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動力水下運輸船——一個憾未實現的設想

冷戰時期,本著確保“互相毀滅”的原則,美蘇兩國都打造了三位一體的戰略核打擊力量。其中蘇聯海基力量的核心,就是6艘代號為941型的阿庫拉級戰略彈道導彈核潛艇。不過對於中國的軍事愛好者來說,人們對941型的另一個稱呼更為熟悉,那就是颱風級。

核動力水下運輸船——一個憾未實現的設想

颱風級由原蘇聯的紅寶石中央設計局設計,由北德文斯克造船廠建造,原計劃建造10艘以上。由於蘇聯當時的經濟無法負擔高額的建造及維護費用,以及美蘇達成了核軍控協議,第7艘在完工40%的情況下就在船臺上被拆除,後續艇的建造也未進行。

核動力水下運輸船——一個憾未實現的設想

蘇聯解體後,6艘颱風級核潛艇全部由俄羅斯繼承。而俄羅斯糟糕的經濟形勢,根本無法支撐哪怕一半數量的颱風級執行戰略威懾任務,加之第三階段削減戰略進攻性武器條約(START-3)的限制,俄羅斯將3艘颱風核潛艇直接退役,2艘封存,1艘改裝為新型潛射戰略導彈試驗發射的平臺。

核動力水下運輸船——一個憾未實現的設想

颱風級共有19個艙室,從橫剖面看成“品”字型佈設,並且在主耐壓艇體、耐壓中央艙段和魚雷艙使用鈦合金材料,其餘部分都用消磁高強度鋼材。這確保了即使是北極的2-3米厚度的冰也能被輕易的破開。而高達26000噸(另有說法是46000噸)的水下排水量,保證了颱風級有擁有客觀的內部空間。因此,曾有專業造船廠提出了將颱風級改裝成在任何季節都能夠使用的水下液化天然氣船或貨船的方案。

核動力水下運輸船——一個憾未實現的設想

這種核動力水下運輸船的最大優勢是能夠在靠近北極的地區厚厚的冰蓋下航行,從而大大縮短運輸距離和時間。不過,方案雖然非常新穎,無奈俄羅斯根本拿不出改裝的費用,因此未能實施。

核動力水下運輸船——一個憾未實現的設想

颱風級屬於戰略武器中的基石,既然無力維持其運行,那麼與其讓它在海水的侵蝕和海浪的拍打下完全喪失利用價值,不如及早拆解,將高性能鋼材和其他設備、部件物盡其用。於是,TK-202號,TK-12號和TK-13號被送到拆船廠拆解。

核動力水下運輸船——一個憾未實現的設想

據估算,如果讓颱風級繼續保持備戰狀態,每艘的基本維護費用大約需要2700萬美元每年。這筆費用對於經濟尚可的國家來說,根本不是問題,但是對於經濟捉襟見肘的俄羅斯來說,恰恰就是大問題。為何曾經的紅色帝國淪落到如此地步,後續我們會專門進行分析。

讓我們再最後看一眼水下巨獸—颱風級核潛艇。

核動力水下運輸船——一個憾未實現的設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