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什么军衔的人才能叫大帅?

然145


大帅应该是在北洋军阀里面才会称呼。国民政府的理念和口号是非常响亮的,自然不允许这种称呼存在。

如果详细的探讨的话,帅作为正式军衔至少要等到民国成立以后才有。北洋时期,大帅并不是正式的职位或者军衔。因为北洋军队军衔最高的是上将,并没有元帅这种称呼。

帅一般是些震慑一方的统兵大员的部下或同僚对他的尊称,可以说是私下里的称呼。一般只要统领一个省以上的将军(军阀),叫大帅是没有问题的。

或者担任督军或者以上职务,叫个大帅大家捏着鼻子也认了。其他的,除非天高皇帝远,敢自称大帅,怕不是要让人抽死。

像张作霖,孙传芳,吴佩孚肯定是大帅。但是他们手底下一些人叫大帅也没什么问题,陆廷荣,张宗昌,张勋叫个大帅也没人管。但是地方一个小团长,敢自称大帅,除非是自立山头的,不然真的是嫌命太长

喜欢就关注呗:砍历史。我是马砍,每天讲点不一样的故事。


砍历史


大帅,不是军衔,也不是官职,只是一种叫法罢了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每个军阀头目都叫大帅,而这个大帅,只不过是手下逢迎的一个称谓罢了。大帅的成为并没有任何明确的军衔去区分的。

大帅并不是军衔

根据国际上的军衔制度,有尉官、校官、将官等,最高的也就是元帅了。元帅是实实在在的军衔,而大帅只不过是一种称为罢了。对于这个大帅,没有严格的军衔制度去分别,全靠个人能力和个人喜好。

大帅是怎么来的?

古代有三军统帅的说法,而统帅,自然就被称作大帅了。大帅一词,在古代比较盛行,而民国时期的各个军阀,大多是从前清过来的,也就导致他们的思想还有一部分停留在古代。比如,很多军阀将领都自称xx上将军,上将军一词,也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

我们笼统的可以认为,大帅就是一方统帅,也就是说,在这个地方,大帅说了算,古代是这样,军阀割据的时候同样是这样。军阀割据时期,每个军阀都占领着一大片土地,在他们的地盘内,他们施行的其实是自治,自己管理。有自己的军队,自己的政府,比如张作霖手下的市长县长们,都是听张作霖的,而不是其他人。

大帅,好听,霸气,不俗套

军阀们割据一方,但他们并没有独立,所以,他们的称谓不可能是总统、首相一类的称呼。叫陛下,不合适,太老套;叫皇上,老百姓得造反;叫统帅,不好听;叫爹,好像挺多人愿意,但是人家不愿意;叫太君,好像也不行。

说来说去,还是大帅好听,大帅,大字,威武霸气,帅字,身份地位的体现。综合起来,大帅,牛哄哄的,好听,霸气,下边人叫着亲切,大帅也喜欢听,大帅是军阀头目最合适的称谓,既符合大帅的内涵,又好听。


御史三大人


大帅并不是一个正式称呼,没有这个官衔或者军衔,也没有说什么军衔的人才能叫大帅,这只是一个非正式的称呼,但也不是谁都能叫的。

在现在关于民国时期的影视作品中,大帅称呼非常普遍,仿佛随随便便一个军阀就被称做大帅,比如题主所说的《大帅哥》,管一个镇的旅长就是大帅了,而事实上,能被称为大帅的人寥寥无几,大多是掌控数省的大军阀。

在民国政府中,的确有个名号叫“陆海军大元帅”,北洋政府的历届大总统和临时执政都兼任此职,张作霖也曾任“中华民国安国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以此名号统帅陆海军队,行使最高权力。

“陆海军大元帅”不同于新中国的元帅,其并非军衔,而是一个职务,并且当过“陆海军大元帅”的人不一定被称作大帅,如袁世凯、黎元洪,没当过“陆海军大元帅”的人也有被称作大帅的,如张勋。

大帅称呼也存在于北洋政府时期,在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完全取代了北洋政府之后,这样的称呼基本上已经消散在历史之中了。

在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就成为各军阀争夺的目标,主要争夺者有皖系段祺瑞、直系冯国璋、曹锟、吴佩孚、孙传芳和奉系张作霖,这些人都是掌控数省的大军阀,他们的下属或者地盘内的百姓会以大帅称呼他们,但他们互相之间并不会用上大帅名号。

由于大帅并不只有一个,时人还结合不同大帅的特色给与他们不同的称呼,比如张作霖字雨亭,就得了个雨帅的称呼;吴佩孚字子玉,人称玉帅;比较讽刺的是张勋,因为他不允许部下剪辫子,所以他的军队被成为辫子军,他本人也被叫做辫帅。

当然,这是比较大范围的称呼,如果某个山旮旯里的土匪觉得大帅好听,让小喽啰门叫自己大帅,那也没人知道。


平沙趣说历史


民国时期,只有北洋政府中才有“大帅”的称呼,到了国民政府时期,大帅的称呼也就消失了。



民国时期的大帅是下级对领导的称呼,这一称呼实际上源自于清末。清朝时期,清朝军队的军官中有很多“总”的称呼,比如千总、把总、旗总等等,高级的还有总兵的称呼。下级士兵为了阿谀奉承这些军队官员,所以经常称呼他们也“老总”。

到了清朝末年,一些地方上的封疆大吏逐渐掌握大权,他们上马管军,下马管政。所以一些总兵、千总为了区分自己,以及抬高这些地方大员,称呼他们为“帅”。比如“香帅”张之洞、“左帅”左宗棠、“雪帅”彭玉麟等等。



民国初期是北洋政府时代,这些人中大部分都是曾经的清政府官员,所以他们也承袭了“帅”的俗称。但是“帅”也不是随便就能叫的,必定是一方军阀,首先拥有一省或者多省的政权。其次拥有一定的军事实力,而且他们的军队只听命于自己,别人或者中央无法调动。满足了这两点就可以称为“大帅”了

民国时期能称为大帅的寥寥无几,最著名的应该算东北王张作霖了。他在升任东三省巡阅使后掌控整个东北的军权和政权,从此之后被称为“大帅”,又因为他字“雨亭”,所以被人称为“雨帅”。

另外像是张宗昌,字效坤,盘踞山东后被人称为效帅,陆荣廷,字干卿,成为桂系军阀首领后被人称之为干帅。吴佩孚,字子玉,成为直系军阀首领后,被称为玉帅。



当然还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称呼,比如搞复辟的张勋,因为已经到了民国时期,他的头上还顶着一条辫子,所以被人取笑称为“辫帅”。张作霖因为土匪出身,也被人取笑为“胡帅”。

所以由此看出,大帅这一称呼并不是官衔或者军衔,只是部下对长官的俗称。基本上和三国时期部将对首领称“主公”是一个道理,不论兵多兵少,只要有自己的根据地,而且独立于中央政府就行。


我是越关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张作霖一举攻入北京,控制北洋政府,1927年在北京就任北洋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在那几年风光的日子里,“张大帅”、“雨帅”(张作霖字雨亭)的美名就不胫而走,在当时的中国军政圈里是如日中天,被十五省推为总司令,直至被北伐军驱赶回了东北。

当然,张大帅虽然是个老军阀,但坚决捍卫东北主权,抵制住了列强对东北的染指,最终不幸遇害。

满清灭亡后,诸多地方军政大员摇身一变,成为民国的地方大员,尤其是各省的督军,几乎就直接掌控了一省的军政大权,他们就有成为“大帅”的潜力,当然,这个只是潜力,敲门砖而已,最终还得看实力。

民国北洋军阀时期,真正能被公认为“大帅”级别的,也就张勋、曹锟、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等几人而已,他们往往是干了一些大事,或者掌控了多省的军政大权,实力一度如日中天,才能被称为“大帅”。

曹锟,担任过直系军阀首领,做过大总统,张勋,以满清忠臣自居,军事势力一度强大,并入主北京,拥立溥仪复辟,虽然失败,但仍以其独特的个性被社会各界称为“辫帅”;吴佩孚,势力巅峰时期坐拥华中等地多省大权。被尊为“玉帅”,孙传芳则一度称雄华东数省,被称为“馨帅”。

当然,这些“大帅”并不是军衔,只是代表一种称谓罢了,代表了对最高指挥官的尊称,更多的是社会各界对这位将领诸多战绩、功绩的一种综合评价,也是作为当时军人的最高荣誉,自然,这些大帅们也是非常乐于社会各界称其为“大帅”,在配上自己的字或者名号,比如馨帅、雨帅啥的,就更完美了。

在北洋政府时期,正式的军衔标准中,陆军和海军的最高军衔都是上将,吴佩孚就曾被晋授为陆军上将,孙传芳也被授予过陆军上将军衔。

当然,有些掌控一省军政大权的督军们也会自封为帅,比如张宗昌(字效坤)自称“效帅”,陆荣廷(字干卿)自称为“干帅”,曹锟还曾自称是“老帅”,以显示自己比大帅更牛一步。


除了大帅,在北洋政府时期,历任大总统或者临时掌控中央政权的军阀,都会兼任“陆海军大元帅”,张大帅入主北京后,就自己任命自己为“中华民国安国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宣布代表民国政府统帅全国军队,当然,除了他的奉系,其他派系的军阀自然不会乖乖听他差遣。

总而言之,大帅只是一种对民国前期(北洋军阀)大军阀的一种美称,毕竟那时候北洋军阀各派系之间争战不休,今天你登场,明天他上台,时局风云变化,令人应接不暇,随着国民政府象征性统一全国之后,大的军阀混战逐渐消停,民国也再没出现什么“大帅”。


云中史记


历史一尘埃带给你最理性最正确的答案。

说到大帅这个称呼,脑子里立刻浮现出了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张大帅,张作霖。当然还有他的儿子:少帅,张学良。那么在民国时期,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作大帅?民国又都有哪些大帅?

什么样的人能被称作大帅?

大帅其实只是一个称呼,并不是军衔。和新中国成立之后授予的十大元帅也是不一样的。民国时期大帅确切的说应该是北洋政府时期,大帅一般指独占一方的上将军衔的人物,例如张作霖也是在升任三省巡阅使之后才开始被人称为大帅的。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张作霖曾任路海军大元帅。可见能被称作大帅的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独占一方的军阀;上将军衔或者同等级以上的人。


但民国时也确有元帅,但不是军衔而是职务,如袁世凯就是元帅,礼服是红缨,满金领、袖、裤线,肩章四颗星。这个和大帅是不一样的,而且袁世凯也从没被人称作过大帅。

大帅这个称呼的来历

当然有一些不满足以上要求的人也自称过大帅。对,是自称,并不是民众心服口服的称呼。因为在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期间,最有实权的人是军人,所以割据一方的大军阀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当地的土皇帝。他们本身是很具有军队情节的,是不可能也不情愿脱离军队的。但是一个自己的军队或者别人的军队里有了上将这一最高军衔,不太容易能突出自己尊贵的地位以及比别人高一等的需求,大帅这个不属于军衔的称呼也就随之而来。




民国时期又有那些大帅呢?


首先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张作霖张大帅。张作霖作为北洋军阀政府期间最大最成功的军阀,是当之无愧的大帅。到今天为止还有很多人喜欢张大帅。地盘主要是东三省以及奉新。

第二个是张勋。张勋是著名的辫子军的首领,辫子军号称六十营,共六万人左右。张勋复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事之一。1917年张勋联合康有为企图复辟清王朝,不过被段祺瑞打败。

第三个是段祺瑞。段祺瑞原名启瑞,字芝泉,晚号正道老人,民国时期政治家,北洋三杰”之一。皖系军阀首领。他帮助袁世凯练北洋军,而后以此纵横政坛十五载,一手主导了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的内政外交。

第四个是吴佩孚。吴佩孚1898年投淮军。1906年任北洋陆军曹锟部管带,颇得器重。后升任旅长。1917年7月,任讨逆军西路先锋,参加讨伐张勋复辟。同年孙中山组成护法军政府。1919年12月冯国璋病死,吴佩孚继承了直系军阀首领的地位。

第五个是曹锟。出生于天津大沽口,字仲珊,是中华民国初年直系军阀的首领。

此外还有冯国璋和冯玉祥等人。

这些人无不是声明显赫之人,要么曾经割据一方,要么当过北洋政府的首领。

也只有这些人才能被称为大帅,其他的一些占据一个市县,统领的军队人数不足2万,并没有远大的抱负和长远的眼光的人也敢自称大帅,都是伪大帅。不过是一些翻版土匪头子罢了,配不上这一称呼。

我是历史一尘埃,喜欢的话就关注我吧。


历史一尘埃


民国时,东北的张作霖,四川的刘湘,邓锡侯,云南的龙云,山西的阎锡山,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广东的张发奎,湖南的程潜,山东的张宗昌,西北的冯玉祥,~~~~这些军阀都叫大帅,张作霖手下的吴俊升,张作相,汤玉麟~~~也叫大帅,比如吴俊升叫吴大帅



李166210356


记忆当中,被称作大帅的人不多,张作霖曾率兵打进京城,任海陆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当时国家最高统治者,于是,“张大帅”就名声在外了,最起码在东北的威望如日中天。

就是这位“张大帅”,在位期间,坚决抵制都在打东三省主意的日俄的拉拢,保持了军人的民族气节,都被双方势力视为眼中盯,不幸在皇姑屯事件中被对方谋害。

大帅,不是军衔,但绝对是先有军衔,才有大帅的称谓。现代的军衔制度,起源于西方,但军中的等级制度,即便在中国历史上就有了,譬如元帅、将军、校尉等,帅将校尉四等级别,在古代军中就已有了,实际上形成了当代军衔制度的基础,不过没有象西方舶来的军衔制度那般严谨、等级森严而已。

民国期间,特别是早期推翻满清帝制没多久,貌似中华民国建立起来了,实际上中国依然处于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尤其是北洋时期,即便各省的督军都掌控军政大权,但也不一定有资格称为大帅。

大帅,只是军队中最高指挥官的一种尊称,绝非真正的军衔,更多是是一种军人最高的荣誉,张作霖恰巧满足了这个条件,是独立的一支庞大军队中的最高将领。

张作霖,在东北起家,东三省的实际掌控者,曾一度任海陆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当时国家最高统治者,所以被称作“大帅”是当之无愧的,当然,他本人也非常乐意部下和社会贤达和民众称其为“大帅”。

综上,在民国时,只有独立行使指挥权的军中最高将领,才有资格称为“大帅”,但并非所有有独立军队的最高将领,都能被部下和社会称为“大帅”,除了极少数人譬如孙传芳、吴佩孚等称为大帅以外,很少有称大帅的,张作霖,确实名声太大了,“张大帅”在中华民国可谓家喻户习。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国平军史


北洋时期,各个大军阀都叫大帅。比如张作霖,段祺瑞,曹锟,吴佩孚,张勋等等等。

你说的电视剧我没看过,但是一个旅长或者守一个镇子就叫大帅那就太过分了。就拿张作霖说,被封为27师师长,率领27师驻扎奉天省城的时候,手握重兵那个时期正常一个师编制是两个旅,张作霖手下四个旅,还不算卫队骑兵炮兵什么的。那就是奉天省的王,省长张锡峦赵尔巽等都是张作霖的傀儡。那个时期张作霖都没称大帅,直到名正言顺的坐上奉天省督军兼省长之后,才称大帅。

电视中的旅长镇守一个镇有点扯了,一看一乐就得了


Mr孙孙孙先生


某一系军阀的最高统治,一号人物可以称大帅。不均军阀势力大小。比如皖系段祺瑞可以称为大帅,段芝贵就不可以。实力相对较小的军阀张勋就可以称大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