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来了,生态变好!河北“冀枣衡”漏斗区地下水位回升

据了解,为解决华北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问题,按照水利部、省政府部署,2018年9月13日上午10时开始,河北省通过滏阳河、滹沱河、南拒马河3条河流实施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湖地下水回补试点,计划利用南水补水量5.5至7.5亿立方米。截至10月底,三条试点河段共利用南水补水约2.0亿立方米。

生态补水超4亿吨 小河变成“湖”

目前,滏阳河水头已至艾辛庄,南拒马河水头已达新盖房枢纽,两河水头均达补水试验段末端,滹沱河水头已过安平县。三条河道形成水面面积3200万平方米。径流入渗回补地下水,效果明显。目前,进入我省的中线总干渠流量正以213立方米每秒的流速向北方输水,其中生态补水流量80立方米每秒。

另据了解,今年4月,中线一期工程开始向河北省实施生态补水以来,已累计补水4.04亿立方米。中线工程向滹沱河、七里河、滏阳河等大中小河流生态补水,涵养了水源,补充了地下水,提升了城乡生态景观效果。其中,向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衡水、沧州、廊坊市生态补水2.92亿立方米,向白洋淀补水1.12亿立方米。

南水来了,生态变好!河北“冀枣衡”漏斗区地下水位回升

行洪河变成“湖”

“你们可以看看这个水面宽度近两百米,深4~5米,长度有5公里左右,这条河是滏阳河的支流,叫支漳河,它本来是用来城市行洪的,以前也有水,但是水面很窄,但是有了江水,水面宽了,也被居民称为南湖。”11月1日14时许,在邯郸市区支漳河河岸上,记者看到大面积的水域碧波荡漾,景色如画,韩法垚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这条行洪河是如何变迁为“湖”的。

关停自备井6300眼 地下水位回升

南水有力地改善了沿线水生态环境。目前,中线总干渠在我省形成了一条长465公里、宽几十米的清水走廊。我省建成的2056公里的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形成了向受水区供水、补水的网络体系,可相机向下游河道、交叉河渠生态补水,逐步遏制水生态恶化状况。

南水的稳定供应推进了水生态修复工程。据统计,河北省受水区城镇已累计关停自备井6300眼,形成地下水压采能力11亿立方米。位于“冀枣衡”漏斗区的衡水市城市自备井累计关停609眼。2017年底该市深层地下水平均埋深较2016年同期回升0.59米,地下水生态得到逐步恢复改善。南水的使用有效缓解了当地深层地下水过度开采。两年来,我省受水区累计压减地下水开采量近9亿立方米,地下水位得到不同程度回升。

■摄/河北青年报记者王勇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