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市,敢問路在何方?

新能源車市如何在迷霧中突圍?新能源車企大咖眾說紛紜。


中汽協數據顯示:2018年1月-11月,新能源汽車銷售103萬輛,比上年同期增長68%。其中,純電動汽車銷售79.1萬輛,比上年同期增長55.7%;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銷售23.9萬輛,比上年同期增長127.6%。


與整個車市相比,新能源汽車銷量出現逆市上揚。可喜的是,新能源汽車的高速增長,是在補貼大幅退坡的條件下完成的。不難看出,真正推動企業向新能源方向發展的,可能更多的是企業轉型升級的內在動力,而不僅僅是補貼。


新能源車市,敢問路在何方?


不可忽視的是,新能源車依然面臨著資本寒冬的壓力,此外,當前新推出的新能源汽車也依然存在不少負面反饋。這也讓新能源車行業陷入迷霧重重之中。


那麼,在未來,新能源車企的機會又在哪裡?新能源車市場若要保持增長靠什麼?12月16日,在第一電動網承辦的第九屆全球新能源汽車大會上,業內大咖就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01

未來5年或將進入深水區


北汽新能源副總經理、營銷公司總經理李一秀分析指出,5年之後,中國將會成為汽車強國,這通過發展新能源汽車實現。屆時,電動車也將發展到一個全新的高度,5年之後新能源汽車產業可能進入深水區,有可能由單一企業之間的競爭演變成聯盟體的競爭。


新能源車市,敢問路在何方?


特來電新能源董事長於德翔表達了類似觀點,在他看來,未來5年一定是百舸爭流的年代,在這5年中,無論是中國傳統的造車企業還是新造車勢力,一定會有1-3家企業能夠進入到世界頂級造車的行列中,並且新能源汽車一定是由中國引領。“我比較看好未來5年的新能源車行業,未來5年房地產不太可能成為最大的引擎,接下來把油車換成電動車將是主流。”


新能源車市,敢問路在何方?


博郡汽車CEO黃希鳴指出,現在是機會和風險共生的時代。在過去十幾年,中國自主品牌發展相當迅猛,包括上汽、吉利很多企業在這幾年發展趕超不錯。機會是存在,儘管今年汽車整體的銷售形勢下降,但電動車在寒冬形勢下持續增長,代表電動車慢慢由國家的支持轉向市場引導的方向發展。中國的汽車行業正如100年前美國的汽車行業,經過大浪淘沙後,由幾百家企業最後只剩下幾家。“如果企業能在大的環境裡認認真真把技術、產品做好,我想始終是有機會成為世界級的公司,但在這個過程中也會淘汰大量的企業。如果只是單純在服務上面下功夫,可能這些企業很快就會被淘汰掉。”


02

如何活下去?

基於對市場的預判,北汽新能源總經理鄭剛認為應該回歸“產品創新+以人為本+賦能企業”的技術原點,才能走出迷霧。“技術以人為本,技術賦能產業。毋庸置疑,技術創新產品,打造核心競爭力,只有技術進步了,新能源汽車才能重生。我國的新能源汽車進入快速發展軌道,但是ICT、動力電池、汽車集成、通信系統多方面技術還掌握在海外供應商手上。由於海外供貨危機,今年國內的新能源汽車主機廠的市場供給能力下降明顯,這就是技術缺失的後果。”鄭剛解釋說道。


新能源車市,敢問路在何方?


此外,鄭剛提出,中國的汽車站在厚積薄發的新機遇點,無論是傳統汽車公司還是互聯網企業等,都應該攜手同行,讓汽車行業及國人由衷點贊。


據李一秀介紹,北汽新能源一方面著力於車聯價值領域的深入突破,目前正聯手華為打造汽車芯;另一方面,圍繞著“保衛藍天行動”計劃做出行領域的深度變革。


廣汽新能源副總經理肖勇則更強調科技和成本的力量,他認為,新能源汽車行業未來發展最核心的競爭是“科技+成本”。“蘋果、華為與VIVO、小米等價格相差幾倍,但前兩者不缺市場,這就是科技的魅力,手機的成本相差無幾,但是科技極大地提高其附加值。所以,新能源車企未來在科技和成本上有什麼優勢,才決定它能否勝出。”肖勇舉例說。


目前,廣汽新能源汽車已從智能化和電動化等方面出發,以“科技+成本”為核心競爭力,提出了“線上APP+線下25小時體驗中心”的全新營銷服務生態。


作為造車新勢力代表的合眾新能源總裁張勇認為,新創企業要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去要具備五個關鍵因素:打造高品質產品;新能源汽車需要實現“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的綜合運用;創新要根植於用戶真實的、現實的需求,新穎要體現在產品和用戶服務上;新創企業要團結起來抱團取暖;規模是王道,技術是核心。他提出,新創車企的出路,是從整車出發,不斷朝著電動化和智能化發展和前進。


新能源車市,敢問路在何方?


在小鵬汽車董事長兼CEO何小鵬看來,對於企業來說要真正做到智慧出行,才能得用戶、得市場。“誰能夠把一做到十做到一百?需要運營能力、研發能力、需要整個閉環的推動,把車做出來沒有用,要做得好、轉得起來、跑得快才是非常重要的。汽車終究要成為個性化需求下的服務工具,新能源汽車的變革不只是簡單的動力變革,出行體驗的改變才是關鍵。”何小鵬解釋說。


上汽乘用車公司副總經理俞經民樂觀地認為,從業務本質來看,只要能滿足客戶需求的、有一點點創新的、有一點點升級迭代進化的企業都可能活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