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是怎么灭亡的?

独霸蓝星的兔子


公元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穆罕默德二世亲率20万大军和300艘战舰,经过53天的残酷激战,攻占君士坦丁堡,皇帝君士坦丁十三世阵亡,拜占庭帝国灭亡。

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延续了千年之久,是欧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拜占庭帝国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包括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两河流域和埃及等地。那么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看分析。

1、查士丁尼对内实行暴政

但查士丁尼统治时期,对内实行暴政,对外实行军事扩张,他的政治理想似乎变成了现实。但旷日持久的残酷战争不仅使意大利更加残破不堪,也使拜占庭国库空虚,民穷财尽。因此查士丁尼已很难维持这个庞大的帝国,他在西部占领区倒行逆施,要求归还原罗马奴隶主的土地,企图靠法令复辟已经灭亡了的奴隶制。

2、查士丁尼对外军事扩张

由于查士丁尼长期的穷兵黩武,致使军队势力大减,濒于瓦解,占领的西部又陆续丢失。6世纪后期起,拜占庭自身就面临着强敌压境的局面。7世纪时,斯拉夫人占据了巴尔干,帝国仅能控制地中海沿海地区及一些岛屿。阿拉伯国家兴起后,又从拜占庭手中夺取了两河流域、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北非,帝国走向崩溃。

3、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入侵

7世纪中叶以后,拜占庭已不再是一个“帝国”,而变成了一个仅占据小亚细亚和巴尔干部分地区的君主国。以后这个国家又多次遭受外族入侵,但仍存在了很长时间。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最终灭亡。

拜占庭帝国留给后人的最重要遗产,是拜占庭文化。在1000多年的时间里,拜占庭文化绵延不断、成就突出、风格独特、影响深远。


野史也是史


拜占庭帝国也叫东罗马帝国,首都是君士坦丁堡。1453年奥斯曼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宣告灭亡。

碰到了上升期的奥斯曼土耳其


奥斯曼属于突厥一支,对就是那个曾经被唐时被跑的突厥。后来为了对抗蒙古西征一群信奉伊斯兰教的人以奥斯曼为核心组成军事集团,向西迁移,一路灭国无数。拜占庭是欧洲门户,受到一万点暴击,第一个被灭。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势不可挡,拜占庭帝国只是第一个磨刀石,在其衰落的时候碰到了最强正处于上升期的土耳其。

常年战争带来的瘟疫黑死病

我觉得应该是自己作的。东西罗马已经分开了,拜占庭仍想恢复统一,可是内部争斗不断,你攻我伐的。本来信仰就不一致,一个东正教,一个天主基督教。心不齐,最后没援军,就算有人援,也没人,因为都病了。愚蠢的借兵计划,十字军要借道东征,他想占便宜就放行,常年与阿拉伯争斗,最后带来可怕的灾难,那就是鼠疫,引起黑死病。一下子欧洲所有人都毁了,大半个欧洲毁了。

至于其他的什么故步自封,不愿意改革都是废话,事后诸葛亮,那个只是特征并不是理由。同时期中国也故步自封怎么没被灭。

灭亡以后西逃反而引起文艺复兴欧洲崛起


ARS浣熊


诸多原因造就了拜占庭的灭亡:

1.内部不团结。民族矛盾严重,希腊中心主义抬头,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多民族人群地位弱势而心生不满。仅因为拜占庭同室操戈引狼入室而两次被十字军攻破,几次国王外逃。

2.位置优越。但也正因为处在交通要道枢纽,易攻不易守,周边全是强敌,屡屡受到周边蛮夷的入侵。相比中国则有海洋作为屏障。

3.军事上,希拉克略的军区制,造成地方割据势力。无海军力量。没钱造武器。

4.经济,出让部分经济主权给威尼斯换取海军支援,减免关税,割让殖民地,送港口。

5.外部无支援。有东正教【东方正统宗教】和天主教的矛盾。互相抵触。

6.十字军的洗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破君士坦丁堡。

7.黑死病的扫虐,君士坦丁堡是第一个遭受冲击的欧洲大城市,损失巨大。


青年史学家


看了下其它答案,感觉我和他们没有生活在一个次元。

首先要明确的是,拜占庭帝国的衰亡,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经历了少则三百年多则八百年的漫长时光,期间曾有过至少两次深刻的社会变革。

爱德华•吉本认为,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衰亡的历史。这当然是不客观的,其言论带有启蒙家对中世纪和东罗马傲慢而固执的偏见。

拜占庭帝国曾经数次遭遇灭国危机,却数次在最危难的时刻涌现出强有力的救世之主,查士丁尼时代结束后一度衰退的帝国几次起落,又在马其顿王朝时期再次攀上了西方文明的制高点。这是一次强有力的复兴,但巴西尔二世驾崩之后帝国便由盛转衰,陷入了不可逆转的衰亡的深渊。

这里简单对其衰亡历程进行一个分点的考察。

一、外部环境

拜占庭帝国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这样一个事实:她强大时,四海宾服;她虚弱时,敌人从四面八方汹涌而至,击破她脆弱的边境防线。

而当这个螺旋的曲线在下行时超过了临界点时,帝国便不可逆转地衰亡了。

我们可以简单数一下帝国曾经面对的敌人,包括但不限于哥特人、格皮德人、匈人、阿瓦尔人、伦巴第人、法兰克人、神圣罗马帝国、汪达尔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帕臣涅格人、罗斯人、保加尔人、塞尔维亚人、匈牙利人、塞尔柱人、奥斯曼人、库曼人、意大利诸商业共和国、诺曼人、十字军诸国以及教皇国。他们或多或少都曾对帝国的领土、内政、外交和社会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有些甚至极大的加速了她的衰亡,而奥斯曼人则给予了最后一击。

二、领土变迁


这是查士丁尼时代帝国最盛时的疆域

这是帕里奥洛格斯王朝初年衰退的帝国版图


查士丁尼大帝驾崩之后,拜占庭帝国版图受到的第一次巨大的打击,是阿拉伯人的突然出现。

当时,希拉克略皇帝收复了所有被波斯人侵占的土地,攻入了波斯腹地,逼迫其签订城下之盟,然后率军回国。这次战争让两大帝国都精疲力尽,但只要一段和平稳定的时间,帝国在东方的防御体系就能重建。

就在这时,阿拉伯人在真主之剑哈立德的带领下横空出世,旋风般横扫了叙利亚和北非,夺占了帝国接近半数的土地——包括富有的叙利亚和埃及。帝国的重心逐渐转移到安纳托利亚一带,以对抗阿拉伯人的侵略。

第二次打击,发生在破坏圣像运动期间。罗马教廷旗帜鲜明地反对君士坦丁五世的圣像破坏政策,所以当罗马面对伦巴第人的攻击时,君士坦丁五世拒绝派出援助,教廷转而寻求法兰克人的帮助,然后,丕平献土,帝国从此丧失了对罗马教廷的实际控制。

第三次打击,发生在曼奇科特战役之后。拜占庭帝国一度丧失了整个安纳托利亚和意大利,连巴尔干半岛也被入侵至内陆。尽管科穆宁前三位皇帝们励精图治,试图力挽狂澜,但依旧只是控制了安纳托利亚沿海的富庶地区,安纳托利亚高原牢牢地被罗姆苏丹国控制着,由于防线的过分拉长,导致帝国的亚洲部分几乎时刻暴露在罗姆人的进攻之下。

第四次打击,则是1204年十字军洗劫君士坦丁堡。这是万城之女皇第一次被人洗劫一空,个中罪恶令人发指。这次事件对帝国的影响就是,整个帝国分裂成了三个互不统属的君主国和为数不少的地方势力,而作为心脏的君士坦丁堡以及爱琴海周边部分地区则被十字军控制,直到1261年尼西亚帝国再度收复君士坦丁堡。但

此次沦陷已经对帝国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创伤,在此后的一百九十多年里,帝国沦为二流小国,并最终覆亡。

三、社会变革

第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是开始于君士坦斯二世的军区制改革。为了筹集足够的兵员对抗阿拉伯人的入侵,君士坦斯二世设立了奥普希金军区、亚美尼亚军区、色雷斯军区和安纳托利亚军区,完成了改革的初步尝试。到了伊苏里亚王朝时期,整个帝国都完成了军事化。

军区制的基本特点就是兵农合一,但这种兵农合一并非中世纪时征召的农民炮灰,而是类似于罗马共和国早期的公民兵,需要一定的财产(通常是对土地进行估价)才能注册成为农兵。

第二次重大的社会变革,是阿莱克修斯一世时代进行的普洛尼亚制度改革。1071年曼奇科特战役之后,拜占庭帝国的防线在四面八方的进攻下几乎崩溃,不仅丧失了在意大利的全部领土、安纳托利亚高原,还和诺曼人在巴尔干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战争。当时,军区制已经崩坏,阿莱克修斯一世不得不模仿西欧的封建制度,创立了普洛尼亚制度,以

采邑的方式授予土地,以获取兵员。(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普洛尼亚并不是世袭的,皇帝随时可以收回封地)到了帕里奥洛格斯王朝,由于面临着更加严重的外部威胁和内部斗争,这项制度被更广泛的运用。

四、人口变化

这是截取的特里高德的数据,需要注意的是特里高德估测的数据通常较实际数字小。



五、内部问题

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内战繁多的帝国,且从来没有一部完善而确定的继承法。

内战造成的内耗极大的消耗了帝国的国力,而这种现象在军区制建立以后则更为明显。早期军区制确实是为了加强皇权而设立的,但后来军区坐大,地方军事贵族崛起,对皇帝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军区叛乱时有发生;马其顿王朝时期边境甚至诞生了一些半独立的地方势力;科穆宁时期查尔迪亚军区也曾明目张胆地对抗过中央政府。

从继承法的角度来看,值得一提的是马其顿王朝的继承体系。篡位者至少需要成为皇室一员才能被君堡市民认可,而试图改朝换代的篡位者将被唾弃。马其顿王朝最终亡于绝嗣。

从民族问题的角度看,拜占庭帝国实际上是一个开放且包容的多民族帝国。不管是希腊人、拉丁人、亚美尼亚人还是斯拉夫人,他们共同的民族认同就是“罗马人”。在当时,这并非是一个狭隘的血统概念,而是一种光荣而骄傲的文化认同。

从宗教角度看,教会在东帝国的影响远不如西方。君士坦丁堡牧首一直是皇帝座下的臣子(尽管有时并不听话,但皇帝有权力撤换),而教皇却高高的凌驾于世俗国王之上,玩弄信仰。唯一的遗憾就是,拜占庭帝国的臣民太过执着于教义争端,导致了多次内部暴乱,包括著名的破坏圣像运动。但最应该明确的就是,皇帝始终是东方教会的最高领导人和仲裁者。

六、文化发展

拜占庭帝国一直是西方世界的文化制高点。

拜占庭帝国的两次黄金时代,即四至七世纪黄金时代马其顿王朝黄金时代,都代表了一次文化的勃兴。由于我们谈的是衰亡,所以这里简单交代一下八世纪黑暗时代之后的文化发展。

八世纪的拜占庭帝国,由于外部环境恶劣,内部斗争严重,文化发展几乎停滞,文人们热衷于写神学作品,官员们甚至使用习惯法而不是成文法办事和判案。

马其顿王朝文艺复兴,指的就是马其顿王朝时期拜占庭帝国文化的一次勃兴。马其顿王朝的文艺复兴,使得对古代希腊文明的研究成为时尚。事实上我们现存的古希腊文献,大都是十世纪的拜占庭学者们誊抄的结果。不同于破坏圣像运动时期那种学者只学习神学、只创作神学著作的风气,此时的学者们开始重拾古希腊人的精神,传承并领悟古代辉煌的文明,虽然这缺乏必要的创新精神。而此时的官僚团体与军队体系,不再像几个世纪之前那样依靠经验与习俗办事或打仗了,得益于马其顿王朝皇帝们对文化的重视,他们重新编撰了古代的许多典籍与法律文献,并且制订了一些适宜当时帝国状况的新法,做到了有法可依。神学家们不再摒弃古代希腊的哲学思想,在第二次尼西亚公会议的准备工作上,拜占庭的教会人士重拾了古代的文献。而拜占庭教育也找到自己的出路:即解决破坏圣像的争端。从一些十世纪流传下来的教育资料上来看,此时的拜占庭高等教育学校已经拥有了相当完备的教育体制,而民间的教育风气也变得良好了,让孩子接受至少初等的教育已经成为了家长们的共识。

令人惊讶的是,拜占庭帝国最后不断滑向深渊的两百多年里,文化反而再一次蓬勃发展。尼西亚帝国和帕里奥洛格斯王朝的

文化救亡运动,在学者们中掀起了一股抢救古代文献的风气(君士坦丁堡图书馆在1204年被付之一炬)。拜占庭文化事业最后一次蓬勃发展,背景却是国家危亡,令人唏嘘不已。欣慰的是,那些成果相当一部分都被流亡到意大利和西欧的学者带走,为文艺复兴注入了一记强心针。

七、小结

任何试图以简单的几点概括拜占庭帝国灭亡原因的努力都是徒劳的,也一定是不正确的。

本文仅仅是对拜占庭帝国灭亡的过程进行梳理,对灭亡原因进行一次简单而浅薄的探讨,愚见颇多错漏之处,请诸君指出,在此谢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