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逝,侠义永存


斯人已逝,侠义永存


大浪淘沙千古恨,恩怨情仇古难全。风流人物数不尽,犹记弯弓射大雕。懵懂的郭靖在大漠徘徊,瘦削的影子在草原上显得那么孤寂,受到很多欺负和嘲笑却依然坚韧地生存,这就是生活。当然,作为一个必然要成为英雄的人物,他还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亲手杀掉段天德,为父报仇。


斯人已逝,侠义永存


第一次接触金庸就是看了这部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我的脑海中深深记住了那个瘦削而桀骜、波折而坚毅的影子。大概是96年前后,我刚刚对人生的经历有些记忆。家里还只有黑白电视,但是丝毫不影响我们的热情。能看懂的就是打的热闹,老顽童好搞笑,音乐声音很大而且很激昂。看完了今天就迫不及待等待明天的,一到点就会准时收看。还拿着刀砍出了一把把木剑,别在裤子上,不管是上学、放学还是睡觉,都喜欢带着,仿佛我们就是电视中的侠客。对侠义精神的了解或者尊崇,大概就是从此开始吧。


我小时候也看过不少书,这些都是祖父辈、父辈的。但是,没有一本是金庸的作品。我第一次接触金庸的武侠小说应该是初中时候,第一部读的作品是《天龙八部》。大碗喝酒的乔峰,英俊潇洒的段誉,包括敢爱敢恨的阿朱阿紫,还有自称武功天下第一的星宿老仙丁春秋,四大恶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不喜欢王语嫣,明明段誉那么喜欢她,她却爱上徒有虚名的慕容复,小说纵使把她写得国色天香,闭月羞花,但是我们中终究看不见,远远没有达到看文字就能拼出图像的功力。我最喜欢的角色是段誉,书生本色,但是一路却艳遇不断,阴差阳错武功不断增强,搞笑幽默,为人有趣,但是又很讲江湖侠义,关键时刻总是挺身而出维护乔峰。


及大了一些,我又读过《鹿鼎记》《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但是金大侠的作品终究还是没有全部读完。但从读过的书中,已然让我对金大侠的文笔十分佩服,特别是《射雕》中的开篇说书,文章对诗词的信手拈来,使全篇有着浓浓的古风。这是一种文化素养。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金庸武侠“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主旨,使得金大侠的武侠小说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现实生活中,金大侠也是如此。他在《明报》和《明报月刊》中大力宣传解决香港问题的“恢复主权,一国两制,港人治港,保持繁荣”的16字方针,安定香港各界人士情绪。还在《明报》上发表《呼吁让步达成符合整体利益》的文章,驳斥香港前总督彭定康对《中英联合声明》的疑议。香港回归前夕,他又被任命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委员,全身心地投入香港回归祖国的事务工作中。观其小说,品其言行,金庸不愧为真正的大侠。

明朝有四大才子,被传为一时佳话,如今经常被搬上荧屏。香港也有四大才子,分别为金庸、倪匡、黄霑和蔡澜,四人各有所长,而且分属好友。金庸写武侠,倪匡写侦探,黄霑写歌词,蔡澜写美食。四大才子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是香港文化的一个缩影,是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里程碑。每个人都有其性格,有其爱好,大有一种李白诗中“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洒脱。若干年后,历史也许会浓墨重彩地记下香港四大才子,这不仅是他们的骄傲,更是民族和文化之幸。


对于金大侠的远行,他的好友倪匡说:“油尽灯枯,九十多岁人过世,没有可以伤心的地方,因为是必然,不像古龙,英年早逝太令人痛苦。”这是他们一种特殊的友谊,更是一种超然的境界。斯人已逝,侠义永存!


斯人已逝,侠义永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