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容村貌換新顏

通訊員鄭家雲

10月8日上午9點30分鐘,宣恩縣椿木營鄉長槽村1組村民湯祚紅就開著集裝箱垃圾車,來到范家坪村拖運集中堆放的生活垃圾。“我每天要清運一至兩個村的生活垃圾,每個星期輪流轉,能解決集鎮及15個村的生活垃圾清運問題。過去城鄉居民的生活垃圾亂堆亂放,不好解決,現在鄉村都修建了垃圾池,對農戶實現了門前五包,每戶農戶主動自覺將生活垃圾擺放到垃圾池內便於我去在集中清運點進行裝車。”湯祚紅介紹。

湯祚紅是一名環境衛生保潔員,長期專門負責集鎮上的生活垃圾清運工作。今年元月,他又承包了集鎮及全鄉的生活垃圾清運工作。

環境整治不再難

“在農村打掃衛生大家都能掃乾淨,但是長期保持卻很難,關鍵是村民群眾的參與度不高,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其中爭創生態宜居的好環境是一項重要任務,可如果村莊上還存在雜物亂堆,垃圾亂倒,髒水亂潑等行為,群眾生活環境不能幹乾淨淨,鄉村振興從何而來呢?”該鄉黨委委員、鄉分管“六城”同創的負責人鄧國君說。

今年開年之前,范家坪村有1名保潔員,有9個垃圾收集池,保潔員負責清掃,鄉里統一進行清運。在村莊的衛生治理上是“幹部帶頭幹,群眾跟著看,保潔員在做,群眾不愛護,清運工嘔吐、群眾鼻子捂”群眾垃圾歸堆意識差,儘管宣恩縣紀委駐村脫貧尖刀班多次開會宣傳垃圾處理的問題,但垃圾爆池的現象依然嚴重,有時1個月沒有清運垃圾一次。加上鄉里補助資金有限,村集體經濟弱小,群眾參與度低,村莊環境治理工作十分被動,鄉村幹部每月有一部分精力都要消耗在環境治理上。

今年2月以來,該村將村莊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作為頭等民生工程來抓,按照“淨、暢、靚、麗”四大要求,維修砂石化道路和實施安全飲水工程等公共基礎,對農戶進行改水、改廁、改灶等工程,開展群眾房前屋後和室內室外專項衛生治理工作。在開展工作時,認真理清幹部與群眾的責任,把環境治理的難題交給每一名鄉村駐組幹部、黨員、村民代表和農戶。讓大家都自覺參與到治理生活垃圾亂丟亂扔,垃圾爆池、垃圾清運不及時等問題中來,研究問題,提出解決辦法。

提高群眾參與度

2018年的2月和9月,范家坪村共召開了9次全體黨員群眾大會,10次村支“兩委”會,每組4次群眾會,專題研究討論全村的生活垃圾歸堆、定時清運、常態管理、村民作主、創先爭優、嚴格考核的生活垃圾治理機制,並寫進《村規民約》,分組召開群眾會,進行宣傳落實。按照管理機制實施,從源頭上大大減少了垃圾存量以及垃圾的清運工作量,徹底杜絕了垃圾爆池和村裡的髒、亂、差現象。

“在垃圾清理問題上,我們發揮群眾主體作用,由村居民代表提出解決垃圾問題的方案。大家討論落實後再運作。”鄧國君介紹,現在范家坪村將環境治理寫進村規民約,將門前五保制度以責任落實到戶,根據農戶生產生活的環境條件,將道路、溝渠、河流、田邊、林邊等落實到農戶,進行監管、不留死角,另外,聘請2名保潔員將村組主幹道路實行每日清掃,並將各小組的生活垃圾清運到指定的地點集中堆放。最後,由鄉“六城”同創辦組織專人用集裝箱大車將垃圾運往指定的簡易填埋場填埋。同時,該鄉還通過鄉農機專業合作社與養殖大戶約定,及時將豬糞及汙水抽來澆灌菜園、藥園、解決養殖汙染問題等。

如今,椿木營鄉正在根據各村實際情況深化環境治理模式,並形成了“戶分類、組收集,村集中、鄉清運”的農村垃圾治理機制。目前,全鄉在開展的“美麗鄉村”建設中,范家坪、甘竹坪施家坪等村持續開展“潔美家庭”建設,環境治理從外部環境的整治到農戶家庭環境的治理,實現了家家戶戶美化、亮化。蓮花臺村在村莊環境治理中,每月不定期組織黨員、村民代表進行村民小組之間的交叉檢查,形成考核表揚機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