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故事」普光氣田普通一兵的“車輪人生”

“我這一輩子啊,想想就是3個13年!第一個13年我在部隊,第二個13年在油田,第三個13年我紮根在了普光氣田。”普光分公司應急救援中心駕駛員吳明林喝了一口水,半晌吐出一句話。而這句話,濃縮了他的前半生。

今年已是耳順之年的他,即將面臨退休。

這個同事口中的“老吳”,個子不高,體型勻稱,步伐略帶蹣跚,從背影辨識不出的他的年紀。而當他轉過身來,額前發尖處的斑白卻不經意地昭示出歲月吐露的滄桑。

牌照為川S-48501的白色東風皮卡是他的座駕,達州耀眼的陽光下,這輛皮卡被“拾掇”得閃亮如新。車玻璃如鏡子般反射出老吳每天出車前的忙碌:打開引擎蓋,仔細查看油路、電路和水箱狀況;圍著車子轉幾圈看看胎壓如何;俯下身用手掌摩挲著輪胎紋路,檢查磨損情況……

“跟汽車打了40年交道,每輛車的脾氣秉性都得摸準,‘關照’到位、‘伺候’到位,安全才能有保證。”老吳這句話說得雲淡風輕,卻字字珠璣,道出來自經驗的那份厚重和凝練。

40年前,受當過村裡民兵隊長的父親的影響,20歲的吳明林欣然入伍,到河北涿州空軍86176部隊服役。由於在新兵連表現優異,他被分配到部隊後勤常務汽車連,在這裡第一次摸到了方向盤,自此開始了他“車輪上的人生”。

“在部隊前10年,每天開著嘎斯、老解放,接送空軍士兵訓練、送飯、拉煤、運送各種設備。後來又帶了兩年新兵駕駛員,多難走的路都跑過,部隊紮紮實實錘鍊了我的駕駛技術。”打開記憶之門的老吳津津樂道起來。

結束兵役生涯後,吳明林被分配到油田消防支隊小車隊。大車換成了小車,工作倒也輕車熟路、得心應手。

平靜的生活如剝繭抽絲,時光轉眼來到2006年,普光氣田的開發建設掀開了中原石油人 “二次創業”的奮鬥新篇章,國家油氣田救援川東北基地的建設工作也隨即展開。

行伍出身的老吳“坐不住”了,他積極響應報名,隨單位第一批30人的隊伍於10月份開拔普光建設一線,在氣田應急救援中心小車隊負責駕車護送同事進行安全消防、環境監測、醫療救護、踏勘和泥漿配送等工作。

彼時的普光,大巴山峭壁林立、河汊縱橫,進山的小路蜿蜒曲折,碎石遍佈。“那樣的道路條件,人兩條腿走都費勁,更別說四個輪子的汽車了!”老吳回憶說,“每次進山都是對駕駛技術和人的意志的考驗。”

2006年12月20日,中石化重點探井清溪1井發生溢流險情,吳明林和應急救援中心的20餘名同事第一時間趕到井場,衝在距離井口最近、最危險的搶險一線。15個晝夜的生死較量,數次往返駕車運送救援人員和應急物資,吳明林握著方向盤的手心沁出的汗水乾了又溼,溼了又幹。

“那是我來到普光後遭遇的第一次險情,險情就是無聲的命令!”老吳的眼睛裡閃爍著一絲別樣的光芒。退伍多年的他,在那15個日日夜夜中,一定想起了在部隊的崢嶸歲月,憶起了作為一名戰士的榮光與職責。

清溪一井的險情排除了,吳明林和同事們眾志成城的忘我救援,譜寫出一曲中原石油人攻堅克難、無懼犧牲的壯麗凱歌。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吳明林駕車載著同事們冒著餘震和山體滑坡的巨大危險火速支援綿竹災區。“老吳的車開得既快又穩,坐他的車執行任務,我們總能第一時間到達現場實施救援,大夥兒心裡踏實!”同事們的交口稱讚,是對吳明林最大的肯定和褒獎。

可誰也不知道,當時的吳明林,正飽嘗來自身體的痛苦煎熬:由於多年山路行車的顛簸,導致他患上了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大腿痠麻腫脹,幾乎無法長時間站立。

“當時的情況不比現在,單位人手緊張,山路我跑得多,有經驗。何況大夥兒都奮戰在搶險救援的第一線,作為一名有著30年黨齡的老黨員,我怎能輕易抽身離去。”老吳深邃的目光裡寫滿堅毅。此次汶川救援,吳明林榮立個人三等功。

今年6月1日下午,達州塔沱市場突發火災。年逾六十的老吳和比他小4旬的年輕救援隊員們一起穿梭在火光沖天、濃煙滾滾的救援現場。

連續5個晝夜的奮戰,老吳駕車運送救援物資往返火災現場和基地20餘次。6月6日上午,在最後一絲火苗被撲滅的那一刻,老吳用力拍了拍座駕的引擎蓋。

12年的普光生涯,吳明林多次榮獲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個人及優秀員工稱號。

“12年了,我是普光氣田建設的親歷者,這裡從當初的一片荒蕪到如今的欣欣向榮,我都看在眼裡,也記在心裡。”老吳的目光探向遠方,“如今就要退休了,我會帶著這份記憶回到中原,給自己的孩子們、給油田的年輕一代講述中原石油人在巴蜀大地創業奮鬥的故事。”(白國強 董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