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古浪曾經發生過的戰亂

歷史上的古浪曾經發生過的戰亂

張既討伐盧水胡

三國時,古浪屬於魏國的版圖。魏國建立後,220年,魏文帝曹丕設置涼州,治姑臧,在古浪設置蒼松、揟次、樸環三縣,屬武威郡。

當時,在永昌一帶活動著少數民族盧水胡。盧水胡是古羅馬東征軍的後裔,古羅馬東征軍失敗後,許多人流亡進入西域,後來曾多次參與了地方上的兵事活動。黃初二年(221),其首領治元多等起兵反魏。聲勢浩大,姑臧城情況十分危急,河西走廊因此陷於混亂,曹魏帝曹丕召回涼州刺史鄒岐,任命西都長安京兆尹張既繼任,令其統兵數千人從顫陰口(今靖遠、景泰間的黃河渡口)過河,增援涼州。治元多得訊後,估計張既要從顫陰口渡河,便在這裡伏兵七千。張既探得這一情報,將計就計,佯從顫陰口進兵,暗中卻率兵從金城(今蘭州)渡過黃河,藉助莽莽蒼蒼森林的掩蔽,通過“車不雙軌,騎不併道”的險地古浪峽,潛入揟次(今土門鎮)。他們迅速包圍盧水胡在揟次的守敵,張既激勵將士們奮勇殺敵,一舉攻佔揟次,全殲守敵。而後,率將士趁勝疾行,突然出現在武威城下,阻斷了盧水胡的退路。治元多以為是神兵天降,迫於形勢不利,匆忙退兵至顯美 (今永昌縣東南)。後來,張既巧伏兵,盧水胡大敗,被俘被殺者達5萬餘人。 古浪險要的地理位置在這次交鋒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得之,可進退自如;失之,則全局陷於被動。

符堅大戰洪池嶺

氐族是一向居住在中國西部的民族,魏晉時,大部分集中在今陝西涇陽、興平和甘肅南部武都、成縣一帶。東晉太元元(376)年氐族人符堅建立的前秦政權消滅前涼,在今縣境內設置了蒼松、揟次2縣,建立政權達10年之久。

東晉興寧元年(363),前秦大將李儼等率軍隊佔據隴右,前涼王張天錫派楊通為監事鋒軍事、前將軍,前去金城;掌琚為使持節、徵東將軍,向東南進發;遊擊將軍張統從白土出發;張天錫自率3萬人馬到蒼松,討伐李儼。兩軍激戰,李儼大敗,便入城固守待援,並派兒子李純向苻堅求救,苻堅派將軍王猛救援。王猛率援軍與張天錫交鋒,張天錫不敵王猛,大敗,死者十分之二三。

東晉太元元年(376)五月,前秦苻堅派武衛將軍苟萇、左將軍毛盛、中書令梁熙、步兵校尉姚萇等,率兵1.3萬人準備攻取河西;同時命令秦州、河州、涼州3州刺使為後續部隊,來攻打前涼政權。前涼國王張天錫聞訊後,先命龍驤將軍馬建率軍2萬抵禦前秦軍隊,後增派徵東將軍掌琚率兵3萬阻於洪池嶺(今烏鞘嶺,以前屬於古浪轄地)。掌琚本打算乘前秦不備,先行進攻前秦軍,但進擊要得到張天錫的命令方可,只好作罷。隨後,前秦軍進攻前涼清塞(以前屬於古浪轄地,今在天祝縣境),馬建不敵,清塞被攻破,馬建投降。苟萇遂後率前秦軍趁勝全力進攻洪池,與掌琚率領的前涼軍展開激戰。此時,前秦軍士氣旺盛,攻勢迅猛,殺聲震天。前涼軍士氣低糜,無心戀戰,被前秦軍擊敗,掌琚的坐騎也被亂兵所殺。掌琚的下屬董儒牽來一匹戰馬,叫掌琚突圍先走,掌琚說:“我以前多次督領各路軍隊,現在又再次接受重任,前後算來八次節制禁軍,十次在邊關總領軍隊,可謂受寵之極了。如今在此受困,這兒就是我的死地啊,怎麼能苟且逃生呢?”掌琚說完,在一頂營帳裡解下甲冑,向西給給遠在姑臧的張天錫叩頭畢,拔劍自刎。

前涼軍隊連連失利,節節敗退,險關失守。前秦軍隊於是長驅直入,進逼姑臧。張天錫雖然做了最後兩次抵抗,但均被前秦打敗。張天錫見大勢已去,只好舉城投降,前涼滅亡。

張大豫兩勝前秦

東晉太元十一年(386)十月,前秦大將氐族人呂光,聽到前秦王苻堅在淝水之戰後被姚萇所殺,便割據前秦所攻佔的前涼屬地,在涼州稱帝,建都姑臧(今武威),定國號為“大涼”,史稱“後涼”。呂光在今縣境內設立了1個郡3個縣級政權,並將蒼松縣改名為昌松縣,後設郡,下轄昌松、魏安和揟次3縣。

此前,在太元八年(383),淝水之戰中作為前秦將領的前涼國王張天錫逃奔東晉,前秦長水校尉王穆將其世子張大豫隱匿,一起逃至河西,附於鮮卑族首領禿髮思復鞬,進行復國活動。後來,思復鞬把張大豫送至魏安(今大靖)。太元十一年(386)二月,魏安人焦松、齊肅、張濟等起兵數千,並在揟次(今土門)舉行迎接儀式,將張大豫擁立為王,建元鳳凰。

接著,張大豫聯合鮮卑族禿髮思復鞬2萬餘人,圍攻後涼昌松郡(今古浪小橋一堵城),昌松郡太守王世強居城堅守。經過激戰,張大豫率軍攻破昌松城池,活捉了太守王世強。

張大豫一時名聲鵲起,引起呂光的極大不安,遂派大將軍杜進率精兵討伐。兩軍在昌松城對壘,杜進不敵張大豫,被張大豫打得大敗。張大豫在昌松的接連兩次勝利,使得前涼舊部建康(今高臺縣境內)太守李隰和祁連(今民樂縣境內)都尉嚴純起兵響應,此時,張大豫軍發展至3萬人。張大豫遂進逼呂光都城姑臧,以求勝負。

南涼逐鹿昌松郡

鮮卑族原為東胡族的一支,原居鮮卑山(今內蒙古科爾沁右旗)因以為名。公元89至104年間,乘北匈奴西遷,佔有匈奴故地,勢力漸盛。魏文帝時,聯盟瓦解,分為宇文部、段部、乞伏部,禿髮部、拓拔部、慕容部等,其中禿髮部定居於河西走廊。公元397年禿髮烏孤在西平(今青海西寧市 )建立了南涼政權。

東晉隆安三年(399年)禿髮利鹿孤派其將金樹、蘇翹率兵5千進攻後涼政權昌松郡南的漠口(今黑松驛),後涼守軍不敵金樹、蘇翹部眾的迅猛出擊,或亡或逃,南涼隨後佔據漠口。第二年,禿髮利鹿孤出於政治、經濟原因,赦其境內。就在禿髮利鹿孤攻佔漠口那年年末,後涼王呂光去世,呂氏家族為了爭奪王位而互相殘殺,後涼政權混亂不堪,政治、經濟危機不斷加劇。隆安五年(401)五月,後秦王姚興派步、騎兵6萬餘人攻伐後涼,後涼王呂隆大敗,而城中糧絕,呂隆只得開城投降。呂隆投降後秦後,後秦王姚興命他繼續維持涼州政局。

但南涼並不因為呂隆的衰敗而停止擴張的步伐。401年(建和二年),利鹿孤改稱河西王。十二月,南涼派禿髮傉檀攻昌松郡,後涼昌松太守孟禕,固守待援,呂隆派遣大將荀安國、石可等領兵解救,但二人卻在中途退兵。孟禕守了數旬,援軍不至,城池竟被禿髮傉檀攻陷,孟禕在巷戰中被擒。禿髮傉檀問他何不早降?孟禕高聲道:“禕受呂氏厚恩,分符守土,若明公大軍甫至,便即歸附,如何對得住呂氏?想明公亦必斥為不忠呢。” 禿髮傉檀當即為孟禕鬆綁,以禮相待,並封孟禕為左司馬。孟禕堅辭不授道:“呂氏將要滅亡,您必取河西,這是毫無疑義的事。但我作為為太守,不能保全城池也罷,如果再接受您這顯位,那就使我更加羞愧難當。您果真給我恩惠,就將我殺戮在姑臧,那我便死而無憾了。”禿髮傉檀聽他如此說,認為他是個忠義之士,就放他回去。

禿髮傉檀因為以前出兵援助魏安守將焦朗,解圍之後而焦朗卻不讓他進城,他為此事耿耿於懷。東晉元興二年(403)七月,就命他討伐魏安。焦朗無力守城,不得已面縛出降,禿髮傉檀收編其兵力。隨後,在本縣境內設立了昌松郡和昌松、魏安2縣,此後,古浪便處在南涼的版圖之內。

姚弼破城斬蘇霸

東晉元興二年(403),由羌族人推翻前秦苻堅建立的後秦政權滅了後涼。南涼王禿髮傉檀懾於後秦聲威,為了使自己免遭後秦王姚興攻擊,便暫時去掉國號,遣使進入長安,向姚興稱臣。禿髮傉檀雖向後秦稱臣,但志在以屈求伸,再圖復國。果然,東晉義熙四年(408)春,禿髮傉檀覺得時機成熟,便公開背叛後秦,複稱南涼王,定都姑臧(今武威)。這樣,後秦南涼之間的戰爭在所難免,而古浪處在南涼政權的前哨陣地,首戰便發生在這兒。

東晉義熙四年(408)五月,姚興派兒子中軍將軍姚弼及後軍將軍斂成、鎮遠將軍乞伏乾歸,率步兵3萬襲擊南涼王禿髮傉檀。之前,姚興寫信給禿髮傉檀說去討伐赫連勃勃,擔心赫連勃勃向西逃跑,所以命令姚弼等人帶兵在河西一帶截擊他們。禿髮傉檀以為真是這樣,所以便不再增設防備。姚弼從金城一帶渡過黃河,大軍一路斬關奪隘,直搗漠口(今黑松驛)、昌松 (今古浪小橋堡一堵城),其時,鎮守昌松郡的是南涼太守蘇霸,蘇霸明知形勢於己極為不利,但仍閉城堅守。姚弼派人勸降,蘇霸說:“你違背了我們先前的盟誓,討伐我們歸順藩地,如果天地有靈,將不會保佑你,我寧肯成為南涼的鬼魂,哪裡有投降你的道理!”姚弼見勸降無效,下令大軍全力以赴攻城。蘇霸率南涼守軍拼死抵抗,但最終不敵姚弼。姚弼攻破昌松,斬了蘇霸,佔據昌松。 昌松失守,南涼失去抵禦後秦進攻的屏障。姚弼等便率後秦軍長驅直入,兵臨南涼首都姑臧城下。

李軌揮兵敗西秦

隋朝末年,不少隋朝地方官吏,趁著農民起義之機擁兵自立,建立地方割據政權。這些割據政權包括金城(今蘭州)的薛舉和武威郡的李軌。

隋煬帝改涼州為武威郡、郡置鷹揚府時,李軌任武威郡鷹揚府司馬。大業十三年(617)四月,薛舉在金城率眾反隋後,自稱西秦霸王(後稱秦帝)。李軌看到了薛舉遲早要吞併河西的野心,且鷹揚府裡的一夥隋官們又懦弱無能。李軌便同曹珍、李斌、安修仁、梁碩、關瑾等幾個親信商量策反之事,並暗暗地做了三個月策反準備。大業十三年(617)七月丙辰日夜,安修仁率領一批諸種胡人從姑臧城外攻入內苑城,李軌在城裡率眾響應,逮捕了鷹揚府的隋朝官吏,李軌自稱河西大涼王,設置了政權機構。這樣,薛舉政權與李軌政權之間的戰爭無可避免,古浪作為出入河西的門戶,便是兩軍爭奪的要塞。

就在李軌建立政權不久,薛舉便派部將常仲興渡過黃河西進,爭奪李軌河西之地。李軌派將軍李斌率領將士,拒戰常仲興於昌松(今古浪小橋堡一堵城)。兩軍在昌松城下展開激戰,結果李斌大獲全勝,斬首2千級,其餘士卒全部為李斌軍俘虜。李軌想把俘虜全部放還,李斌反對:“我們竭力奮戰,才獲得今日大勝,抓到了俘虜,若再放回去幫助敵人,還不如統統活埋。”李軌說:“如果老天保佑,將金城也劃歸我們,我們就擒其主,這些俘虜自然都是我們的。如果不然,留這些人有什麼用呢?”遂將俘虜全部放還。

這次勝利使李軌信心大增,他乘勝攻拔張掖、敦煌、西平、木包罕,佔領整個河西,並與薛舉軍隊對峙於黃河一線。十一月,河西大涼王李軌即皇帝位,改元安樂。

唐休璟全勝吐蕃

吐蕃是藏族的前身,很久以前,就居住在青藏高原上。公元六、七世紀之交, 吐蕃在傑出的領袖松贊干布的領導下,建立了強大的吐蕃王朝。唐太宗時,以文成公主嫁與松贊干布。之後,唐王朝與吐蕃在河西時戰時和。

唐武后久視元年(700)秋,吐蕃大將麴莽布支率騎數萬侵犯涼州,從洪源谷(今古浪峽)入,圍攻昌松縣。隴右大使唐休璟率數千兵馬戰於昌松。他臨陣登高,看到了吐蕃兵丁衣甲嶄新整齊,就對部下說:“自欽陵死,贊婆投降以後,麴莽布支初次率領賊兵,想向我朝炫耀武力,因此將他們所有貴族的頭目子弟都徵募從軍,從表面看,人精馬壯,但都不善操練,不熟悉軍事,你們看著我去捉拿他們”。於是頂盔披甲,持槍躍馬,奮勇當先,6次衝入敵陣,6次大獲全勝,斬吐蕃副將2員,軍士2500人,築“京觀”(將敵軍屍體堆放在一起,用土封埋,築成大冢),凱旋而回。

後來唐休璟回京,吐蕃也派使臣到朝廷求和。一日,武則天設宴招待吐蕃使臣,唐休璟作陪,吐蕃使臣多次偷看唐休璟,被武則天看到,便問:“你為什麼老偷看我的將軍?”使臣回答:“當年我們同貴國在洪源谷交戰時,這位將軍英勇無比,殺死了我們的很多將士,今天我想認識認識這位將軍。”武則天聽了對唐休璟大加讚賞,於是將他提升為右武衛右金吾二衛大將軍。

但唐王朝在安史之亂中,命哥舒翰率河西隴右大軍東歸平叛,只留小部隊駐守。吐蕃乘河西空虛,於唐廣德二年(764)佔領涼州,並佔領整個河西,此後古浪一直被吐蕃佔領。

歷史上的古浪曾經發生過的戰亂

嚴璽勇抵韃靼兵

古浪南連藏區,北靠韃靼(今蒙古族),常有侵擾。當時,明王朝雖一度將韃靼人逐出河西,但古浪水草豐美,為理想的放牧之地,韃靼人時常越過騰格裡沙漠入侵,明王朝與西北少數民族矛盾衝突很大,烽煙不絕,戰事頻繁。

明正德五(1510)年,北套韃靼入侵,逼近古浪駐牧土門,四處劫掠,致使交通受阻,嚴重影響了明王朝對河西及新疆的統治。千戶嚴璽在雙塔一帶設防,他恪盡職守,愛恤軍士,士卒教練嚴格勇武,善於戰鬥。他晝夜不解甲,往來巡邏防禦,親率敢死隊,乘敵人防備鬆懈,夜襲敵營,斬獲甚眾,奪回被劫掠之牛馬財物。由於兵寡而功多,不久被提升為甘州騎兵營千總行都指揮。後因韃靼兵為患,安遠一帶至莊浪(現永登)道路梗阻,朝廷派兵清剿,但每次都失敗了,當道者驚恐不已,一起會議,覺得“非嚴公不能保守防禦”。於是又派他為古浪操守兼管所事。嚴璽熟悉哪兒是險要的地方,在重要地段設防截擊韃靼兵,最後打敗韃靼。明正德十一年(1516)秋,韃靼兵進犯,嚴璽因為護送往來過客,追剿韃靼兵,竭力作戰,因寡不敵眾,最後戰死沙場。 嚴璽殉職後,葬於雙塔堡,古浪人民吊哭者絡繹不絕。巡撫李公聽到嚴璽的忠勇事蹟,在雙塔為嚴璽建立祠堂,命名為“勸忠祠”,並勒石刻碑,來表彰嚴璽的功勳。

歷史上的古浪曾經發生過的戰亂

田樂決勝阿赤兔

明萬曆九年(1567)俺答汗去世,由其孫扯力克繼位,但扯力克難以控制局面,蒙古諸部即分裂為42個分支,各相雄長。這時,阿赤兔又佔據扒裡扒沙(今大靖一帶),河西地區被蒙古人三面環圍,形勢更加嚴峻。從萬曆十八年開始,蒙古人連連入寇,邊警不斷,邊民的牲畜、財物乃至婦女,大批被掠走。

當時,阿赤兔的父親賓兔及叔父宰僧、著力兔駐牧松山(今天祝縣松山灘),阿赤兔聯繫了他們,並糾合青海的永邵卜,預謀入據青海,使得河套、松山、青海的蒙古人連為一片。一場戰爭便在所難免。

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七月,甘肅巡撫田樂、涼州總兵達雲,帶領副將甘州馬應龍、涼州姜河、永昌王鐵塊和分守道張蒲等,率兵萬人,和竊踞扒裡扒沙38年之久的阿赤兔展開決鬥。田、達等分路出擊,直搗黑馬圈河、扒裡扒沙等地,合圍阿赤兔、宰僧、著力兔等,擊斃敵人714人,俘虜500餘人。七月,阿赤兔等欲圖報復,趁著下雨毀壞邊牆,再次侵犯。明朝官兵堵擊,蒙古頭目卜哈臺吉和部眾數十人被擒斬,敗走大小松山。此時,參將王允中率部駐紮古浪境內的泗水乾河一帶,在敵後堵擊入侵之敵。他出其不意,親率部隊用計謀焚燒敵人的軍營,俘虜消滅敵人600多人。九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六日,兩河五道官軍會集大小松山,猛攻阿赤兔,阿赤兔等敗走,遠遁逃竄,此役,官軍斬首4人,俘獲頭目2名,俘虜280人,獲駝馬牛羊1500餘頭(匹),扒裡扒沙得以收復,取靖亂安定之意,取名為大靖。

之後,明朝由總兵達雲負責修築,由兵備副使荊州俊督建,構築土門至黃河西岸的邊牆,修築泗水、土門、大靖等十二座城堡,沿途分兵把守,隔斷了北部蒙古和青海蒙古的聯繫,極大地消弱了蒙古諸部對河西的進攻力量。

闖王大軍顯聲威

明朝末年,陝西北部和甘肅慶陽一帶,饑荒連年,民不聊生。地主、官府卻更加殘酷壓榨,催租逼債。貧苦農民被迫奮起反抗,各地起義如烽火燎原,很快燃遍全國。他們轉戰各地,勢如破竹,給腐朽的明朝政府敲響了喪鐘。

崇禎十六年(1643)冬,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在河南接連得勝後,攻佔西安,隨即派部將賀錦率部西征。賀錦率領的農民起義軍一路斬關奪隘,佔領慶陽、蘭州。然後渡過黃河,進軍河西,攻佔烏鞘嶺,奪取古浪峽,與古浪守軍激戰。守軍大敗,紛紛潰逃,起義軍遂克古浪。年底,起義軍佔領了整個甘肅。

賀錦佔領古浪後,即設官治理,減免賦稅,懲治豪強,“均田”分地,得到廣大貧民的衷心擁護。

順治二年(1645),清政府派總督孟喬芳進入河西鎮壓。之前,賀錦在圍攻青海西寧時遇害。古浪的闖王起義軍對前來圍剿的清軍進行英勇抵抗,因寡不敵眾,終於失敗。

闖王農民起義軍佔領古浪時達一年有餘,並且進行了有效治理。

回民舉旗抗清廷

順治初年,清政府在西北採取了“以回制回”、“以漢制回”等民族歧視政策,破壞了民族團結,導致了回族的反清起義。

清順治五年(1648)三月,甘州(今張掖)回民米喇印和丁國棟的抗清軍攻佔涼州時,在古浪與清軍發生了激戰。二十七日抗清軍在攻取土門堡後,又直取大靖堡,清參將胡有賞(滿洲鑲黃旗人)據城固守,胡派人出城求援兵,被義軍截獲。二十八日義軍四面攻大靖城,並將告示射入城內,告諭城中軍民,“速將胡有賞綁拿獻出,並不傷害軍民”。城內軍民無心守城,胡被逼迫將家口棄置城內,自率親丁30餘名,出城東逃。義軍佔領大靖、裴家營等地,很快控制了河西走廊。

同治三年(1864),黃羊川、肖家營、土門堡等地回民,響應陝、甘回民的反清運動,舉旗造反。與當地各壩民團發生激戰。次年六月陝西回民軍攻佔了裴家營,並以此為據點,旋即攻取大靖城。同月15日,一部直取涼州(武威)的回民軍,經大靖、土門,在泗水堡的圓墩子和武威的河東堡,與堵截的古浪縣朱文學、孫耀文所率民團激戰,民團死傷數千人,團總朱文學戰死於武威六壩墩。十七日攻取大靖的一部回民軍在花莊子與堵截民團激戰,民團死傷9千餘人。十月,回民軍攻克大靖、土門,直達縣城附近,攻城未破。五年(1866)回民軍又攻古浪縣城,未克。同治十二年(1873),回民軍從古浪峽翻入西山川,凌晨攻打古浪縣城,民團據城固守,拼命擁殺,登城的回民軍墜城而死者甚多,同時城外民團堵截攔殺,炮擊雲梯。而正在這緊要關頭,左宗棠的增援大軍已距古浪不遠,回民軍聞訊,趕忙撤軍西去。回民軍攻城失敗。

回民軍的反清起義,沉重地打擊了清王朝在當地的統治勢力,但由於清政府“以回制回”、“以漢制回”等反動政策,造成回漢之間互相仇殺,給當地人民生命財產帶來了巨大的破壞。

歷史上的古浪曾經發生過的戰亂

西路軍魂鑄豐碑

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會寧勝利會師,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三軍會師後,為了執行黨中央提出的"寧夏戰役計劃",四方面軍總部及五軍,九軍,三十軍,

從靖遠的虎豹口西渡黃河,準備和河東紅軍配合,奪取中衛,攻佔寧夏,在甘肅和寧夏富饒地區建立根據地,從蒙古接通與蘇聯聯繫的通道。紅四方面軍渡過黃河後,沖垮了馬步青騎五師的防線,將騎五師分割包圍。頻頻得手,已形,了奪取寧夏的有利局勢。由於河東敵人的瘋狂堵截,形勢發生變化,中央放棄寧夏戰役計劃,批准了平(番)、大(靖)、涼(州)戰役計劃,命令渡河的紅軍組成西路軍,創建甘北根據地,經過新疆,打通國際路線,取得蘇聯的幫助,解決抗日戰爭的戰略靠背問題,打開了悲壯的西征序幕。

中國工農紅軍紅西路軍共三個軍,2.1萬多人。三十軍為第一縱隊,由一條山向大靖挺進,九軍為第二縱隊,經乾柴窪(今干城)、橫樑山向古浪挺進;五軍為第三縱隊,跟總部尾隨三十軍行動。1936年11月9日,西路軍進入古浪境內與馬步青、馬步芳部進行了浴血奮戰。

第二縱隊之九軍,於11月10日從景泰的打拉牌出發,經甘溝、亂泉臺子,衝破馬彪防線,又連續攻破大魚溝馬元海防線,直取乾柴崴(今干城)。守敵騎五師二旅二團馬福倉部,經戰敗退至舊寺溝、西岔等地,九軍佔領乾柴窪,並構築工事,佈設防線。這時青海馬步芳的馬元海部及其民團和武威馬步青的馬祿、韓其祿部共萬餘人尾追而來,向九軍發起進攻。九軍堅守還擊,敵屢攻屢敗,戰鬥到傍晚,敵人撤至大魚溝一帶。

11日,敵總指揮馬元海又集結全力,步騎合戰,從南面的直溝,東側的山城山,西側的白土豁峴,三面進攻九軍。九軍分兵出擊,打退了敵人五六次進攻,下午2時許,馬元海部在3架飛機的掩護下,又發起全線進攻。紅軍組織各種輕重武器強力還擊,肉搏相鬥。一時九軍娘娘廟嶺陣地失守,被敵人壓回村子,軍長孫玉清立即命令機關全體人員和交通隊一齊上陣,才把敵人壓回去。一科科長劉培基在打退敵人3次衝鋒後,不幸頭部中彈,光榮犧牲。這時,九軍二十五師迂迴敵後,奪回了娘娘廟嶺,擊斃敵副長官苗雨青和士兵100多人。敵且戰且退,戰鬥一直持續到旁晚。當晚,九軍撤離乾柴窪,向橫樑山進軍。追敵將300多名傷病員殘害。

11月12日九軍到達橫樑山,迅速佔領了倪家嶺、蘇家梁、小石溝、倒漾溝等制高點,並作了戰鬥部署。追敵進入伏擊圈後,被紅軍迎頭痛擊,丟下大批屍體和槍彈輜重,慌忙退向磨石溝、二郎廟、鐵城臺等處。當晚10時左右,馬元海率部又向橫樑山猛撲,九軍發揮夜戰特點,分割殲敵,“夜襲鐵城臺”、“夾擊倒漾溝”,伏擊打援,打得敵人紛紛潰退,四處亂竄,擊傷敵騎五師第二旅旅長韓其祿,擊斃副官長馬三彪、營長韓進忠等軍官30餘人,士兵民團五六百人;九軍也付出了代價,25師73團團長張尚達、醫務所主任楊少忠等犧牲,數十名傷病員被敵殺害。 11月13日夜晚,九軍政委陳海松率領先頭部隊一個團,離開橫樑山,沿黃羊川北山逼進古浪,從背面擊退守敵,佔領了古浪城東側的東昇窪和邊牆窪(長城俗稱邊牆)兩個制高點,主力亦隨之到達。14日拂曉,九軍向古浪城守敵馬榮華、馬俊發起進攻。馬榮華左臂負傷,棄城退至西山堡,而後又逃向武威縣張義堡。此後,九軍進駐古浪城,休整部隊,補充給養,開倉放糧,宣傳發動群眾。同時,部署兵力,控制各制高點,構築工事,進行戰鬥準備。15日,軍政治部主任曾日三在軍指揮部接見了各界人士。

古浪城座落在古浪河和柳條河交匯處的山間谷地,東、西、南三面是突兀的高山,北面地勢較低,城的東北面是一片開闊的沙石地段,十分平坦,便於騎兵的活動。城東是古浪峽,東南方是烏鞘嶺,是西進涼州,南下蘭州的門戶,地當要衝,地勢十分險要,是敵我必爭之地。

馬步芳、馬步青得知紅軍佔領古浪城,十分震驚,一面電令馬元海迅速奪回古浪縣城,一面又調增援部隊,企圖集中優勢兵力,消滅紅九軍。15日,馬元海尾追紅軍到距古浪城西約15裡的金家堡一帶,敵人約兩萬人會合於古浪縣城附近。馬元海衡度形勢,佈置三面圍攻,東北方由韓起祿旅及手槍團和所屬民團擔任,西南方由馬彪旅及所屬民團擔任,東南方由馬全義團及所屬民團擔任,馬忠義團、馬步鑾團作為總預備隊。

11月16日晨,古浪攻守戰的序幕揭開了,機槍炮聲隆隆,手榴彈不斷爆炸,槍聲似炒豆一般,喊殺聲震撼長空。敵機狂轟濫炸,整個古浪城變成一座火海,敵憑著人多槍多,像黃峰一樣,湧向城外的防守陣地。紅九軍指揮員集中火力,英勇奮戰,連續打退了敵人的幾次進攻,殲敵近千人。

南山距古浪城最近,居高臨下,可俯瞰古浪城全貌。要固守古浪城,必須要牢牢地控制南山制高點,要攻破古浪城,必須要首先攻破南山制高點。紅二十五師七十四團控制著南山制高點,機槍發揮火力,給敵人的三面進攻造成威脅。敵人遂抽調兵力,集中火力,重點進攻南山制高點。 敵人先用山炮向南山陣地猛烈轟擊,隨後成營成團的敵人揮舞著明晃晃的馬刀,衝呀殺呀嚎叫著湧了上來。剎那間,炮聲、槍聲,手榴彈爆炸聲驚天動地,火光、煙霧和飛起的塵土籠罩著山崗,守衛南山制高點的指戰員們,沉著應戰,子彈打光了用刺刀拼殺,手榴彈打完了,用石頭砸,南山戰鬥持續了兩個多小時,打退了敵人的數次進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