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犯人常常被髮配寧古塔,那麼寧古塔是什麼地方,環境氣候是怎麼樣的?

木頭老羅


寧古塔是清代統治東北北部地區重要的政治、經濟、軍事重鎮,其地位僅次於盛京。其輻射範圍大致包含寧安、海林、牡丹江、穆稜、綏芬河、東寧乃至依蘭、佳木斯等諸多地區。寧古塔有新舊兩城,舊城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今為黑龍江省海林市長汀鎮舊古塔村。康熙五年(1666年)遷建新城於今黑龍江省寧安縣城地。

現在人們對於寧古塔的認知,大多數都是寧古塔是清朝犯人主要的流放之地。這始於順治年間,被流放人員中有官吏、文人、藝匠、戰俘,有漢人,也有滿族和其他民族的平民百姓。流放寧古塔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反清失敗者,因科場案、文字獄受到牽連的,還有因作奸犯科、貪汙受賄、瀆職舞弊、作戰不力等而被遣成。由於在清代仍實行“一人犯法、株連九族”的連坐律,因此流放人員數量眾多。據統計大概有一百五十餘萬。

關於寧古塔的環境,康熙年間被流放於此的文人吳兆騫稱此地“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連接,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雖白日熠灼竟不化,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可見當地環境惡劣,生存艱苦。


老照片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寧古塔不是塔,而是黑龍江寧安市。寧安市距離中蘇邊境和中朝邊境都不遠,在古代就是絕對的邊緣蠻荒之地。

這裡是滿族人的發源地之一,自然條件極為惡劣,人口稀少,各種物資奇缺。

發配寧古塔,要過三關。

第一關,出關趕赴寧古塔。

在當年,犯人是沒有交通工具的,完全依靠雙腳行走,還要在獄卒的監視下和打罵下。

即便是北方人,從河北、山東走到黑龍江是什麼概念?更別說清代東北大部分地區沒有開發,連像樣的道路都沒有。

從關內步行到寧古塔的路上,一般老幼婦孺就有一半人送命了。

第二,到了寧古塔以後的第一個冬天

這裡冬天零下40度,物資有奇缺。

犯人連營房都沒有,要自己搭建草棚,儲備糧食和木柴,不然冬天一到就活活凍死餓死。

在滿清政府看來,犯人死不死區別不大,死了還省得麻煩。

所以大部分犯人,連第一個冬天都熬不過去,直接就死了。

第三,長期的苦役。

發配到寧古塔基本都是重罪,無論男女都必須為奴。

為奴,也就是俄國人那種苦役。

包括修路、砍樹、採石、挖礦等等,均是重體力活。而發配到這裡的很多都是中產階級甚至富人、官員,根本受不了這種重體力活,很容易生病。

這裡各種物資奇缺,也根本沒有任何醫療可言,一旦生病就死路一條。

你如果想要逃走,方圓幾百公里了無人煙,你能逃到哪裡去?還會餓死凍死在路上。


所以發配到寧古塔還不如斬首來的痛快,屬於折磨致死。


薩沙



怎麼樣?雖蒙皇恩浩蕩,大發慈悲,赦免不殺活命之恩,如若發配別處尚可,但聞聽發配寧古塔,莫不三魂七魄出竅,膽戰心驚,伏地不起,大有生不如死之感,真的不若引頸一刀痛快!寧古塔,既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下轄之寧安市。

清朝順治十年,設寧古塔昂邦章京,康熙元年設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

康熙十五年,寧古塔將軍遷治吉林烏拉,(今吉林省吉林市)改稱吉林將軍,寧古塔改置副都統;清朝的首任黑龍江將軍既由寧古塔副都統薩布素升任。



寧古塔,與塔沒有任何關係,是滿語“六個”的意思,據說,早期有清皇室祖先兄弟六人居住生活於此而得名,你看,偌大的地方,僅有六個人!

有清一朝,東北被滿清視為祖基龍興之地,滿人入主中原,大量進入北京及全國各地,但嚴禁移民進入東北,因而致原本就人口不多的東北人口驟降,尤其偏遠的寧古塔一帶,雖然不再是六個人,但也是人煙稀少,更是荒涼不堪,狼蟲虎豹出沒其間,嚴重威脅人們生命安全。



寧古塔,
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加之長達半年冬季,常達零下30度極端寒冷的暴風雪肆虐的惡劣氣候,夏季出奇大的蚊蟲叮咬,基礎生活設施極端簡陋,衣食住行皆與關內生活無法比擬,令人很難適應,有生不如死的感覺。

加之路途艱險,有的差役不願長途跋涉,竟然殺害人犯,以病死為由回去交差;既使差役良心尚存,沿途野獸襲擾吞食亦所難免。

甚有傳言,寧古塔大站道,竟然有饑民爭相殺戮人犯食之果腹的情況發生。

如此種種惡況,發配人犯甚至多有未達寧古塔,而死於蒼茫遙遠的危險旅途。

因而發配人犯一聽“發配寧古塔”,與宋代人犯聞聽“發配沙門島”一樣,九死一生,生還機會緲茫,令人不寒而慄,大有生不如死之感,不若引頸一刀痛快!
僅供參考。


z山海


寧古塔作為滿清的發源地,龍興之地,清朝幾百年也是一直在發展寧古塔的。寧古塔也就是現在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現在來說牡丹江市發展的還是很不錯的,那麼在清朝的時候,為什麼那麼多人一聽到寧古塔就感覺怕的要死呢?

首先這裡地處東北,氣候環境太惡劣了,現在人們都是暖氣,社會發展的很快,生活條件好了,覺得去東北還能旅遊,但是在清朝的時候,這裡是然煙稀少,當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氣候太寒冷了。有誰願意住在這天寒地凍的地方呢。

當然如果是老百姓在這些地方生活還是不錯的,當時寧古塔作為清朝吉林三邊之首,也是清朝統治東北最重要的城鎮。寧古塔將軍的駐地就在這裡,是清政府設在盛京(瀋陽)以北統轄黑龍江,吉林廣大地區的軍事、政治和經濟中心。就這些個名頭覺得生活在這裡還是很不錯的。

當然這個只是對於當地老百姓來說還算不錯,但是我們都知道當時關內是沒有人願意去的,去的都是什麼人呢?都是一些朝廷重犯,發配過去的。這些人到了寧古塔那就是做苦役的,開荒種糧,修橋修路,挖山鑿石。說白了就是派去發展寧古塔的。

在東北這個地方,冬天零下三四十度,在家都受不了,更何況在外面幹活呢?而且畢竟這些都是犯人,所以這裡的守將也是對這些人絲毫沒有人情可講的,去了就是沒日沒夜的幹,因為來到這個地方的犯人基本上不可能回關內了,都是重犯。

更何況當時的交通條件來說,都是走過去的,從北京走到牡丹江市,想想是多遠,幾千公里的路,一走幾個月才能到,有幾個人能受得了。很多人在路上就死了。

所以說寧古塔可怕,一方面是自然環境造成的,另一方面就是做苦役對於這些一直生活在京城的達官貴人來說那就是地獄。


小伍講歷史


寧古塔,原來在牡丹江市寧安縣,現在叫寧安市,一座高三米多的石塔,形狀有點像石燈,前些年把塔遷到寧安市渤海鎮大廟院裡,旁邊還有四個石碑,石碑上都是滿文,不信可以自己去看,現在還在那兒。

在那時候牡丹江一代基本上就是在往北面人煙稀少了,沒有後來那麼多的移民的,就是很荒涼的地方了,在加上十九世紀的時候氣候和現在不一樣的啊。

但是現在氣侯沒有那麼惡劣。每年三月份開始轉暖夏天最高氣溫三十多度。十月中旬後漸冷最冷也就那麼幾天能達到零下三十多度,冬天平常白天十多度晚上二十五,六度。 發往寧古塔,給守衛的人做雜役,種地,養馬的,和沙俄流放到遠東是一樣的,能生則生,不能生則死罷了。


笑搞


發配寧古塔是一個優待,並不是電視劇裡形容的那樣悲慘。寧古塔就在黑龍江省的牡丹江市南面,是一個風水極好的地方,早期滿人的發源地就在這裡。

我1987-1995年在牡丹江市工作8年整,對牡丹江一帶非常瞭解。牡丹江位於黑龍江省的最南邊,是黑龍江省冬天最暖和的地方,是一個四面環山的盆地,風調雨順,物產豐富,林木豐茂。林木是現成的財富,伐木來錢快,與歐美髮達國家一樣,盛產木材的牡丹江是當時黑龍江省最富饒的地方。

牡丹江城市規模在1950年代就屬於大城市了,城市街道正,環境衛生好,在1950年代就是全國衛生城。由於發達比較早,經濟狀況在解放後幾十年間都比較好,所以飯店菜都比較好吃,人們都比較愛吃,在外吃的頻繁,有時為了省錢,就坐火車到相距20公里的海林市去吃,菜量大又好又便宜。海林是著名的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戰鬥現場,有著名的英雄楊子榮墓。

滿族人少,即使犯重罪,也不忍殺掉,發配回條件比較好的老家寧古塔,實際上就是保護起來了。


美食家145852835


順治十五年,江南一個才子——吳兆騫,本應沉浸在中舉的喜悅中,卻因為一場莫須有的科場案,舉家被髮配寧古塔。

寧古塔,這個讓多少漢人膽戰心驚之地,就這樣迎來了一個滿腔怨屈的才子。吳兆騫並非第一個被髮配寧古塔的,亦不是最後一個。之所以在這裡說他,是因為他攜家發配寧古塔期間,其子留下了一卷《寧古塔紀略》,為我們瞭解那個苦寒之地,提供了最直接的材料。


1、寧古塔位置與名稱由來

寧古在大漠之東,過黃龍府七百里與高麗之會寧府接壤,乃金阿骨打起兵之處,雖以塔名,實無塔。相傳昔有兄弟六人各佔一方,滿洲稱六為寧古,個為塔,其言寧古塔,尤言六個也。

2、最初感受

所謂寒風如刀,熱風如燒,大於舟之魚,大於屋之木,獉獉狉狉,犖犖确確,固不可以中土之境求之。殊絕之域,亦不可以古人所稱道概之。

3、城池概況

有木城兩重……去舊城六十餘里,內城週二裡許,只有東西南三門,其北因有將軍衙署,故不設門,內城中惟容將軍護從及守門兵丁,餘悉居外城,周八里,共四門,南門臨江,漢人各居東西兩門之外。

4、日常生活

被流放至此的漢人多被編入官莊做苦力。

每一莊共十人,一人為莊頭,九人為壯丁,非種田即隨打圍燒炭,每人名下責糧十二石,草三百束,豬一百斤,炭一百斤,石灰三百斤,蘆一百束,凡家中所有,悉為官物。衙門有公費皆取辦官莊。其苦如此。

5、氣候狀況

其地寒苦,自春初至三月終日夜大風,如雷鳴電激,塵埃蔽天,咫尺皆迷。七月中有白鵝飛下便不能復飛起,不數日即有濃霜。八月中即下大雪,九月中河盡凍。十月地裂盈尺,雪才到地即成堅冰,雖白日照灼不消,初至者必三尺襲裘,久居即重裘可禦寒矣。至三月終凍始解,草木尚未萌芽。

6、物產情況

江中有魚,極鮮肥而多,有形似縮項鯿,滿名發祿,滿洲人喜食之,夏間最多。……又有一種生於江邊淺水處石子下者,上半身似蟹下截似蝦,長二三寸,亦鮮美可食。……亦有鱘鰉魚,他如青魚、鯉魚、鯿魚、鯽魚其最多者也。
冬則河水盡凍,厚四五尺,夜間鑿一隙,以火照之,魚輒聚,以鐵叉叉之,必得大魚。

動物有虎、豹、豬、熊、獐、狐、鹿、貂、兔、海青、野雞等。特產有人參、烏拉草等。

《寧古塔紀略》書影

更多關於清初寧古塔之地的概況,盡在此書中,豎排繁體無句讀,讀著很有感覺。

需要此書的,可關注@熊二History,也可留言索取,歡迎一起閱讀分享。


歷史寶藏


誠邀,如題。清宮劇中經常出現皇帝將犯人發配到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的處罰,那麼這個寧古塔在哪,為何犯人又如此害怕呢?

寧古塔是清朝在關外東北地區設置的軍事重鎮,也就是今天的黑龍江牡丹江寧安市,最高長官稱為寧古塔將軍(後來寧古塔將軍移駐吉林烏拉),統治今天黑龍江和吉林兩省。寧古塔是清朝的龍興之地,滿人的老家,在當時開發程度較低,落後的很。清太祖努爾哈赤1616年建立後金政權時在此駐紮軍隊。所以滿清統治者把犯人發配到這一方面是想借犯人為當地的滿族人幹活,一方面可以在滿洲老家可以更好的監視這些犯人。

只是苦力而已,那麼為什麼犯人這麼害怕發配寧古塔呢?

首先,寧古塔太遠了。

清朝可沒有火車汽車,馬和轎子也不是給犯人用的,犯人只能一步一步走著去,這一路山高水長,氣候惡劣,人煙荒蕪,除了寧古塔駐地有些人煙,其他地方到處都是森林、沼澤和野獸,很多人在去的路上就葬生狼腹了,哪裡還到得了

其次,寧古塔太冷

寧古塔冬天常常零下三四十度的極端氣候,那個時代可沒有暖氣,犯人的生活條件本就不好,缺乏禦寒手段加上被流放的人多是山海關關內人,實在受不了這嚴寒氣候,很多犯人鼻子腳趾都凍掉了,總之非常慘,能夠存活下來的非常少。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隨著清宮劇熱播,寧古塔這個塵封於史書中的古地名,又重新回到人們視野中。電視裡對那些作奸犯科的王公貴戚、達官名士,龍顏震怒之下,大多發配到寧古塔,永世不得入關。這些犯人聽到這噩耗,都會癱倒在地,一副生痛不欲生的樣子,有的人甚至寧願自殺,也不肯去寧古塔。


那麼寧古塔究竟是個什麼鬼地方,能讓犯人聞之色變呢?其實,寧古塔在滿語中的意思是六個,它有新舊兩個城,電視裡多指新城,位於今天黑龍江省安寧市,是清王朝的龍興之地,據說,努爾哈赤的曾祖父在此繁衍了六個兒子,這就是寧古塔的前世今生。寧古塔的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它保衛和管理整個黑龍江流域,為了發展和建設寧古塔,皇帝會把犯人極其家屬發配到寧古塔,給披甲人做奴隸。

寧古塔在清朝時,是個窮山惡水之地,相當於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它距北京有千里之遙,犯人邁著失落沉重的腳步,帶著夾板,帶著絕望,踏上生死未卜之路。大部分人在路上不是凍死,就是餓死,或者被野獸吞沒,能最終到達寧古塔者不及二分之一。

當時寧古塔可謂耕者絕少,彌望無廬舍,完全是個人跡罕至的不毛之地。犯人在這裡一年四季都做著高強度的勞動,耕種、修橋鋪路,燒石灰,挖貢參等等,由於環境惡略,加上繁重的勞作,很多人四五十歲就客死他鄉。這裡的犯人從沒有逃跑的記錄,因為除了寧古塔外,其他地方是冰天雪地,人煙稀少,既是跑出去,不是凍死,就是成了狼蟲虎豹的美食。所以披甲人無須看管犯人。

關內的犯人來到寧古塔,帶來了中原先進的耕作技術,讓這裡原住民逐漸擺脫獵狩的生活,步入農耕文明。使寧古塔慢慢充滿了生機與活力,成為關外的最富庶的地方。

當然,那些名人文士的待遇與普通犯人就有天淵之別,他們無須繁重勞動,是披甲人的座上賓,成為傳播先進文化的一股清流。他們中比較有名有:明末兵部尚書張縉,思想家呂留良,詩人吳兆騫等。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寧古塔,位處東北極寒之地是清朝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也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寧古塔也是清朝官員聽著聞風喪膽的地方,為何呢?




因為寧古塔其環境氣候非常惡劣,它地處邊陲,常年冰封,環境嚴酷,人跡罕至,寸草不生,五穀不長,很適合罪犯改造!

清朝從順治年間開始,寧古塔成了清朝流放人員的接受地:有罪之人專門留放之地。關押在那裡犯人要麼服勞役幹苦力去開荒、種田、修橋補路,要麼就是被送給邊疆兵卒當奴隸。女性被髮配寧古塔更慘,都是難以想象的屈辱,基本都要淪為妓女,多半都是被折磨致死,有去無回。







當然當時也有很多著名文人、詩人如金聖嘆家屬、吳兆騫、呂留良家屬等等,在那裡傳播先進的中原文化,促進了當地人民的文化交流和溝通,還教他們一些先進的農耕、和經營方式,還有教學,一定程度上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可見當時的殘酷政治制度也給後代也留下不少寶貴的資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