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四川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试点,试出了啥?

关注|四川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试点,试出了啥?

关注|四川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试点,试出了啥?

截至2017年底,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080万人,约占全省老年人口总数的62%,养老矛盾突出。

去年10月,省民政厅确定在绵阳市、眉山市所有区县,邛崃市、金堂县、剑阁县、遂宁安居区、蓬安县、华蓥市、平昌县等22个县(市、区)开展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此项工作旨在探索符合四川农村实际、适应农村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服务新路子,力争在2020年基本建成无偿与有偿服务相互补充、线上与线下互为一体、托底与普惠相互结合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一年来

各试点地区进行了哪些探索?

破解了哪些难题?

还有什么问题亟需解决?

11月,记者进行了调查

关注|四川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试点,试出了啥?

难题一:在哪养老?

多级关爱平台实现老人“家门口养老”

“哥,你看我这纸花好看不?”“好看好看,比院子里开的花都好看。”眉山市东坡区白马镇金叶养老服务中心院坝里,86岁的周国全和86岁的周素芳两兄妹正在打趣。

作为我省首个完成适老化改造的农村公办养老机构——白马镇金叶养老服务中心处处彰显温馨、便利。70个房间都是双人房间,带卫生间,安装了液晶电视,配备了空调。每个床位都安装了升降扶手,所有家具的棱角都被打磨为圆角,每个房间还都安装了呼叫器。

东坡区白马镇金叶养老服务中心的适老化升级改造,是我省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一个亮点,也代表着经济较好地区的养老实践。

“我们调研发现,很多农村老人想找活动场所,却没有地方可去。”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负责人说,一直以来,农村养老基本都以家庭为单位,公共养老服务供给不足是我省养老事业存在的普遍现象,但农村表现更为严重,城乡差距较大。目前,开展全省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的22个试点县(市、区),有60岁以上人口276.2万人、农村老年人口215.5万人、占老年人口数78%,“破解将近8成的老人在哪养老的难题,成为试点地区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对于东坡区,地处山区的剑阁县情况则比较严峻。该县是我省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县区之一,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农村老年人占比超过90%。试点开始后,剑阁县将57个乡镇划分为8大区域,8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通过适老化改造和功能设施完善,承载区域性养老服务需求;在农村聚居点设立养老服务点,负责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关爱和精神慰藉等工作,实现为老服务全覆盖。

各试点地以农村敬老院为依托,科学规划体系布局,加快推进区域性养老中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机构养老服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建设日趋完备,农村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效用明显。

关注|四川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试点,试出了啥?

难题二: 钱从哪儿来?

社会资本参与探索养老机构多种经营方式

“喝茶每位2元,吃饭4元。”11月20日下午,位于剑阁县姚家乡团结村的向阳山养老服务站里,70岁的袁西平忙前忙后,帮屋里的老人们倒茶续水。袁西平是村上的能人,家里新修的楼房很宽敞,平时老乡们就爱到他家串门。

依托袁西平家的“天时地利”,姚家乡在他家建起养老服务站,乡上出钱置办了电视、沙发、桌椅,袁大爷和老伴充当管理服务员,养老服务站搞得有声有色。“建设管理养老服务站,乡上给予袁大爷每年2000元的补贴。”分管养老工作的乡纪委副书记谭雪梅说,以后服务站辐射的邻里老人多了,政府还要在综合考评的基础上,给养老服务站提供部分运转资金。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资金保障同样重要。为了做好农村养老试点工作,去年,省民政厅从中央分配我省福彩资金中切块5400余万元支持试点地区,而各试点地区也健全保障机制,加大了人力和资金投入。

绵阳全市各级加大对农村新建、改建、扩建的养老服务设施的资金支持,截至今年6月,各级已投入养老服务设施改造经费3476万元,购买服务经费1263万元,运营经费186万元。蓬安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补助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运行,对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敬老院)100张床位以下的每年补助不低于5万元、100至200张床位的每年补助不低于10万元,对村级养老服务站每年补助不低于2万元。剑阁县拿出194万元,设置公益性岗位、政府购买服务,配备了县信息平台专职管理员3名、乡镇民政协理员57名,敬老院工作人员28名。

在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各试点地区开放农村社会养老服务市场,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办养老机构市场化转型,积极探索公建民营、公办公营、民办公助、合作经营等多种运营方式,让农村养老服务中心、分中心建得起来、用得起来。

关注|四川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试点,试出了啥?

难题三:散居老人谁来照料?

本土队伍和专业队伍齐上阵

“李大娘,我们今天来帮你摘柑橘。”11月21日上午,趁着阳光明媚,洪雅县中保镇宋安村的互助养老服务小分队来到留守空巢老人李素华家中。当天去李素华家帮忙的服务队里有3位60岁到65岁的健康老人,服务队不仅帮孤寡老人做家务,还帮重病老人干农活。

中保镇区域内,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占23%。当地探索推出“爱心储蓄 邻里守望”积分制互助养老服务,按照“年轻的照顾年长,身体好的照顾身体弱”原则,动员村级后备干部、党员骨干及有一技之长的乡村医生、农村工匠、理发师等人员组建服务队,全面覆盖80岁以上无自理能力的高龄老人、空巢老人、残疾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等群体。目前,宋安村互助养老服务小分队已筹建了低龄老人互助养老服务队、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巾帼志愿者服务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残疾人志愿者服务队等5个服务分队,共计35人。

宋安村的做法,是我省农村养老服务试点中的一次有益探索,解决了大量散居农村老人怎么养老、谁来服务的问题。

农村老人大多分散居住,为解决农村散居特困老人、80岁以上空巢高龄老人等困难老人的服务需求,东坡区相继在试点乡镇组建了银龄服务队、巾帼服务队、专业服务队和志愿者服务队,以无偿、低偿、积分鼓励等方式开展上门服务;江油市、三台县、盐亭县则充分发挥基层老年协会作用,为老服务达33668人次。

此外,各试点地注重专业化人才培养,通过人才队伍规划、集中培训、合作培养等方式,大力提升农村养老服务队伍素质。绵阳市与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四川幼师共同开展人员培训、政策研究、学生就业等全方位合作;金堂县实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五年千人计划”,建成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培训近200人。

关注|四川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试点,试出了啥?

【延伸】

试点进入“深水区”

多举措保障养老民生大事

随着农村养老试点进入“深水区”,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日渐凸显。

以试点地平昌县为例,平昌全县兴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18所,民办养老中心3所,但由于养老服务设施历史欠账大,平昌县养老床位严重不足,加之养老行业投资大、见效慢、回报低,社会资金兴趣不高、参与不充分。

平昌县的情况,在大多数的试点地区都存在。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负责人认为,受“养儿防老”传统思想和子女担心受到不尽孝道非议的影响,很多老人缺乏养老的概念,接受服务的积极性不高。农村参与养老服务的本地社会组织较少,专业化程度低,市场化运行模式难以高效形成;加之农村养老服务成本高、风险大,也导致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积极性不高。此外,农村养老服务专业人才整体缺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专业化、规范化的养老服务供给能力不足,也将影响下一步的试点推进。

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民政厅厅长益西达瓦认为,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今后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各试点地首先要提高站位,深刻认识农村养老事业发展的重要性。要巩固成果,充分发挥试点工作成果在农村养老服务中的长效作用,“比如金堂、邛崃和平昌等地建立全县(市)农村敬老院统一管理体系,对于提高农村敬老院管理服务质量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索。”

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负责人则表示,针对养老设施“欠账”的问题,将持续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按需实施农村公办养老机构新建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农村敬老院适老化改造。针对护理人员学历偏低、专业技能偏弱的情况,省民政厅将立足现有人员开展农村养老服务人才专业培训,提升服务水平。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益西达瓦说,养老这个民生大事关乎千家万户、涉及每一个人,除了政府部门政策到位、措施落实,还应该营造全社会孝老尊老敬老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养老服务积极性,鼓励各界人士和爱心企业投身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关注|四川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试点,试出了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