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木版年画是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千百年来闪耀在华夏大地

绵竹木版年画是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千百年来闪耀在华夏大地

如果说有一种载体,能把绘画艺术、民风民俗、历史典故、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融为一体,那就非中国的年画莫属。对于中国人来说,冬去春来,似乎只有贴上春联年画,才能表明对来年好运的祈盼有了更多的虔诚。

四川绵竹木版年画久负盛名,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享有“中国木版年画四大家”之美誉,跻身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

绵竹木版年画是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千百年来闪耀在华夏大地

图注:年画村

潍坊、桃花坞年画使用套版印色,而绵竹木版年画则以手绘见长。绵竹木版年画是老百姓的文化财富,勤劳智慧的绵竹人亦笔亦耕,经过历代绵竹艺人反复尝试实践,孕育出像花田一样绚烂,像川菜一样麻辣,像川剧一样锣鼓喧天的年画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巴蜀人的风土人情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深受民众喜爱。

以绵竹木版年画为代表之一的东方文化与西方具象文化截然不同,它以意象表现手法和独特魅力屹立于世界之林,是东方文化一颗璀璨的明珠。

民俗催生出新的艺术门类

年画是民间、民俗的产物。中国年画源于门神,早在汉代,人们过年时为了驱邪降魔,道师们浴身敬香,口念咒语,在门上画神荼、郁垒,或者画一道降魔符,以达驱邪之目的。唐太宗时代,皇宫把秦叔宝、尉迟敬德两位武将画在宫门上,用来驱邪降魔。到了宋代,民间开始广为效仿,就产生了后来的门神。所以,论及年画的功能:驱邪降魔为第一,美化居室居其二。

绵竹木版年画是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千百年来闪耀在华夏大地

图注:年画村

有关绵竹木版年画产生的年代,目前尚无定论,比较流行的说法和推论,认为它起源于宋代。著名绵竹年画师金平定从年画使用的主要颜料(膏子)上推测,认为其应该是清代的产物;四川省非遗专家组长江玉祥教授对此说也另有高见。因此,仅凭现有资料,还不足以证明“宋代起源说”的准确性。

绵竹木版年画虽盛传起源于宋,但我们目前没有见到任何记载和画作。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是清代的作品,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是明末清初战乱频仍,张献忠等多次屠蜀,川人所剩无几,年画艺人也不例外,基本灭绝,绵竹木版年画也基本断流;二是当时的四川人烟稀少,张天师(道陵)鬼道在绵竹盛行,鬼怪传说遍布巴蜀大地,老百姓认为过年非贴门神驱鬼辟邪不可,这个习俗是年画生产的精神动力;三是绵竹产纸;四是康熙十九年,英国的膏子进入中国,给年画的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

时代代表作品

绵竹木版年画是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千百年来闪耀在华夏大地绵竹木版年画是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千百年来闪耀在华夏大地

汉代神荼、郁垒图

技艺失传后的重起炉灶

从绵竹木版年画的形成背景和演变过程中,我们能逐步触摸和领略其独有的特色和魅力。

湖北麻城县祝家庄祝道师的幺女,习得一手好工笔画,算个才艺淑女,嫁给当地财主殷天星大儿子殷奉禄为妻。清顺治年间,殷奉禄和祝氏女带领四个儿子和一个脚夫移居到四川,在今绵竹市孝德镇大乘村(古名七星垉,现名殷家坎)占地为业,生根发芽。殷奉禄以种田为主,祝氏女重起炉灶,带领儿孙创立“七星斋”(年画)作坊,他们的作品使用传统的工笔画工具和颜料,运用工笔画的绘制技法,因此风格上近似于工笔画,主要绘制有门神、灶神、土地神等作品。他们刻制年画印版,大批量生产画品在市场销售,在当时十分走俏。

殷家有五个儿子,他们都子承母业,继续从事年画生产行业,人们称他们为大画匠、二画匠、三画匠、四雕匠和幺画匠,他们扩大了生产规模,又纷纷各自招徒开作坊,家业日渐兴旺。

虽然他们的年画尚不具备我们今天看到的特色,但是,毋庸置疑,祝氏女算得上是第一代年画人。

绵竹木版年画是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千百年来闪耀在华夏大地

图注:年画村的春天

改良精进,年画形成产业

李藩,字介臣,大乘村人,清乾隆初殿试第二,登丙子科“解元”,后任华阳、彭州训导。他精攻诗画,年幼时拜祝氏婆为师,学习年画技艺,学成后回家开办“伏羲画坊”。父亲病重后辞官回家,一边为父亲尽孝,一边组织本地画师、刻字匠、塑匠、戏剧师等一干民间艺人和道师对当时的年画进行改进。他们博采众家营养,以民间、民俗需求为目标,以东方绘画技法单线平涂为基础,以大红大绿为主色调,进行反复研究。从绘制工具、制作流程和风格上进行改良和创新,特制出“鸳鸯笔”为主要施彩工具,用纸采用绵竹粉笺纸,吸纳戏剧服装风格,开创“明展明挂”的技法,采用膏子和粉质颜料为主要颜料。

绵竹木版年画是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千百年来闪耀在华夏大地

图注:绵竹年画节民俗巡游

在制作流程上,确定了“起稿,刻板,施彩”三大步骤。在起稿方面总结出“内容喜庆又吉祥,造型夸张五头长,构图饱满喜洋洋”和“立如弓,坐如钟,武将要得歪(威武),儿童仕女要得乖”的歌诀。在刻板上总结出“面板反贴样,雕刀要磨亮,冲刀雕轮廓,勾刀刻细像,入木要三分,心细手艺强”的歌诀。在施彩方面摸索出由浅到深的流水程序,归纳出“一黑二白三金黄,五颜六色穿衣裳;展挂拉褶又开像,印金勾金扫战场”的要领。在配色方面得出“红不靠黄,绿不靠黄,桃红靠群青,猩红靠品绿;深配浅,酽配淡,深浅酽淡要顾全”的窍门。在技法上创造了常行、明展明挂、花金、勾金、印金、水墨、填水脚、素门神八大技法。

绵竹木版年画是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千百年来闪耀在华夏大地

图注:绵竹年画市场

绵竹木版年画中门神画法的艺术特色就在这时基本成熟定格,即具有“道家心,佛门手,梨园装”特征,形成了“内容吉祥,构图饱满,造型夸张,色彩鲜艳”的鲜明特色。门神仍然是当时绵竹木版年画的主流产品,产量也最为可观,《双扬鞭》可视为这个时代的代表作。

李藩死后,为嘉许表彰他的卓越贡献,嘉庆皇帝御赐石桅杆两根立于墓旁(现址在大乘村村委会后)。他们算是第二代年画人。

第三代年画人是殷家第三代和李家第二代后人李先本,他们在绵竹各地遍开作坊,广招学徒,壮大生产,形成产业。

时代代表作品有:

绵竹木版年画是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千百年来闪耀在华夏大地绵竹木版年画是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千百年来闪耀在华夏大地

清代门神《双扬鞭》

绵竹木版年画是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千百年来闪耀在华夏大地绵竹木版年画是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千百年来闪耀在华夏大地

清代门神《立锤》

丰满羽翼,绵竹木版年画声名大振

第四代杰出传承人是李德扬。德扬字芳谷,嘉庆进士,曾做翰林院编修,与其祖李藩、父李先本、母、妹、子女一门四代,皆攻诗文、书法、年画,在川西一带留下遗墨甚多。

芳谷先生传承祖业,吸取一些文人画的营养,开辟绵竹年画中的“中堂”和“斗方”两个品种,绘有《赵公镇宅》、《寿天百禄》、《得禄荣升》等。他在京城为官时,招引(介绍)外省商人进川采购年画,带领本地年画作坊把年画销往省外,使绵竹木版年画销量骤增。当时绵竹作坊三百,从业者三千,品种多、质量高、产量大,堪称绵竹年画的鼎盛时期。

在李氏祖孙四代的经营下,“伏羲画坊”成为绵竹最大的画坊,清嘉庆以后,“伏羲画坊”成为绵竹木版年画行业之翘楚,年画行会也被定名为“伏羲会”。

殷家则独辟蹊径,在“版”上狠下功夫,技艺超群,逐渐转为黑货(拓片)市场。殷、李两家形成了红货派和黑货派两个派系。

绵竹木版年画是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千百年来闪耀在华夏大地

图注:绵竹年画艺人陈兴才

绵竹木版年画在发展过程中,除上述的殷祝氏、李藩、李德扬等重量级人物之外,在清末和民国时期还涌现出了许多画师,如梁云鹤、傅兴发、王国成、王国兴、苏炳斋、黄端鹄、王天宝、张学源、马宗礼、马宗义、陈玉隆、汪洪元、萧华金等,风格上更是推陈出新,形成了东路货、南路货、西路货的微小差异。

绵竹木版年画在清代带动了绵竹整个经济的发展,民国时期有流传甚广的戏谑当地富人的民谣:“膏子染带子,带子拴猴子,猴子啃饼子”(“膏子”“带子”“猴子”“饼子”分别指四位富人),“膏子”即是经营年画膏子和年画的黄姓商人,此人为当时的绵竹首富,年画在当时绵竹经济中的支柱地位由此略见一斑。

时代代表作品有:

绵竹木版年画是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千百年来闪耀在华夏大地

清代斗方《三猴烫猪》

绵竹木版年画是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千百年来闪耀在华夏大地

清代斗方《麻雀嫁女》

绵竹木版年画是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千百年来闪耀在华夏大地绵竹木版年画是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千百年来闪耀在华夏大地

清代童子《眼前是福》

绵竹木版年画是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千百年来闪耀在华夏大地

清代拓片《赵公镇宅》

绵竹木版年画是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千百年来闪耀在华夏大地

清代拓片《紫微高照》

绵竹木版年画是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千百年来闪耀在华夏大地

清代《仕女图》

绵竹木版年画是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千百年来闪耀在华夏大地

清代《迎春图》之一 迎春

绵竹木版年画是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千百年来闪耀在华夏大地

清代《迎春图》之二 报春

绵竹木版年画是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千百年来闪耀在华夏大地

清代《迎春图》之三 游春

绵竹木版年画是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千百年来闪耀在华夏大地

清代《迎春图》之四 打春

《迎春图》为清代著名大师黄瑞鹄所绘,全画高四十七厘米,宽六百厘米,分迎春、报春、游春、打春四个部分,描绘清代绵竹迎春会盛况,显示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情趣,反映人们崇尚吉祥如意的习俗。

走出国门的年画震惊世界

新中国成立后,以何青山、姚春云、张先富、陈兴才、李方福等为代表的年画艺人,一边生产,一边传承和挖掘绵竹木版年画的技艺。

时代代表作品有:

绵竹木版年画是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千百年来闪耀在华夏大地绵竹木版年画是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千百年来闪耀在华夏大地

大跃进时期作品《龙飞凤舞》

在十年浩劫的“文革”时期,绵竹木版年画被视为封建余孽打入冷宫,大批艺人失业,大量精品刻版被砍毁,沦为灶中之柴,绵竹年画再次遭受重创。改革开放初期,省、市、县文化部门倾力关注绵竹木版年画,成立了“绵竹木版年画社”,专门从事年画木版画的抢救工作。由侯世武挂帅,侯荣、金平定、刘竹梅、宁志奇和尹天润等8人参与抢救。他们一边搜集、整理资料、翻刻木版,一边请中国美术研究所专家王树村,上海月份牌年画大师李幕白,四川省群众艺术馆史维安、郭长林、潘培德等专家来绵“把脉”指导,绵竹木版年画重获新生!

在几年的实践摸索中,涌现出侯世武、金平定、刘竹梅、侯荣等著名年画家。他们继承传统技法,以褒扬绵竹木版年画本色为出发点,在用色上保持大红大绿的主色调,并继续大面积使用粉质颜料,使其色彩饱和。同时还吸取月份牌年画的技法,进行色彩大开放,创作出《连年有余》《看谁最干净》等年画新作。这些新作漂洋过海,远赴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展出,以独特的东方艺术魅力,令外国友人惊叹不已。绵竹木版年画名扬海外,这几位大师功不可没。

时代代表作品有:

绵竹木版年画是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千百年来闪耀在华夏大地

《连年有余》候世武作

绵竹木版年画是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千百年来闪耀在华夏大地

《武将》候世武作

绵竹木版年画是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千百年来闪耀在华夏大地

《蔡文姬.王昭君》侯世武作

绵竹木版年画是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千百年来闪耀在华夏大地

《保护青蛙》金平定作

绵竹木版年画是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千百年来闪耀在华夏大地

《武将》金平定作

绵竹木版年画是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千百年来闪耀在华夏大地

《看谁最干净》 刘竹梅作

《小巧手》 刘竹梅作

抓住年画的魂魄方能焕发生机

近十几年来,绵竹党政部门前所未有地重视和关怀绵竹木版年画的发展。建年画博物馆,举办年画节,特别在“5·12”特大地震后又建了年画村等,使硬件条件有很大的提升。另一方面大搞年画产业,鼓励自主创新,几年中相继出现了“三彩”“乡风”“轩辕”“四汇斋”“南华宫”“迎春”等作坊30多家,从业者300多人。作坊自主创新,在载体和包装上狠下功夫,出现了陶版、刺绣、葫芦、金丝、水晶、布艺等新载体。为了大批量、快节奏生产,也运用了一些现代化工具,在制作方式上进行了改变,传统用的木版印线改用更快捷、更清晰的丝网印线,传统用的鸳鸯笔改用电动喷笔,粉质和膏子颜料改用易于涂抹的国画颜料,以前的单线平涂、明展明挂技法改用烘染,工效大大提高,产量快速增长。

由于年画载体的丰富,加之成功推介,绵竹年画的功能如今已大大拓展。它不再仅仅是过年时贴在门上、墙上的驱魔画、吉祥画,更多地成为了老百姓的日常装饰品、礼品和纪念品,俨然已融入百姓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把它画在衣服上、伞上、靠垫上,美化生活;把它画在墙上,形成一座座流动的室外博物馆,成为绵竹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将它作为礼品、纪念品馈赠亲友和长辈,表达祝福和情谊,成为相互交流的重要方式。如创作《根》和《鱼水情深》送给救灾部队和援建亲人,把《祝福祖国》和《祈福》分别送给温家宝和李长春同志,表达地方百姓深深的谢意和浓浓的祝福。赠送年画,令我们温暖,回复寄语,带来更多振奋,绵竹年画正以它独特的身姿向世人展示它的魅力和风采。

绵竹木版年画是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千百年来闪耀在华夏大地

图注:陈兴才夫妻正在作画

如今,在这轮如火如荼的改革中,自然形成了两大阵营——开放派和保守派。一些年画产业人、作坊老板追求经济利益,推崇快节奏的生产模式,弃传统,追现代,是开放派。几位画家和老艺人坚守传统技法,不顾世外喧嚣,自然就成了保守派。开放派认为“用产量,说兴衰,消费者说了算”。保守派认为“它不再姓‘年’,不再姓‘绵’,不再是‘非遗’;年画在流血,那是砸自己的碗”。新与旧、传统与现代、拙朴与时尚将在这轮改革中进行博弈。我们相信,终究会有一种平衡,会让绵竹木版年画既不失传统本色,又焕发无限生机。

绵竹木版年画是民俗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的表现形式和美感无疑是东方文化的杰作。一代又一代不屈不挠的民间巨匠,以他们的聪明才智毕其一生,言传身教让它世代相传,为这一东方奇葩烙上了自己和时代的烙印,使它历经萌芽、形成、发展、革新和壮大,经历几次重大改革,有成功,也有遗憾,其间更不乏挫折……

未来的路仍长,还需更多的热血人“煮丹青下酒,舞刻刀为歌”,更需抓住魂,留住根,有序开发,使这颗东方明珠熠熠生辉,永不褪色。( 绵竹木版年画传承人:尹天润 /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