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下半场”的核心逻辑是什么?

房地产的熊市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开启,就连宇宙中心深圳的房价也开始掉头向下,不管前段时间刚需住宅万科星城、华强城或者豪宅瑧山府有多么热闹,

购买即站岗已经成为购买这些资产人群的必然结果。即便是二手市场的笋盘,加上中介和各种税费后的交易成本已经几乎没有套利空间,市场逐步走冷。这一切表面的原因是各种调控,比如限购限贷限售限离等,但深层次的原因依然是买房不赚钱了。

房地产价格走到2017年年中,已经走到了必然掉头向下的结果,没有任何其他可能。因此笔者除了有两套实在限售的房产卖不掉,其他都已经出掉换成深圳回迁房,当然今天我们不讨论回迁房,讨论讨论楼市下半场的开场逻辑。

“楼市下半场”的核心逻辑是什么?

我们先回顾一下楼市,2015年降准降息后,全国迎来了报复性上涨,深圳率先实现翻倍行情,其他城市陆续轮番上演轮动的翻倍行情,其惊艳的表现力压所有投资品,而其技术难度却非常低,甚至唯一的门槛就是钱,是一种全民皆会的游戏,于是全民的热情被点燃,就连人口净流出城市东三省房价也开始上涨,整个市场的疯狂程度令人瞠目结舌,从最开始的真实自住需求、到后来的炒作新区再到最后的只炒作概念或规划,全民都成为市场的专家,众筹炒房、合伙买房成为市场的潮流,资金越来越变成唯一门槛,而其他一切被唯一门槛逐步冲淡。

资金这个硬门槛貌似难以跨越,但因为能赚钱,于是市场上演变出了首付贷、高评高贷、装修贷、月供贷,以及信用卡、信用贷等等五花八门的凑钱办法,房地产的逻辑变得更加简单,有钱的赶紧买,没钱的各种贷款买或者买了以后做贷款,实在还没有钱的就众筹买、合伙买,如果实在实在众筹合伙都够不着的那可能还未成年或者已经对这种方式的赚钱没有兴趣,市场呈现一片非理性繁荣,买了房的后悔买少了,没买房就别提了,所有人集体把目光投向了财富转移的领域而非财富创造的领域,更有段子写到

败家的最好方法就是想办法创造,而致富的最有效方法确是深圳买房、厦门买房、郑州买房、北京买房、合肥买房等等。

“楼市下半场”的核心逻辑是什么?

于是,逻辑变得非常可怕,只要想赚钱的那就想办法买房,加杠杆买房,合伙买房,也正因为如此这样的非理性繁荣,结果一定变成了炒概念的提前受教育,超规划的过两年受教育,加杠杆疯狂追高的在弹尽粮绝后受教育。那么,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在哪儿?为什么全民参与后必然会受教育?

有人说,这是因为政策环境变了,也有人说是因为供需关系变了,还有人说货币不放开,房价不起飞。其实,究其根本原因是购买力和对应的价格相对失衡了,购买力跟不上,所以价格一定止步,当然更深层次原因是投资情绪变了,投资预期变了,这种预期的改变有各种行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供需关系等等影响。购买力和价格失衡后,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一定结束,也正因为如此,就来到了我们反复提到的楼市下半场。

那么下半场开场的整体逻辑是什么?其实非常直观和显然,就是一定要保证整体稳定,可以消去非理性繁荣后的泡沫,但一定要

避免主要城市的大幅度下跌,所以一切政策的核心逻辑变了。首先必须避免短周期买卖,其次必须提高交易成本,降低交易频率,让时间来换取空间,让正常的通胀弥补购买力跟不上的市场。最后,我们抛出结论,在当前的价格水平下,产权和使用权早已经分割,产权和使用权的逻辑也变得更加清晰,哪儿有更高的购买力哪儿的产权价值上涨,哪有更多居住需求哪儿的使用权价值上涨,翻译成白话文就是顶级的写字楼周边一定有顶级的房产价格,而有更多居住需求的住房房租一定会上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