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明朝不割地,可土地卻越來越少,你怎麼看?可以理解為明朝弱得連跟敵人籤條約的實力都沒有嗎?

頭像說明明粉是什麼


既然問題問的是領土問題,那我在這裡就不提別的,只說領土問題了。

元朝末年,明朝取代了元朝,繼承了元朝除蒙古本部外的全部領土。

明朝不像漢有秦做基礎、唐有隋做基礎,明太祖朱元璋赤手空拳,零基礎收復了丟失近百年的南方地區、丟失了兩百多年的北方、丟失了三百多年的河西和河套地區、丟失了四百多年的燕雲十六州和遼東地區,同時還開拓了雲貴地區,只這一點,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至於有人問為什麼漢唐都開拓了西域、控制了遊牧民族,明朝幾百年卻不能統治西域和蒙古草原?很簡單,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有多強大家都知道,雖然明朝滅亡了元朝、打散了北元后還五徵蒙古,但是蒙古人的驕傲還在,在更西邊,還有很多蒙古人的後代建立的國家在

漢有秦做基礎,還要休養生息一段時間,征服朝鮮、出使西域,從東、西兩面斷了匈奴的雙臂,打敗匈奴後設立了西域都護府;唐有隋做基礎,還有渭水之盟之恥,同樣

休養生息一段時間後,才先滅東突厥,再滅西突厥,設立了各大都護府

明朝把蒙元趕出中原後,還追著把北元打散了,甚至還五徵蒙古,也收服了如朵顏三衛之類的蒙古部族,但大部分蒙古人就是不臣服,你能有什麼辦法?

況且,中原經過元朝的無道統治和元末明初的戰亂,各地人口不足,同樣也需要休養生息。所以,只能盯著蒙古本部打,其他的蒙古汗國——如西域的東察合臺汗國(亦力把裡),只要對方不來攻打我,我就不打他了。

要知道,漢朝設立西域都護府時,西域有三十六國,漢朝擊敗了匈奴、取代了匈奴的地位,統治這些邦國;唐朝設立安西大都護府,西域同樣有自己的傳統邦國在,唐朝滅亡了突厥、取代了西突厥的地位,以安西四鎮為核心,統治這些邦國。

然而,宋初,西域最後一個傳統邦國——于闐被喀喇汗國滅亡了,之後統治西域的西遼、察合臺、葉爾羌都是整體的政權,中原文化在西域的影響在伊斯蘭教的作用下同樣消散了,明朝這時候要統治西域,比之前的漢唐和之後的滿清都難。沒有這個機會,自然無法統治,總不能為了和漢唐攀比就強行攻佔西域

還有一點,也是最重要的,我在之前的問答裡也說過:能不能將一個地方變成自己的領土,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移民。

明朝打敗了蒙古,卻沒有足夠的人口,只能軍事控制,根本實現不了佔領!以河套地區為例,明朝佔領後,驅逐了當地的蒙古人,但卻沒有足夠的人口,廣大的河套地區成了一片無人區,最後只好主動放棄了

以上,說的是明朝的領土是怎麼得來的、為什麼只有這麼大。下面繼續來回答提問。

明朝的領土很尷尬,根本原因在於明朝的人口和軍事實力不配合。明朝前期,軍事實力十分強大,但是人口稀少,即使軍事佔領也無法移民開發;明朝後期,人口夠多了,但是軍事實力不夠,曾經控制的地方被別人大肆繁衍,即使移民也無法保護移民安全。

不過,明朝時期還是有民間自發的移民的,比如“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但軍事並沒有配合,所以沒有實際去佔領,甚至移民也有很多遭到了屠殺。比如遼東之屠、南洋屠華等。

明朝後期領土越來越小,也是因為軍事實力下降了,而那些地方也沒有移民控制的原因。但是要注意的是,明朝領土再縮小,也沒有割讓給外來侵略者,只是原本統治臣服的當地人,現在放棄了、歸還給了當地人自己統治而已。只有遼東有漢人,但明朝直到滅亡都沒有放棄“全遼可復”的願望。

所以,明朝雖然控制的土地越來越小,但是從來沒有割地

。放棄領土、還給當地人,這與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晚清時的割地賠款有著本質區別

最後,明朝時還沒有條約。


願朝陽常照我土


明朝不割地沒毛病,在那個沒有國際法,沒有主權概念的時代,誰實際控制一片土地,那麼其就具有該土地的所有權,不需要簽訂條約。明朝的確沒有簽訂任何的條約,只不過是打不過了,自己主動放棄,默認了其他勢力對該土地的佔領而已。


用一句網絡用語來說:大明朝丟領土,能叫割地嗎?那叫捨棄無用土地,減少成本浪費!

大概梳理一下明朝的丟地情況:最開始是永樂時期,沒錯,是讓很多人引以為豪的永樂時期。永樂皇帝五次出塞,大規模對蒙古用兵,其聲勢何其浩大,然而實際上只不過是徒勞無功。五次大規模征戰後,明朝軍隊疲敝,經濟情況惡化,無力維持長城以北的勢力範圍,於是朱棣裁撤了長城以北的衛所,龜縮於長城一線。最明顯的就是開平衛的南移。


但朱棣也是開疆拓土有功的,至少他開拓了安南。然而,在朱棣的孫子,明宣宗朱瞻基時期,安南也脫離了明朝的控制。至於原因,就是明朝在當地本身就i沒什麼根基,再加上作戰不力等因素,實在守不住了,於是只能撤退。有人說這是因為安南是貧瘠之地,明朝沒有必要控制。然而,紅河平原的土地相當肥沃,很適合種植業,所以,這種理論是明顯錯誤的。

之後到了明英宗時期,河套平原開始被蒙古的某些部落餐食,最終完全落到蒙古手中。明朝將河套一代的蒙古人叫做“套寇”,嘉靖時期倒是有個叫曾銑的將領上書收復,結果被嘉靖斬首

明武宗時期,哈密衛最終在三次易手之後被明朝放棄,從此明朝徹底失去了與西域的溝通渠道,開始緊閉嘉峪關;萬曆年間明朝失去遼東,天啟年間臺灣也被荷蘭人佔領。

當然,這些土地的丟失,明朝並沒有與任何人簽訂條約,但並不能否認,這些土地都是明朝主動放棄的,也就是默認了敵人的佔領,尤其是河套地區和哈密衛。




而明朝之所以失地如此之多,和其軍隊戰鬥力低下分不開。明朝的衛所制度,使得軍戶到明朝中期,都成為了衛所負責人的私人奴僕,再加上將領剋扣軍餉,吃空餉,導致軍隊戰鬥力大幅度下降,只能勉強應對蒙古的散兵遊勇。

這是關於丟失土地。

當然,還有一句是“不賠款”,這一點由於題目中沒提到,也就不細說,當然,崇禎每年給林丹汗的三十六萬兩白銀只是賞賜,不再多說。


庭州行者


明朝後期的領土和前期的領土相比確實顯得不堪入目。例如明朝萬曆年間的版圖,已經基本收縮為“兩京13省”。不過,這與明代所提倡的“不和親,不割地”並不矛盾。另外,說“明朝是因為太弱而無力割地”那就更偏頗了。

在《明史》的記載中,明朝鼎盛時期的版圖約為1千萬平方公里左右(永樂時代)。正是“

東到朝鮮半島,西至吐蕃高原,南包越南沿海,北鋸嶺北沙漠”。

不過,大明朝的版圖是由“漢地+軍事衛所+少數民族羈縻地區”的形式構成的,而且始終沒有完成改土歸流,所以為後期的版圖崩潰埋下了伏筆。因此,明朝後期大量失土,還是跟羈縻政策有關。
(永樂時代)

明成祖以後的明仁宗、明宣宗都是有名守成之君,在疆域的開拓上毫無功勳。

例如明宣宗棄安南(越南),罷奴兒干都司(東北),停止鄭和下西洋活動;而明英宗又在土木堡之變中遭到蒙古瓦剌部重創,導致帝國北境從陰山收縮到長城一帶,並丟了河套平原。
(宣德時代)

此外,明朝西南羈縻地區(三宣六慰)不斷遭到緬甸的蠶食,至明萬曆年間已經收縮回雲南省,後經過明與緬甸戰爭,略有恢復;而明朝在西北地區設置的

“關西7衛”也早在嘉靖年間就已經完全被吐魯番汗國吞併,帝國的西北角已經完全收縮回嘉峪關。因此,萬曆皇帝時期的明朝就已經只剩下了“兩京13省”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明朝後期的土地越來越少,正是因為國力衰落的緣故。不過,這跟明朝奉行的“不和親,不納貢”並不矛盾。明代統治者主要是因為受到宋代“靖康之難”和“崖山海戰”的刺激,所以將和親、割地與歲幣看做一種有辱國體的事。再加上歷代君主的言傳身教,所以明代既不像漢、唐一樣與遊牧民族和親,也不像兩宋一樣割地賠銀。

歸根結底,明代對邊遠地區的控制力並不如後來的清代。清人不僅完成了改土歸流(消滅土司割據),還使用了將軍制度來控制東北、外蒙、新疆等邊遠地區。


歷史的荒野


明朝是我國曆史上一個比較具有傳奇色彩的王朝,在後世的史書上,他推行特務政治,君王們從來都不務正業,但卻延續了將近三百年,皇帝們雖然荒謬,竟然面對叛亂和敵對勢力,卻從不退讓,也不割地求和,賠款了事,堪稱中華王朝裡的硬骨頭。

據歷史記載,明朝面積在極盛時有一千多萬平方公里,東到朝鮮半島,西至吐蕃高原,南包越南沿海,北鋸嶺北沙漠。但到了衰弱時期,則只有兩京十三省漢人地區在大明的控制範圍之內。對於明朝的研究來說,我們有比較奇怪的一件事就是,既然明朝不割地,不求和,那麼為什麼明朝的疆域卻從改變如此之大嗎?

是真的像題主所說,是太弱小了連割地都沒資格簽約嗎?

我們不知道題主這樣問的目的,或許真是這樣子,就可以和後世的帝國一起五十步笑百步了吧,不過不管他們,我們看下明朝疆土減少的原因吧。


首先,本人認為,明朝疆域減少的原因,最大就是因為明朝所採取的羈縻制度,歷朝歷代的皇帝們對邊疆少數民族都採取過這樣的統治政策。就是在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根據其當地的社會文化環境,有針對性的設立羈縻州,以中央政府任命當地官吏,在當地駐軍,設立驛站的方式來讓少數民族的人自主管理當地,這種形式類似於我們現在的自治區,但不如自治區的制度完善和健全。這種制度雖然能給中央政府帶來諸多的便利,使中央政府對邊遠地區的管理更加輕鬆,但隨後帶來的問題就是,一旦中央政府衰弱,那麼,各個羈縻區就會變得不安分。不再聽從中央的指令甚至反叛。

比如說明朝,一開始就在蒙古一帶設立了三衛指揮使,任命蒙古貴族為主,但這些人在明朝中期就開始和中央政府關係惡化,長期掠奪明朝的百姓,最後終於脫離了明朝的管轄。

再說就是東北地區,明朝全盛時期在此設立建州三衛,努爾哈赤的祖先猛哥帖木兒就是明朝任命的當地長官,他曾多次入京覲見皇帝,其口號就是做明朝的臣,吃明朝的飯,皇帝對他很是欣賞,明朝當時在當地任命官吏,調遣軍隊,收受貢賦,建立驛站,這也充分證明了東北本就是明朝的土地,但後來明朝走向衰落之路後,努爾哈赤開始不聽使喚,並逐漸的統一了關外的女真部落,最終建立了後金。

同命運的還是哈密衛和南方的少數民族地區,明朝設立了土司和宣慰司,任用當地的官員管理,其本質也是羈縻制度。再往南的越南和緬甸地區,也都是明朝的統治區域,但在永樂皇帝死後就脫離了明朝的統治,自生自滅去了。

其實也就是說,明朝的土地不少,周邊的少數民族眾多,但明朝對其管理都不是很嚴謹,沒有一個完善的治理政策,以至於到了最後帝國衰落,真正的管轄區域只剩下兩京和十三個省了。明朝丟失土地和自身有很大的關係,自身管理不善才是其丟失土地的主要原因。

另外,任何一個時代都是隨著它的強盛而國土面積廣大,隨著它的衰弱而控制區域減少的,不止是明朝,清朝也是如此,一些人老愛拿著全盛的滿清說有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來對比明朝末期的三百萬平方公里,其實這是不對的,如果按照他們的比較法,滿清末期十七省獨立,西藏和東北被英日控制,蒙古被俄國挑唆建立大蒙古帝國,最後新疆也獨立,河北被北洋軍控制,滿清就剩下了個北京城,這樣的說法,豈不是更加弱小?是不是也可以問問除了割的土地,清朝的土地去哪了?


關河南望


明朝自朱棣死後的確很弱了!真的弱得敵國都不想和它和談!那些明粉高叫的不聯姻不和談不割地,其實只不過自吹自擂。看看明朝的敵國只有南北兩國。先說南邊的越南,本來越南北部自秦開始一直都是中國的領土。結果到了明朝被搶了!最後還在廣西殺了幾十萬人!而北面就更不用說了!自朱棣之後除了戚繼光守的十年,蒙古一直都在吊打明朝。蒙古不定時就會南下搶走除了土地的所有東西,直到被清所滅!明粉需然大罵清不是中華民族,其實這是徹頭徹尾的賣國行為!清自努爾哈赤起一直都認為自己是在造反,是要取代朱姓皇朝。而清滅明只不過是和以前一樣,是在改朝換代,而不是侵略。所以清朝永遠都是中華民族倒一個朝代!!


椰子73935496


明朝強盛得很快,衰弱得也快,但與很多朝代不同的是,明朝死得卻很慢,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領土逐步縮水。

相比較歷史上一些短命的王朝,他們往往來不及衰弱就匆匆亡國了,比如秦、隋、元,來不及衰弱就亡國,也就體會不到領土縮水的時期,但國柞稍微一長的,幾乎必然會經歷領土縮水的時期,比如兩漢末期,西域和遼東大多都不受控制了,朝鮮半島的漢四郡大半落入了百濟和高句麗手裡。而唐朝289年,縮水歷程更明顯,安史之亂之後,己基本失去西域和河西走廊加東北,在此之前後突厥與回鶻的崛起也讓唐朝早早的退出了蒙古高原。再就是宋朝,這個不用說,兩宋300多年也是涇渭分明的300年,北宋被金國佔領了北方半個江山後整個南宋都沒有收回來。然後就是明朝了,明朝的縮水也很明顯,不過,令人意外的是明朝267年中其本部幾乎沒有什麼損失,失去的幾乎都是外圍羈縻領土,比如內蒙古歸附區、關西七衛、西藏、東北等,而漢地十三省和遼東直到明末都在明朝手裡,自從土木堡事變之後,明朝轉入衰落防守期,關內本部可以說比較平靜的穩定了近200年,實屬難得。

至於清朝,眾所周知,國柞也長,也經歷過領土縮水,其外圍控制力弱的外東北、外新疆都被沙俄割去了,若不是日俄戰爭的失利,東三省和蒙古也會在清朝滅亡前被沙俄實際佔領,更不要說什麼各列強勢力範圍幾乎劃完了當時的中國,不過整個清朝的軍事鼎盛期比較長,這一點確實有別於其他很多朝代,這很大一個原因是得益於康熙、乾隆活得太久,光這兩個皇帝在位時間就超過了100年,不得不說是一個國柞優勢,為清朝總體的疆域穩定期加分不少,再加上清朝對羈縻區的控制力比較強和嚴格,總體來看縮水幅度不大,這個貢獻值得肯定。

所以,綜合來看,活得長的朝代都會經歷衰落期和領土縮水期,而丟掉的往往都是外圍控制力弱的羈縻區,只是勢力範圍的退出與當地少數民族的自立,甚至藩屬關係依然不變,這與同外國打仗割地賠款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甚至在滿清入關時也是打著為“君父”報仇剿滅叛賊的旗號來入主中原的。所以說 明朝不割地不賠款的說法並沒有什麼問題,事實上也確實如此。更為關鍵的是漢地本土幾乎沒什麼損失,宗主地位依然,這一點值得強調,直到清軍入主漢地才被清朝取代,宗主易位。



龍拳舞秀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關於明朝土地的問題,靜夜史已經分析過很多次了,關於那句震古爍今的“不割地,不賠款,不稱臣,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早就被歷史的發展啪啪打臉。

作為我國曆史上一個普普通通的封建王朝,明朝被很多人塑造為極具歷史意義的特殊王朝,比如不割地不賠款。在很多人心中,明朝代表了我國曆史上所有的正能量,比如骨氣。

之所以這麼特殊,靜夜史認為主要是因為明朝之前的元朝和明朝之後的清朝,特別是清朝。因為清朝入主中原,打碎了很多人所謂的自尊,自然招致他們無所不用其極的抹黑和汙衊!

難道清朝不是封建王朝,作為平民,你在明朝種地能比在清朝多產幾百斤糧食?

而關於領土的對比就更有意思了。概況起來,明朝沒有和外國簽訂過一項不平等條約,割讓過一寸土地,相反清朝卻多大1000多項。然而現實卻是明朝的國土不斷喪失,清朝保留了今日的版圖框架。

在這裡靜夜史並無意比較清朝和明朝在領土上的貢獻,單單說現在的很多人拿明朝和清朝相比本身就是一件錯誤的做法。

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明朝是童叟無欺的古代王朝,而清朝卻是帶有近代性質的王朝。就好像拿著弓箭和機關槍比殺傷力一樣,本身就沒有什麼可比性!
那麼,明朝為何土地越來越少?又為什麼沒有遭遇清朝一樣的簽訂條約的階段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明朝沒有現代領土觀念

1689年清朝和沙俄簽訂的《尼布楚條約》是我國曆史上籤訂的第一個邊境條約,標誌著我國開始走向現代疆域框架之中。而在此之前,我國封建王朝從來沒有過成熟的領土觀念!

在我國古代,疆域邊界並不是今日的界碑和鐵絲網。相反,古代的邊境有著很大的模糊性,比如漢唐帝國。在王朝前期國力強盛時,帝國皇帝勵精圖治,雄才大略,國力強盛,帝國便有能力反擊經常南下劫掠的遊牧民族,並將其活動的草原地區納入版圖。

但是,由於帝國早早確立了小農經濟的生產力形式,這意味著不適宜發展農業的遊牧民族區域,帝國統治者是看不上的,在向草原地區擴張是沒有自發性的!

因為沒有自發性,這就導致帝國反擊少數民族,只是在被動地報復,而不是主動的開拓。當遊牧民族被擊敗甚至消滅,比如匈奴、突厥或者蒙古,對中原王朝的威脅減輕,這種高調的遠征也會隨即停止。

明朝也是如此,在對蒙古形成猛烈打擊,使其短期內無法恢復元氣時,明朝選擇了主動撤回修整。

  • 對於中原王朝而言,士兵以小農經濟為基礎,軍隊遠征需要小農家庭提供後勤,這意味著軍隊規模越大,對小農經濟發展造成的掣肘就越大!遠征草原又會造成大量的青壯年傷亡,這對小農經濟造成的打擊是非常嚴重的!


  • 相反,遊牧民族都是天生的戰士,他們的主業就是擴張和搶劫,戰爭對他們的影響不能說促進,但最起碼不會影響。

這就導致農耕文明討伐遊牧民族時,雖然能形成強烈打擊的效果,但是不能持久,也就不能斬草除根。而遊牧民族卻能夠不斷地春風吹又生!

面對這場嚴重不對等的戰爭,聰明的中原王朝選擇了在文明邊界修築萬里長城,以不變應萬變。事實證明,長城對於封鎖和扼殺遊牧民族相當有效。而長城也成為我國古代封建王朝最明確和穩定的邊界線。

回到明朝,雖然明朝能不斷北伐,甚至取得捕魚兒海這樣的偉大勝利。但是由於封建王朝小農文明的特質,註定了這種討伐不可持久,而遊牧民族又是敵退我進的態勢。所以明朝對長城以北的東北北部、蒙古高原、西域以及青藏地區失去控制是必然的過程。這個即使沒有外敵脅迫,小農經濟的特質也會讓明朝將邊界退縮到長城一線。


不止明朝,歷朝歷代的漢家王朝都是如此,因為沒有現代領土觀念,所以帝國的邊界隨著國力的興衰而進退。當帝國走上下坡路時,疆域自然逐漸內縮,直到長城一線穩定下來。

2、明朝為何不向外國割地?

在小農經濟基礎的作用下,明朝疆域大規模退縮無可厚非。但是很多人非要將明朝的疆域和清朝的疆域做對比,就顯得自取其辱了。

一直以來,明朝的疆域一直在變化之中,在朱元璋時代疆域面積達到頂峰後,明朝的疆土就不斷縮小。而在朱元璋時期,明朝疆域面積約為900萬平方公里,其中350萬平方公里為兩京一十三省的漢地區域。剩下的550萬平方公里為奴兒干都司、朵甘都司、烏思藏都司等機構。這些地區面積龐大,但除了長城以北的衛所,基本都是羈縻統治區。

即明朝冊封當地的少數民族首領為頭目,代表明朝進行管理。因為一沒駐軍二沒派官,這些地區的忠誠度全靠自覺!相當不穩定!

可以說,明朝最穩定的區域就是兩京一十三省。關於這片核心區域,靜夜史認為並不大,但是明朝仍然沒有盡到守土有責的責任。比如嘉靖年間倭寇入寇閩浙沿海,整個江南地區遭受長達10多年的兵災;

還有1553年葡萄牙竊據澳門,很多人說澳門只是明朝租給葡萄牙,主權在我,歷史的發展證明這種自欺欺人的文字遊戲只能自娛自樂,因為葡萄牙早已將這片區域當做殖民地,並向澳門派遣總督進行管理了!

澳門不大,但是就不是大明領土了嗎?

至於說明朝為何沒有和外國簽訂不平等條約,靜夜史認為只有一個原因:查無此國!

什麼意思呢?沒有可簽訂條約的國家,你怎麼去割地?

  • 在遙遠的漠北,沙俄侵略的是喀爾喀蒙古,因為喀爾喀從未屬於過明朝,所以明朝不可能代表喀爾喀和沙俄簽訂條約;

  • 在富庶的東南沿海,倭寇是以流寇的而不是以軍隊的形式入侵的,所以明朝不可能和某個日本軍閥簽訂割地條約;

  • 在遙遠的澳門,澳門是連哄帶騙的形式竊據澳門的。雖有殖民之實,但表面上澳門對明朝非常恭順且每年交納515兩的租金。明朝一直自認為澳門主權還在!又怎麼能和葡萄牙籤訂賣國條約?


歷史的發展證明了,作為一個古代王朝,明朝沒有機會和近代化的國家簽訂邊界條約。但是,明朝仍舊沒有做好一個古代封建王朝應有的“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以隨便尺寸與人”的古訓!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不割地、不和親、不賠款、不求和,這是明朝的鐵律、也是漢人王朝骨頭最硬的王朝……看到這些真的想笑,這是典型淮河以南,南方噴子的特點,哈士奇而已,嘴巴硬,手軟,自認為天朝上國,看不起周邊少數民族,把他們看成野蠻人,清朝中後期同樣感染了這個臭毛病,只不過把少數民族,換成了西方列強,最後被暴打,明朝對待周圍各民族政權只是一味的大棒政策,可惜大棒不夠硬,被其他民族反殺了回去,自己實力不足,又沒有懷柔的手腕,最後只能躲在長城後面,喊這所謂強硬的口號,丟土喪地是必然的結果!!都說胡虜在中原無百年之運,同樣的道理中原漢王朝又有幾個在邊疆省份能佔住百年,明朝的教育也證明了從清朝開始的五族大同,民國的五族共和,直至今天民族大團結的重要性。


騰飛154187914


明朝不割地?土地被反叛勢力所佔,不能收回來,不就是割地嗎?在明朝末年,土地已經萎縮到連秦始皇時期都不如,因為在秦始皇時期越南北部還在中國版土內。如果明朝再苟延殘喘200多年,和西方列強相遇,中國有可能亡國滅種。即使以後國際局勢發生變化,中國能夠復國,也有可能象非洲一樣被劃為多個小國,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民族復興資本。滿清本來就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原為明朝的統治範圍。後來發展為地方割據勢力,在李自成滅掉明朝之後,入關平叛,由地方割據勢力發展為中央政府。在滿清入關之前,已經統一中國東北(248平方公里)和內蒙古(100萬平方公里)。在消滅掉李自成等人之後,合併了明朝原的統治範圍(353萬平方公里)。康熙年間收復了臺灣(3.6萬平方公里)、合併外蒙古(180萬平方公里)、西藏(160萬平方公里)。雍正年間合併青海(66萬平方公里)。乾隆時期合併新疆(190萬平方公里)。至此中國領土擴張到1300多萬平方公里。即使清朝末期,中國一再割地(總共約150平方公里),中國仍有1140多萬平方公里,比明朝要大三倍多,使中國具有翻身的憑藉。另外清朝不是被推翻的,憑辛亥革命時期的革命軍勢力是推翻不了清朝的(後來的所謂二次革命便證明了這一點)。中華民國是談出來的,是當時中國各派勢力妥協的結果。是袁世凱逼著清朝皇帝退位的。清朝是孤兒寡母得天下,也是孤兒寡母失天下。或許這就是天意。總的說來滿清對中華民族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本來袁世凱可以成為美國華盛頓式的人物,但稱帝毀了他一世英名。也改變了中國的歷史進程。不然的話也就沒有了後來的軍閥混戰和日寇入侵。


伯樂公


不割地、不和親、不賠款、不求和,這是明朝的鐵律、也是漢人王朝骨頭最硬的王朝,明朝之所以滅亡主要原因是內鬥,以東林黨代表、其次是天災不產(正好趕上小冰河時期)糧食結果成就了李自成、張獻忠之流!可以說明朝實際上是被自己人推翻的!滿清能入住中原那就是個意外,不是小瞧滿清韃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