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賜名的“公道杯” 文

朱元璋賜名的“公道杯” 文/王家年

筆者早些年收藏了一件明代龍泉窯“公道杯”。“公道杯”是根據物理學上的虹吸原理製成,杯中央立一老頭,體內有一空心瓷管,管下通杯底的小孔,管的上口相當於老人胸前。身體下與杯底連接處留有一孔,向杯內注水時,若水位低於瓷管上口,水不會漏出;當水位超過瓷管上口,水即通過杯底的漏水孔漏光。古時人們曾用“公道杯”對付貪酒者,斟酒如超過高度,則全部漏光。

關於“公道杯”的來歷,還有一則傳說。明代景德鎮隸屬浮樑縣管轄,據傳當時浮樑縣令為了討好明洪武帝朱元璋,博得皇上的賞識,指令“御窯場”的瓷工半年內製出一種“九龍杯”用來進貢皇上,好則賞,不好則罰。指令發出後,縣太爺親自監製。由於“九龍杯”的製造難度大,時間又短,瓷工們個個忙得寢食不安。他們日夜研製,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經過三個多月、幾十次反覆試驗,終於獲得了成功。看到精製的“九龍杯”,縣太爺快馬加鞭親自將“九龍杯”送至京城,進貢皇上。朱元璋看著浮樑縣令進貢的“九龍杯”,愛不釋手,連聲誇讚景德鎮瓷工制瓷技藝高超。此後,浮樑縣令因進貢有功,得到了皇上的賞識,加官晉級,由縣令升為府臺。

得到“九龍杯”後,朱元璋時常用其宴請群臣。然而“九龍杯”的絕妙之處朱元璋起初並不知曉,直到一次宴會上,朱元璋有意獎賞幾位心腹大臣多喝一點酒,便特意為他們把御酒添得滿滿的,而對其他一些平時喜歡直言不諱進諫忠言的大臣則將酒斟得淺淺的。怎料事與願違,那幾位被皇上有意照顧的大臣滴酒未喝,御酒全部從“九龍杯”的底部漏光了,而其他大臣則高高興興地喝上了皇帝恩賜的御酒。皇帝對此甚是不解,召來當年的浮樑縣令問其原因,方知此杯盛酒最為公道,盛酒時只能淺平,不可過滿,否則,杯中之酒便會全部漏掉,一滴不剩。朱元璋恍然大悟,從此便把“九龍杯”更名為“公道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