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一戰定乾坤的著名戰役:大元興起野狐嶺,大明崛起鄱陽湖

五代結束的尾聲-高平之戰

高平之戰,指的是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北漢、契丹聯軍與後周在澤州高平城(今晉城高平市)一帶進行的一次關鍵性戰役,此戰中,後周初戰不利,柴榮冒著矢石親臨戰場,終於扭轉戰局,此戰以後周的大獲全勝告終,中原王朝從此由弱轉強。高平之戰是後周和北漢、契丹聯軍之間進行的一次關鍵性戰役。也是五代十國時期最為重要的一次決戰。

那些一戰定乾坤的著名戰役:大元興起野狐嶺,大明崛起鄱陽湖


高平之戰後周的勝利,意味著新興政權後周的鞏固以及中原王朝在唐末的動盪中再次擁有了統一天下的實力。契丹在這次戰役中的失敗,意味著其再無力對中原政權產生過大的干擾。此戰之後,後周取得了對南北十國數次戰役的大勝利。而柴榮在北伐契丹、收復燕雲十六州的途中病逝。後周王朝也被宋王朝代替。宋王朝在後周王朝的基礎上實現了全國的統一,但卻未能收復燕雲十六州,可以說是柴榮的遺憾。

那些一戰定乾坤的著名戰役:大元興起野狐嶺,大明崛起鄱陽湖



遼亡金替的大戰-護步答岡之戰

金收國元年(遼天慶五年,1115年),在金遼戰爭中,金軍追擊大敗遼軍主力於護步答岡(今黑龍江省五常西)的戰略決戰。此役,是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此戰,阿骨打殲滅遼軍數萬,遼國主力損失慘重。

那些一戰定乾坤的著名戰役:大元興起野狐嶺,大明崛起鄱陽湖


此戰是金人的崛起之戰,金人大敗遼王朝,遼宋平衡的場面被打破。同時也造就了金人“金人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強大軍事實力。這一戰是遼亡金興的決定性戰役,也是北宋滅亡的導火線。自此之後,遼東種族站在了歷史舞臺之中。

那些一戰定乾坤的著名戰役:大元興起野狐嶺,大明崛起鄱陽湖



大元王朝的興起-野狐嶺之戰

野狐嶺之戰是發生於1211年(金大安三年,蒙古成吉思汗六年)八月,在野狐嶺(今河北省萬全縣)發生的決定蒙古與金朝雙方命運的決定性戰役。在這場大型會戰及之後1213年(金貞祐元年、蒙古成吉思汗八年)的懷來戰役中,金國連連挫敗,導致金國內部發生弒君政變,加速了金國的滅亡。在這次戰役中,成吉思汗指揮十萬大軍集中打擊45萬金國大軍的中路十萬軍隊,蒙軍大勝,金國幾乎喪失了所有精銳,從此再也沒有能力抵抗蒙古鐵騎。著名戰役有獾兒嘴大戰、澮河堡之戰。這場戰役不僅決定了蒙金交戰雙方政權的命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此後中國歷史的走勢與格局。

此一戰之後,蒙古鐵騎數十年之間再無敵手,橫掃包括金宋在內的整個亞洲世界。完成了史上版圖最大的王朝統治。成吉思汗後裔也在此後數百年之間對漠北有著絕對的統治力,從而影響了中原王朝甚至亞洲格局。可以說,這一戰是蒙古的開山之戰,是影響後世各國曆史至今的戰役。

那些一戰定乾坤的著名戰役:大元興起野狐嶺,大明崛起鄱陽湖



明王朝奠基之戰-鄱陽湖之戰

鄱陽湖之戰又稱鄱陽湖水戰、鄱陽湖大戰,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陳友諒為爭奪鄱陽湖水域而進行的一次戰略決戰,決戰以朱元璋的完全勝利而告終。這次戰役被視為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水戰。此戰,朱元璋乘陳友諒軍久攻堅城受挫,分兵據守鄱陽湖口,先斷其退路;繼集中兵力,巧用火攻,殲其主力;後水陸截擊,全殲陳軍於突圍之際。創造了中國水戰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為統一江南奠定了基礎。

那些一戰定乾坤的著名戰役:大元興起野狐嶺,大明崛起鄱陽湖


鄱陽湖水戰是南方起義軍之間的最大規模的決戰,也是陳友諒的漢軍與朱元璋的明軍強弱關係互換的一戰。此一戰,決定了明軍對江南地區的統治力,並也為之後的會師北伐元政權打下了基礎。在此之後,曾經不可一世的元王朝失去了在中原的統治地位,而最後一個漢人王朝奠定了其統治。

那些一戰定乾坤的著名戰役:大元興起野狐嶺,大明崛起鄱陽湖



後金王朝興起之戰-薩爾滸之戰

薩爾滸戰役是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間,在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以及薩爾滸附近地區大敗明軍四路進攻的反擊戰,是明朝與後金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薩爾滸之戰以明朝攻圍後金,後金防衛反擊的形式發生,在這次戰役中,後金軍在作戰指揮上運用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此戰役以明軍大敗而告終。此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

那些一戰定乾坤的著名戰役:大元興起野狐嶺,大明崛起鄱陽湖


薩爾滸之戰是清朝的龍興之戰。金人勢力經蒙古覆滅之後已經沉寂了數百年,而這一戰勝利地擊潰明軍為後金勢力在東北以及整個北方建立統治打下了基礎。之後,明朝再也不能以絕對的實力去面對後金實力。可以說此戰明軍的失利為其培養了一個實力強大的敵人,為日後的清軍入關埋下了種子,也為清朝完成對中原的統治打下基礎。

那些一戰定乾坤的著名戰役:大元興起野狐嶺,大明崛起鄱陽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