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之所以焦慮,是因為沒有活在當下

你之所以焦慮,是因為沒有活在當下

幾年前曾經看過一個靈雲悟桃花的故事。

靈雲是唐代的禪師,跟隨一位大師學法,卻遲遲不悟。

有一年春天,他在禪院後山看到漫山盛開的桃花,鮮豔奪目,突然之間他頓悟了,悟到了佛法。

於是他做了一首詩:

三十年來尋劍客,

幾回落葉又抽枝。

自從一見桃花後,

直至如今更不移。

桃花日日開,為什麼平視沒有見到桃花呢,而是頓悟之後才看到桃花燦爛,躍然眼前。

其實這裡面靈雲悟到的就是“活在當下”的智慧。

在看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也有所疑惑,怎麼看到桃花之後就悟到了佛法呢?

幾天後的一個下午,在下鄉的途中,我們的車開在田野裡,微風徐徐,車上放著舒緩的音樂,外面是綠油油的一片莊稼,我頓時被吸引了,專注於外面的景色,壓根忘記了所放的是什麼歌。

一股心曠神怡的感受湧上心頭,突然間我明白了這個道理,那就是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要專注,無論這件事情多麼微小,你要專一地去體會,體會它的每一個瞬間。

後來在跟同事探討這個話題的時候,我拿手中正在吃的梨舉例子,吃梨的時候不要想其他的事情,你就專注於梨子的香甜,感受它與牙齒的摩擦,經歷喉嚨而吞嚥的喜悅感,這就是活在當下。

就像靈雲在看到桃花的時候,只管欣賞就好,不要有多餘的雜念,不用思考其他的事情。

這份細細的欣賞就是活在當下,而只有活在當下,你才能領略到桃花的美好。

你之所以焦慮,是因為沒有活在當下

你之所以焦慮,是因為沒有活在當下

很多人都會焦慮,有的人被現實中繁瑣的事務累得心煩意亂;

有的人對未來很迷茫,不知道自己最適合做什麼;

有的人因為現實中的問題和自己所期望的生活差距太大而焦慮;

有的人為自己辜負過的青春而後悔,有了一種害怕來不及的焦慮......

總之,人們有各種各樣的焦慮,為過去也為將來。

焦慮已經成為現代病的一種,為了金錢、地位、名譽,或者各種亂七八糟的幻想、無休止慾望使得自己的心靈一直處於焦灼狀態

埃克哈特·拖利《修煉當下的力量》中寫道:

過去能給你一個身份認同,未來則有著解脫和各種圓滿成就的希望,因此你可能會強迫性的認同他們,但這兩者都是幻相。

越是聚焦在過去和未來,就會越錯失當下—-世上最寶貴的事物。

為什麼當下是最寶貴的事物?

因為它是唯一,也是所有你能擁有的。

你的整個生命就是在這個永恆當下的空間之中展開的,而這個永恆的當下也是唯一不變的常數。生命就是當下,我們的生命沒有一刻不是在當下。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提倡放慢生活的節奏,他們懷念從前,喜歡木心的小詩《從前慢》: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從前之所以慢,是因為人們有時間、有精力去感受,感受等待郵件時的期盼與著急,感受郵件終於到來時的興奮與喜悅,感受與一個人相愛時的點點滴滴,人們比現在更能夠活在當下。

你之所以焦慮,是因為沒有活在當下,把握當下,珍惜當下,一旦掌握了它,意識就會從時間轉到臨在,所有的事物才會變得鮮活。

你之所以焦慮,是因為沒有活在當下

你之所以焦慮,是因為沒有活在當下

人們經常說“活在當下”,可是卻有很多人只是懂得他的表面意思,作為一個自我安慰的話語。

記得跟朋友看一場演出的時候,臺上是水族館的動物精彩的表演,可是她卻始終拿著手機在拍攝,通過手機屏幕去看動物的表演。

我心裡納悶,難道這一刻不是永恆嗎,這一刻的精彩不應該好好的享受嗎,為什麼要隔著手機去看,拍了視頻回去再回味,這樣做你已經離“活在當下”很遠了。

這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到一個景點,還沒有了解它的時候先拍照,聽一場音樂會,沒有心思去感受音樂的陶醉,而是先拍視頻發朋友圈,配上一段證明自己在看的文字。

其實你根本就沒有真正地欣賞,你需要的只是朋友圈的存在感,而不是對當下景緻的體味和享受,你都不知道,你的生命中漸漸地錯過了多少精彩。

而這些美好的人文、自然或者藝術的東西正是薰陶心靈、沉澱感悟的來源,你錯過了當下,也就是錯過了光陰,你又如何能幸福呢?

英國詩人威·布萊克寫過一首詩《天真的寓言》:

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

雙手握無限,

剎那是永恆。

有學植物學的學生把花解剖後說越解剖越變得虔誠,發現它的色彩、形態、香氣渾然天成。

是的,如果你去用心留意,一朵花就是一個世界,而生活中很多你早已習以為常的東西,你可能並沒有仔細、用心觀察過,你錯失了太多的美好。

很多文章鼓勵人們去注意自己的心靈生活,多讀書,從書中去充實自己,提煉精神財富等等,都意在希望人們過上一種精神上安定、自在的生活,但其實並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

因為有多少人會靜下心來去讀書,讀好書並且以此踐行?恐怕很少。

最近看到一個比較行之有效的方法,叫做“在現場”,是郭文斌老師提出的理念。

這個理念其實就是活在當下,不過他更細緻地講述了你應該如何去做到活在當下。

當然,這樣的理念是在你認識到自己需要改變的基礎之上,你明白你想過一個怎樣的人生的基礎上,需要積極地反思。

你之所以焦慮,是因為沒有活在當下

你可能經常犯著這樣的錯誤。

比如,你打開水龍頭往盆裡接水,心裡想著得等一會兒才能接滿,然後就去幹別的事了,可是這麼一來,你就容易把接水的事給忘了,結果水灑了一地。

吃飯的時候,你邊吃邊看電視,很可能就只關注了劇情,而不會充分體會飯菜的味道。

上網的時候,本來是想去查找一句話,但搜著搜著,你就被別的信息吸引了,上網的初衷也被你忘得一乾二淨,一兩個小時都渾然不覺。

因此,這樣看去,你經常因為走得太遠,而常常忘了為何出發。

而“在現場”更強調“”,即用你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肢體等等去感知事物,提倡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一定要明明白白,專注,時刻保持自己的心靈在場。

當這種“感”穩定下來時,你會有一種安全感、力量感。

因為心靈專注、在場的時候,你就沒有空餘再去想別的事情,只會好好地感受、體會現在正在做的事情,你的心靈是穩定而舒緩的,也就不容易再急躁和焦慮。

具體到每一件小事,就是要明明白白地感受。

比如,吃飯時要細緻地嚐到每一口飯菜的味道;

喝茶時要一點點地讓口唇、舌頭、喉嚨、食道都感覺到,清晰地跟蹤它;

走路時要明白地覺知每一步提、移、落、觸的過程;

說話時要清楚地聽到自己在說什麼;

起心動念時要知道如何“起”,如何“動”,如何“落”等等。

  • “在現場”使得你的心思不會遊離,而是保持專注。

如果你此時正陷在焦慮、恐慌、著急中,你不必急著去做出什麼選擇,去想自己的長遠計劃,而是先讓心安定下來。

而讓心安定下來,你可以從這些日常的小事做起,慢下來,靜靜地用心去感知、體會事情的一點一滴。

等你的心真正安靜下來以後,你才會快樂起來,你的很多事情也會更容易想清楚、看明朗。

你之所以焦慮,是因為沒有活在當下

作者簡介:清悠,富書籤約作者,80後女青年,關注內在成長與精神品質,追求豐富的單純和不張揚的激情,行走在修心的路上,一起去探尋人生的美好,簡書@清悠1202,微博@清悠的雜貨鋪。本文首發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萬新中產生活認知學院,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