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槐 ˙ 舞緣——祝正旭

古槐 ˙ 舞緣——祝正旭

時間總會習慣性地拾起記憶中的彩貝,歲月過濾後的往事,不僅僅是那些塵封已久單純天真的故事。

四月,廣東的天氣低溫伴隨著潮氣,籠罩著整個城市,高樓在霧氣中時隱時現。穿在身上的衣服粘在肉上溼漉漉的,家裡的被子吸了潮氣,發出一陣陣難聞的氣味,空調、電視受潮後常常發生故障。此時,家家戶戶緊閉門窗,避免潮氣滲進家裡。這種現象,在廣東叫做“回南天”。

周未一早,接到從老家打來的電話,說是同學。陌生人的聲音讓我納悶了片刻,我試著列舉出好幾個同學的名字,但都沒有得到對方認可。最後還是在她的提示下,才知道是我初中的同班同學。

同學嘛,話題自然就多起來了,寒暄了一陣子。都不約而同地轉入同一個話題。我說“你還沒有向我道歉呢”,話筒那端,傳來了爽朗的笑聲,她說“我現在向你道歉,對不起了!”。

這一聲“對不起了”,我整整等了三十多年的時間。

成長路上有艱辛,有坎坷,有不順,正是這樣,我們更要努力向前駛去。

古槐 ˙ 舞緣——祝正旭
古槐 ˙ 舞緣——祝正旭

我出生在貴州安順這座小城市裡。自幼酷愛文藝,小時候的我長得很像電影《烈火中的永生》中的小蘿蔔頭,惹人喜愛。父母親單位的叔叔和阿姨都喜歡叫我“小蘿蔔頭”。上小學時,正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開始,祖國山河一遍紅,宣傳文化大革命和毛澤東思想是主旋律,各行各業組織成立的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層出不窮。

四年級,由於我的文藝天賦,幸運地被挑選進了學校宣傳隊,成了一名光榮的“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的隊員。還參加了革命樣板戲現代京劇《紅燈記》全劇和《沙家濱》片斷的排演。在《紅燈記》和《沙家濱》中我分別扮演交通員和八路軍戰士小王。

那時候,學校經常組織我們到農村、工廠和部隊演出,慰問工人階級、貧下中農和解放軍戰士。我戲裡扮演的角色常常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好評,我的表現很快地傳到了父母的耳朵裡。許多看過我表演的叔叔、阿姨告訴父母,說我是一棵學文藝的好苗子,要好好培養,長大後爭取送到部隊當文藝兵。

中學,我進入當地具有上百年校史,省重點中學貴州安順一中讀書。“做人做學問”是我們母校育人的準則,古槐樹、大鐵鐘、“勿忘國恥”碑是我們一中學子永恆的記憶。

古槐 ˙ 舞緣——祝正旭

母校古槐樹的樹齡,據說已經有了400多年的歷史。春天樹杆技葉茂盛,樹冠好像一把大大的雨傘,樹葉把教學樓的石梯坎罩得嚴嚴實實的,上學、放學我們都要從古槐的樹陰下穿過。幾百年來,古槐樹見證了母校的成長曆程,可謂“古槐蒼翠,桃李芬芳”。

古槐 ˙ 舞緣——祝正旭

由於受到小學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的薰陶,我依然參加了年級的文藝匯演。記得那年,我們班排練革命樣板戲現代京劇《紅燈記》片斷參加匯演,我扮演李玉和,李鐵梅由開篇提到和我電話的那位女同學扮演。

班主任老師請來了輔導員,同學也借來了道具,經過大家的不懈努力,節目很快排練好了。匯演是在“老槐樹”下的大操場舉行,全年級的同學席地而坐觀看演出。

輪到我們班表演節目,我登場表演完了唱段和動作,該鐵梅表演下一齣戲時,卻遲遲未見鐵梅出場,我擺開架式獨自一人愣在臺上。開始場上還一片安靜,緊接著全場爆發出一陣陣噓聲、嘲笑聲......

那天,我是怎麼下臺的,至今頭腦裡還是一片空白。自發生這一場啼笑皆非的演出後,直到中學畢業,我再沒有和“鐵梅”有過任何交往。實話講,這是我人生中受到的最大的尷尬和委曲。

高中,還是緣分的因素,我仍然被學校挑選進了文藝宣傳隊,讓我的文藝天賦又得到了更大的發揮。此時,對於我來講在文藝宣傳隊跳舞,已經不再是單純的跳跳唱唱問題了。而是面臨著高中畢業的現實問題當“知識青年”,按照當時的政策應屆畢業生畢業後必須上山下鄉,到廣闊的天地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

高中二年級,班裡已經有許多同學的父母開始找醫院開證明為子女留城作準備,家庭背景好的同學,家長也在託人找關係為子女畢業後的去向作準備了,總之,大家都在找自己出路了。

我在家排行老二,上有姐姐下有妹妹。姐姐初中畢業後上了地區的衛生學校,畢業實習完可以直接安排工作。現在輪到給我安排出路的時候了,常常看到父母在為我的事情發愁。

高中時期,學校提倡學生“學工、學農、學軍和批判資產階級”,一個學期有近二個月的時間,學生都是在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在學校宣傳隊能夠享受到一些特權,經過批准,隊員早上可以不上早讀課,下午可以不上最後一節課,早上練功,下午排練節目,校廣播室的喇叭是我們隊員的“集結號”。

一中宣傳隊,有過接兵部隊直接從隊員裡挑選骨幹當文藝兵的歷史。這也是宣傳隊的價值和隊員為之驕傲的資本。骨幹的標準大多是應屆畢業生、家庭成份好、共青團員。在隊裡一般是男一號或者是女一號。成為骨幹當文藝兵,可以說是宣傳隊隊員的夢想和追求。

在校宣傳隊,我參加排練的第一個節目是舞蹈《軍民魚水情》。劇情講述的是一支解放軍部隊拉練進駐山村,戰士們幫助村裡的貧下中農做好事的故事。女一號大娘(領舞),在月光下為解放軍做軍鞋,男一號小戰士(領舞),在月光下為大娘做扁擔的感人故事。

“朝霞一出遍地金,染透群山果樹林,果滿籃呀歌滿天,歡迎子弟兵進山村 ;星夜等候灑銀光,軍民譜寫新篇章,一條扁擔系紅心,一雙軍鞋情誼長,軍愛民呀民擁軍 軍民情誼比海深......”

男一號小戰士的獨舞和領舞,佔劇情的30%左右,男一號由隊裡綜合條件比較好、資歷深的同學扮演。可是,男一號在排練這一齣戲時,入戲比較慢,舞蹈動作脫節,常常排練到獨舞部分就得停頓下來。指導老師為幫助男一號,經常為其開“小灶”,儘管如此,效果仍然不明顯。

一天下午,指導老師找我和另外一位伴舞的同學談話,告訴我們要追趕排練的進度,初步決定從我們兩位伴舞中挑選一名替換男一號。這個消息對於我來講是喜憂參半,喜的是一次難得的機會,憂的是自己能否勝任。

挑選由指導老師現場領舞,我們分別表演,由工宣隊和宣傳隊的老師現場確定。經過了規定動作表演的評選,最終幸運之神降臨到我的身上。

宣傳隊裡,我只算得上是一個“小字輩”,論基本功、資歷和人緣都不如老隊員。入選男一號以後,舞蹈的基本功、對劇情的領悟、動作的要領、隊員之間的配合等,成為我將要面對的現實問題。壓力也隨之而來,面臨新的挑戰,能否成功?

我把這一次的“幸運”看成是改變“命運”的機遇。那一段時間,練功比同學早到,排練最晚一個回家,老師輔導的動作反覆練習。做得不到位的動作,回到家對著鏡子練。姐姐、妹妹經常和我開玩笑,說我的舞功是在家裡練成的。每天累得腰痠背疼,母親心疼我,說我人都瘦了一大圈......

舞蹈《軍民魚水情》的首演在地委大禮堂舉行,並且參加全區農業學大寨文藝匯演。這次匯演,我們學校的舞蹈《軍民魚水情》被選為優秀節目。後來,宣傳隊經常隨地區的領導到部隊、工廠、農村慰問演出。

由於成功扮演《軍民魚水情》中的男一號,我也漸漸有了點小名氣。當時,地區花燈劇團正在排演地方戲《打秧青》,導演出面找學校借人,準備借我去劇團參加《打秧青》的排練。花燈劇《打秧青》是地區準備到北京參加全國農業學大寨文藝匯演的節目。當時學校裡就有傳言,說我如果能夠選上,花燈劇團有可能破格錄用我當演員。

按照約定的時間,我到花燈劇團面試,遺憾的是導演有事外出,臨時安排了團裡的一位老師面試我......

高中二年級的下半學期, 學校為了編排更好的節目參加全區的文藝演出。從宣傳隊抽出5位同學,送到貴州省歌舞團跟班學習,我有幸參加了這一次赴省的學習。

貴州省歌舞團是當時省級演出團體中的佼佼者,演出的陣容、演員的水平,保留的劇目,基礎設施在全省都是名列前茅的。在歌舞團,我們和師哥師姐練功,觀摩他們的排練,有時還有機會和他們同臺訓練。這一次赴省跟班學習,接受了正規的舞蹈基本功訓練,懂得了的文藝作品的錘鍊,感受到了演員的現實生活。

回校以後,我們先後排演了反映珍寶島自衛反擊戰的舞蹈《生命不息,衝鋒不止》、反映草原牧民兒童保護集體財產的舞蹈《草原兒女》、反映解放戰爭時期沂蒙山軍民魚水情的舞蹈《沂蒙頌》等一批優秀劇目。

我們那一屆宣傳隊,主要由七七、七八屆的同學組成,後來七九屆的同學也陸續加入進來,人數多的時候超過了30人。每天的早讀課和下午的最後一節課,是隊員們練功和排練節目的時間。

古槐 ˙ 舞緣——祝正旭
古槐 ˙ 舞緣——祝正旭

宣傳隊歸口校團委管理,配備有專職的教師,成立了獨立的團支部,有演出任務時隊員要集中住校,假期還組織我們到校辦工廠做工。

那時母校的環境和條件不如現在好。儘管如此,學校非常重視宣傳隊,把大禮堂的舞臺劃出作為我們練功的專屬區,廣播室的音響設備全天為宣傳隊開放,撥出專款支持宣傳隊的演出......

臨近期未,母校組織了一場文藝匯演,匯演在大禮堂舉行。觀看演出的有各年級的同學、學校的教職工和住校工人宣傳隊的領導。

演出的節目有舞蹈《軍民魚水情》、《生命不息,衝鋒不止》和巴蕾舞劇《紅色女子軍》片斷等。而我是《軍民魚水情》和《生命不息,衝鋒不止》兩臺節目中的領舞男一號。

在備場的時候,我無意中看到了教務處的老師和工宣隊長,坐在禮堂前排陪著幾位解放軍觀看演出,其中還有兩位女兵。回憶起那天的演出,我是在高度緊張的狀態下,把自己的藝術潛能發揮得淋歷盡至。

古槐 ˙ 舞緣——祝正旭

演出結束後,指導老師通知我留下來,叫我去教務處辦公室。到了辦公室,看到觀看演出的那幾位解放軍同志也在場。其中那位年長的穿著四個兜軍裝的首長,親切地叫我坐下,和我談話。問我老家是什麼地方的、父母親在什麼單位工作、想不想當兵、怕不怕吃苦等。其中的一位女兵,在一旁用筆記本記下了我父親母親的名字,工作單位和家庭住址。

回到家後,我把和解放軍談話的事情告訴了父母,他們先是詫異,後是驚喜。並且追問我許多的細節,好像要從中挖掘出有價值的東西。

好事如期而至,部隊很快就家訪了,到我們家來的是那天和我談話的兩位女兵。她們主要和我父母交談,介紹招兵政策,兵種的情況,徵求父母的意見等。

那個年代,“一人當兵全家光榮”不知道是多少家庭夢寐以求願望啊,如果能夠應徵入伍,今後留在部隊可以入黨提幹,回到地方可以安排工作,這種機會對於我們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來講是可遇不可求的。

我父親代表全家,感謝部隊首長能夠看上自己的兒子,只要部隊需要,願意把兒子送到解放軍這個革命的大熔爐裡去鍛鍊成長。

十一

那一年,高中和初中的應屆畢業生加在一起有近400多人,部隊在一中應屆畢業生中招收男兵10人、女兵5人。符合條件可以報名應徵的同學有300多人,正式報名參加了應徵的同學有100多人。

按照當時的政策規定,我們應屆高中畢業生畢業後,必須到農村當知識青年,經過上山下鄉的鍛鍊,才有資格參軍和參加城鎮招工就業。

直接從學校應徵入伍當“學生兵”,難度不壓於今天的大學生報考公務員。一時間,家長們紛紛到學校找校領導找老師找工宣隊,學校成了應屆畢業生報名應徵入伍的戰場。

隨著定兵日子的臨近,小道消息源源不斷地傳來,報名應徵入伍畢業生的名單,學生名字排位等,成為家庭和社會關注的焦點。我家裡的氣氛也越來越緊張,每天下班後,會有許多叔叔和阿姨到家裡來了解進展情況,並一同商討對策,說得最多的話就是趕緊找人、找關係。

我父母是當地政法系統的一般幹部,既沒有“後臺”,也找不到“關係”。記得最清楚,母親在我耳邊說得最多的話:你要“一顆紅心,兩手準備”,去不了部隊,就和同學一起去農村鍛鍊,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同樣是一件好事......

十二

七七年元旦剛過,我家終於收到了盼望以久的《入伍通知書》,接到通知書時的情景,讓我終身難忘。

那天清晨,母親把我從睡夢中叫醒,要我穿好衣服站在毛主席的畫像前面,慎重地把《入伍通知書》交到了我的手上,

“×××同志,你遵照偉大領袖毛主席“提高警惕,保衛祖國”的偉大教導,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業經批准。望接通知後,於元月四日前來安順市人武部集中”。貴州省安順市革命委員會徵兵辦公室,1977年1月4日。

當我留意母親時,看到她正用手絹擦著眼角流下的淚水。此時,畢生第一次感受到了與父母難以割捨的感情,和對家人深深的眷戀。

當天上午,我按時趕到了人武部集中,現場脫下衣服換上了軍裝,戴上了“光榮花”。此時此刻,站在新兵隊伍裡,我才真正感受到當兵的光榮和我揹負的責任......

十三

新兵集訓的時間,一般是三個月,然後發帽微和領章,分配到所屬連隊,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軍人。三個月新兵集訓結束後,帽微和領章遲遲發不下來,一時間謠言四起。

我們這批兵,是全軍最後一次直接從中學應屆畢業生中招收的“學生兵”。在名額的分配上,除了照顧軍隊的子女,還要兼顧協調地方的關係。不僅部隊內部有競爭,地方的競爭更大。

離開安順以後,聽說大字報小字報都貼到了軍分區、人武部、市委、市革委辦公室和大街上,主要反映這一批“學生兵”,屬於走後門突擊招兵,存在政審、簡歷、體檢等造假的問題,在社會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回憶起我應徵入伍的過程,一波三折,充滿了懸念。母校徵男兵10人,第一榜名單我的名字排在第17位,第二榜名單排到了第12位,最後定兵名單我排到了第6位.

後來才知道,在最後定兵的會議上,是接兵部隊的那位首長,始終認定我為挑選的文藝兵苗子,據理力爭過關斬將,讓我贏得了人生中最寶貴的一次機會。

十四

新兵集訓結束後,當時正值部隊大裁軍,我被分配到貴州省軍區直屬的一所醫院當衛生兵,期間參加過省軍區和醫院組織的文藝調演和匯演。後來由於多方面的原因,沒能繼續留在舞臺上展示我的藝術才華,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就不在與舞臺續緣了。

時光荏苒,八十年代初期,我離開了部隊。退伍後回到了原籍,先後在市裡的輕工系統和機關工作。九十年代中期,又從機關到沿海。5年前我的兒子在當地考上了公務員,現在我們一家定居沿海。

憶起學生時代,尤為最深刻,最難忘,最快樂的莫過於我的中學時光。懷念在貴州安順一中古槐樹下度過的那些日子,在這裡我與舞結緣,舞學兼修,舞拜恩師,舞結同窗,舞起人生......

古槐舞緣,是我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古槐 ˙ 舞緣——祝正旭
古槐 ˙ 舞緣——祝正旭
古槐 ˙ 舞緣——祝正旭
古槐 ˙ 舞緣——祝正旭

謹以此文,以示對母校宣傳隊蘇啟龍老師、文中樣板戲京劇《紅燈記》鐵梅的扮演者李明鑫同學表示謝意。並對去年因病逝世舞蹈《軍民魚水情》首位男領舞舒貴江同學表示深深的懷念!

2018年7月修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