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父母必备技能——做孩子的伯乐

优秀父母必备技能——做孩子的伯乐

摄影:李晶

唐朝文学家韩愈的杂文《马说》中写道: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一顿要吃很多粮食,但马夫对待它却如普通马一般。千里马没有足够的体力,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也发挥不出来,有时表现得甚至不如普通马。

不按适合它的方法驯化,不根据它的需求喂养,听不懂它的嘶鸣,却拿着鞭子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在韩愈生活的时代,一个读书人如果不能被人赏识,受到提拔,就没有出头之日。然而今天,更多人抱怨的是自己没有出众的才能,只好甘于平庸。

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韩愈的伯乐也许远在天边,但每个孩子的伯乐近在眼前。这就是你,孩子的爸爸和妈妈。

那么作为父母,怎样发现和培养孩子的才能呢?

成语牝牡骊黄(pìn mǔ lí huáng)出自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秦穆公问年迈的伯乐:"你年龄太大了,谁能代替你寻找千里马呢?"伯乐说:"普通好马容易找,从外形就能分辨出来。但是千里马的特征很难捉摸,若有若无,若隐若现。"于是,他推荐了另一位相马专家九方皋帮秦穆公寻找千里马。

三个月后,九方皋报告找到了一匹千里马,是黄色的母马。秦穆公派人去看,却发现是黑色的公马。

秦穆公对伯乐很不高兴地说:"你推荐的人连马的毛色与公母都分不清,又怎能识别千里马呢?"伯乐却赞叹到:"九方皋注重的是内在本质。关注精髓而忽略外表,关注重点而忽略其他。九方皋这样的相马方法,比千里马还要珍贵。"

后来马买回来一试,果然是一匹千里马。

既然我们希望成为孩子的伯乐,就来分析一下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够学到什么。

一、什么是才能?

伯乐认为识别千里马,外在特征重要,内在特质更重要。换成今天对孩子的评价,就是容易看到的成绩与荣誉重要,容易忽略的个性与特质更重要。

从我们自身的经验也可以看到:更好的成绩与更多的荣誉可以帮孩子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但真正能够使他脱颖而出、成就事业的,却是那些不常被提及的能力。比如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抗压能力、思辩能力等。

还有些孩子对某一方面的知识感兴趣,虽然不能体现在眼前的成绩上,但却会成为他未来终生职业的良好开端。

因此,不要觉得孩子捡起地上的垃圾不值一提,也不要认为他趴在地上看蚂蚁不务正业。只要父母保持更加开放与宽容的心态,就能发现孩子身上无数等待发掘的潜力。

二、怎样发现才能?

在伯乐看来,要想发现千里马,就要重视内在与本质,而想要达到这样境界非常困难。

伯乐本名孙阳,对于相马极有研究,有关他相马的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他还总结了自己相马和给马治病的经验与心得,著有《伯乐相马经》和《伯乐针经》等书籍流传后世。

与伯乐相马相比,父母发现孩子的潜能要容易得多,因为人与人可以用语言交流。然而,父母想成为伯乐却也并不容易,因为这需要花时间、花精力、花心思。

有些父母认为自己在家就是陪孩子了,但是因为很少一起玩游戏、一起运动、一起做事、一起外出,以至共同话题越来越少,有效的交流就更少。如此时间久了,父母怎能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内心诉求呢?

了解孩子,是发现他才能的第一步。因此父母更多时间和更高质量的陪伴,是成为伯乐的必经之路。

三、如何培养才能?

韩愈说:"不按适合它的方法驯化,不根据它的需求喂养,听不懂它的嘶鸣,就无法发现千里马。"在父母培养孩子的兴趣时,也存在与此类似的问题。

有些父母发现孩子在某一方面的才能后,总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替他规划人生,却很少考虑孩子的自身特点和个性化需求。比如有的父母要求喜欢音乐的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内考级,或者给喜欢数学的孩子报多个课外班。

这些做法的确可能让孩子的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提升,但更可能促使他从享受变为厌倦,从追逐变为躲避。结果不仅会使父母的希望落空,更会使孩子与独特的才能失之交臂。

尊重个性与循序渐进,是帮助孩子发展能力最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所谓过犹不及。父母为孩子提供适当的帮助与支持是必要的,可一旦参与过多,反而会产生负面影响。

就像伯乐所说:"千里马的特征很难捉摸,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父母一定要坚信每个孩子都是人才。只要我们足够努力,就一定能发现他的与众不同;只要给他创造适当的机会,他就一定会崭露头角,并且越来越出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