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塞明珠」人文民俗|麻山種玉的傳說和唐山玉田名字的由來!

「紫塞明珠」人文民俗|麻山種玉的傳說和唐山玉田名字的由來!

河北省玉田縣位於京、津、唐三角地區,歷史悠久,地靈人傑。根據酈道元《水經注》記載,東周末期,周景王之孫陽翁伯為避戰亂從洛陽遷至無終山(山在今玉田境內),帶來了燦爛的中原文明。後來,陽翁伯的善行廣為傳誦,演繹為“陽伯雍種玉”的傳說。傳說梗概如下:家在洛陽的陽伯雍,為避戰亂來到麻山,開出一片荒地,種下從中原帶來的玉米種子。山區缺水,又逢大旱,他千辛萬苦從很遠的地方挑來泉水澆地。但是,當他看到逃難的百姓口渴難耐時,就把澆地的水給他們喝,結果禾苗乾枯了許多。一天,陽伯雍救活了一位又渴又餓的老人。那老人十分感動,給他一把石子,讓他種在又高又平的好地上。於是陽伯雍把石子種在麻山上,結果生出一雙雙白玉,原來,那老人乃是麻山山神。陽伯雍祈禱山神,把白玉變成泉水,讓山區不再缺水,結果真的應驗了,生出白玉的地方湧出甘泉,陽伯雍鑿開一條渠,把泉水引到山下。從這以後,逃難的人們路過這裡再也捨不得離開,麻山腳下人家越來越多,開闢出一片又一片良田。這裡的人們愛戴他,讚美他,把最美、最賢惠的姑娘嫁給他。天子知道件事後,封陽伯雍為大夫,陽伯雍死後,人們在種玉之田四角豎起高大的石柱,當中一頃名為“玉田”。這就是麻山種玉的由來。

「紫塞明珠」人文民俗|麻山種玉的傳說和唐山玉田名字的由來!

「紫塞明珠」人文民俗|麻山種玉的傳說和唐山玉田名字的由來!

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名著《水經注》中引《陽氏譜敘》:“翁伯是周景王之孫,食採陽樊。春秋之末,爰宅無終,因陽樊而易氏焉。愛仁博施,天祚玉田。”可見,陽氏遠祖陽翁伯,就是“麻山種玉”主人公陽伯雍的原型;這段傳說大約誕生於春秋末期,距今達2500年以上。晉代文學家、史學家幹寶編著的志怪小說集《搜神記》蒐集整理了陽公種玉的傳說,全文僅200多字。此後,唐代《孝子傳》、五代時期的《仙傳拾遺》、清代的《德育古鑑》等古書也記錄了這段傳說。

「紫塞明珠」人文民俗|麻山種玉的傳說和唐山玉田名字的由來!

「紫塞明珠」人文民俗|麻山種玉的傳說和唐山玉田名字的由來!

麻山種玉的傳說在玉田境內廣為流傳,其人物情節也不一樣。不論是口頭流傳,還是古書記錄,種玉故事的人物情節差異頗多。主人公之姓氏,有陽、楊、羊三種寫法,名字有伯雍、雍伯、翁伯、雍等寫法;故事情節也有諸多不同:有說種下的是菜子,有說是石子;有說得到的是白玉,有說得到的除白玉外還有金帛;種玉人的結局,有的說“得好婦”並做官,有的說生了十個兒子,都做大官,有的說夫婦二人全都得道成仙……。

麻山古稱古溪山、種玉山,是燕山南麓一座低矮的山頭。據清代編修的《玉田縣誌》記載,麻山山頂確曾豎有石柱,上刻“玉田”二字。明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玉田知縣徐德昌將石柱換成石碑,上刻“古人種玉處”五個大字。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碑毀。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知縣魏德茂易以新碑,此碑至今猶存。麻山南麓有麻山寺一座,始建於明朝正德年間。明、清兩代,“麻峰種玉”是“玉田八景”中最富魅力的一景。;2011年,本縣第一座大型公園定名為“伯雍公園”,園內還有陽伯雍種石得玉的塑像。2012年1月,“古人種玉處”被公佈為唐山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