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苏军补充兵力为何那么快?

孔杰霖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苏联军队的规模达到了巅峰的1100万,而在整个战争中,有大约3460万人在苏军中服役,其中伤亡的士兵超过1000万人。


苏德战争爆发时,苏军总兵力为630万,其中有相当部分兵力分布在漫长的国境线上,其中还有部署在远东的集团。

图注:苏德战争初期被大量俘虏的苏军官兵,图片来自网络


苏德战争初期,德军势如破竹,在短短的几个月之内就消灭了苏军几百万的部队及大量的技术装备。按照德军的估计,到冬季时,苏军的部队数量就会严重不足,但是事实上苏军却是越打越多,越打越强。德国指挥官奇怪苏军哪里来的这么多部队?


幅员辽阔的苏联拥有极大的人力优势,其人口达到1.8亿人,即便大片地区被占领,依然还存有大量的人口,这就是源源不断的兵员。与德国军队的补充模式不同,战争时期的苏联军队新兵很多都是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就直接上战场的,这虽然导致了大量士兵丧生,但是却补充了兵力,稳定了战局。


到1942年时,苏联的军事工业也在后方基本完整建设,大量生产的武器能够装备新部队和补充战损。

其实到了战争结束时,苏军已经开始面临兵源枯竭的问题,许多新兵都是孩子和老人,还有大量少数民族参加苏军。另外还要看到,在战争中有大量的女性参加苏军,她们不但从事后勤服务工作,许多女兵走上前线,与法西斯搏杀。

图注:亲吻步枪的中亚士兵,图片来自网络


大规模的总体战其实就是在拼人力、拼资源,而这样的战争恰恰适合苏联、中国和美国这样的大国。


古生物探索


二战初期,苏军损失巨大,但是兵力、装备的快速补充,让苏联红军逐渐扭转局势,转败为胜。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为什么苏联可以在初期失利后扭转局势。 1.人口优势:二战前,苏联人口超过1.6亿人,这在当时是个非常庞大的数据,因为当时德国也不过才8000万。庞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苏联拥有更多的兵员,而在当时,和军事联系密切的射击协会苏联就有18000余个,滑翔机训练处有近3000个。这些都为未来陆军和飞行员提供了前期准备和基础训练。



2.苏军在战争爆发前,拥有约360个师,但是苏军后备力量还有大量不满员的基干师,也就是保留骨干人员,士兵有预备役士兵来补充。虽然他们训练和装备并是不很好,但是他们能够迅速动员起来,并奔赴前线承担作战任务。



3.苏联的动员体制:在战争前期的巨大损失后,苏联政府迅速进行了战争动员,18到35岁男子除特殊原因外,一律编入军队体制。这样,苏军就拥有了可靠并且庞大的兵员数量。战争爆发仅一个月,苏联就成立了近1800个新编营,拥有300多万兵力。到1941年底,苏联在敌后建立游击队2000多支,总计90000多人的兵力。



正是苏联政府和人民在战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在战争爆发后团结一致,迅速动员,积极参军和后勤保障,使苏军得到源源不断的兵力补充,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战,终于战胜了德国法西斯,赢得了苏德战争的最后胜利。


军情大家谈



苏联在卫国战争初期遭受了巨大损失后,能够迅速恢复,重新组建多个齐装满员的重兵集团得益于以下几点:

一、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全民体制,可以按照政府意志集中力量解决重大问题。在当时,以斯大林的铁腕和苏共的贯彻力,能够在遭受巨大损失后迅速集结后备兵员,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战时总动员体制。一直有人问:如果德国不进攻苏联,德国是不是就不会存在两线作战了?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从种种资料显示,即使德国不进攻苏联,苏联也会最迟在1943-1944年对德国下手。而且,苏联最高统帅部对德国的进攻是有思想准备的,几次沙盘推演都是以德国为假想敌的,只是没有料到德国的入侵会来的这么快、这么早!因此,苏联早就制定了对德作战的总动员预案。所以,战争爆发后,得以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将几乎所有的军事工业全部东迁,搞了个坚壁清野!


三、大量的女性充斥到一线作战。苏联女性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因为 男性被大量征服兵役,国内男性劳动力出现大量短缺,女性不但担负起国内的大部分生产劳动工作,还积极参军投身一线和男兵一起作战,而且还涌现出许多战斗女英雄,真正是巾帼不让须眉!

四、苏联当时的执行力。在政府宣布实行战时体制后,按照苏共指示,所有军工企业全部东迁,使得后来动员起来的新组建部队有足够的武器装备,而不至于赤手空拳地上战场。







五、得益于可以快速、大量生产的各种武器装备。苏联几乎所有生产的武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简单!苏联认为越简单的东西就越能够尽快形成战斗力!苏联有名的波波沙冲锋枪零件大多为钢板冲压成形,焊接及铆接的技术亦大量使用。PPSh-41只分为87个零件,而PPD-40则分为95个零件。生产一把PPSh-41只需7.3个工时,而一把PPD-40则需要13.7个工时。大名鼎鼎的T34坦克革命性地采用了便于大量制造的铸造炮塔,去掉车际通讯设备,在情况极端的莫斯科保卫战中,生产线上的T34坦克没有涂装,直接下线开赴战场!到战争后期,德军面对浩浩荡荡、源源不断的苏军装甲洪流,心理的奔溃和绝望,是可想而知的!




六、得益于国际援助。为了让苏联尽量拖住德军,并大量杀伤消耗德军有生力量,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苏联提供了大量的各种军事物资,其中包括小到罐头大到坦克飞机!正是这批援助物资,帮助苏联挺过了最危急的关头,帮助苏联完成了新的大部队的组建。

以上是本人拙见,请大家批评指正!


弄伐里奇


在二战时期,一个国家的兵力总数,虽然不能说绝对,但是一定程度上也还是象征着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二战时在1941年附近,苏军接近550万军队,德国接近350万军队。

二战时期德军西线逼英法大撤退,东线倾尽举国之力进攻苏联,大战之时,一场战役短短几个月就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人死亡,如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苏联红军就有近48万人死亡,65万人受伤或被俘,所以不论是德军,还是苏联,在战争白热化阶段,能否持续性征兵,就成了能否取胜的必要条件。

二战时德可以说是突袭了苏联,但是苏联也在极短的时间累集结了接近五百万的部队开向战场,可以说苏联集结军队的速度绝对是十分迅速了,苏联征兵快其实是有原因的,至从布尔什维克上台后,苏联开始变成了绝对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一党专政,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国家力量,国家意志会非常的强大,所以能够在极短时间进行全国性的征兵动员,迅速集结部队。

另外苏联的工业体系也比较完备,所以战争需要的配套武器装备,战略物资都可以迅速生产,快速装备给部队,加上当时增兵甚至有很多女兵也应征入伍,所以可以说苏联基本是全面皆兵的状态,当然要知道一支部队不是一拉来就上战场,都需要进行新兵训练,但是当时苏军为了快速补充兵力缺口,只要能压缩,能减少的训练都不练了,新兵训练周期减短,自然补充兵力的速度也就变快了。


玄坤


苏军补充兵力为啥那么快,不洗泥的萝卜当然快了……



由于战争初期苏军损失惨重,大批部队被围歼,为了快速补充兵力,苏军一再压缩新兵训练的时间和训练内容,很多民兵不过是发了杆步枪就被派上前线,征召的新兵也不过是进行了起码的射击,队列等基础训练就被补充进部队,坦克驾驶员补进部队之前往往只有一两次实车操作,而炮手补进战斗部队之前甚至连一发实弹都没打过,而战斗机飞行员只有几十个小时飞行时间,恨不得刚能把战斗机起落航线学会就被扔进补充团等分配,这么一套折腾下来,补充兵力是快了,然而缺乏训练的兵员战术素质就别想要了,部队战斗力也也同样飞速下降,而筛选精锐的标准基本就是打几仗还没死的也就算学会打仗了……这也是苏军在绝大多数战役哪怕是获胜的战役中中伤亡损失大于德军的重要原因。



战争中后期随着战局逆转,苏军技术兵种的训练略有恢复,但是也完全不够看,比如坦克驾驶员补充进战斗部队之前的实车训练也不过增加到5个小时上下,实际上战斗部队还得消耗宝贵的实战车辆的摩托小时给新兵补课,战斗机飞行员倒是能在进入战斗部队之前多学一些高级机动和战术,然而步兵的补充还是一样惨,由于后方人力资源接近枯竭,步兵部队在后方很难征集到足够合格的兵源进行训练补充,很多时候前线部队不得不就地征召游击队和新解放地区的男丁,发杆步枪稍微训练一下就补入部队,或者对解放的战俘和劳工,略加甄别就直接补入部队,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苏军除了近卫部队之外,步兵部队普遍缺编且战术能力不足。当然,此时德军同样损失惨重,补充兵的素质和训练水平也是江河日下,大批新兵来不及进行训练就被补入战斗部队,这样一来就拉近了双方的差距。


DDG的老船坞


二战时苏联补充兵力快,主要基于本身人口基数,彪悍的民族性,高效的组织性,强大的军工生产能力,以及现役部队的勇猛作战。

二战中,苏联军队的补充确实非常惊人。1941年到1945年短短四年中,1.8亿人口(包括占领波兰西部和波罗的海三国后归并人口),动员了3000多万军队参战。苏军战死和被俘后虐待致死的就有1000多万人,加上伤残退役的数百万,而在二战末还能有1200万大军。

苏军这种动员能力,让德国非常头疼。德军在突袭苏联之初,估计西线苏军约有300多万。战争前三个月,德军歼灭了苏军200多万。按照常理,苏军的主力已经该被摧毁了,剩下就是势如破竹。结果,苏军又有几百万站了出来,很快在莫斯科给了德军教训。

苏军的快速补充,首先在于充足的人力资源。

二战前,德国连同奥地利人口是8000万,苏联人口是18000万。虽然初期有不少地区被德国占领,但剩下地区的人口也在12000万以上。同时,希特勒是传统的天主教徒,坚持让妇女在家带孩子而不是出去做工。而苏联的妇女不但顶替了工厂和农庄的活路,解放更多的男人去打仗,甚至还直接去挖战壕、开飞机、当狙击手、当游击队。这样,斯大林手中的人力资源至少是希特勒的两倍以上。


俄罗斯民族的彪悍,遇强则强,给了德国人迎头痛击。

原本,在苏联有不少人是尤其是非俄族人,是反感斯大林统治的。然而纳粹德国的意识形态,认为斯拉夫人都是底层人口,所以他们进入苏联后,对苏联居民非常残暴。这就激起了苏联全民的怒火。而战斗民族一旦发起飙来,是很可怕的。

布尔什维克的高效组织性使得苏联人被快速动员编成。

德国人总是幻想,苏联军队是被政委的手枪和督战队的机枪逼迫着送死的,直到今天很多西方人还这么想,比如电影《兵临城下》的开头。但实际上毛子只是继续拿出他们对拿破仑的气势而已。布尔什维克的统治,给刚健的俄罗斯民族实现了普及教育,强大的中央和基层组织迅速运转,为战争输送足够的人力。政委不光是监督士兵冲锋,也亲自带领士兵冲锋。


苏联高效的军工生产为部队提供了武装。

苏联建立后几年,就把原本腐朽陈旧的沙俄,变成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强国。毛子工厂的武器,皮实耐操,维护简单,生产迅速。斯大林格勒会战中,拖拉机厂争夺战时,生产线上的坦克直接边开炮边下线。后期美国的援助到位,更是让苏军如虎添翼。

现役部队的勇猛作战为部队补充争取到了时间

即使有再多的人力、武器,如果前线一触即溃,这些人也都会当俘虏。然而苏军在初期大败的情况下,后上去的部队并没有畏缩放弃,而是高唱着《神圣的战争》和《喀秋莎》坚守阵线。在大溃败中也不乏逆袭的战例。“俄罗斯虽然广阔,我们无处可退,身后就是莫斯科!”正是这种精神,为后续部队争取到了时间,也为后续部队鼓舞了斗志。


最后多说一句,“日军不会北上”的情报确实让斯大林得以从东线调回了数十万军队,但即使在东线苏军最少的时候,依然拥有近百万兵力。即使关东军发动进攻,也很难越过西伯利亚的。


如果觉得说得有理,欢迎关注巴山夜雨涮锅,也欢迎您留下自己的看法。


巴山夜雨涮锅


战前,苏联向西短期扩张了150万平方公里公里的土地,兼并了近6千万人口。战争爆发的前一个月里,苏联就丢掉了短期扩张的土地,及上面6千多万的人口,其实际控制人口约9千多万。这9千多万人口中,必须排除一半的老、幼、病、反革命分子,还剩下一半人口约五千万(包括女人)是可以应征的,但国家还需要一定数量的管理人员、军队需要后勤保障、军工生产,人民也需要粮食生产和供应,光保障军队作战的非军队后勤人员就要超过军队兵员的数量,所以全加起来,不能去作战的就超过三分之二以上,苏联实际可动员参战人口约在一千五百万左右。苏联对德作战结束时,仍保有一千多万人的军队规模,所以其战争中军队损失并没有西方人吹嘘的那么大,战争初期的损失也没有德国人吹的那么大。战争开始时,苏联布置在西方向上的军队总共一百七、八十个师,其中绝大部分是七、八千人不满员的师,有的师甚至只是架子货,才五、六百人,而满员师,根据苏军条例,每师约一万五千多人,比德军的满员师要少几千人。德国进攻兵力加仆从国军约五百多万人。德国自己掌握的情报认为苏军约有两百个师,三百多万人,这与苏联承认的290多万人出入不大。但是,为了防备日本,苏联在远东地区己经布置了一百多万人,其在德国方向的实际兵力只有一百七、八十万,其主要分布在首当其冲的白俄罗斯、波罗的海沿岸、乌克兰方向和位于乌克兰后方的敖德萨方向。乌克兰方向的基辅军区是其中兵力最大、最强的军区,有60多万人,白俄罗斯有50多万人,波罗的海沿岸含列宁格勒40多万人,敖德萨约20多万人。苏军师中据说包含了一个架子师(又说隐形师),该师只有师的骨架,战时,可以通过迅速的兵员补充,变成一个完整的师,使苏军师一个变两个。等于说,苏军可以迅速扩大一倍以上的规模。但也要考虑到,战争开始时,德国利用空军和第五纵队,系统的打击、摧毁和控制了苏联西部地区的交通线路和通讯系统,加上苏联本来就不发达的交通和通讯系统,所以苏联在战争初期在西部迅速动员的可能性并不大,其可以迅速动员的主要是位于伏尔加河沿岸工业密集区和列宁格勒、莫斯科、基辅三座大城市的居住人口,而不是整个苏联。由于列宁格勒在波罗的海舰队的支援下顶住了德国的进攻,乌克兰基辅地区也因为军力强大,在德中央集团军群抽调一半装甲部队从侧后打击之前也顶住了德国的进攻,德中央集团军群不得不停下孤军深入的脚步,将所有的坦克集群,派去支援其北方和南方两个集团军群,延误了宝贵的时间。首先是列宁格勒和基辅原有的苏军部队及列宁格勒、基辅的工人、市民的顽强抵抗,为苏联的军事动员争取了时间,然后是确信日本不会进攻苏联,从远东抽调回来的近百万苏军、敖德萨的苏军及莫斯科、塞瓦斯托波尔的工人、市民又争取了更多时间,苏联才得以动员起庞大的战争力量打败了德国。苏联的动员并没有快到哪里去,是德国军队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强大,也是苏军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不堪一击,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为苏联提供了整整半年多的动员时间。击败德国的,不是后来动员起来的军队,而是为击败德国,为国家争取了宝贵时间的,为国牺牲的最早的那两、三百万苏联军人!他们因为错误的领导和遭到优势兵力的突然袭击而最终战败,但并不代表他们本身的战斗力比德军差。从他们的表现看,他们实际上比德军更有战斗力!他们中的许多人,是没有来的及战斗就失败的。许多德军在回忆中提到,他们俘虏的许多苏军士兵手里的枪还包着油布,坦克不是没有炮弹,就是没有油,大量的战斗机被提前摧毁在机场上。战前苏联的大清洗,杀害了苏军99%旅以上的高级军官和政工人员。就是这样一支苏军,让希特勒三个月灭亡苏联的迷梦成了泡影!不要再侮辱战争爆发初期牺牲的苏联军人是一支缺乏战斗力的军队,他们的战斗力,不是德军比的上的!战争打成这样,每一个德国军人都应该感到耻辱,而不是把责任都推给希特勒和天气!


沉140769451


莫斯科会战的时候,苏联就已经深感到了兵力不足的问题,于是紧急启动了征兵方案,但是有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就是没有军官。斯大林大清洗时,几乎把所有旅长及以上的军官枪毙了个遍,所以战前苏军战斗力不济,其实根本还是因为缺乏优秀的将领。在莫斯科会战的关键时期,斯大林不得不想起了苏联的远东部队。

当时苏军在远东驻扎有一百多万军队,而且得益于离苏联政治中心遥远,大清洗并没有波及很深,这些军队战斗力都还健在。在得到苏联情报部门确定日本已经深陷中国战场之后,斯大林立刻启动了调集了远东的部队,并且让沿途紧急征兵,每到一个地方,这支军队就会多出一部分人。

而且得益于这支远东部队有大量基层军官,使得这些新兵迅速同老兵一起编入了战斗序列,当莫斯科会战打的难解难分时,这支部队终于完成了集结,迅速投入到了战斗之中,人数达到了三百万之巨。在严冬的帮助之下,这支斗志高昂的远东军,一举击溃了德军对苏联的进攻,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说到底苏联补充兵力快,首先就在于苏联人口差不多是德国的两倍,而且苏联的制度也是比较高效的。战时集中制使得苏联将大量资源短时间内集中起来,所以短时间内扩充军队并不难,难得是让这些新兵拥有战斗力。在缺乏基层军官的情况之下,苏联耗费了两年才培养出真正合格的苏军。


小司马迁论史


别骂我什么答非所问,我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提问者问的是,为什么二战苏联不多造冲锋枪兵。

有啊,人家有大名鼎鼎的二战最佳冲锋枪,波波莎PPSh-41冲锋枪,二战时期生产了550万把。

结构可靠,特别是俄罗斯的严寒环境;射速快(900发/分钟);人机结合好,木质枪托抵肩舒适;71发弹鼓,火力连续性好;肋了还可以当板凳使用。。



但是冲锋枪发射的都是后座力小的手枪子弹,射程和威力小,是近距离作战武器,一般都是佩给基层士官、突击队员、空降兵和机械化部队使用,主要在进攻场合或者城市巷战等作战环境使用。

同样波波莎发射的是毛子的7.26✘25托卡列夫手枪子弹,有效射程是在200米(最大标尺射程550米),不能完全取代步枪。






正因为波波莎性能出色,德军缴获、捡了后都赞不绝口,还专门印发如何使用和维护波波莎的德语手册,还专门进行改装让其能够发射德国的9MM手枪弹。


为了加大产量,到战争后期还出现简化生产工艺和原料的PPSh-43。

在建国后,波波莎冲锋枪作为剩余物资还大量流入我国,在朝鲜战场等发挥巨大作用。



五岳掩赤城


首先一点,前苏联的人口基数本身就大,这是一个先天优势,也是快速补充兵力的先决条件!

其次,前苏联人民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尚武精神,一脉相传,在遭遇外敌入侵时,那种民族荣誉感很高涨!

战斗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种青春就是战,不服咱就干的天性也占据一部分原因。网上有一个视频,一头棕熊跑道俄罗斯街上,被几个俄罗斯青年按在地上一顿打!

这世界上有两种最神奇的液体,一种是恒河水,阿三喝了恒河水,忧患意识就来了,生怕十年之内,上海的繁华程度追上孟买!谁给他们的这份自信呢?第二种神奇的液体,就是伏特加!给他一口伏特加,战斗民族敢跟棕熊单挑!

前苏联的士兵,训练十分简单,很多新兵,上战场之前,都没打过枪!基本上披上军大衣就喊着乌拉往上冲了!

前苏联制造武器,也是那种简单粗暴,便宜啊大量的选择,据说,苏联生产40支波波莎,德国才能生产一支MP40。

综上,在二战中,苏联才能快速补充兵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