甌窯,一個歷史悠久,風格鮮明的青瓷窯系!

甌窯地處浙江南部,窯址主要分佈在以溫州為中心的永嘉、樂清一帶。這裡東臨東海,南鄰福建,西北面為括蒼山區,甌江、飛雲江由西向東直入東海。司馬遷在《史記·趙世家》中說:“夫翦發文身,錯臂左袵,收甌越之民也。”有人考證說,甌字從“瓦”,說明甌越人在遠古就會燒製陶瓷。

甌窯瓷胎色澤淺灰白,釉色清淡,有玻璃質感。晉人潘岳在《笙賦》中說道:“披黃苞以受甘,傾縹瓷以酌酃(l ng,美酒名)。”這個“縹瓷”很可能就是甌窯青瓷。

考古資料表明,商周晚期溫州瑞安一帶的墓葬中就有原始瓷出現。東漢晚期,永嘉縣的羅東鄉箬(ruò)隆村後背山窯、蘆灣村小墳山窯等地,都相繼發現了從原始瓷過渡到瓷器的窯址。據《景德鎮陶錄》記載:“甌,越也。昔屬閩地,今為浙江溫州府,自晉已陶,當時著尚。”而清代朱琰在《陶說》中說:“杜毓《荈賦》‘器擇陶揀’出自東甌”,“後來‘翠峰天青’於此開其先矣”,“是先越州窯而知名者也”。按照這個說法,甌窯應該是越窯的前身。考古人員在對窯址調查和發掘中發現,在漢代或兩晉時期,有一些甌窯瓷器的風格和製作工藝與越窯很相似。但是,甌窯的規模和瓷器質量似乎不及越窯。這裡面很可能是文獻記載有誤,也可能還有遺存沒有被發現。雖然如此,我們仍然可以確定,甌窯是一個歷史悠久,並且風格鮮明的青瓷窯系。


甌窯,一個歷史悠久,風格鮮明的青瓷窯系!


南宋甌窯青黃釉褐彩



甌窯,一個歷史悠久,風格鮮明的青瓷窯系!


北宋青釉觀音坐像


漢代至三國時,部分甌窯瓷器胎質不致密,胎體燒結度較差;胎釉結合不佳,常有剝釉現象;器形制作不規整,與同時期越窯產品有一定距離。自魏晉時期,甌窯進入一個成熟和發展期。此時的器形豐富,有很多造型與越窯相似,同時又表現出特有的地方風格。

甌窯窯址主要分佈在南溪江下游沿岸的永嘉縣羅溪夏甓山、東岸赤頭山、甌海區三垟樟岙(ào)嶺腳一帶。此時常見器型有壺、罐、瓶、碗、碟、杯、槅、筆筒、硯臺、水盂、燻爐、虎子、唾壺、穀倉、雞窩、狗圈等。除了釉色和製作工藝上的差別,此時甌窯的瓷器造型風格與越窯一樣,器形多以動物為原形,如獅、雞、虎、牛、鳳等,有的器形與越窯幾近雷同,如雞舍、狗圈、獅形辟邪、槅、雞頭壺等。說明當時甌窯分佈區域在喪葬習俗上與上虞、紹興一帶是有相同地方的。但是也表現了特有的地域特點,其中虎形燭臺、牛形燈、鳳形碗等器型在越窯中未見。甌窯的穀倉罐由漢代的五管瓶演繹而來,但與越窯穀倉造型有一些區別,東漢時期的五管瓶為葫蘆形,器物下腹部為圓形,而越窯的比它更鼓一些。三國時期甌窯的穀倉為直桶腹,肩部分別有4個小罐,罐與器腹不通。小罐之間塑有人物、百戲塑像。西晉時的穀倉為圓鼓腹,上塑五管或亭臺樓閣,周圍有百戲人物、飛鳥等,展現了為亡靈祈禱的場景。整體造型渾圓敦實,有的器形制作不規整,整個器形缺少協調感,層次比較紊亂。


甌窯,一個歷史悠久,風格鮮明的青瓷窯系!



漢代至三國時期,甌窯常見紋飾主要有水波紋、印花斜方格紋、連珠紋等,並不豐富。南北朝時期出現蓮花紋,紋飾工整,但是製作工藝欠佳,常有剝釉現象。東晉早期和南朝,普遍使用青釉褐彩,有文字、花卉或與堆塑並用的點彩。這種裝飾手法在東晉時期的越窯曾使用,晚唐吳越貴族墓中出現過,並不普遍,十分獨特、典雅。甌窯的褐彩花卉裝飾,一直延續到北宋。

隋代至唐代早期是甌窯瓷器的一個低谷期。其產品的胎體灰白,釉色青黃,開片細碎。唐代早中期的甌窯釉色青中偏黃,容易剝落。


甌窯,一個歷史悠久,風格鮮明的青瓷窯系!



晚唐至五代時期,甌窯窯址主要分佈在甌江干流南岸的市郊西山、楊府山和南溪江下游永嘉縣境內的啟灶黃田等地一帶。此時的甌窯青瓷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其釉色青淡或青黃,釉層滋潤如玉;胎體細膩,胎色白而堅緻,胎釉結合緊密。在造型上出現了柔和勻稱、活潑清新的風格。五代時期的胎體更加細薄,器形更加精巧,小型器增多。器物的造型也比前期豐富,常見的有執壺、罐、碗、洗、香薰、唾壺、硯和明器桌、筷、椅等。還有一些器型如五代青瓷曲流壺、唐代青瓷刻花粉盒,這類粉盒的器形呈瓜果形,蓋體表面常刻有牡丹、蓮花、飛天等紋飾,製作精美。其中杯口壺、曲流壺、明器桌、筷、椅等這類器型越窯未見。這一時期甌窯的紋飾較多,裝飾手法也比前期有突破,主要有印花、劃花、刻花、繪花、堆塑等,紋飾有蓮瓣、荷花、卷草、雙魚、飛天等。從考古資料來看,甌窯瓷器的紋飾較之越窯豐富,尤其是褐色彩繪紋飾。越窯此時多有點彩和較少的彩繪裝飾,紋飾題材不多,使用也不普遍。

宋代,溫州作為對外貿易的口岸,曾設市舶務和來遠驛,元代設市舶司並有停泊海船的碼頭。對外貿易的出現,推動了甌窯的發展。此時,甌窯的分佈依然以市郊的西山、楊府山和永嘉的仁溪、巖頭一帶為主,其窯場綿延數里,頗為壯觀。其中泰順、文成、蒼南、樂清山區的山坳裡,有一部分規模較小的瓷窯,還生產白瓷和黑瓷產品。這些產品與甌窯青瓷隨著龍泉窯的外銷產品一起進入國際市場,常見的青瓷器型有碗、壺、瓶、罐、洗、盂、燻等,品種繁多,一些基本的生活用品器型與越窯幾近相同。有一些產品如觀音坐像、南宋青瓷蓋瓶、南宋青瓷刻花蓋罐等器型,越窯未見。


甌窯,一個歷史悠久,風格鮮明的青瓷窯系!



這個時期是甌窯生產的高峰期,胎體更加堅緻、細薄,呈淺灰色。釉色呈淡青或灰綠色,淡雅滋潤;釉層薄,但是均勻、潤澤,器內外施釉。同時期越窯的產品為灰白胎,施青釉後呈青灰色。紋飾比前期豐富,幾乎接近繁縟。主要紋飾有卷草、葵花、牡丹、菊花、雙蝶、鸚鵡、如意和形態多樣的蓮花紋等。越窯此時的紋飾也是最豐富的。

值得一提的是甌窯此時的褐色彩繪瓷。入宋代以後,甌窯青瓷仍然較多地採用褐色彩繪裝飾青瓷,有斑彩、繪畫花卉和書寫文字諸種形式,其紋飾配上淡色的甌窯青瓷,顯得典雅而有趣味。這種彩繪比越窯的題材豐富,構圖也比越窯有創意。越窯褐色彩繪的裝飾手法在唐代以後就不見了。甌窯的褐彩青瓷繪畫題材新穎獨特,堪稱浙江青瓷窯系中的一朵奇葩。


甌窯,一個歷史悠久,風格鮮明的青瓷窯系!



宋代以後,浙江的甌窯、婺州窯、越窯基本都逐漸走向了衰落。今天,我們可以從早期龍泉窯產品中找到越窯、甌窯、婺州窯瓷器的製作痕跡,這些痕跡是浙江青瓷文化綿延的印證。


(溫馨說明:我們敬重和感謝原創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無法查獲作者所致,敬請原作者見諒!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同類微信公眾號轉載本刊發佈文章,敬請註明出處。謝謝合作!)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