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观察|外资撤离中国?走的都是“水土不服”的企业

财经观察|外资撤离中国?走的都是“水土不服”的企业

本报记者 陶娅洁报道

今年以来,一些跨国企业在中国的业务调整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外资撤离论”成为一些人唱空中国经济的论调。

这一论调到底是不是事实?靠不靠谱?

现象与本质

记者梳理发现,近几年确实出现了外资关闭中国工厂的现象。

比如,2015年诺基亚苏州工厂关闭;2016年初,富士康苏州工厂减员6万多,计划在印度新增10万就业岗位;2017年1月,全球最大的硬盘制造商希捷宣布关闭苏州工厂;紧接着2018年7月,欧姆龙苏州厂宣布永久关闭。有统计数据显示,自2015年以来,苏州每年约撤离外资企业2-3家。

但是,这和外资撤离不是一回事。

谈到苏州,人们的印象还停留在其世界工厂的鼎盛时期。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苏州凭借着中国的人口红利、工业园区特殊的管理模式、优惠的税收政策等因素,获得了技术外溢,成为全球IT业的代工厂。外资看中了苏州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赚取了大量的利润。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让外资的收益率逐渐降低。早在2016年发布的《经济蓝皮书春季号:2016 年中国经济前景分析》显示,中国很多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工人工资水平已远超东南亚国家。另据全球经济研究和政府企业咨询机构——牛津经济研究院2016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已经趋近于美国。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目前中国的劳动力人均成本是柬埔寨的4.3倍,越南的2.7倍,印度的2倍,印尼的1.8倍。不仅如此,东南亚各国开始给予外资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办厂。

除去成本提升,有分析指出,近年来长三角、珠三角的土地成本上涨,提高环保标准的诉求此起彼伏,且税收优惠的力度也没有以往大,外资投资的收益率看上去也没有以往那么高。

“不过,低端产业才在乎成本,高附加值产业受市场驱动明显。”上海社科院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林建永此前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

也就是说,无论是中国人口红利消退,还是企业用工成本、土地成本的不断提升,以及综合税率居高不下,都是促使外资企业被淘汰、或者撤离的不可忽视的原因。但这些只是诱因,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外资企业自身,他们或是经营不善,又或者是策略调整。外资的这些举措,是企业审时度势调整全球战略布局的市场行为。

有分析指出,最近几年撤离苏州的外资企业,有些属于电子制造业的代加工厂或组装厂,这些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较弱,因而抵抗产品更新换代和同行竞争的能力也相对较弱。有市场人士举例,在日本从中国撤资的行业中,主要是纺织服装、轻工和家用电器等低端或劳动密集型行业。而且,决定从中国撤资的绝大部分日本企业并不是真正撤离而是调整,只撤走部分竞争力弱、盈利能力差的部门。还有一些企业仅仅是调整布局,并非真正离开中国市场。比如日本欧姆龙公司,面对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该公司一边关闭苏州工厂,一边投资10亿日元扩大上海工厂规模。

可见,关闭并不等于撤退,只是换了一个方向。

中国对外资仍有较强吸引力

对此《经济日报》撰文称,实际上,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中,外资的进进出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而无论是从数据上看,还是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来看,“外资撤离论”言过其实,实属危言耸听。

我们不应过度放大外资撤离效应,外资迁移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从苏州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看,2018年上半年就有488个新设外资项目不断落户苏州。而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1331家,同比增长102.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65亿美元,同比增长6.1%。

不仅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外商对中国投资的含金量也越来越高。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此前也表示,中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利用外资的结构也在调整和升级,高端装备制造的企业,创新能力强的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高的企业等,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利用外资的重点方向。

“总体来看,中国依然对外商具有较高的吸引力。毕竟不是每个国家都具备市场规模大、产业配套条件好、基础设施完善等条件。”宋清辉说道。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指出,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吸引外资的因素之一。我们不仅去产能,还在补短板,既要自主研发,又要引入技术和资本等外部资源。外商带来真金白银的技术,才能在中国市场抓住机会。

与此同时,中国还放宽了外资的市场准入。近日宝马集团发布公告称,同意斥资36亿欧元增持华晨宝马25%的股份,从现在的50%增至75%。华晨宝马成为中国汽车合资企业中第一个打破50:50合资股比的企业。

“因此,一些中小企业可能会因为各项成本增加,对中国市场的投资产生顾虑,甚至会转向东南亚。但对一些有实力的大型外企而言,在长期展望和战略布局的考虑下,他们或会继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宋清辉指出。

面对比以往更富吸引力的营商环境,众多外资企业不断释放投资中国市场的积极信号。美国车企特斯拉宣布将在上海投资设厂,规划年产50万辆纯电动整车;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计划在广东建立化学品生产基地,投资总额将达到100亿美元;埃克森美孚公司宣布将出资100亿美元在广东建设大型独资石化项目⋯⋯

在未来,高技术外资企业替代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将成为趋势。

财经观察|外资撤离中国?走的都是“水土不服”的企业
财经观察|外资撤离中国?走的都是“水土不服”的企业

中国产经新闻

经济成功人士的标志读物

新闻拼盘 品味中国

News Collection, Experience & Taste China.

财经观察|外资撤离中国?走的都是“水土不服”的企业

订阅:cien_offical

财经观察|外资撤离中国?走的都是“水土不服”的企业

微博:@中国产经新闻

财经观察|外资撤离中国?走的都是“水土不服”的企业

投稿[email protected]

讲述,你在产经一线的故事

长按二维码关注

财经观察|外资撤离中国?走的都是“水土不服”的企业

点击 “阅读原文” 阅读中国产经新闻数字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