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力創通:壞賬計提變更一石二鳥

面對已被深套的定增股解禁及併購子公司的業績承諾,華力創通逆行業慣例玩起了會計遊戲,一次壞賬計提變更就為公司2018年創造了3319萬元會計利潤,既放飛了自我,又成全了他人。

本刊實習記者 劉宇政/文

12月1日,華力創通 (300045.SZ)發佈公告稱,公司於2018年11月30日召開的董事會議上通過了《關於變更壞賬準備計提比例的議案》,公司應收款項根據“信用特徵組合賬齡分析法壞賬計提比例” 將1年內的計提比例由5%降低至1%,1-2年的由10%降低至5%,2-3年的由30%降低至15%,3-4年的保持50%不變,4-5年的由80%提升至100%。

深圳證券交易所於2018年12月4日向華力創通發送了關注函,要求該公司說明降低壞賬計提比例的原因,並懷疑該公司是在為實現業績預測而操縱財務指標。此後,華力創通給出了相關解釋。

在回覆公告中,華力創通以公司截至2017年12月31日的財務數據為基礎進行了測算,結果表明,本次會計估計變更會減少2017年度的壞賬準備4223萬元,進而減少資產減值損失4223萬元,增加所得稅費用633萬元,增加淨利潤3590萬元,其中歸屬於母公司的淨利潤增加3584萬元;增加所有者權益3589萬元,其中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權益增加3584萬元。


華力創通:壞賬計提變更一石二鳥


此外,在回覆公告中,華力創通還根據對2018年年底公司的應收賬款估計值對這一會計估計變更於2018年財務數據的影響進行了測算,結果表明,本次會計估計變更預計會減少2018年度壞賬準備3905萬元,進而減少資產減值損失3905萬元,增加所得稅費用586萬元,增加淨利潤3319萬元。

《證券市場週刊》記者通過比較發現,華力創通在回覆公告中的解釋有掩人耳目之嫌。華力創通的壞賬計提變更,遠比行業類上市公司更激進,公司此舉動機並不簡單,既美化了自己的財務報表,又成全了定增的機構及資產注入方,可謂一石二鳥。

高增長隱憂

2018年前三季度,華力創通的營業收入和歸屬淨利潤分別為4.06億元和4834萬元,同比分別增長24.2%、72.6%。華力創通在三季報中預計,在2016年和2017年公司連續兩年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50%以上增長的基礎上,2018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不低於1.2億元,較2017年增長超過50%。

在報出一份業績靚麗的三季報和全年預測後,華力創通卻通過更改壞賬準備計提比例來增加利潤,確實令人大跌眼鏡。

華力創通2015年至2017年的淨利潤分別為2879萬元、4927萬元及8150萬元,後兩年增速分別為71.1%和65.4%,但這種高速增長卻犧牲了公司的現金流:公司過去三年的經營現金流淨額分別為-2913萬元、2735萬元及-9045萬元,經營質量可見一斑。

經營現金流去哪裡了?答案是不斷攀升的應收賬款。

華力創通主要研發、生產和銷售計算機技術的仿真測試系統及其相關設備,所涉及範圍包括衛星導航、軌道交通應用、雷達通信等。這幾個領域以軍工企事業單位為主,客戶集中度較高,導致華力創通應收賬款較高,且應收賬款增速遠超收入增速。

根據2016年、2017年年報,華力創通各期末的應收賬款分別為4.13億元、7.02億元,其資產總計分別為12.64億元、18.69億元,營業總收入分別為4.19億元、5.71億元。通過簡單的計算可以發現,華力創通上述期間應收賬款佔總收入比分別為98.72%、122.97%,其應收賬款佔總資產比分別為32.70%、37.55%。由此可以看出,無論是應收賬款佔總收入比還是應收賬款佔總資產比,華力創通的這兩項指標都處於不斷攀升過程中。

華力創通此前的應收賬款計提比例分6檔,1年以內(含1年)的應收賬款按照5%計提壞賬準備,1-2年、2-3年、3-4年、4-5年及5年以上的壞賬計提比例分別為10%、30%、50%、80%和100%。

不過,華力創通的回款卻越來越難。據公司給深圳交易所提供的答覆函,華力創通佔主要部分的1年以內、1-2年應收賬款在過去三年的回款情況都有不同程度地下滑。

不斷累積的應收賬款及回款的放緩,自然會推高計提的壞賬準備,壞賬損失也隨之增加。華力創通2015年至2017年計提的壞賬損失分別為756萬元、1015萬元及3288萬元。2017年,公司確認的壞賬損失佔淨利潤的比重已經達到40.34%,壞賬損失似成不可承受之重。

解困友軍

除了美化自己的財務報表,華力創通此舉還暗助了友軍。

這還得從一次併購案說起。2016年4月,華力創通公告稱,公司擬斥資4億元人民幣收購江蘇明偉萬盛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明偉萬盛”)的100%股權,明偉萬盛截至評估基準日2015年12月31日的淨資產只有2967萬元,4億元的交易價格溢價12倍以上。

為此,交易對手給出了較高的業績對賭,承諾明偉萬盛2016年度、2017年度、2018年度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累計不低於1.26億元(下稱“承諾利潤數”),其中2016年度承諾利潤不低於3450萬元,2016年度和2017年度承諾利潤累計不低於7590萬元。該收購於2017年二季度完成,並形成了3.21億元的商譽。

根據華力創通給出的2017年度業績承諾實現情況的核查意見報告書,2016年,明偉萬盛淨利潤為3652萬元,扣非後的歸母淨利潤為3614萬元,比承諾的3450萬元還多了164萬元;同時,2016年與2017年,明偉萬盛淨利潤合計為7925萬元,扣非後的歸母淨利潤合計為7856萬元,超過7590萬元目標的3.5%。

根據半年報,2018年上半年明偉萬盛實現了1093萬元的利潤,對比起2017年同期的414萬元似乎有著明顯提升。根據承諾利潤不低於1.26億元的目標,明偉萬盛若想兌現這個承諾,2018年度的歸母淨利潤需達到4702萬元,換句話說,扣除其2018年上半年利潤,其下半年需實現3609萬元的利潤額才能達標。通過此數據對比可以看出,即便存在四季度收入集中確認的因素,明偉萬盛要完成業績承諾目標也存在很大難度。

明偉萬盛主營產品為軌道交通安全門系統,其業務主要通過與總包商來實現,這注定了公司具有高應收賬款的特點。重組報告顯示,2014年、2015年、2016年9月的各期期末,明偉萬盛應收賬款賬面值分別為279萬元、2100萬元、5746 萬元,應收賬款快速增長。

2017年二季度末,華力創通的應收賬款期末餘額從此前多年的4億元左右飆升至6億元以上,至年底更是突破7億元。

一個不利的情況是,在2016年1-9月為明偉萬盛收入貢獻半壁江山(54.37%)的今創集團(603680.SH)在2018年前三季度的收入增速只有個位數,淨利潤更是出現負增長,客戶的業績不佳會否傳導給明偉萬盛?

若2018年年底明偉萬盛未能達到承諾的總計1.26億元利潤,華力創通為收購明偉萬盛而形成的3.21億元商譽將面臨減值風險,而華力創通變更會計政策的舉動將有利於明偉萬盛完成業績承諾。

除了規避減值外,上市公司還有通過改善報表業績來提振股價之嫌。作為併購明偉萬盛的一部分,華力創通同時推動了一筆4億元的定增,這筆定增在2018年2月完成。根據華力創通2018年2月13日發佈的《募集配套資金之非公開發行股票:發行情況報告書》,此次募集資金總額為4億元,發行價格為10元/股,限售期為12個月;參與定增的機構為寧波梅山保稅港區道泰信泉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中國北方工業公司及創金合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資金額分別為1.6億元、8000萬元和1.6億元。

也就是說,該部分股票在2019年2月就會解禁。在這一年間,華力創通只進行了每10股派0.15元現金(含稅),並沒有進行股票送轉,而近幾個月華力創通的股價在6.8元到8元之間來回遊走,該價格區間明顯低於定增價,此次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投資者的損失在20%到32%,可謂是損失慘重。因此,華力創通變更壞賬計提比例或許也有助力定增參與方解套之嫌。

遠比同行更激進

在回覆深圳交易所的問詢時,華力創通也列舉了一些行業上市公司的數據進行辯解,但這是否合理?

為了論證變更會計政策的合理性,華力創通列舉了振芯科技(300101.SZ)、中海達(300177.SZ)、天和防務(300397.SZ)、海格通信(002465.SZ)、中航高科(600862.SH)、華訊方舟(000687.SZ)及偉星股份(002003.SZ)等7家公司作為比較,其中前三家的壞賬計提比例與華力創通更改前的計提比例差不多,後四家與華力創通更改後的計提比例差不多。

但箇中情況並非如此。

海格通信主營為無線通信及北斗導航設備,主要客戶為軍委直屬機構、各大軍種、三大運營商、公安和武警部門等,該公司前五大應收賬款客戶均為涉密單位,華力創通的前五大應收賬款並未對此進行標註,兩者客戶特點是否一致值得商榷。

中航高科的主營業務與華力創通不同,其主營業務為房地產(2017年度的營業收入佔比為49.25%)、複合材料(2017年度的營業收入佔比為42.94%),而航空器材部分只佔1.91%;而且,中航高科1年以內應收賬款壞賬計提比例為0.5%-1%,但其實際控制人為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2017年應收賬款客戶大多為下屬公司,資質良好。

華訊方舟的主營業務與華力創通相似,《證券市場週刊》記者通過查看華訊方舟2017年年報得知,該公司2017年1年以內應收賬款佔總應收賬款比達87.63%,比華力創通2017年的佔比60.73%要高不少,華訊方舟的回款率好,所以其1年以內應收賬款壞賬計提比例為零,具有合理性。

偉星股份的主營業務與華力創通不同,其主營業務為拉鍊、紐扣等其他服飾材料,總佔比超過95%,華力創通用該公司佔比不足5%的導航業務來進行比較,華力創通此舉避重就輕,利用該公司與深交所打擦邊球。

反倒是該行業比公司計提更嚴格的上市公司,華力創通沒有提及。

事實上,同行尚有更多上市公司維持與華力創通更改前差不多的計提比例。以衛星導航方面為例,《證券市場週刊》記者找到兩家與華力創通業務相類似的上市公司,分別是合眾思壯(002383.SZ)與北斗星通(002151.SZ)。

如表1所示,與更改壞賬計提後的華力創通相對比,3年內合眾思壯與北斗星通的壞賬計提比例明顯要比華力創通高得多。這也從側面說明,華力創通更改前的壞賬計提比例更是行業的平均水平。

如表2所示,若從應收款項佔總應收款項比來看,華力創通、合眾思壯、北斗星通一年以內的應收款分別為47715萬元、120030萬元、103096萬元,其總應收賬款分別為78570萬元、140839萬元、116118萬元,其一年以內的應收賬款佔總應收賬款比分別為60.73%、85.22%、88.79%。同時,從1-5年內應收賬款佔總應收款項比來看,華力創通為39.27%,合眾思壯為14.78%,北斗星通為11.21%;由此可以看出,華力創通有近四成的應收賬款賬齡超過1年,而合眾思壯與北斗星通只有不到15%應收賬款賬齡超過1年;從而,可以得出華力創通的一年以上應收賬款佔總應收款的比例比其同行要高很多,這說明華力創通回款能力比同行低不少,應收賬款質量更差。

2018年12月10日回覆深交所的關注函的公告中,華力創通分別列舉了所謂的“同行”上市公司的應收賬款壞賬計提比例與自己做比較,但《證券市場週刊》記者對這些“同行”上市公司進行深入研究後發現,華力創通有避重就輕的嫌疑,專挑對自己有利的上市公司做對比,華力創通更改壞賬計提比例的理由並不充分。

對於文中所提及的問題,《證券市場週刊》記者已經致函華力創通,但截至發稿未獲回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