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哪个年代,穿上漂亮的花衣服都是人们对美好的一种追求


解放初期,上海、天津、青岛等城市的印染厂都在努力生产,以适应当时人们对于花布日益增长的需求。1953年,上海第一印染厂生产出了大量为人们所喜爱的印花面料,有印花布、印花哔叽、印花贡呢等。这些质地坚实的花布多有极具民族特色的图案,比如:金鱼和水草、荷花与鸳鸯……都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原中纺公司所属各厂全部收归国有,并成立了华东纺织管理局。这是华东纺织管理局美术设计组的工作人员在设计新的花样。

1953年,国营上海第一印染厂刻印员张凤翔正熟练地用机器雕刻四套色民族风格的鸳鸯花样。当年,常用花布图案还有凤穿牡丹、二龙抢珠、狮子滚球等,均为吉祥题材。

那时,已经开始采用的滚筒印花机印花具有下列优点:花纹清晰、层次丰富,劳动生产率高,适宜于大批量的生产。这是刻印员卜新贵用手工将花样精细地雕刻到滚筒上去。

随着人们对美的不断追求,上海第一印染厂的花布生产量也在快速上升。1952年的产量比1949年增长了将近3倍,1953年的花布产量也将超过1952年。这是花布印染过程完成后,码布机计算着布匹的长度。

1953年,这是上海第一印染厂女工俞月娣正操作着检布机,检查布匹质量。

土地改革后,中国农村的购买力也较过去大有提高。1953年的上海,随便到一户农家,都可以看见穿着花衣服的妇女和儿童。下乡货郎担的花布通常也是在一天之内就售光。

花布同样在城市也十分畅销,仅以北京为例,1952年售出的花布就比1951年增加了2倍。这是当年工厂样本装璜车间把各种新花布的样品发往各地,以供挑选订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