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文化:聞喜花饃

花饃是人工用面做成的各式饅頭,飾以面花,得名”花饃“,流行於晉陝豫等地區,而尤以聞喜花饃為最。

聞喜花饃,造型浪漫,色彩熾烈,極具鄉土特色, 皮嫩、色白,酥軟,香甜,老少皆宜,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先生欣賞品嚐聞喜花饃後讚不絕口,並欣然題詞“聞喜見更喜,花饃勝仙饃。”

中國食文化:聞喜花饃

選料考究

聞喜北垣是全國優勢強筋小麥生產區,地勢高,年均氣溫較低,星夜溫差大,小麥生長週期長,光照足,生產小麥品質優良,所產麵粉色白、筋強,和麵採用地表300米以下深層水,用北垣玉米麵酵發酵,揉麵時摻適量糖水、奶粉、土蜂蜜等。

工藝獨特

製作聞喜花饃須經凝水、籮面、制酵、揉麵、捏形、醒饃、蒸制、著色、插面花等九大流程、100餘道工序。用溫水化開面酵和麵,和好面經反覆揉按,直至麵糰表皮瓷實光滑、有彈性,巧慧婦女用極普通擀麵杖、剪刀、筷子、梳子、竹籤等工具,以切、揉、捏、揪、挑、壓、搓、撥、按等傳統手法控制。上籠蒸制講究開水上籠、急火上氣、籠圈封嚴、不忘放氣、落氣出籠等。趁熱著色。

中國食文化:聞喜花饃

雅俗共賞

聞喜民風淳樸,注重禮儀,遇民間重大禮儀活動,花饃為必不可少禮品,遂有“有事就有饃,有饃就有事”之說。聞喜花饃盛於明清,傳承發展至今,逐漸形成其獨特藝術風格和完整創作體系,有“花糕”、“花饃”、“吉祥物”、“盤頂” 四大系列200餘品種,作品內容包羅萬象,不論人物肖像,還是飛禽走獸,或是花卉果實,都栩栩如生,因其造型浪漫,色彩熾烈,淳樸自然,地方特色濃郁,文化內涵豐富而厚重,可謂民間藝術奇葩一朵。

中國食文化:聞喜花饃

創新突破

創新理念,大膽創意,實現由傳統單一追求色、香、味食用模式,向立體化、現代化、讀文化、精神化轉變,嫁接現代科技,融人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手段,做到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統一。走文化消費路線,開發了中華龍王宴、宰相宴、關公宴等花饃宴,引導文化消費理念,試水高端餐飲業。同時,放大花饃藝術功能,從創意、設計、製作、包裝、銷售各個環節定位,提高花饃品位,使其更具欣賞性、收藏性,變-次性觀賞為長期性收藏,由草根藝術變身殿堂藝術。

中國食文化:聞喜花饃

2006年,聞喜花饃入選山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 年元宵節期間,代表山西省參加了由文化部、國家發改委等單位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 2010年6 月,聞喜花饃在上海世博會上大放異彩;2012年2月,在“中國聞喜花饃文化節”上,四件花饃作品創世界之最紀錄,轟動效應極大;2012年4月,聞喜花饃試水高端餐飲業,其“花饃宴”龍頭產品“中華龍王宴”先後在省城迎澤賓館等高檔餐飲場所面世; 2012 年6月,赴京參展“首屆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國際美食大賽暨第六屆東方美食烹飪藝術家國際大賽”。中外美食家稱讚:“聞喜花饃是中華文化精髓和中國食文化頂尖創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