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A專員公開認錯:我們給的營養建議錯了?

FDA專員公開認錯:我們給的營養建議錯了?


“眼見為實,耳聽為虛”——今日份心靈雞湯。


前幾天,一篇公號文(原文鏈接在此:FDA專員公開認錯:我們給的營養建議,錯了…)在朋友圈和各大自媒體平臺上再次激起了巨大的浪花,就連一些健康大號都在轉載。很多醫生和做營養研究的人也在瘋狂轉發並驚歎:哎呀!真的很有道理啊!我們真的被騙了這麼多年!是時候重新審視我們的膳食結構了!也不能再盲目聽取那些被各種糖業企業贊助的研究結果和膳食指南了!

畢竟,FDA專員已經公開承認:這麼多年以來,我們給予公眾的膳食指南錯了!

說實話,第一時間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非常震驚,震驚的同時我的腦子裡劃上了一連串大大的問號。多年學習和實操的經驗、以及“循證”的邏輯思維告訴我:我需要去看這篇文章中提到的那個視頻,而不是簡單相信這篇文章,以及文章的出處公號。畢竟,這個公號發出過完全混淆是非、以至於被微信平臺要求刪帖、併發出闢謠公告的文章。畢竟,這個公號是以售賣低碳飲食相關產品為主要盈利途徑的。

一切與利益相關的言論,都需要被謹慎辨別真偽,要用八四消毒液擦亮雙眼來辨別。

所以,我去找到了文中所提FDA官員認錯視頻的完整視頻,下面的紅色鏈接就是,來自《華盛頓郵報》的官網(www.washingtonpost.com),視頻一共21分鐘14秒,很長,但是主持人和兩位學者的語速很適中,咬字發音準確,對於英文在四六級水平的朋友們,聽懂不是件難事。建議感興趣的人都去聽一聽(至少可以當做英語學習材料)。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video/postlive/wplive/the-health-202-live-the-cost-of-chronic-disease/2018/06/20/18f521ee-74c9-11e8-bda1-18e53a448a14_video.html?utm_term=.c359e74a78c0

因為,這真的是一段非常好的訪談,真的非常好!

因為,這真的不是那篇公號文裡截取的短短29秒的片段留給大家的極端片面偏頗的理解。

因為,兩位學者對整個美國及全球醫學、營養學、食品工業、慢病發生髮展趨勢、研究方法與方向、未來人類的憂思、醫學成本的支出等等一系列相關問題,基於食品工業的發展和慢病形成機理,做出了非常具有哲學思維的、且非常客觀公道的探討。是的,這是一段哲學思辯,絕不僅僅是大家從那篇曲解視頻全局和細節的公號中所瞭解到的“膳食指南一直在錯誤指導我們的飲食,導致我們越吃越胖、越吃越病……”


我尤其要對那些聽了片言隻語就四處傳播不實言論的醫療圈和營養學界的朋友們和所謂“專家”們做一個善意的提醒:我們學習和傳播知識,一是為了豐富我們自己的知識結構,滿足身心需求;二是為了謀取可心可意的職業;三是為了幫助其它行業的人們獲取更為客觀的科學知識;四是為了從上述三點中獲得職業需求之外的精神食糧,實現自我價值……那麼,經由我們傳播出去的知識,如果不是我們循證分析總結出來的嚴謹結論,請不要隨便就全盤否定,特別是對那些既往經由全人類學界精英們經久研究總結出來的理論。請不要忘記:這個世界上,比我們聰慧的大腦,不是屈指可數,而是遍佈全球。也請不要忘記:眼見為實耳聽為虛,沒有經過自己考證的言論(特別是那些聽上去“很絕對”的言論),就不能隨便經由我們的嘴傳播,畢竟,我們,從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專業性”!如果我們傳播了非常錯誤的知識,一旦這個知識被某個或某一群個體採納應用,一旦日後對他們的健康產生了不良影響,我們的內心和經由因果關係帶給我們自己的影響,有可能是不堪重負的!

任何知識的理解與傳播,都應當是客觀而不絕對的,因為,這個世界和我們人體,本來就不可能是絕對的!每一件事情和理論,都會有利端和弊端,全盤否定與全盤皆優,並不是科學的態度。

膳食指南,可能不是個完美的設計,但也絕對不是個完美的騙局。

善意提醒,不為挑戰和得罪各位,只是為了避免我們偏聽偏信走錯方向,如有冒犯,還望理解和原諒。謝謝!


FDA專員公開認錯:我們給的營養建議錯了?


既然是美國FDA官員的訪談,那麼,我們先看看美國的膳食指南里,對“糖”的攝取,是怎樣建議他們的國民的。

美國最近一版的膳食指南,一共144頁,詳盡解釋了各種食物的營養價值、不同人群各營養素的推薦攝入量、不同能量需求情況下不同類別食物的推薦攝入量、何種生活方式最有利於健康、要警惕和避免哪些營養素的過量攝入以及哪種生活方式可能給人體帶來怎樣的健康危險……等等。

上面黃色高標的幾行文字,是我從原文中截屏來的關於“糖”的警告。這裡的“糖”,指的是添加糖,也就是我既往很多文章裡反覆強調的”遊離糖“,依舊不太清楚這個概念的朋友,請點擊舊文了解(生活有點苦,我能吃塊糖嗎?)。

美國的膳食指南明確提出:限制來自於糖及飽和脂肪酸的能量,減少食鹽的攝入量。

首先,沒有說糖等於碳水化合物。

而在本文開篇提到的那篇公號文裡,作者強調:低脂飲食=高碳水化合物飲食,並且給出了一些圖示,強調一碗米飯等於20塊方糖——給讀者製造了一個混淆的概念:

米飯 = 糖

稍微有點兒生理學和營養學基礎的人都應該明白,複雜的碳水化合物(比如來自糧穀類和薯類的)的代謝過程與遊離糖(白糖、果糖、葡萄糖等)是有很大的差別的,即便是來自精磨糧穀類(比如白米白麵)的複雜碳水化合物。並且,各國膳食指南都意識到了來自精磨糧穀類的碳水化合物對血糖和代謝的影響,因此一再強調要有1/3~1/2的穀類是全穀類。

再者,膳食指南中推薦的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指的是所有含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加在一起的總量,這就包括了糧穀類、薯類、水果、豆類、乳類、蔬菜、加工食品、遊離糖……等等各種食物。可以說,幾乎所有的食物中都含有碳水化合物,就連肉類中也有,只不過是佔比和含量多寡有別罷了。

在某公號引用那篇公號文的時候(詳見:FDA官員認錯:過去30年我們給的營養建議錯了,人類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提到了《柳葉刀》的PURE研究(如下圖),說真的,我忍不住笑了,如果我沒有記錯,我今天撕的那個公號,當初就是因為這篇研究而被微信平臺勒令刪文+公示他們的言論為謠言(闢謠小程序裡有)。


FDA專員公開認錯:我們給的營養建議錯了?



就這篇PURE研究⬆️,當時,很多業界專家老師都極為嚴肅地站出來發聲闢謠,並客觀解讀PURE研究的方法和意義,屋主當時也憤憤然寫了一篇,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進去深入瞭解一下:多吃主食死得快?《柳葉刀》最新研究打了膳食指南的臉?這篇裡面,有詳細的碳水化合物從哪裡來?有哪些差別?攝入量在什麼範圍內對我們的健康相對而言更有保障?等方面的解讀。

暗自慶幸:幸虧當時我寫過這麼一篇,哈哈哈,今天就不用費力解讀碳水化合物這個概念了,吼吼


FDA專員公開認錯:我們給的營養建議錯了?


說了這麼多,你們一定想知道,整個訪談視頻裡,FDA官員究竟說了些什麼?如果沒有公開認錯,為什麼會有公號推文強調FDA官員認錯?

首先,FDA官員(Dr. David A. Kessler)的確說了”我們是失敗的“這幾個字,然而,上下文並不是那篇文章裡說的”給出了錯誤的營養建議“,而是:就導致了胰島素抵抗和糖尿病的最基本的原因是什麼、到底是什麼影響了我的大腦和我們的進食行為這些問題,恐怕,我們並沒有真正給到美國公眾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信息。人們不應該被告知胖了或者得了慢病需要吃什麼藥、做什麼手術,而是要明白一切都是因為:卡路里!卡路里!以及,我們是不是更應該吃未經過食品工業加工的新鮮肉類(而非大量攝入加工肉製品)?

在這一部分,Dr. David A. Kessler 甚至特別提出:是時候要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專門成立一個營養科學院了!

(你們瞧,偷換概念多麼容易啊,只需要節選29秒的視頻,就可以隨意“解讀”

接下來,訪談中的兩位學者先後指出以下幾個關鍵點,並做了展開說明:

  • 1920~1930年,為了解決飢餓問題,為了讓食品更安全、更容易被運輸和進出口,更少引發食源性疾病,美國開始製造大量的加工食品,但嚴重忽略了加工食品對人體生理所產生的影響。


  • 美國每年製造的加工食品所提供的熱量,是美國人需求量的2倍,且必須要儘可能都售賣掉(你們懂的),人們的食物量和熱量攝入都在大幅度增加。


  • 1980年開始,美國人開始變胖。而導致肥胖的原因,來自很多方面:食物量增加、市場上的食物供給太多、食品太容易被獲得……


  • 人們其實知道什麼是健康飲食,知道要多吃蔬菜水果、控制每天的熱量攝入,避免垃圾食品,實現熱量均衡。然而,加工食品太多了,市場銷售和利益鏈條,讓人們控制不住的在吃吃吃。食品廣告食品銷售商的各種手段和供應,實際上是在潛移默化地 ”鼓勵“人們吃,幫助人們增加熱量攝入。


  • 飲食引發的健康問題,實則是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也是人類發展過程中自己製造出來的一個綜合問題,是經濟鏈條上的一個重要的副產品——因食品過度加工生產、食品產業需要獲取利潤、國家需要從企業身上獲得各種價值而導致的健康危機。


Dr. David A. Kessler 還特別提出:當高糖高脂肪的食物擺在我們面前,我們為什麼會控制不住食慾?因為,進食這個行為,涉及了幾大行為要素:學習、記憶、習慣、動機。而當美味的薯片巧克力曲奇餅乾擺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幾乎沒有辦法控制我們的食慾,它們太有吸引力了,除非眼不見,否則心不靜:

  • 首先,添加糖和脂肪無處不在,它們24小時*7天地在你隨手可及的地方售賣——而糖和脂肪,是可以讓我們感到”舒適愉悅“的兩種物質,可以讓你緩解壓力、心情變好。


  • 再者,我們為什麼會持續地吃?是什麼在刺激我們的食慾,推動我們吃吃吃?未來,營養學研究更應該關注的是:如何調節我們的食慾。


  • 此外,加工食品的過程,讓食物變得更加容易進食、消化吸收速度更快,讓我們餓得更快但攝入的能量更多。


  • 同時,抑鬱、焦慮等心理問題的增多,加劇了人們吃得更多、活動更少、飲酒增多的問題,給肥胖和慢病更添負擔。


訪談指出:導致死亡的十大疾病中,七種是慢性病(非傳染性疾病)。但各界並沒有將目光著眼於最根本的問題,否則,如果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的改善可以減少慢病的發生,這就不是個問題了——不過,很顯然,真的沒能做到,並且在未來,會成為更大的擔憂。而這一切問題和後續擔憂,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製造了太多的加工食品。


FDA專員公開認錯:我們給的營養建議錯了?


在這21分14秒的視頻中,雖然提到了從1977年起,政府開始要求將脂肪控制在30%,人們開始傾向於吃更多的碳水化合物,但是,有關這一點,只出現了一次,且只有一句話。而整個訪談的重點,完全側重和傾向於如何看待食品工業的出現和發展、如何開發更好的食物/品,解決食品工業化給人類健康帶來的不良影響及鉅額醫療支出。

最終,也就是全片終,Dr. David A. Kessler 反覆強調:我們還應當思考如何解決人們的各種心理問題——心理問題波及所有的人,也在影響著我們對食物的選擇和傾向。


FDA專員公開認錯:我們給的營養建議錯了?

好了,屋主老阿姨真的是盡力了,寫到吐血,終於完整講述了視頻的真相,也終於表達出了我本篇的初衷——不要偏聽偏信!不要盲目追風!認真核實,謹慎求證,這樣才能避免自己及身邊的人走向誤導健康的路。

如果你依舊對那些歪曲事實的公號的言論感覺“似乎有道理”,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去看完視頻,或者請英語聽力還可以的朋友幫你看看這個視頻,你就明白到底是怎麼回事兒了。

遂謙碎碎念

再說一遍:世界上不缺聰明的大腦,更不缺一肚子小聰明的人。我們要爭取做一個離小聰明遠一步,離真智慧近一步的人……

感謝您的閱讀,更多專業營養科普內容(成人及母嬰),歡迎關注我的個人自媒體:搜索微信公眾號“遂謙的營養小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