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農民“補”,不如對農民“讓”

我們農民的生活狀況已經是顯而易見的事情。糧價低迷,農產品滯銷,農資上漲,農機上漲使得農民收入受限。我們國家重視農業的發展,農村的改變,農民生活的改善,一系列的政策皆是“補”。

國家對三農的政策是有利於農村改變,農業發展,農民改善的。只是現實中總是不如人意。農村面貌僅僅是粉牆整潔,標語到位;農業的發展卻是農資鏈價格獲得了利益,而切身農民沒有得到切實的利好;農民生活的改善是“部分困難戶”,而廣大的農民仍然承受生活的壓力……

所以這一“補”並沒有起到設想的作用。

如是,與其對三農進行各種方式的“補”,不如換種方式進行,那就是“讓”。

一讓農民看病,治病免

農民收入低,看不起病,生不起病。新型合作醫療制度本是對農民的一種保障。但是卻因各種藥品、服務費用的增加,至使農民更加困難。如果把“補”的方式換成“讓”,也許能改變這種狀況。

這樣說,很多人會不明白,覺得是天方夜譚,痴人說夢。其實不然。簡單的說,每個到醫院看病的首先是“掛號”,那麼掛號費是不是可以“讓”?病歷本是不是可以“讓”?住院治療費用是不是可以“讓”?……

一個“讓”字,可以使得醫院不能亂收費,增加農民負擔;一個“讓”字可以使得國家對醫院進行嚴格的監管……

二讓農民孩子入學免

農民的孩子上學困難難以想象。如果把農民的孩子入學費用免去,這一“讓”,使得學校真正的為國家“培養人才”,而不是為了單純的升學率。

三讓農資與物種。農資等農業相關企業,機構如果真是為了我們的農業發展,那麼請先把農民的利潤“讓出來”,如果農民增收,那麼農民最後買單,如果農民欠收,一同承擔風險!這一“讓”是不是把農民的風險降到了最低?解決了農業發展的困境?

……

總之,要農村振興,農業發展,農民生活改善,短期內不能解決農民的養老,收入等問題,那麼這一“讓”是不是可以實行呢?

2018.10.2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