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富裕阶层,少不了“胥吏”

汉代以前,"吏"即是"官",而汉代以后,"吏"则专指小吏、差役。即没有官位的官府办事人员。

那么胥吏是干什么的?徐珂《清稗类钞·胥役类》载:"胥吏,公家所用掌理案牍之吏也。各治其房科之事,俗称之曰书办。"此外,有时还称作书吏。这里所说的"吏",则与"官"不同。官是有品级的衙门负责人,胥吏只是具体办事人员。

"吏"是我国朝代的官僚体制中重要的一部分,有官必有吏。同治、光绪年间,据统计全国胥吏人数在170万以上,而这过百万的官府工作人员的薪水问题,就得靠他们自己解决了。

清朝的富裕阶层,少不了“胥吏”

清朝胥吏致"富",的背景条件

清朝时期实行八股取士制度,有志向取士之人多沉浸于八股的海洋中,根本无暇顾及实务的学习。这些人在进入官场之后,有的人甚至连《大清律》都没读过,根本不知道如何执法断案,因此在官途中就不得不依靠精通刑名法术的胥吏。

清官的仕途总是在奔波中进行的,他们走马上任一般只会带着家奴和幕僚,没人会带着胥吏。 而胥吏一般都是当地人,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又非常熟悉,所以能够很轻易地就做到欺上瞒下,既让上司无从指责,又能够达到谋取私利的目的。

清朝的富裕阶层,少不了“胥吏”

清朝地方官"多则四五年,少则一二年,其于治内之利弊,俗尚之美恶,或未及周知,即已更调而去。若书吏则世代相传,专门学习兵农刑礼,各有专司,官有升迁,吏无更换"郑观应《书吏》。胥吏们很多是世袭的,流水的知县铁打的胥吏,地方百姓决然不敢得罪胥吏,这就给胥吏致富提供了土壤。

清制中,除了给胥吏致富创造了土壤,在地位上也限制了胥吏的发展,使其不得不因地制宜,就地发财。胥吏在大清朝的制度下,有着"天花板效应"存在。就是说干得再好也没升迁可能,使得全国百万之众的胥吏阶层根本就没有廉洁奉公的原则。甚而,把捞钱作为其最大最可行的人生目标。

清朝的富裕阶层,少不了“胥吏”

清朝胥吏的致"富"经

胥吏的致富经主要有:刁难索贿、挟制主官、欺压百姓、匿名勒索、操纵司法、徇私舞弊等等。其中,以京城朝廷各部中的胥吏,尤为疯狂。这也突出地暴露了清朝时期官僚体制的弊端。

在清朝六部(兵、吏、户、邢、礼、工)中,各部胥吏都有着自己的致富经。其中,尤以户部、和邢部的胥吏致富速度走在了其他各部的前头。

清朝的富裕阶层,少不了“胥吏”

户部:掌管着清朝国家资源的调配。其中包括:土地、户籍、赋税、俸禄,及其他一切有关花钱的事,拿现在的话说那就是相当于财政部。由此可见在户部当职的胥吏,那得是多么的吃香。

这里有一个故事和大家分享下:1868年,曾国藩同李鸿章平叛捻军的战争已快结束了,但是他们却一起为军费报销而抓耳挠腮。原因是军费报销账目送到户部时,户部书吏要审核,按照"潜规则",不交"部费"给户部胥吏,大笔军费就报销不了,这可了不得!而胥吏要的"部费"是多少呢?按一厘三收取。要知道,他么报销的军费可是3000万两白银,光给胥吏的"部费"就得40万两。曾国藩受不了了,于是托人与户部胥吏接洽,结果是:"部费"8万两。这也就是给了曾国藩一个天大的面子。其实,当时曾国藩手里已经拿着朝廷"免于审计"的批文了。不过,曾国藩表示,已经同户部胥吏说好要给的8万两银子,"部费"还是照给!——即使有皇帝的关照,掌控四省实权、战功显赫的曾国藩也不想得罪那些吏官。

清朝的富裕阶层,少不了“胥吏”

刑部:主管刑法和审核刑名。具体是: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会同九卿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由此可见该部的权力有多大,而且主要办的都是皇城根儿附近的案子,有钱人也多。因此,该部的胥吏致富速度丝毫不比户部慢。

其他各部,则是"鱼有鱼道,虾有虾路",各司其职,各显其能。比如:吏部负责官员的调配。哪里有了实缺后,想补缺的人多啊,想去好地方补缺,那就得使银子予吏部胥吏。而礼部的胥吏平时没什么路子,一旦等到皇室的婚丧嫁娶、祭天拜祖的时候,礼部的胥吏那才真正的开始忙碌起来。而工部就更不用说了,其他的不提,就说修建圆明园这一个活,足够工部的胥吏们奔向"中产阶级"了。

清朝的富裕阶层,少不了“胥吏”

清朝的封建体制决定了胥吏的存在

当时官场多数声音认为没有胥吏阶层,国家公务根本就没法开展。即便如曾国藩等一些稍微清廉而且也有相当大实权的清代官员意识到了胥吏的贪婪,但是也无可奈何,毕竟这是当时的行政体制使然,维持国家机器运转才是最最重要的。

"无君子莫治小人,无小人莫养君子;今将立法制,垂久远,而必取州县之吏,束缚之,困苦之,亦非与民求安之道也。"郭嵩焘《郭嵩焘先生年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