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蠟壺、玻化壺、灌漿壺

打蠟壺、玻化壺、灌漿壺

手拉胚(圖1)

打蠟壺、玻化壺、灌漿壺

手拉胚(圖2)

打蠟壺、玻化壺、灌漿壺

手拉胚(圖3)

初涉紫砂朋友下面提到的壺不要去買:

1、打蠟的壺:打過蠟的壺有3個特點:第一,特別亮(手感:摸摸石蠟感覺一下,在對比一下壺身),第二,水澆上去很快聚成水滴滾落,第三,有異味。好泥料的壺是不需要打蠟的,打蠟的壺一般來說只是表面光

2、玻化的壺:玻化壺表面光滑,敲擊清脆。透氣性差,易破裂。屬假壺系列。不過,有時紫砂壺在燒製時由於時間過長,也會有玻化感。注:玻璃水主含石英砂(SiO2)、純鹼(Na2CO3)、石灰石(CaCO3)。高嶺石主含鋁

硅酸鹽,三氧化二鋁(AI203)。

3、灌漿壺:灌漿壺就是使用模具,把原材料變為漿之後倒入模型之中,等其幹,在模具表面有原始的茶壺的初型出來了,把多餘的漿水倒掉,等幹了,把其取出。然後裝上壺嘴和壺把,再做加工修飾,便成了。灌漿壺是大批量生產的,根本沒有藝術可言!也沒有收藏價值。

以上三大“垃圾壺”共同點在於:1、壺體顏色偏紅、異常鮮亮。 2、壺蓋與壺身敲擊時發出的聲音特別清脆響亮。 3、壺身手感特別光滑細膩,而且泛亮光。

鑑別小竅門

可以將水澆在壺身上仔細觀察,優質砂料製成的紫砂壺,因為具有良好的透氣透水性,壺身上的水會慢慢揮發直至被壺自身吸收;而偽劣壺一經澆水,水會以珠狀滾下,迅速蕩然無存。乾透的優質紫砂壺,一經注入開水,還會發出“淅淅”的響聲,灌漿是利用石膏的吸水性,將含有石蠟的泥漿加熱注入石膏模中,冷卻後將石膏模脫開,便可得到壺坯,經鑲嘴、把並脫蠟後燒製成壺。但是由於灌漿所需紫砂顆粒至少要在200目左右,則使紫砂壺失去了應有的透氣性。灌漿工藝特別適合於大批量的生產且成本較低,灌漿壺一個人一天可以灌300-500個。所以比較容易滿足茶藝市場的要求。

灌漿壺裡面沒有條紋,所謂灌漿壺就是把泥料放在球筒裡面打48個小時,就變成很細的泥漿,然後再把漿灌到開好的模具裡面,等1-2分鐘拿出來,放置晾乾,就可以加工成茶壺了,沒有工藝可言。灌漿壺用的泥料目數細,無顆粒成分,還摻有較多的玻璃水。

用手工提煉泥料純粹是個人的喜好問題。手工提煉出來的泥料顆粒分佈不均勻,比較粗。機械提煉的泥料相對來說就比較細(真空煉泥)。手工提煉出來的泥料沒有機械提煉出來的泥料要求高。不會影響到泥料的光澤。機械提煉出來的泥料做的壺要比手工提煉出來的泥料做的壺細膩些。

純正的紫砂是不能用作手拉胚的。模具壺和灌漿壺也有區別:灌漿壺用的泥料目數細,無顆粒成分,還摻有較多的玻璃水;模具壺一般來說含有手工的成分在裡面。簡單來說,模具壺有嘴巴模、身筒模的模型,其他是用手工來完成。灌漿壺用細沙漿灌製在模型裡,再把模型拿掉燒製而成。

純正的紫砂是不能用作手拉胚的。所謂手拉胚壺就是:機械操作,下面一個馬達,上面一個圓盤。把泥料放在圓盤上,開關一開,馬達旋轉,利用慣性離心力,用手拉出一個壺型來。拉出來後切下,放置晾乾,再配壺嘴、壺把(都是灌漿製作),裝成一把茶壺,放置晾乾後再噴漿,經過燒製就可以成為手拉胚茶壺。(注:手拉胚成型一定要加一定量的高嶺土)所謂的手拉胚,它不屬於紫砂成型工藝。而傳統的紫砂壺,是用拍身桶和鑲嵌身桶兩種工藝形成各種形狀的紫砂壺。這就是紫砂成型工藝。

灌漿壺:把泥料放在球筒裡面打48個小時,就變成很細的“漿”,然後再把漿灌到開好的模具裡面,等1-2分鐘拿出來,放置晾乾,就可以加工成茶壺了。

一般來說,手拉胚壺裡面有條紋,而灌漿壺裡面就沒有。手拉胚壺一個人一天可以拉200-300個;灌漿壺一個人一天可以灌300-500個。注意不是所有的壺製作時都要加入高嶺土的。但是手拉胚製作時就需要加。

打蠟壺、玻化壺、灌漿壺

灌漿壺(圖1)

打蠟壺、玻化壺、灌漿壺

灌漿壺(圖2)

打蠟壺、玻化壺、灌漿壺

灌漿壺(圖3)

打蠟壺、玻化壺、灌漿壺

灌漿壺(圖4)

灌漿壺一般的沙粒質感不強,玻感強,留意仔細可以看到機制模具的痕跡,造型比較呆板欠缺生動,我不知道灌漿壺有沒有因製作需要加玻璃水,參雜了化工添加料?如果是,我是不願意用它喝茶的,否則僅僅作為喝茶倒也“價廉物美”。

灌漿壺分早期和晚期兩種:

1、早期由1957年(也有專家說是1958年)無錫惠山泥人廠的兩名翻制石膏模的師傅帶來量產工藝,並由高永君、汪寅仙等人進行了2年試驗。但以失敗告終。主要原因是紫砂不具備註漿成型的物理特性,即便加入水玻璃也未明顯提升泥漿流動性。

2、晚期在1973年由徐秀棠牽頭,研究紫砂注漿壺工藝。參加者有:呂堯臣、鮑仲梅、李碧芳、趙洪生等。由趙負責注漿配方。在配方中加入了相當比例的汕頭泥(也有說高領土)和水玻璃,此次試驗取得了成功,成器外觀效果與手工紫砂器極相近。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簡單的推論:

1、早在30年代顧景舟和王寅春等前輩大師已經小範圍的開展研究和試製,而此舉無疑是當時時代背景下紫砂藝人銳意進取,勇於創新的標誌。

2、紫砂注漿工藝在五、六十年代曾一度成為紫砂界的研究課題和前沿工藝。

3、晚期注漿器經過脫模整理,在外觀上幾可亂真。

4、水玻璃的添加,在注漿工藝中必不可少。但早、晚期的添加目的、比例、作用、效果均不相同。和現代朱泥小品添加的目的更有天壤之別。

注漿壺到底好不好,要看怎麼理解:

1、從實用角度看,注漿壺實為炻器,而非砂器,品茗效果如同玻璃杯。但絕不會有損健康。

2、從收藏角度看,注漿工藝的主要優勢在於量產,其結果不問可知。

3、從賞玩角度看,喜好者不多(小弟還沒遇到過),但早期精品對紫砂史學者和部分專業人士卻有重要價值。

早、晚期的注漿壺具備不同的製作工藝和燒成效果,但有興趣一探究竟者恐怕不多,小弟也就不展開了。還沒想清楚的朋友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遇到價格合適的顧景舟或王寅春制注漿壺(前提是要看得懂),你收是不收?

“全手工”:泛指的是基本上用手工完成整壺的製作,可以藉助5%以下的範型模具。

“純手工”:指的是完全手工完成,不借助任何的範型工具。

“半手工”:指的是在最後用範型模具為作品整形,完成最後的校準工作,但要運用在30%以下。

在整個制壺過程中運用範型工具超過30%的都稱為“模具壺”。

有的化工壺也不易分辨,只要不是化工泥就沒有關係,化工泥也有些區別,添加某些元素是可以的。因為紫砂泥本身也是天然融合了很多元素而成。如果是染出的壺,那就不好了。

添加適當的元素很正常,比如紅泥裡就有添加的,但那種添加不是染色的目的,沒有一些染色用的低劣原料。現在紫砂陶土越來越少,純的很貴。

挑壺時候看看壺體上有沒有閃光的點,就象上了臘一樣的閃光,那種壺一般不要用。

化工壺的顏色鮮豔的不自然,天然紫砂壺的顏色古樸典雅、色彩非常含蓄,光澤度不高,很穩重敦實。化工壺的顏色往往有些扎眼。

挑壺時候看看壺體上有沒有閃光的點,就象上了臘一樣的閃光,那種壺一般不要用。-------------這句話很容易誤導新手!!!雲母的殘留,也是有一點一點的閃光點,這是紫砂獨的特點!(這點,也只能做為參考!!!有的是甲泥或化料,參在真紫砂泥裡,做出的壺,也具備這樣的特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