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立冬有雨防爛冬,立冬無雨防春旱,這是什麼意思?有沒有科學依據?

賣柚子的小夥子


農村俗語“立冬有雨防爛冬,立冬無雨防春寒”是什麼意思?有沒有科學依據?

又是一年立冬時,再過兩天,也就是2018年11月7日,又要立冬了!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冬”是終了的意思,有著把農作物收割後收藏起來的含義。在我國,立冬節氣又標誌著一年四季中冬季的開始。

立冬是一個重要的節氣,各地農民群眾在多年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許多有關立冬的規律性諺語,來指導農業生產。



“立冬有雨防爛凍,立冬無雨防春寒”,應該是閩南地區群眾總結出的一句。意思是說,立冬這天如果有雨,之後的一個冬天都會雨水很多,農民群眾應該防止越冬作物長期浸泡而爛根,反之,立冬這一天如果沒有雨,之後會長時間沒有雨水,還會導致春旱現象的發生,農民群眾應該採取相應的防旱澆水措施。

類似的俗語還有很多,因地域的不同,諺語說法也不盡相同。北方地區還有“立冬之日起大霧,冬水田裡點蘿蔔”,“雷打冬,十個牛柱九個空”,“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氣多”等,全國性的有“今年麥蓋三層被,明年枕著饅頭睡”!

為什麼會有“立冬有雨防爛冬,立冬無雨防春旱”這麼多關於立冬的諺語呢?

究其原因,是因為天氣現象也象我們平時的音樂節拍相似,存在著前後對應的韻律關係。韻律就是指某一種天氣出現之後,對應未來若干天以後將出現與之對應的天氣。我們經常聽說的“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就是一句關於八月15的天氣現象與正月15天氣現象之間存在的前後對應關係的諺語。這種韻律時間長短不一,有的30天,60天,......180天,240天不等!

所以才有了農民群眾用立冬這一天的天氣,來預測一個冬天直至下一年的春天的雨水和氣候的諺語。所以說這些諺語是有科學依據的,而且農民群眾總結出的這些農業諺語還作為我們的氣象科學的重要參考!可以說,農民群眾的實踐活動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氣象科學,然後發展了的氣象科學又反過來指導人們的生產生活,以及更重要的科學活動。

所以說,無論是對於農業生產,還是氣象科學,農村氣象諺語都功不可沒!在這些諺語的發源地,對農民群眾的農業生產也有著十分積極的指導意義,農民群眾可以根據立冬這一天的天氣,來做好未來一段時間的打算。

你那邊的立冬又有什麼樣的諺語呢?歡迎留言分享。


村姑說村事


農村俗語“立冬有雨防爛冬,立冬無雨防春旱”是什麼意思?有沒有科學依據?

後天就是立冬了,也就是說,從後天開始,正式進入了冬天,天氣也會越來越冷,對於農耕,很多地區秋收也接近了尾聲,農閒就要來了,剛豐收完,農民最關心的是什麼?自然是明年還能不能是豐年,而從立冬開始,大家就開始觀天測收成了,有道是“立冬無雨,一場空”,這話說的就是,立冬無雨,來年開春(陽春)就會幹旱,一年之計在於春,春不好,自然就一場空。而這句老話“立冬有雨防爛冬,立冬無雨防春旱”,意思上是一樣的。

立冬有雨防爛冬

冬天爛,開春好,來年枕著饅頭睡,爛冬難過,種地的卻是苦在表面喜在心裡,這句話的意思是,立冬下雨,那麼整個冬天都會雨水較多,溼冷難過,被人們稱為爛冬。

為什麼爛冬明年會是好年,這不僅是勞動人民善於總結的智慧,到了今天,也有一定的科學依據,首先這句老話適合的是閩南地區,立冬節氣一到,如果有雨,說明北方形成的高壓冷空氣與沿海地帶低壓暖空氣又一次的交鋒,且冷空氣佔據上風,這預測著,今年肯定是寒冬,寒冬到,瑞雪兆豐年,病蟲害過不了冬,大雪還能給土壤提供氮化物,來年開春還能提供充足的水分,自然是豐年。

立冬無雨防春旱

這句話和咱們老家的“立冬無雨,一場空”如出一轍,它的意義在於告訴種地的人們,明年開春很可能面臨乾旱,防春旱的工作要提前做好準備,該準備澆水的工具要準備好,保溼工作要做好等等,

這樣的氣候規律,也是和冷暖空氣的活動規律有關,道理上和立冬有雨類似,只是反過來了,在此就不多贅述。

天氣預報顯示,明天新一輪降溫來了,而且持續降雨接近一週,明年自然是個豐收年啊。


農人解說


明天就是立冬了,冬天即將來臨。對農民來說,閒暇時節隨之而來,可是心裡卻閒不下來。今年的收成都到家了,明年的收成又會如何。於是乎村裡的老人們開始預測了,用一些俗語來預測明年的收成。其中聽的最多的就是,“立冬有雨防爛冬,立冬無雨防春旱”。那麼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有沒有科學依據?聽聽老人們是怎麼說的吧。

這句俗語的意思是,如果立冬時節下雨的話,那麼這一年的冬天雨雪就比較多;而如果立冬時節不下雨的話,那麼這一年的春天雨水就比較少。這句俗語是老輩人傳下來的經驗,村裡的老人們都是以這句俗語來預測,這一年的冬天雨雪是多還是少。

這句俗語在特定的區域條件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畢竟俗語都具有一定的地域色彩,不可以一概而論。在華北地區到了立冬,降溫就非常明顯了。如果立冬前後陰雨連綿的話,證明東南暖溼氣流強過西北冷空氣,所以冬天雨雪相對較多。而這幾天如果是晴天的話,則證明西北冷空氣強過東南暖溼氣流,所以冬天雨雪相對較少。

有道是,“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冬天雨雪較多的話,一者會凍死害蟲,減輕來年的蟲害;再者利於冬小麥過冬,保障來年的收成。而冬天雨雪較少的話,冬小麥就會缺水,一旦來年春天干旱的話,那麥子就會嚴重減產。

據村裡的老人們說,這句俗語還是比較精準的,畢竟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經驗,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的。現在農業發達了,看天吃飯的現象有所好轉,旱了可以灌溉,澇了可以排旱,不再像以前那樣受制於老天。但是這些相關的俗語還是依然實用的,作為年輕人的我們應該繼續傳承下去。


土妞話三農


對農村這個俗語,立冬有雨防爛冬,立冬無雨防春旱,我還真沒聽說過,可能是沒一個地方的俗語吧,在我們大中原地區有這樣的老話,立冬有雨冬寒冷,立冬無雨減收成。


由於中國地大物博,農村流傳的老俗話,有的是啥合某一個地區流傳下來的經驗,而不是代表全部,由於現在空氣汙染嚴重,天氣變化無常,就連天氣預報就不準了,還談什麼民間俗話。

就拿立冬前來說吧,河南大風預警報道幾十次,6天來有中到大雪,又是雨加雪,到頭來下了一點點小霧星雨,冷了幾天。不多說了,我種的麥子還沒出土哪,這場雨和雪沒下來,正準備去澆地讓麥子長出麥苗,真希望和過去一樣,能來一場人工降雨,來解決解決旱情,使明年有個好收成。


農村農民萬歲


對於農村俗語“立冬有雨防爛冬,立冬無雨防春旱”,其實是一句閩南地區的農諺老話說法,由於咱們國家地域廣闊,各地對於立冬節氣的當地氣象變化是不同的。例如我們北方這邊關於立冬常聽到的農諺老話就有“立冬北風冰雪多,立冬南方無雨雪”等說法。下面就關於題主的這句老話簡單聊一下:

立冬有雨防爛冬

對於立冬這天下雨,閩南地區還會有這樣的說法,即:立冬落雨會爛冬,吃的柴盡米糧空。

這裡的“爛冬”現象就是指冬天的氣候會變化無常,出現的低溫陰雨天氣會比較多、比較頻繁。往往降雨量也會比往年要高很多。因此俗稱“爛冬”。

所以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如果立冬這天下雨的話,今年的冬季可能就是個“爛冬”天!一般是要提醒人們應該及時採取相應的措施進行預防。

要知道,這種“爛冬”的冬天一般會比較膩歪些,容易因雨水多而造成農業越冬作物和儲藏的糧食出現浸水爛掉等情況!而具體防“爛冬”的措施例如對於越冬的農作物,應該深挖排水溝防止田間積水,多施腐熟的有機肥,保證肥力不流失。另外就是進行移栽和病蟲害的防治等措施!

立冬無雨防春旱

根據上面的解釋,這句老話其實是相反的意思,其意思就是說:如果立冬這天沒有下雨的話,今年冬天可能雨水就會相對比較少,這樣就很容易造成天氣乾燥,使得農作物出現缺水乾旱的情況,尤其是對於來年的春天,因為天氣比較乾燥少雨,就會容易出現春季乾旱的農業災害!對於農作物的返青會非常的不利!

不過現如今來說,隨著灌溉技術的提升,一般對於春季乾旱,可以通過人工澆水的方式進行緩解,另外也可以通過種植抗旱性比較強的農作物品種,以及通過人工造雨等方式進行預防!

再一方面,就是因為這些年來對於冬天的冷暖降雨多少往往很難預知,畢竟受氣候變暖、厄爾尼諾現象以及拉尼娜現象等影響,使得這些農諺老話總結的經驗常識越來越不能精準預測天氣了!

所以說,這句老話我們現在可以當做一種氣象變化的參考,對於現代農業生產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以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繼續補充觀點看法,共同探討!


龍百曉生


立冬晴,一冬凌;立冬陰,一冬溫。“該熱不熱,五穀不結;該冷不冷,不成年景”!莊戶人家就盼著冷冬呢,這樣來年才會有個好收成。


心隨我動m


立冬 - 簡介

立冬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人大水為蜃立冬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傳統上為冬天的第一個節氣。相當於視太陽在黃道上自黃經225°至240°的一段時間,約14.9天,每年11月7日(或8日)開始,至11月22日(或23日)結束。這時太陽直射點由 16°19′S移至 20°16′S。狹義上立冬的開始,視太陽在天球上經過黃經225°的時刻,即在11月7日(或8日)。 按氣候學劃分四季標準,以下半年候平均氣溫降到10℃以下為冬季,則“立冬為冬日始”的說法與黃淮地區的氣候規律基本吻合。中國最北部的漠河及大興安嶺以北地區,9月上旬就早已進入冬季,首都北京於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而長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節氣前後才真正開始。

立冬 - 節氣物候

立冬中國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人大水為蜃。” 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人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後,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立冬時節,太陽已到達黃經225°,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越來越少,由於此時地表夏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剩餘,所以一般還不太冷。晴朗無風之時,常有溫暖舒適的“小陽春”天氣,不僅十分宜人,對冬作物的生長也十分有利。但是,這時北方冷空氣也已具有較強的勢力,常頻頻南侵,有時形成大風、降溫並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氣。

立冬 - 由來

立冬追根溯源,古人對“立”的理解與現代人一樣,是建立、開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麼簡單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冬”的解釋是:“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所以,立冬不僅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完整地說,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歸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 - 日期計算

“立冬”節氣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有公式(Y*D+C)-L   

公式解讀:Y=年數後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7.438,20世紀=8.218。   

舉例說明:2088年立冬日期=[88×0.2422+7.438]-[88/4]=28-22=6,11月6日是立冬。   

例外:2089年的計算結果加1日。

立冬 - 節日習俗

立冬飲食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並有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後世大體相同。《呂氏春秋・盂冬》:“是月也, 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高誘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邊社稷者,賞其子孫;有孤寡者,矜恤之。”晉崔豹《古今注》:“漢文帝以立冬日賜宮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襖子。”又“大帽子本巖叟野服, 魏文帝詔百官常以立冬日貴賤通戴,謂之溫帽。”

食俗

中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中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而在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民間賀冬

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餚,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清代“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見顧祿《清嘉錄》卷十一)。民國以來,賀冬的傳統風俗,似有簡化的趨勢。但有些活動,逐漸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辦冬學、拜師活動,都在冬季舉行。

立冬游泳

在有些地方慶祝立冬的方式現在也有了創新,在黑龍江哈爾濱、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漢等地立冬之日,冬泳愛好者們就曾用冬泳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冬泳無論在北方還是南方,是冬季人們喜愛的一種鍛鍊身體的方法。

立冬補冬

立冬節氣的到來,是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人在這個進補的最佳時期,進行食補,為抵禦冬天的嚴寒補充元氣。每逢這天,南北方人們都以不同的方式進補山珍野味,這樣到了寒冷的冬天裡,人們才能抵禦嚴寒的侵襲。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立冬冬學

冬天夜裡最長,而且又是農閒季節,在這個季節辦“冬學”是最好的時間。冬學非正規教育,有各種性質:如“識字班”,招收成年男女,目的在於掃盲;“訓練班”招收有一定專長的人,進行專業知識訓練,培養人材;“普通學習班”主要提高文化,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冬學的校址,多設在廟宇或公房裡。教員主要聘請本村或外村裡人承擔,適當的給予報酬。

立冬拜師

冬季裡,好多村莊都舉行拜師活動,是學生拜望老師的季節。入冬後城鎮鄉村學校的學董(學校管理人員),領上家長和學生,端上方盤(盤中放四碟菜、一壺酒、一隻酒杯),提著果品和點心到學校去慰問老師,叫做“拜師”。有些老師人家,在立冬或冬至這天,像過大事一樣,設宴招待前來拜師的學生。在庭房掛孔子像,上書“大哉至聖先師孔子”。學生在孔子像前行脆拜禮,口唸:“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未有孔子,孔子以後孰如孔子!”然後學生向老師請安,禮畢,學生分頭在老師家中做一些家務活。

立冬 - 農事活動

立冬立冬前後,中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東北地區大地封凍,農林作物進入越冬期;江淮地區“三秋”已接近尾聲;江南正忙著搶種晚茬冬麥,抓緊移栽油菜;而華南卻是“立冬種麥正當時”的最佳時期。此時水分條件的好壞與農作物的苗期生長及越冬都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秋收冬種

這時節正是秋收冬種的大好時段,各地要充分利用晴好天氣,搞好晚稻的收、曬、晾,保證入庫質量。冬小麥播種要抓緊,注意收聽氣象預報,巧用天時,下雨早播,不如搶晴略為遲播,以保證播種質量力求做到帶櫱越冬,防止年內拔節,並儘量擴大冬種面積,減少空閒田。各地要抓好冬種、冬修水利、冬季積肥工作。

蔬菜農事

立冬後要及時做好大棚搭建工作。同時,做好大棚蔬菜管理,白天氣溫高時可在背風口揭膜通氣,晚上要注意做好大棚密封工作。   華北及黃淮地區一定要在日平均氣溫下降到4℃左右,田間土壤夜凍晝消之時,抓緊時機澆好麥、菜及果園的冬水,以補充土壤水分不足,改善田間小氣候環境,防止“旱助寒威”,減輕和避免凍害的發生。   江南及華南地區,及時開好田間“豐產溝”,搞好清溝排水,是防止冬季澇漬和冰凍危害的重要措施。

畜牧農事

生豬秋季防疫工作,著重做好補針工作;耕牛加強放牧,吃足草料;在冬季來臨之間,開展一次驅蟲工作。放牧時,儘量讓山羊吃足草料多長膘;長毛兔秋繁工作,未配種的及時配上種;有養鵝習慣的農戶趕緊引進苗鵝飼養,飼養70日齡正趕上春節,可賣上好價錢。

立冬 - 民諺詩句

區域諺語 全國 今冬麥蓋三層被,明年枕著饅頭睡。北方立冬打雷要反春;

雷打冬,十個牛欄九個空;

立冬之日起大霧,冬水田裡點蘿;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氣多;

霜降醃白菜。立冬不使牛。

南方立冬東北風,冬季好天空;(閩南) 立冬南風雨,冬季無凋(幹)土;(閩南) 立冬有雨防爛冬,立冬無魚防春旱;(閩南) 重陽無雨看立冬,立冬無雨一冬幹;(贛) 重陽無雨看冬至,冬至無雨晴一冬;(閩) 立冬小雪緊相連,冬前整地最當先;(江南) 西風響,蟹腳癢,蟹立冬,影無蹤;(江南) 立冬不吃糕,一死一旮旯;(南方) 立冬種豌豆,一斗還一斗;(南方) 立冬前犁金,立冬後犁銀,立春後犁鐵(指應早翻土);(客家) 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客家)立冬北風冰雪多,立冬南風無雨雪;(江南) 立冬落雨會爛冬,吃得柴盡米糧空。(閩南)詩句 細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葉半青黃。小春此去無多日,何處梅花一綻香。 ――宋・仇遠《立冬即事二首》   

奇峰浩蕩散茶煙,小雨霏微溼座氈。肯信今年寒信早,老夫布褐未裝棉。 ――宋・仇遠《立冬即事二首》   

落水荷塘滿眼枯,西風漸作北風呼。黃楊倔強尤一色,白樺優柔以半疏。門盡冷霜能醒骨,窗臨殘照好讀書。擬約三九吟梅雪,還借自家小火爐。 ――紫金霜《立冬》   

立冬猶十日,衣亦未裝綿。半夜風翻屋,侵晨雪滿船。非時良可怪,吾老最堪憐。通袖藏酸指,憑欄聳凍肩。枯腸忽蕭索,殘菊尚鮮妍。貧苦無衾者,應多疾病纏。 ――宋・方回《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見北人云大都是時亦無》  

秋風吹盡舊庭柯,黃葉丹楓客裡過。一點禪燈半輪月,今宵寒較昨宵多。――明・王稚登《立冬》   

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滿前村。――唐・李白《立冬》   

“立冬有雨防爛冬,立冬無雨防春旱”!老農的預測,到底準不準?

農村諺語還是有科學依據的

莊戶人家種地都是按照二十四節氣來的。比如“穀雨前後,種瓜點豆”,要到穀雨了,就準備種瓜種豆;“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要到寒露了,就準備收棉花。其實很多老人,不僅用節氣來安排農事,還用來預測年景收成、旱澇災害呢。村裡的王大爺就精通此道,一起來看看他的那些預測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立春最好晴一天,風調雨順好種田。

立春時節晴天的話,這一年就會風調雨順,莊稼漢種地就不用發愁。

雨水落雨三大碗,大河小河都要滿。

雨水時節下大雨的話,那這一年的雨水就偏多,河水不會乾涸。

驚蟄北風颳起土,天氣倒冷四十五。

驚蟄時節刮北風,都能颳起土的話,之後很有可能會倒春寒。

春分無雨鬧瘟疫,春分有雨病人稀。

春分時節不下雨的話,有可能會鬧瘟疫;而春分時節下雨的話,生病的人就比較少。

清明楊柳朝北擺,一年能還十年債。

清明時節刮南風的話,這一年的收成就很好,陳年舊賬都能換上了。

穀雨雨淋紅薯秧 ,一顆能收一大筐。

穀雨時節下雨,淋溼了地瓜秧的話,那這一年地瓜的收成就非常好。

立夏東風六畜蔫,倘逢無雨旱一年。

立夏時節刮東風的話,容易鬧瘟疫,牛、馬、羊、豬、雞、狗不興旺;立夏時節不下雨的話,就容易鬧旱災,稻、黍、稷、麥、菽不豐收。

小滿有雨豌豆收,小滿無雨豌豆丟。

小滿時節下雨的話,豌豆的收成就不錯;反之豌豆的收成則會不好。

芒種之日火燒天,五月必定無干土。

芒種時節天氣晴熱的話,農曆五月會陰雨連綿,地上老是不見乾土。

夏至交在五月頭,不種芝麻也吃油。

夏至在農曆五月頭的話,這一年就較為乾旱,芝麻的收成比較好,家家都能吃上香油。

小暑南風十八天,坑裡泥巴都曬乾。

小暑期間老是刮南風的話,那之後就會比較乾旱,連坑裡的泥巴都幹了。

大暑屋裡熱得燥,稻在田裡哈哈笑。

大暑期間天氣極為炎熱的話,地裡的莊稼就長得比較好,這樣豐收就有了保障。

立秋下雨樣樣收,立秋無雨人人憂。

立秋時節下雨的話,地裡的收成就不錯;反之莊戶人家就要擔心日子會過不下去。

處暑有雨一冬淹,處暑無雨一冬幹。

處暑時節有雨的話,冬天雨雪就比較多;反之冬天就極為乾旱。

白露晚稻不低頭,只能割倒喂老牛。

白露前後晚稻還沒有垂下的話,那麼就不會有什麼收成,只能割掉喂牛了。

秋分有雨好種田,穗足粒多保豐產。

秋分時節下雨的話,種麥子就不會缺水,來年的收成就有了保障。

寒露落在九月一,冬天不用備棉衣。

寒露落在農曆九月初一的話,這一年的冬天就是暖冬,厚棉衣很有可能會派不上用場。

霜降日裡不打霜,來年年景必有荒。

霜降時節不下霜的話,來年的年景就很不好,極有可能會鬧饑荒。

立冬有雨防爛冬,立冬無雨防春旱。

立冬時節打雷的話,冬天雨雪就比較多;而立冬時節不下雨的話,春天雨水就比較少。

小雪如若見晴天,有雨有雪到年邊。

小雪期間天氣晴朗的話,春節前後很有可能會下雨、下雪。

大雪雪花飛六瓣,來年家家吃白飯。

大雪時節下大雪的話,來年的年景就不錯,家家戶戶都能吃上白米飯。

冬至如若在中央,今冬無雪也無霜。

冬至落在農曆月中的話,這一年會是個乾淨冬,很少會下雨、下雪。

小寒雪水化成河,來年麥子收成薄。

小寒期間天氣暖和,積雪都融化了的話,那來年麥子的收成就不好。

大寒河水都封凍,來年米麵撐破甕。

大寒河水都結了冰的話,來年莊稼就會大豐收,家家戶戶的米麵都裝不下了。

據王大爺說,以上這些農諺老話,都是根據二十四節氣的物候,來預測年景收成、旱澇災害的,照他大半輩子的經歷來看,每一句都八九不離十。對於王大爺的說法,一些人表示,這都是老祖宗經驗的積累,是值得去參考的。另一些人則表示,這都是老黃曆了,早就做不得準了。對此大家怎樣看待呢?歡迎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農諺老話具有地域性,只能適用於家鄉魯中地區,畢竟南北氣候差距極大。





五常大志


有的吧,這些民俗諺語都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總結出來的,是我國的寶貴財富,可能以前老百姓們不能用科學去解釋,但是不代表沒有效果!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可以把這個古人總覺得諺語當做一種現代科學界的提出假設階段,而論證可能就需要現在的科學家們去完成了


201808121140


這是歷史留下的古語是也不是,是,不全是分本人認為看下臨流年流年有水,流年無水不一班,比如明年己亥年流年地支拿水,不該旱,看如何吧!


CLQ瘋子說實話


氣候變化無常,甚至是極端天氣情況下,這些諺語多數不準確!既使風調雨順年頭,也只適用於局部地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