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周宜興 中華文明8000年曆史五大新佐證立論

編者按】【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甘肅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九屆十屆常委周宜興在第二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論壇上語出驚人提出對建立中國文明標準,對中華文明8000年的新立論,受到來自世界五大洲及臺灣、港,澳地區的代表給予了贊同與支持。

原標題《堅定文化自信,建立中國的考古文明標準,為中華文明8000年立論》,新時代,處處充滿著創新機遇。黨的十九大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繁榮興盛。並指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五千多年的“多”,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給出了更深遠的時空。中國的考古事業在新時代,應當有新的作為。我國必須建立中國的考古文明標準。

周宜興說,自上世紀中葉《最初的文明·文明的起源與考古學》一書出版以來。由美國考古學者克拉克洪教授和英國考古學者丹尼爾教授共同倡導的確立古代文明的標準——文字、城堡、銅器(冶金術)三要素成為確定一個文明誕生的基本條件。這一標準逐漸被全球考古界普遍接受和廣泛應用。中國的考古界,長期以來也一直把這三個要素奉為不可逾越的紅線。這在很大成度上束縛了我國一些考古工作者,對中國本土上古文明探尋的自信。

夏商周斷代工程確立了中國五千年文明歷史。這一成果,至今還受到西方考古學者和國內某些學者的詬病和否定。其依據就是中國最早的文字和青銅器,都只是在三千七八百年前出現的。依照丹尼爾的西方標準,否定中國的五千年文明,他們覺得是振振有詞的。然而,克拉克洪和丹尼爾所建立的標準,是否適應用中國上古時代文明誕生的實際呢!這是一個值得懷疑和研究的問題。克拉克洪教授研究的是近東考古,丹尼爾教授研究的是歐洲考古,他們是依據自己的考古認知提出他們的標準的。在他們的標準中並沒有納入中國考古的實際。而中國上古時代的農耕文化實際,與近東和歐洲的上古時代的草原文化實際,差別是很大的。拿人家的標準硬套我們的上古文明,顯然是不可取的。因而,建立中國的考古文明標準就顯得非常必要。

近四十年來,中國境內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成果斐然,許多成果一再證明中國的上古文明,是由農業生產的成熟而促成的。這為建立中國的文明標準提供了堅實的考古支持。同時也促成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向著比5000年更加深遠年代推進的科學假設。一個合理的假設就是成功的一半。2007年3月11日上午。在全國政協十屆五次會議的大會口頭髮言中,我以“啟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發掘並研究龍文化的根”為題,提出了“中國文明史在5000年的基礎上,可向前再推3000年”的假設。這一假設的提出,是以大地灣遺址發掘成果所展現的大地灣文化,和以古籍記載和民間口傳歷史共同傳承的伏羲文化,在時間與空間上雙雙重合為依據的。中華文明8000年的假設,是以深厚的歷史依據和考古實據為基礎的,是科學的假設。

10年以來,中華文明8000年的假設,得到了海峽兩岸同胞和海外華人越來越多的認同與支持。為了這一假設成為現實,在2015年11月出版的《中華文明8000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一書中,我提出了“建立中國的文明起源標準”。標準有五條,書中給出了每條標準的考古的與歷史根據。2018年8 月在貴州省舉辦的第二屆探尋中華文明源頭:易經刻畫符號與彝漢文化研究高峰論壇會上,參加會議的學者都很贊成建立中國的文明標,並對五條具體標準提出了修改建議。現把這五條標準列出如下:

天文曆法促農業生產成熟,農作物成為人類主要食物。

示意文字創立,人類從實物記事進入符號記事時期。

具有社會管理功能的聚落——城市雛型形成。

彩陶禮器出現,大量陶質器物在祭祀、生產生活中應用。

樂器與樂譜出現,音樂在祭天的禮儀中隆重顯現。

這五條標準,每條都有厚重的考古成果與古籍記載為後盾。《中華文明8000年》一書有詳細闡述,該書各省級圖書館都有收藏,本文不再重複。衷心希望中國考古界、歷史界和廣大關注中華探源工程的朋友大家共同討論、修補完善這五條標準。為早日建立中國的考古文明標準,為中華文明8000年的科學假設的實現,做出基礎性的努力與貢獻。

作家周宜興 中華文明8000年曆史五大新佐證立論

作者簡介】周宜興,男,甘肅天水人。1961年畢業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機系。長期在高校任教。1991年從政,歷任民盟甘肅省主委、甘肅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九屆十屆常委。2006年開始文學寫作,並研究伏羲文化,已有長篇小說、文化專著約11部作品出版。現為中國作協會員。 來源中國報道 文/周宜興 責任編輯:吳蜀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