符合现代年轻人碎片化的观剧时间。


把苏轼拍成吃货,B站新出的纪录片被骂了!


该片的导演是金铁木,执导过纪录片《复活的军团》、《圆明园》、《大明宫》。


把苏轼拍成吃货,B站新出的纪录片被骂了!


获得过金鹰奖、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等多项纪录片奖项。

除此之外,节目也有《人生一串》制作组的参与。


把苏轼拍成吃货,B站新出的纪录片被骂了!


有他们的加持,后面七集应该会更好!

--- 历史如何吸引年轻观众 ---

观众习惯了各种娱乐综艺的搞笑,严肃正经的历史题材提起来都觉得无聊。

历史节目想做好很难,但还是不乏《国家宝藏》、《咱们穿越吧》这样优秀的作品。


把苏轼拍成吃货,B站新出的纪录片被骂了!


把苏轼拍成吃货,B站新出的纪录片被骂了!


尤其是《国家宝藏》,名副其实的综艺黑马,B站的年轻人用满屏弹幕向这档“清流综艺”致敬,豆瓣网友更是慷慨打上了9.0的高分。


把苏轼拍成吃货,B站新出的纪录片被骂了!


《国家宝藏》一开始的定位是“大型文博探索节目”,与《历史那些事》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对节目形式的探索。

《国家宝藏》的探索在于,它与以往的鉴宝节目几乎完全不同,不仅有宝物,还有明星,有故事。

它一开始就不想圈地自萌,走闷声做节目的老路子,它想抓住年轻人的心。


把苏轼拍成吃货,B站新出的纪录片被骂了!


虽有号召力强劲的明星加持,但在整档节目里,节目组并没有让节目过度娱乐化,沦为明星的话题场。

而是让明星专注文物本身,发挥演员的本职作用,以有趣的故事表演、生动的场景还原国宝传说,利用明星的积极影响带动大众科普国宝。

文物科普的专业性和文化节目的娱乐性两者兼顾。


把苏轼拍成吃货,B站新出的纪录片被骂了!


原本略显枯燥的节目,却因大气磅礴的制作、明星演员们极其有趣的“场景重现”和背后的匠人故事俘获一大批具备高审美标准的年轻人。


把苏轼拍成吃货,B站新出的纪录片被骂了!


此次《历史那些事》节目组的初心,也是想做一部年轻人觉得有诚意、有乐趣纪录片。

只不过这次的尝试,似乎有些不太令人满意。

不少观众评价这部纪录片形式大于内容,节目里玩得梗也都生硬无趣。


把苏轼拍成吃货,B站新出的纪录片被骂了!


豆子还会继续观望两期。

毕竟有人说——


把苏轼拍成吃货,B站新出的纪录片被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