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翅甲蟲如何橫渡大洋

無翅甲蟲如何橫渡大洋

東太平洋絕大多數的島嶼上都有著球背象鼻蟲的蹤跡。它們要是會飛,倒也不足為奇了。問題就在於它們並不會飛。所以,象鼻蟲為何分佈如此之廣很大程度上還是個謎。但臺灣“國家自然博物館”的黃文三(音)認為,他已經解開了謎題。

這類象鼻蟲殼內都有一個微型氣囊,可以藉助它浮在水面上。1923年起,有種理論推測這種甲蟲是利用漂流遷徙。黃博士注意到這個假設從未得到驗證,於是開始研究起了象鼻蟲。不過黃博士在美國實驗生物大會上表示,象鼻蟲並不能適應在海水中漂流。因為經過試驗,57只成蟲均於兩日內死亡,所以象鼻蟲成蟲並不能適應海上的漂泊流浪。

但這不代表象鼻蟲幼蟲就不是優秀的水手。這類象鼻蟲有在植物果實內排卵的習慣。這種生在紅樹林中的樹被稱為“毒魚木”。這樣的繁衍方式與椰子很是相似。椰果墜入海洋中,漂流到遙遠的海灘上生根發芽。椰子堅硬厚實的外殼足以在旅途中抵禦捕食者。魚毒木的果實同樣能夠防止飢餓海洋生物的吞食。但樹如其名,它們保護果實靠的是特殊的化學成分。

鑑於象鼻蟲與魚毒木的特殊關係,黃博士猜想,象鼻蟲幼蟲如果藏在毒魚木果實裡,也許能夠在大洋中存活。經過試驗,研究結果表明,象鼻蟲幼蟲能夠耐受鹽水環境。共有18只帶幼蟲的果實被投放入海中,其中有2只存活了6天。並且這些幼蟲發育成了健康、成熟的成蟲。

十八分之二的6天存活率似乎微不足道。但黃博士表示,這一數據便於為象鼻蟲的海島移殖提供支持。例如,他觀察到源自菲律賓、越過日本直至太平洋的黑潮速度迅猛,果實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容易實現日行90千米。而菲律賓最北部的島嶼與日本最南端的島嶼僅僅相隔400千米,幼蟲在這個範圍內的持續性遷徙也就不足為奇了。不會飛的甲蟲如何在島嶼間高效地來來回回的問題也就解決了。

本文譯自 The Economist,由譯者 Leon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