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甘肅省古浪縣大靖鎮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甘肅省古浪縣大靖鎮

大靖鎮位於古浪縣城以東80公里處,南依祁連山餘脈,北臨騰格裡沙漠,是個典型的農業集鎮,也是古浪縣城東部山川的經濟、文化、商貿中心。曾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一顆明珠,是該地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歷史上曾是甘肅的四大名鎮之一,漢武帝時期稱為"樸環",商貿活動最為活躍。陝西、山西一帶的商人確有"要想掙銀子,走一趟大靖土門子"之說。因此,文人墨客稱大靖為峻極天市,在人間高大繁榮到了頂點。白天商賈雲集,人來車往,萬頭攢動;晚間萬家燈火,星星點點,閃閃爍爍,好像天上的街市一樣。據說北京故宮的前門上曾懸有"峻極天市"一匾。因此,大靖又有"小北京"之稱,緣故如此。

絲綢北路大靖城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甘肅省古浪縣大靖鎮

大靖城財神閣

大靖城 位於甘肅省古浪縣境內。明長城甘肅鎮關堡。

大靖城 位於甘肅省古浪縣境內。現稱大靖。據《古浪縣誌》載:“大靖城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舊存東、北兩面牆址,展築,計周圍四百八丈,高三丈九尺,厚二丈二尺,開西、南、北三門,上起門樓三座。外城一座,高三丈五尺,周圍計三百七丈,厚二丈二尺,開東、西門各一。”

城牆由大景北的羅家墩子始,轉為向西偏北方向,由羅家墩子至朱家灣段城牆為黃土夯築,牆體多已坍塌,堆土僅主同於地面3~4米。過朱家灣後至趙家地溝段,夯土城牆風化嚴重,有些地方僅高於地面1米多。

大靖鎮的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一顆明珠。絲綢北路、河西走廊東線重鎮,原名扒裡扒沙(系蒙語,意為街市)。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甘肅巡撫田樂,總兵達雲等集兵萬人,打敗阿赤兔收復其地,取安定統一之意改為大靖。據史料記載:“民戶多於縣城,地極膏腴,商務較縣城為盛”,鼎盛時期,城郭完整,民舍稠密,商旅行棧,店鋪林立,寺廟宮觀,鱗次櫛比,商賈雲集,絡繹不絕,形成重要的商貿古鎮,因此,大靖又有"小北京"之稱。現存有什字中心財神閣、馬家祠堂、馬廟會館、青山寺等名勝古蹟。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甘肅省古浪縣大靖鎮

柴家營長城

古浪縣地處河西走廊東端,東靠景泰,南依天祝,西北與武威接攘,東北與內蒙古阿拉善左旗相鄰,為古絲綢之路要衝。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置縣,明初以水名"古爾浪窪"(藏語,意為黃羊溝)冠縣名沿襲至今。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涼州千戶江亨因水名改為古浪,築城於今治所。明正統三年(公元1438年),設古浪守禦千戶所,屬涼州衛。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設古浪縣,屬涼州府。俗有"金關銀鎖"之稱的古浪峽,山石突兀,地勢險要,自古就以"驛路通三輔,峽門控五涼"的重要地理位置而聞名遐邇。我的家鄉梅子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甘肅省古浪縣大靖鎮

古浪大靖財神閣

我的家鄉大靖鎮,位於甘肅省古浪縣城以東80公里處,南依祁連山餘脈,北臨騰格裡沙漠,是古浪縣城東部山川12個鄉鎮的經濟、文化、商貿中心。2006年被評為甘肅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

大靖鎮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曾是絲綢之路、河西走廊東線重鎮。原名扒裡扒沙(系蒙語,意為街市)。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甘肅巡撫田樂,總兵達雲等集兵萬人,打敗阿赤兔收復其地,取安定統一之意改為大靖。據史料記載:“民戶多於縣城,地極膏腴,商務較縣城為盛”,鼎盛時期,城郭完整,民舍稠密,商旅行棧,店鋪林立,寺廟宮觀,鱗次櫛比,商賈雲集,絡繹不絕,形成了重要的商貿古鎮。

原來的大靖鎮歷史古蹟很多,有完整的城郭,城牆高15米,圍城牆建有東城門、南城門、北城門和西稍門、娘娘殿、魁星樓、玉皇閣等建築;城內建有財神閣、會館、大寺、白義寺、城隍廟等;城外建有北城壕(護城河)、天啟廟、雷臺、著名的明長城從城北通過。大部分古建築在文革中被毀,現存有十字中心財神閣、三中大殿、馬家祠堂、馬廟會館、青山寺、古長城等名勝古蹟。

我的家就在東城牆下,現叫東關。記得,兒時常常和夥伴們爬上城牆玩耍。建在東城牆上的魁星樓高聳入雲,登樓觀望,整個大靖城盡收眼底。那時的大靖西關綠樹成蔭,渠水常流,建了很多石橋和木橋,人們稱為“三步兩道橋”。

更為壯觀的是西關橋旁有一棵高大的古樹,連老人們也不知它有多少年的樹齡,其根部4人才能合抱,可見樹的粗壯和古老。令人驚奇的是在這棵樹的第一層分叉處還建有一座小樓閣,據說是為了祭天祭地。如此的獨具匠心,使多少過客歎為觀止。

如今的大靖鎮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日新月異,有了長足的發展。城外的308公路西接312國道,東達寧夏、內蒙、陝西等地,交通十分便利。著名的引黃提灌工程,使母親河水滋潤著大靖萬畝良田,也使這座歷史文化名鎮有了發展的活力。

離開家鄉已經20多年了,雖身居他鄉,但家鄉的一切使我魂牽夢索,時時憶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