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在三環以內生活與在五環以外生活的最大區別是什麼?

韓延雷


1995年來到北京,一晃23年過去了,那時候隨父母來北京北漂,那時的我15歲,跟隨父母在國貿橋下賣盒飯,和工商打游擊站,那時候和父母擠一間10平米的小屋裡,每天半夜都有聯防查夜,一轉眼到了2000年,搬到了東郊市場,那時候交通只有公交,出租車還是天津大發,一晃又三年過去了,父母又從東郊市場搬到了新發地,轉眼到了2003年非典,父母在這年沒少掙錢,就在新發地買了他們人生中做夢都想不到的樓房,一住就是十四年,這期間我也結婚生子,一直跟隨他們,不過我現在在大興六環外四號線生物醫藥基地也有了自己的房子,回望這二十多年,全部都是辛酸淚,不過現在的大興可不是十年前的大興了,大型商場,醫院,學校都很方便,最重要的是不堵車,空氣好,不願意回城裡,已經不習慣那裡的生活節奏


連曉豔13661330887


我個人在二環和五環都住過,其中在二環內生活了近30年,目前居住在五環以外,主要區別有以下幾點:

1.二環比五環生活要便利,無論是購物還是飲食的品質都會好些,如果去飯館吃飯更乾淨一些,口味也會好些。

2.二環內的醫療設施相對健全,三甲醫院較多,如果有個頭疼腦熱的就醫會方便,但隨著今後醫院資源的外遷,五環外的醫療配套會逐步提升。

3.教育資源主要分佈在東西城和海淀三個區域,除了海淀橫跨在北三、四、五環外,其它兩個區基本都在二環內,所以說,二環內的教育優勢還是相當明顯。

4.二環內通勤方面更便利,出行的話有多條地鐵線路可以選擇,五環外地鐵線路較為單一,如果距離地鐵較遠的話,在出行上就會受影響。另外如果你住在城裡早上上班和大多數人都是反向而行,所以早高峰對於住城裡的人來說影響不算太大,當然如果你住五環外公司也在附近那就單說了。

5.二環內大多都是老舊小區,停車配套設施不夠完善,所以停車來說可能是個麻煩事,這點五環外就會顯得更有優勢。

6.至於其它的差別就不太大了,完全看個人喜好,有的人可能更希望住的寬敞舒適些,就會住的遠點兒,而有的人為了孩子上學寧可住城裡老破小,這完全就是個人選擇了。當然如果有銀子,那就隨便了。


什剎海衚衕串子


我2009年在二環雍和宮附近買了一個小房子,小區帶游泳池健身房洗衣房,有底商是大超市,離著車站地鐵醫院都很近。那時候感覺時間是自己的,生活節奏可以放慢一些;2010年我把這個小房子出租了,房租5500,然後我到春秀路去租房子陪兒子上初中,老破小的兩居室,其實是一居室改造的假兩居。馬桶是壞的,油煙機按了一下整體就掉下來了,瓷磚是膠帶紙貼在牆上的,進來後把所有的能換的能修的都換了修了,一住就是三年,期間丟過一輛摩托車,每天夜裡都聽的到豪車在二環上飆車的聲音。2014年賣掉了二環的小房子,搬到了遙遠的六環外,房子變大了許多,兒子也出國了,我們每天奔波在路上,時間變短了,每天早晚都是天黑著,再也不能走著去簋街,遛彎兒去銀座,想去吃滷煮炒肝都正宗的地方了!我大順義現在還是農村,偶爾週末能去趕大集買新鮮的水果蔬菜,其他城裡人的享受都還沒有,天黑了還有些怕怕的。總之在城裡生活是自己的,時間也是自己的;在六環外點個外賣都不方便,上班像奴隸,週末像農民。


老狗愛小貓


要說在北京三環內與五環外生活的區別,那真是大了去了。我住在海淀四環內,單位在房山五環外,下面我來說說區別。一是消費差別大。先說房價,北京三環以內的房價要比五環以外的房價貴很多。就拿三環以內的學區房來說,現在最便宜的也要一平方米八萬多,可是在五環以外,學區房最多也就三萬多,僅房價兩者就區別很大。再說吃,三環以內吃一碗麵得要30元,同樣檔次的飯店,在五環15塊錢就可以了。買菜也是,郊區便宜很多很多。二是教育資源。我樣命留北京生活,說白了就是為了兒子能在北京有個好的教育。北京最好的幼兒園、小學、中學,特別是北京有名的那些公立學校,都集中在了三環以內,這也是為什麼三環以內學區房特別貴的原因。五環以外也是近幾年才開始發展起來的,從教育資源上來說,就和三環以內有很大的差距,而且五環以外基本上沒有什麼好的高校了。三是交通。北京三環以內地鐵公交,四通八達,就沒有你想去而去不到的地方,可是在五環外,交通就沒有那麼便利了,五環很多的線路還沒有開通地鐵,六環有些地方坐公交車也不是很方便。五是醫院。三環以內各種總醫院、大醫院和專科醫院,想看病、生孩子、急救都很近,也心裡踏實。五環外都是小醫院,又少又遠,心裡也不放心。六是空氣條件,這個當然是五環外好於三環內啦,身心愉悅喲!


最愛一笑而過V


我從小生在北京長在北京,兒時在二環邊的積水潭生活,四歲那年爺爺單位分房子給了我爸爸我們搬到了北三環外的安貞,那是1986年。三環路還沒全線貫通,記得那時候我在西直門上幼兒園,媽媽每天接我回家都要從每天的外管斜街哪裡走回家,隨著90年北京亞運會的召開,三環四環都通車了房價也隨著高了起來,記得08年北京奧運會的時候我家小區的房子已經5000+一平米了,那時候覺得自己每月才2000多的工資這輩子也不可能自己買房了。之後幾年我結婚了,媳婦是河北人為了給她在北京能安個家,我們2013年貸款在通州梨園買了一套70+平的兩居室,均價2萬。當時安貞的房價已經9萬多了。搬到通州後也沒有覺得什麼不習慣,每天工作往返於通州與望京之間已經好多年了。


曾經的小管家


我來大學畢業來北京14年,05年從事房地產,先後在北京買了三套房,都沒在3環裡,離市中心最近的就在北四環後來賣了,去年北京清了300多萬人口,街道乾淨了小商小販沒有了,相繼而來的想順路回家買點東西變的不可能了,因為根本不順路,停車不方便,眼看著家門口路上停車由2排變4排,現在有要變6排趨勢。我讓父母住在固安大湖,6年前買的,這邊每次都回來心情超好,我常常想在生活在這低密度的大型社區,綠化物業管理都不錯,主要空間大,幸福指數真的很高,因為我是做房地產的,好的小區多了,礙於北京寸土寸金,不可能低容積率,所以,都很擁擠。人和人之間是有磁場的,習慣在哪生活就好


智鬥房地產女青年


哪啥,我家老宅就在王府井南河沿,現在王府中環正式對外營業了,老宅還拿了三年噪音費。在四環邊上還有宅常住。經常兩頭跑,兩頭住。體驗不同生活狀態。

說住在王府井附近,可謂是北京一環的中心,溜達去中山公園和勞動人民文化宮,夕陽夕下看東華門的角樓,以前東華門夜市還在時,晩上一片叫賣聲,燈光閃爍。王府井大街每一處吃店我都瞭如指掌。王府中環試營業時就去了,我覺的定位有點超乎想象,不怕不“高大尚”,怕是假裝的。試試開業有三四次多,可謂有一點生不逢時。建業三四年錯過了許多花季。

住在這裡,講述什麼是城市功能,從這裡走路去協和醫院用不了一刻鐘,兩站地距離還有北京醫院及同仁醫院,坐四站車是北京中醫醫院。北京東城區是最老區域了,學校及幼兒園都很多很好。現在養老社區很豐富。商業,醫院,文化教育都是近距離的展示和方便提供。

唯有不足的是,(自己以為)城市居民土著明顯少了,商業文化緑化多了,木有啥子大型超市,菜站。老百姓看燈容易吃菜不咋方便。三甲醫院眾多,人也擁擠。社區小門診過於簡陋。遠不如四五環外社區門診好。

說北京西邊四環邊上的生活故事,我感覚方便是比較出來的,與城裡中心相比,最滿意的是,社區10分鐘之內大超市很多,出門口就是首都菜欄子工程的小超市比比皆是,且社區醫院服務項目很多基本藥都全。不過去三甲大醫院(301醫院)坐車二十分鐘。對我而言,需求就是吃要方便,有病去路不要太遠。

我歡喜住在四環邊上,生活中很方便,這裡早就開了“盒馬鮮生”,十分鐘就免費送到。昨天自己還訂製挪威三文魚,這是城市中心難得到的消費。一份三文魚不到四十元,城裡就是百元。虧得城裡有宅,否則停車至少二三十元。

相信北京城市會越來越美麗,城裡城外都會有莫名情懷,在哪裡都會有故事發生,百年巨匠鉅變,所問所想也是傳說。





山人品茶


我家去年為了孩子上學,從西南五環內的曉月苑搬到二環內的宣武門附近,十幾年前奮鬥過的地方,我又回來了,切身感受是,

1.交通方面,原來開車是哪哪都暢通,現在是哪哪都堵車,煩。但是,公共交通,異常的方便,可是,我不習慣啊!

2.停車,二環內沒有停車位,說說全是眼淚,去年罰款兩千多,我心愛的車啊,前後左右,全是傷痕。

3.生活方面,這是城裡的優點,二環裡邊買什麼都方便,但是有一點,就是貴。對於我們一家習慣了逛綜合商場的人來說,週末還得往城外扎。

4.住房方面,遠離了我的寬敞明亮的大房子,住進了小格子間,算是紮根城裡,天天爬樓吧!

總結一下,未來的十年,為了孩子忍!


陳磊994


我一95年北京人,媳婦兒90年東北的。我來聊聊有什麼區別。

最初和我現在媳婦兒認識的時候14年夏天,那時候剛高考完。剛高考完對這個社會認知吧,挺少的。講真從小到大南城生活,對北京最熟的也就三環以裡的這個圈兒。上學的時候會去蘇州橋那邊補課;會去亮馬橋工體看球,扯著嗓子罵裁判xx;會去潘家園逛破爛兒;轉一圈兒會回到西站南廣場附近的家。也就是在14年的夏天,還沒有地鐵7號線的時候在西單我遇到了她。

她當時住天通苑一個大廳閣,倆姑娘合住月租900塊。好在房東不是二房東,和她們一起住,我看屋子收拾的還挺乾淨的。但難免在生活中和其他租戶會有一些摩擦。我倆打電話,她會跟我訴說。我上學在良鄉大學城,找她的道路堪比長征。長途車坐到六里橋,六里橋倒地鐵9號線到國圖,國圖坐到西直門倒13號線到立水橋再倒5號線到天通苑。這也算是橫穿北京城了。對天通苑的印象就是一眼望不到邊的社區,零零散散的小門店,還有早上擁擠不堪的地鐵,光排隊進站每天要半個小時。不過吃的是真多!一到晚上成群結夥的推小車的小販會在地鐵口聚集,會跟夜市一樣。還有賣襪子的,小音響的。我記得有一個聾啞人擺的攤子做手抓餅,甭管吃不吃餓不餓,每次只要我去都會來一個。一個雞蛋一根腸兒,要番茄醬和千島醬。週末也沒什麼地方可以去的,就去龍德廣場,約會看電影。有時會直奔城裡去西單王府井。奧對,王府井原來的小吃一條街,有一個大叔賣魚丸米線,還有西單七七街的雞絲涼麵是最好吃的小吃。如今,都找不到了。

後來她換工作了,從某團去了某東。工作地點也隨之改變。當時我倆租住在亦莊的富力尚悅居,房租1900,一居。我們樓後面還有放羊的,到了晚上哪也去不了,四周都是黑的,只能回家。進城的話要坐通28到經海路地鐵站,然後在坐地鐵。我的回家路也就是長途車倒10號線倒亦莊線。週末的話,我們一般坐一輛公交車到通州萬達逛一逛。那段日子,還是挺苦的,最喜歡的是在家倆人用小鍋自己煮火鍋,那是最幸福的,不管怎麼說好歹是生活在一起了。相比之前的相隔北京兩地,天天見到也算一種小幸福。那時我們會覺得同在大北京,感覺是在異地戀。

現在我們結婚了,在西站附近生活。她上班在中關村每天上班不會很辛苦。而我上班在順義,不過好在有車。雖然一樣會起早點兒,但是好歹不會讓我在早晨5點半,登上空曠的北京地鐵,在地鐵四號線的末班,登上人滿為患的車廂。北京這個大城市,是忙碌的,也是孤獨的。承載著太多人的詩和遠方。所有人忙碌一天以後,都要拖著疲軟的身體,長途跋涉,遷徙到所謂的小窩。不加班的人少,更何況住的離單位近的人更少。而天通苑的生活,忙碌的人,擺攤的小販更是這城市中的縮影。很多時候身為一個老北京人,常常沒有在北京的歸屬感。想到這些年,這些歲月,也常常會感到迷茫。將自己置身於CBD的大小街道中,茫茫人海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總是會覺得自己像一葉扁舟一樣在大海中漂泊。

三環和六環,一個是家鄉。

而另一個,是遠方。


天台人滿為患


我母親在二環,我在五環看看這兩環有什麼區別。從人們的生活開始說吧,超市……附近沒有大一點的超市,逢年過年買食品得做幾站地,買衣服只能在網上買了。像洗衣店沒有,連停車都不能停,每次回家車都要停在離我母親樓一站地的地方一小時十元超一小時十五。而我雖然在五環可是那是小區,首先停車不花錢。下樓三分鐘有個超市,五分鐘就能到菜市場,買水果,米油小販可以送到家。早點,麵食應有盡有幾分鐘就可以買到。洗衣店餐館都有,如果坐兩三站地,或騎車,走著就能到物美大賣場,到那附近賣衣服的,小商品應有盡有,餐飲一條街。歌廳好幾家,就是一個方便。這樣看來五環以外還是方便多了,就是有一點不好,去城裡費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