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探路醫改成“排頭兵” 人均預期壽命達76歲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是推進健康安徽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從“兩步並一步”,先行先試基層醫改;到勇立潮頭,全面推開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再到敢為人先,率先啟動省級深化醫改綜合試點……安徽勇挑醫改“排頭兵”責任,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安徽解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加快推進健康安徽建設,將醫改納入全面深化改革總體部署,在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等重點領域不斷取得突破。目前,全省人均預期壽命達76歲,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嬰兒死亡率、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人民健康水平提高,群眾獲得感顯著增強。

“改革是一個不斷探索的漸進過程,改革的每一步都遵循漸進式改革路徑”

——以實行“零差率”為突破口,讓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迴歸公益性,努力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

“那天天剛黑,我突發腦梗塞,幸虧家庭醫生孟凡剛及時趕到,才幫我撿回一條命。”說起自己3年前的一場重病,長豐縣莊墓鎮棗林村69歲村民馮德美萬般感慨。從那以後,村衛生室提供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他一年都不落下。問及簽約3年的感受,老人連連稱“值”,“一年幾次免費體檢,定期量血壓、查血糖。孩子們都在外打工,我身體不好,幾乎全靠家門口的村醫照顧! ”

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是醫改工作中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平的重要內容之一。自2015年起,我省在30個縣啟動農村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試點。目前,全省城市和農村已實現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全覆蓋。

為基層百姓就醫帶來“福音”的變革始於2009年。當年12月,我省在32個縣(市、區)啟動基層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試點。 2010年9月1日,全省所有政府舉辦的基層醫藥衛生機構全部建立基本藥物制度,全部實行“零差率”銷售,在全國率先實現基層醫改“全覆蓋”。“改革對基層醫療機構的管理體制、人事、分配、藥物、保障制度等5方面進行‘洗牌’,將村衛生室納入到鄉鎮醫院一體化管理,讓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迴歸公益性,創造性地將基本藥物制度‘落地’。 ”省醫改辦專職副主任謝瑞謹說。

改革就是闖關。我省主動觸及醫改難題,知難而上、執著向前。

2012年11月1日,首批在21個縣試點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一個半月後即全面推開。

2015年,挺進城市公立醫院改革的深水區。當年4月1日,全省百所城市公立醫院以實行“零差率”為突破口,啟動“三同步”綜合改革,建立科學合理的公立醫院運行補償機制,努力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

“改革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我省醫改的每一步都遵循‘部分試點-全面推開-鞏固完善’的漸進式改革路徑。 ”謝瑞謹表示。如基層醫改,經歷了從最初的“一主三副配套”政策體系,到全面推開階段的“30條”鞏固完善措施、“18條”修補改革漏洞,直到2015年取消“收支兩條線”,使基層醫療機構運行效率得到有力提升。

“‘以大帶小’構建共同‘利益鏈’,整體提升基層機構服務能力,引導患者有序就醫”

——向整合資源要效率,加速構建分級診療制度,著力打造合理就醫新格局

2015年,作為全國首批省級深化醫改綜合試點之一,我省以“摸石頭過河”的勇氣和探索創新的魄力,承擔起為全國提供醫改示範樣本和可複製模式的使命,努力讓百姓享受更多改革紅利。

衛生資源總量不足且配置不均衡,是我省醫療衛生事業現狀。 2015年,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數、執業醫生數、註冊護士數均位居全國後列。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少、能力低、水平差,嚴重製約分級診療制度的推進。

基於這一現狀,我省綜合醫改向整合資源要效率,發揮大醫院“龍頭”作用,精準幫扶基層,加速構建分級診療制度,著力打造合理就醫格局。

在城市,發揮三級醫院技術和資源作用,組建形式多樣的醫聯體,精準幫扶基層;在農村,以縣級醫院為龍頭,與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建立“醫共體”,推動優質醫療衛生資源下沉基層。 “通過‘以大帶小’的醫共體和醫聯體,構建共同‘利益鏈’,整體提升基層機構服務能力,為均衡和優化利用醫療資源、引導患者有序就醫,提供了重要路徑和可能的探索。 ”省衛計委基層衛生處處長夏北海表示。

在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示範縣天長市,由市總醫院牽頭組成3個醫共體,串聯起14個鄉鎮衛生院、163個衛生室和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聯三甲、下聯鄉村”的服務模式使百姓看病負擔不斷減輕。 85歲的汊澗鎮雙元村村民周文玉2017年初不慎摔倒致左股骨骨折,衛生院醫生與天長和合肥專家進行三方會診,使這位有著10年高血壓和心臟病病史的高齡老人在家門口就順利接受了手術治療。

“如今,天長、太和等9縣(市)縣域內就診率已超過90%,天長的醫共體改革經驗還被國家命名為‘天長模式’,在全國推廣。 ”謝瑞謹言語間透著欣慰。

在城市醫聯體建設中,改革新舉措也不斷推出。 2017年8月,合肥、蚌埠、蕪湖3地開展高年資護士下沉社區試點,為居民提供立體化、連續性的健康管理和醫療服務。首批高年資護士43名,分別下沉到22個社區工作,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推進群眾健康教育和基層帶教工作,真正打通醫聯體到居民之間“最後一公里”。

“讓群眾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釋放改革紅利,實現全生命週期的健康管理”

——建立醫療、醫藥、醫保“三醫聯動”機制,不斷拓展醫保作用空間,小康路上不讓一個人掉隊

進入第四季度,作為我省首批“三保合一”試點城市,合肥、蚌埠、滁州3地都在為啟動運行的醫保管理改革新體制而忙碌。今年,3個市的二級以上公立醫院按病種付費範圍將繼續擴大,其中新農合將達到150個病種、40%執行率。

“在深化醫改中,醫保處於核心位置,不僅調控著醫院醫療服務行為,也調控著患者就醫行為。”省衛計委主任於德志表示。在持續深化醫改過程中,我省著力建立醫療、醫藥、醫保“三醫聯動”機制,推進管理體制和經辦機制改革,不斷拓展醫保作用空間。新農合在全省範圍內實現籌資標準、補償方案、報銷目錄、信息系統、基金管理、定點醫療機構評審標準“六統一”管理。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執行大病保險患者住院費用實際補償比分別提高12個和9個百分點,患者就醫負擔明顯減輕。全省“按病種付費”,病種總數達800種,全省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均開展了住院按病種付費,按病種付費病人佔出院病人比例達36%,全國最多。

37歲的定遠縣藕塘鎮南店村大葉組村民趙某義,不幸患上慢性腎衰竭,2017年在當地醫院共接受152次血液透析治療,醫藥總費用高達79200元,經過新農合補償64900元、大病保險補償5580元、民政救助7920元,最終個人自付費用僅為800元,補償比高達98.9%。 “多虧了黨的好政策,真是解了我們的大困難!”他的這份欣喜,來自我省實施的健康脫貧工程。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是我省最突出的脫貧障礙,是解決扶貧“硬骨頭”的重要著力點。為實現精準脫貧,我省打出政策組合拳,在醫保優惠政策的基礎上,建立貧困群眾“三保障一兜底一補充”政策,也就是設定“351”政府兜底保障線和慢性病“180”補充醫保。在相互銜接的政策體系下,2017年,貧困人口平均實際補償比例達到93%,慢性病實際補償比超過96%。

不斷挺進深水區的改革正在努力釋放更多改革紅利,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通過一系列的改革,不斷地改善醫療衛生機構的運行機制,實現對老百姓健康的全面管理,讓群眾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釋放改革紅利,實現全生命週期的健康管理。 ”於德志說。(記者 王慧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