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国王朝》里,最后男主同意把城池给萨拉丁,既然如此,之前的斗争有何意义?

zhangxiaotao042035


萨拉丁也算是当年中东世界的一代英主,历史上的他自然没有打算过要屠灭耶路撒冷,电影里只是对历史做了一些改编,萨拉丁在攻占耶路撒冷后,解放了城里的奴隶,也没对城里的百姓怎么样,允许宗教信仰自由,几乎是以德报怨,相当的伟大。而近百年前,当基督徒攻陷耶路撒冷之后,屠杀了所有的穆斯林。

回到问题中来,简单来说,电影里的萨拉丁打算薪酬旧账一起算(基督徒主动挑衅萨拉丁并杀害了他的妹妹,以及多年前屠灭耶路撒冷城内的穆斯林),攻下耶路撒冷之后“NO MERCY”(没有任何怜悯,就是屠城),对于这个情况,巴里安也是非常清楚的,他必须要让全城百姓团结一致,与穆斯林的军队拼死一搏,给他们带来巨大的伤亡,以换取生的希望。

毕竟萨拉丁当时已经是中东雄主,光在大马士革就有20万军队,如果算上其他地方的军队,萨拉丁能调动的军队少说也有几十万,而此时耶路撒冷的骑士早已在之前的主动出击中伤亡殆尽,以至于为了鼓舞士气,巴里安不得不临时册封了大量平民为骑士,鼓舞他们为了保护城内的老弱妇孺去勇敢的战斗。

对于铁匠来说,这个时候耶路撒冷的平民必须摆出一副玉石俱焚的架势,与耶路撒冷的军队血战到底,迫使萨拉丁顾忌伤亡过大,而与守军进行谈判,以求能给城内的人博得一线生机。

巴里安组织顽强抵抗的目的不是为了能守住城池,守是注定守不住的,而是以激烈的抵抗换取和谈的资本,让萨拉丁权衡得失后,放过耶路撒冷的百姓。

对于萨拉丁来说,他手下的士兵都是很值钱的,供养成本比平民大得多,当年耶路撒冷王用的也是这一招:你不退兵我就和你同归于尽,即使最终穆斯林的军队伤亡小于基督徒,但对萨拉丁来说这种代价的交换也是很不划算的,打了一阵子,死了这么多士兵,不如放你们走,耶路撒冷我也占了,捍卫伊斯兰教的伟大事业我也占了,就够了,我的士兵还有其他很多的地方要用,那我士兵的命去换基督徒的命,最后的结果并不能带来更多的好处,那我何苦拿人头换人头呢?

萨拉丁在历史上和在电影里都是很有风度的,很信守承诺,说不杀就不杀,耶路撒冷没有死一个人,这在古代的帝王里是不多见的。

当然,巴里安还是很有话语权的,全城百姓在生死存亡之际体现了强大了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巴里安的有效组织下,进行了顽强的反抗,给予萨拉丁的军队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在后期的和谈里,巴里安誓言要把耶路撒冷玉石俱焚,鉴于耶路撒冷在干燥多风的环境里,巴里安完全可以让耶路撒冷变成一片废墟,如果真如此,那萨拉丁即使占领了耶路撒冷,那得到的价值也要大打折扣。

可以说,顽强的抵抗者巴里安遇到了伟大的征服者萨拉丁,经过一阵史诗般的攻城和守城的战役后,双方达成了伟大的和平,堪称佳话,虽然只是在电影里罢了。

至于巴里安为什么要争取这个机会,其实这个也很好理解,在当时的战争文化里,不管是欧洲还是阿拉伯世界,一座城市的投降有不同的情况,如果完全没有招架之力,那城破后,老百姓都只有被卖作奴隶的命运,如果城市进行了激烈的抵抗,那敌人不得不允许这座城市“荣誉投降”,会允许这座城市的人自由离开,当然财产还得留下,而巴里安争取的就是这个荣誉投降的机会,毕竟守城是肯定守不住的,但可以努力争取一个更好的结果。


云中史记


电影《天国王朝》是依据萨拉丁收复耶路撒冷的史实改编的。

布鲁姆扮演的巴里安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也确实是耶路撒冷的关键保卫者。哈丁战役后,巴里安尽其所能对萨拉丁进行了抵抗,最终投降是因为得到了萨拉丁的保证,耶路撒冷投降后,萨拉丁不会屠城以报复1099年十字军东征攻占耶路撒冷后的大屠杀。巴里安交出城市换得了数十万人的生命,这是他后来被尊奉为圣城保卫者的关键原因,他的功绩不是守住了耶路撒冷,而是拯救了耶路撒冷的民众。

当然,在避免这次劫难的过程中,萨拉丁的作用要比巴里安大得多。哈丁战役后,耶路撒冷的军队精锐尽毁,即使像电影里那样描写的,巴里安对萨拉丁说我会失去城市而你会失去军队是一个真实有效的威胁,但这个威胁如果不是因为萨拉丁本人确乎是一位以公正仁慈著称的国王,耶路撒冷城内的基督徒也无法避免造到将近200年前的穆斯林和东正教徒以及犹太人的厄运。正是因为萨拉丁饶恕了大多数耶路撒冷的居民——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德意志人,将近1000年后,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才在访问大马士革时向萨拉丁墓地赠送了一副水晶棺,这副萨拉丁根本用不上的棺材现在还在大马士革倭马亚清真寺附近的萨拉丁墓中。

需要说明的是,历史上的巴里安和电影里的差别很大。巴里安可不是铁匠,而是耶路撒冷王国的重要贵族,被称为“伊夫林的巴里安”,在耶路撒冷王国位高权重。

他的确和一位国王的妻子结了婚,不过这位王后并不叫西贝莉安,而是叫做玛利亚·康尼努斯,她是拜占庭帝国的皇族,嫁给了耶路撒冷王国国王阿马尔里克(1162-1174年在位),1177年玛利亚在国王驾崩后三年才嫁给了巴里安。她应该是电影里伊娃格林扮演的人物的原型。

电影里的那位公主叫做西贝莉安,历史上也是有这个人的,她是阿马尔里克的女儿,而不是妻子,她生于1160年,耶路撒冷保卫战时只有三十多岁,年纪倒是和电影里的角色差不多,但她可没有嫁给巴里安,她嫁给了蒙特菲拉的威廉。威廉1177年就死了,轮不到参加哈丁战役和保卫耶路撒冷。不过威廉和西贝莉安的孩子倒是也成了国王,就是后来的鲍德温五世。阿马尔里克国王的小儿子是鲍德温四世,就是电影中那个有麻风病戴着面具的国王。不过他即位时才几岁,一直病得很重。鲍德温四世不可能有本事教训自己手下的大贵族盖伊,别说打耳光了,小国王能自己把手套摘下来就不错了。1185年和1186年,鲍德温四世和五世两位国王相继驾崩。盖伊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国王,但随后就在哈丁战役中被俘。这种情况下,防守耶路撒冷的任务才交给了巴里安。


叶海林


我看的是《天国王朝》加长版,有三个多钟头,含有大量被公映时因为过于冗长而被删除的镜头。

电影描述十字军东征期间,一个法国的小铁匠到了耶路撒冷继承了爵位进而守卫孤城的故事。但最后的结局是在优势的穆斯林大军围攻之下,主人公交出了耶路撒冷城,并保全了全城人的性命。

虽然,这片子在北美公映之时票房惨淡,口碑也比较一般。但我看了感觉尚佳,可能是我偏爱历史题材的缘故。特别是片中穆斯林阵营的统帅撒拉丁,虽然美国电影是从基督教十字军的角度来观察,但由于撒拉丁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使得他在该片中的形象也不差,鹰一般的眼神充分体现了王者之风。

全片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战争或打斗场景,而是在耶路撒冷被围困的最后,主人公独自出城与撒拉丁谈判。

撒拉丁要求基督徒投降让出耶路撒冷,并将确保全体人民的安全,保证秋毫无犯,这让主人公非常意外——因为当年基督徒攻占此城之时,对全城居民实施了大屠杀,主人公担心现在也会遭到同样的报复,但最后撒拉丁确实遵守了诺言,保护了全城人的生命。

谈判仅仅三言两语,在两人分别之际,主人公问撒拉丁:“耶路撒冷有何价值?”

已经离开的撒拉丁转身回答:“无价值。”

但撒拉丁随后再次转身,双手抬起放在胸前回答:“无尽的价值!”

随后撒拉丁报以胜利者的微笑(简直酷极了!)。

这段台词是我认为全片最最精华所在,即便这部电影被人批评得再差,仅仅凭着这几句话,也足以跻身于优秀电影之列。

我觉得撒拉丁才是本片真正的主角,无论是智慧、力量、勇气还是人格,均令所有的十字军相形见绌!

耶路撒拉有何价值?

无价值。

无尽的价值。

是的,耶拉撒冷既无价值,又有无尽的价值,它不过是干旱的沙漠边缘的一座古城,但同时又是世界三大宗教的圣地,全世界大多数人的精神归宿。

人们总是看到了后者,所以围绕着这座城市而杀伐不断,导演安排撒拉丁说这句话,无疑是对当今巴以局势的暗示,为了这座有着无尽的价值的城市,不知牺牲了多少无辜的生命,搅动了世界天翻地覆。

但是,撒拉丁的说的“耶路撒冷无价值”,对于今天有更大的意义。片中主人公放弃了耶路撒冷,赢得了和平与无数人的生命,但他回到法国隐居之后,面对英国狮心王查理的问路,表现得如此从容。


蔡骏


关于这部电影,影院版和导演剪辑版是两部完全不一样的电影。最初看影院版,感觉就是部烂片。过了一年后看导演剪辑版,觉得是神作。

影院版里并没有讲解男主最终要献出城池。

所以感觉莫名其妙。

导演剪辑版里有解释。

撒拉丁起初是要屠城的,男主号召大家奋起反抗,若不然,你们的家人都得死,你们的女人将被人强暴,你们的孩子将成为奴隶。男主还施放团体Buff,所有参战的人都立马升级为骑士!

撒拉丁久攻不下,耗下去自己也会损失惨重。

最终和谈,条件就是所有人都可以自由选择!愿意留下的就留下,信仰也自由,愿意走的一律放行。

最经典的台词是男主问撒拉丁,圣城耶路撒冷对你来说意味着啥?拼死拼活的非要打下这个城池。

撒拉丁说: Nothing !

走了两步又回头说: Everything !


老马120948206


《天国王朝》口碑甚好的战争史诗电影,让很多人通过观看了解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但毕竟是改编,与史料还是有出入。

让我们回到电影中来,男主历尽磨难挡住穆斯林军队的攻城,最终还是将城墙交付给萨拉丁。那么,之前的守城战有何意义?

其实,电影里已经给出答案。萨拉丁携击败十字军主力之威,进攻耶路撒冷城,对部下下令摧毁城市,杀他个片甲不留才快活。

结果几番对战下来,萨拉丁发觉短期内无法攻城,因为男主带人拼死守城。如果再继续这样攻打下来,穆斯林每天的伤亡会很大,而且部队给养也是一个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萨拉丁和男主的和谈才有了基础,本来这场攻城战的穆斯林基调是:要么投降,要么死亡。

那么,就电影来说,男主守城的意义在于:为城里人赢得和萨拉丁和谈的机会,而不是让萨拉丁一人说了算,换句说法是为基督徒赢得尊严。

离开电影的场景,让我们回归当年,真实的历史是怎样的呢?耶路撒冷十字军袭击埃及商队,破坏与萨拉丁之间的协议,导致双方冲突发生。

1187年的哈丁战役,十字军遭到惨败,萨拉丁拔出佩刀亲手砍下唯一想杀的人——雷纳尔德,就是此人导致这场战争。

随后,萨拉丁攻打注定要沦陷的耶路撒冷,城内实在没什么力量可以防守。但是,萨拉丁是以美德闻名的骑士,这一点敌我双方都一致认同。

耶路撒冷基督徒与萨拉丁达成协议,只要缴纳一定的赎金就可以安全离开,其实到最后那些没钱的穷人也得到宽大的处理。


子屠龙


实际上耶路撒冷是在争取荣誉投降的机会。

西方人战争中有一个惯例,那就是如果守军英勇作战震撼了进攻方,同时守军在坚守无望的情况下,进攻方一般都会和守军谈判,即允许守军荣誉投降。荣誉投降,就是双方达成一个协议,守军交出城市或者要塞,携带武器以及补给品离开,进攻一方接收城市、要塞,不得对已经荣誉投降的守军发起追击。

所以,耶路撒冷的守军就是通过抵抗争取到荣誉投降的机会,最终和萨拉丁达成协议,贵族以及守军交出耶路撒冷回到欧洲,萨拉丁不会攻击已经投降的欧洲人。同时,守军之所以会选择荣誉投降,还有一个原因,耶路撒冷的犹太社区以及叙利亚基督徒社区是不会同耶路撒冷的欧洲人一样坚决防守,反而已经和萨拉丁达成协议准备里应外合,打开城门放萨拉丁大军进城。

但是,荣誉投降仅仅局限于军人、主教以及贵族的老爷太太们,耶路撒冷的欧洲平民并不在荣誉投降的范围内。所以,萨拉丁把主教、贵族老爷们集中起来,命令他们给交不起赎身费的平民交赎身费,交不起赎身费的一律作为穆斯林的奴隶。结果,主教和贵族老爷们一边在心理骂着萨拉丁的祖宗十八代,一边肉疼的拿钱给平民交赎身费。

当然并不是所有得平民都被赎身,依然有不少欧洲人成为穆斯林的奴隶,不过通过萨拉丁接受了守军的荣誉投降以及强迫主教、贵族给平民缴纳赎身费的行为,依然获得了欧洲人的好感。

所以,《天国王朝》当中,萨拉丁是非常正面的形象。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问出这个问题,说明你没有仔细的看导演剪辑版的天国王朝。

萨拉丁进攻耶路撒冷的背景大致如下:

一,在原国王统治之下,激进的骑士团大肆抢劫和屠杀穆斯林商户,试图激怒阿拉伯军事联盟挑起全面战争。(并幼稚地认为他们可以在全面的野外战争中一劳永逸击溃阿拉伯人)

二,萨拉丁承受了阿拉伯世界对于这种羞辱行为要求他反击的很大压力,也在寻找机会。他最后的耐心在耶路撒冷国王舍命御驾亲征并劝和萨拉丁之后,也已经彻底消失了。

三,耶路撒冷国王因为麻风病英年早逝。执掌政权的变成了他的妹夫,也是激进一派骑士团的领袖。在他的一意孤行之下,终于集合王国接近全部的正规军事力量,带着基督教的圣物对萨拉丁发动了战争。但是由于愚蠢的指挥,军队远离水源行军,丧失了大半战斗力,被萨拉丁的军队屠杀,国王也被俘虏。

四,此时的耶路撒冷城,正规军事力量十去八九,国王被俘,几乎丧失了抵抗力量,平民在沙漠上逃跑也不现实。对于萨拉丁来说,攻占耶路撒冷后屠城从军事上顺理成章,从政治上也是安抚盟友的不错手段。这就是耶路撒冷面对的命运。

所以,耶路撒冷军民拼尽全力守城,只是为了拼出一个有条件的投降。从这一点来看,他们成功了


OrientalLeon


贝里安在交出耶路撒冷前,说出了他真正的担心:您知道,当年基督徒入城以后大开杀戒。言下之意,是唯恐萨拉哈丁为了报此血海深仇,骗他们投降。这场战斗已经没有持续下去的必要,结果很明显,孤城一座的耶路撒冷在短期内没有救援的情况下,必定被攻破,但贝里安已经做好了玉石俱焚的准备,人死光了就烧掉耶路撒冷,之前的抵抗就是告诉萨拉哈丁,我们是会死,但我们每死一个基督徒你就要付出10个撒拉逊人的命。这就让萨拉哈丁做出了最终的保证,城里的基督徒可以安全离开,否则即使杀光了守军,自己的军队不仅损失惨重,一心收复的圣城也化为废墟。

果然,贝里安回到法国故乡还见到组织军队去再一次东征的英国狮心王查理一世,如果萨拉哈丁当时没有提出受降条件,很可能就无法抵御狮心王的进攻。


史蒂芬灬周


《天国王朝》这部电影是一部很好的电影,我以前看的时候都感觉这部电影并不是在单纯的叙事,而是在讲一个道理。

你的威名将在敌人中传扬,不见其人,先闻其声,我的朋友。

先说一句台词。

这天国王朝最后一幕,男主走出了耶路撒冷城,这个时候跟他会面的就是伊斯兰世界里面最有名的领袖萨拉丁,最终得到了撒拉丁不会屠杀城内百姓的承诺,这个时候就连男主都感到疑惑,问撒拉丁说耶路撒冷到底值几个钱?

撒拉丁说了一句一文不值,接着指向自己的心口说,无价之宝。

其实这个时候男主也发出了相同的疑惑,说我们两个在这里打了大半天,你就是要一个耶路撒冷城,但是最后问你耶路撒冷城值多少钱,一个钱都不值,那咱们俩在这儿打半天干啥?

首先,对于男主而言,他是继承了前面一个麻风病国王的一致说要保护全城的百姓,同时也要保护他的妹妹,也就是他所心爱的那个人,因为男主是一个骑士,对于中世纪的欧洲而言,骑士是一个神圣的职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自己的主人负责,而且忠贞不二。

当然,从前国王有一个部下,曾经劝他说别再这儿守啦,反正撒拉丁过来,你是守不住这个城池的,他就问了一句,说咱们跑能够活吗?那不像说我们能活。接着又问了一句那百姓能够活吗?你这个时候还管百姓?仔细想想整个中东的地形一旦百姓离开了耶路撒冷的城池,那么将会成为一批待人宰割的羔羊,女主也就是那个国王的妹妹恳求男主能够保护百姓,记住,是保护百姓,不是守住这座城池,百姓就是整个基督教世界的主体,我们是守护什么?我们是守护那段哭墙吗?我们是守护耶稣的那个十字架嘛,并不是我们只不过是为了守护住信仰基督的人而战,这就是当时男主册封一大堆的,不论是马夫屠夫或者是一大堆的没有任何接受过教育的基督教信徒,分他们为骑士的时候说的一句话。

萨拉丁这个人说起来那个简单啦,最后他也向男主解释他为什么要来耶路撒冷!耶路撒冷这座城市,我要它干嘛,没用,啥用都没有,这城市能给我带来什么东西,但是在我的内心,耶路撒冷就是圣地,我不用我全部的身心去夺下这块土地,我对不起我自己的信仰。

一个为了信仰而战,一个为了自己守护的百姓而战,最后双方达成了和解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开,我放你百姓走,我拿下耶路撒冷成咱俩不就完了吗,何必流那么多血呢。

基督徒在拿下耶路撒冷城之后,屠杀了所有的穆斯林,你会放过他们?

我是萨拉丁!

一句话,帅爆了。


漩涡鸣人yy


这个电影引申出的问题:最终归于和平,之前的斗争有何意义?我一直认为,牺牲在和平的前一天的人,是最委屈的牺牲。当战争面临结束,只差投降的一个仪式或一句话,这时候,仍在前线激烈战斗的双方,是否都是和平的绊脚石?侵略者是非正义的,防御方是为保家卫国,战争的起因之一源于利益集团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不了问题,只能用暴力去夺取。一书中有过描述,大概是说两国或两个利益集团,在对抗阶段,如果能有一方主动示好,战争就能避免。二战对国家与人民的破坏与伤害是巨大的,仅经济价值就不可估量,将这种价值用于建设发展,比战争胜利获得的价值都大,既然这样,为什么要战争?但是战争又是必然的,除了人的欲望野心等因素,未来的不确定性更是最主要的战争推动剂。如果希特勒能预知未来而又改变不了,知道最后德国战败,自己也会丧命,那么他宁愿做个老百姓,也不会发动战争了。如果裕仁能预知原子弹会在本土爆炸,自己又改变不了未来,那么投降就会提前在原子弹爆炸之前。未来的不可预测性,战争双方都抱有希望,就是能胜利,所以就会不断的将全国的人力物力投入战争。

回到电影中,只看最后的结果,耶路撒冷最终属于穆斯林,这样的话,穆斯林打的就是有意义的,因为它获得了土地,人口,城市等资源,基督教一方就是无意义的,白白浪费资源,牺牲人口,最后还失败了,当然基督教一方也无法预知自己会失败(忘了首领叫什么名字了,用穆斯林和基督教来代替)。最后,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其实只看结果谁胜利,因为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历史上所有对抗最终胜利者的人与行为,都是逆历史潮流,总结起来,还是因为未来不可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