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爾浪哇”到“扒裡扒沙”

以前到古浪城裡吃席,上檔次的餐廳無非就是那幾家:“昌松大飯店”,“蒼松大酒家”。這些字號耐人尋味,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很“清幹”那裡麵包含的啥意思。

很久很久以前,古浪地方還很荒僻,既沒有酒店,也沒有“城市居民”,更沒有個政府主持大局,甚至地方上連一個像樣的名稱都沒有。人民野蠻,不知魏晉,無拘無束,自滅自生……

按現在後人們的說法,從古代某一段時期這一帶也曾十分“文明”,有個啥“齊家文化”還是“馬家文化”的名堂,博物館裡介紹過。科學家從亂墳骨堆裡挖出來的些爛碗碴子、破陶罐子,怎麼價從那上面“研究”著出來的。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於今,不知從哪時起,這塊地方慢慢就值錢起來,啥人都搶來了。據唸書的娃子們說,前兒後兒佔領過我們這圪塔的,有月氏、匈奴、外蒙古;胡人、回回、西番子,還有鮮卑了,西夏了,羯、氐、羌了啥的,好多稀幾古怪的國家,聽著都亂咕咚咚的。再莫說老黃曆上謊兒裡喧的,霍去病了,薛仁貴了,楊家十二寡婦徵西了,唐僧取經了,馬家隊抓丁了,……“絲拉勾扥”的也不知道經過了多少事情。那些兵荒馬亂的傳說,聽起來就更沒些眉眼。

從“古爾浪哇”到“扒裡扒沙”

正經說起,此地最早有文字記載,還是在2000年前。漢武帝收下河西以後,花錢在要緊地方建了城池,派官員來治理。那時人口稀少,他們把本地方一些散落山間的羊倌們收攏到一塊,施行教化,算是開闢鴻蒙,啟動了一方的文明事業。我們的先民們藉此一下從原始社會跑步進入了文明社會……

一座城池總得有個名字。漢武帝聽了情況彙報,說這地方多是深山老林,滿處蒼松翠柏,流水潺潺。也不費啥腦筋,因地相形,取給個好聽的名字叫作“蒼松縣”,記在版圖上。過了一段,又有一個皇帝說,這名稱沒發展,改個上進些的吧,以後就叫“昌松縣”。

蒼松說是一個縣,其實也就是峽谷裡巴掌大的一座“大莊子”,全縣人口滿共沒有超過兩千人。這和當今四十萬人的繁榮富強簡直沒有一點點可比性。——翻開今天的地圖,那時在我們縣域裡一字兒並排著的,另外還有兩個縣,一個叫樸擐,住在今天的大靖;一個叫揟次,就是今天的土門子。

三國時期,這地方屬於西涼馬超,後歸曹操,縣裡倒沒啥大變化。

東晉末年,朝廷腐朽衰敗,引起“五胡亂華”,涼州人終於爭得了自由權利,自己建起了國家,“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西涼”,“一馳趟子”建過了五六個“大涼國”,是為“五涼時期”。此間蒼松作為東方門戶,重要性可想而知。縣境內,曾在黑松驛設過個“莫口”縣,時間很短。不久揟次、莫口又都拆並了;把樸擐縣改名為魏安縣,旋即又改名為“白山”縣……

大唐王朝,絲綢之路通暢,東西往來的商旅不絕於途。唐玄奘西天取經的時候,就是從“白山戍”過去的。唐朝初年,本地還發生了一件牽動朝野的大事,就是天降“倉松瑞石”,關係過太子登基,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就不再囉嗦了。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那以前的“蒼松”縣城,並非現今古浪縣城這地方,而是在峽谷深處的十八里鋪一帶,大體“香林寺”所在的方位上。

從“古爾浪哇”到“扒裡扒沙”

直到唐末大足年間,涼州都督郭元震新築“和戎城”,才第一次選址在了峽口子的這個位置上。不過好景不長,“和戎城”建下幾十年後,古浪全境就被吐蕃(西番子)佔有,恢復到“原始社會”去了。

西番子沒文化,就是個放犛牛的部落。他們不習慣過城裡人的生活,但很喜歡這條水草豐美的峽谷。吐蕃人把這一帶改名“洪源谷”,大概是那時老發洪水,此間是源頭的意思。“洪源谷”為“吐蕃六穀部”之一,十分繁榮富庶,並且源遠流長。

北宋末年,西夏李元昊驅逐了吐蕃,這裡又成了党項人的天下。西夏國有文化,雖然無所謂“和戎”,但仍在老地方收拾收拾,開闢了農貿集市,且另外起個地名叫“濟桑”……

往後西夏國被成吉思汗滅亡,死的很慘,那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絕後的悲劇。地球上幾乎所有党項族人都被殺光了,包括那個偏僻的山間“濟桑”。塵埃落定之後,元世祖即位,開始拾掇江山,在“濟桑”的位置上設了一個“和戎巡檢司”,但此時此地,原有的人口已經滅絕了,和戎一城不過純粹的軍事要塞而已。

大概在此前後,元朝人又在當年屠戮西夏的幾個地方,重新生放煙火。比如在“揟次縣”的廢墟上設了個“哨馬營”,把白山戍改造成了個“扒裡扒沙”……

大明洪武年間,宋國公馮勝平定河西,本鄉里終於迎來了一支“文明之師”!前後因果都不說了,重要的是從此以後,這裡才有了繁衍到今天的居民;從此以後“古浪”一縣終於最後得名;從此以後古浪人民才有了自己的縣誌,有了文字記載的歷史。

據清初乾隆年間編修的《五涼全志》記載,明初洪武十年(1377),一位名叫江亨的千戶防守和戎,“因舊水名改為古浪”。舊水名者,“古爾浪哇”也,即今天的古浪河,藏語直譯即是“黃羊川”。古浪一縣從此得名,“古爾浪哇”翻開了近古代文明的新篇章。

從“古爾浪哇”到“扒裡扒沙”

大靖的改名,比此遲些。明末萬曆年間,朝野改名之風盛行。大概是像“扒裡扒沙”這樣的舊名稱太土氣,被朝廷“地名辦公室”統一更名,改為“大靖”。此次批量修改的地名多數意思相近,永靖、靖遠、靖羌、平番、鎮番、安遠、安寧、靖邊、延邊、延安、……等等俯拾皆是。

至於“土門子”的來歷,則是源於明初“移民實邊”的政策。當時主要從山西富平縣土門子一帶整體遷來許多人家,安置在“哨馬營”。因為原有居民絕少,後來者就反客為主,成為社會主流。他們在此紮了根,鄉音不改,舊日的風俗習慣不改,甚至地名也沿襲不改,一直用到了今天。

……多少次落沒荒蕪,多少次振作復興,文明畢竟延續下來了。疼定後思,落後與貧困其實也不是絕對的。明清時期,當兵火連年,江南玉碎之時,古爾浪哇也曾一度成為過富庶之鄉。有民謠“要要掙銀子,走一趟大靖土門子”,至今還為遠近的人們津津樂道。

古浪、土門、大靖,合稱古浪三鎮,歷史同樣的悠久,經歷同樣的豐富。進入新世紀後,大靖率先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歷史文化名鎮”。當年的“扒裡扒沙(天上的街市)”,身份名氣都已大不相同。

我有多年沒去過大靖了,也不知道近年有多大的改觀。莫說仍是蓬門草舍,莫說仍有百廢待興,那裡畢竟已邁上了一個高大的臺階。相信不遠的將來,經過古鎮人民一步步的努力,“扒裡扒沙”一定能夠修成正果,名至實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