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区志》|经济管理 计 划——体制改革(二)

《回民区志》|经济管理 计 划——体制改革(二)

三、第三轮承包(1993年开始)

认真贯彻《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全面落实企业拥有的10项自主权,彻底清理和废止有碍企业行使自主权的一切政策和规定,减少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吸收和借鉴乡镇企业、“三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经营企业)企业灵活的经营管理机制,加快回民区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步伐;引入竞争机制,实行“能人治厂”,在总结前二轮承包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关于企业第三轮承包实施细则 》;推行股份制和租赁制改革,制定《关于股份制企业试行办法》、《关于租赁企业试行办法》,在两个企业进行试点,取得一定的经验;深化企业内部的配套改革,各企业结合实际,进行劳动、用工、分配。

四、转机建制工作(1994年开始)

1994年,回民区人民政府印发《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工作方案》。重点推行股份制、租赁制,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跨行业、跨部门、跨所有制的租赁、转让、兼并、股份制合作、承包、拍卖等多种形式,实行多样化经营。3月,中共回民区委员会、回民区人民政府组成“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领导小组”、“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资产评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联合下设1个办公室。

根据回民区的特点,转换经营机制以采用股份合作制形式为主,少数企业采用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制形式,部分企业采用公有民营的租赁形式,个别企业采用兼并、拍卖、破产等形式,“三资”企业暂不转制。至1995年,共有52户企业完成转制工作,其中组建集团的企业2户,股份合作制企业6户,风险抵押承包企业13户,租赁经营企业31户。整体经济效益提高13.33%,产销率提高18.5%。同年,回民区被呼和浩特人民政府评为转制工作先进单位。

1996年,回民区对远大生化公司和无纺布厂开始进行转换机制改革,对已转制的21户企业进行验收。对亏损企业进行整顿,撤换一些由于经营不善造成企业长期亏损的领导班子,如汽车附件厂、康达酱菜厂,为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打下基础。 7月,回民区企业体制改革办公室成立。原回民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办公室撤销,其职能由回民区企业体制改革办公室承担。

1994~1996年,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仍然较低,停产、半停产、亏损企业有增无减,企业的体制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1997年,确定11户改革重点企业。调整回民区企业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

1998年,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加大企业改革力度。未转制的企业加快转制进度,如油脂化工厂和动力修配厂改组为股份制企业,汽车附件厂将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用转让金安置职工,偿还债务,与无纺布厂重组;已转制的企业在初步转制的基础上,深化改革,解决遗留问题,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有条件的企业向民有民营过渡。同时,把企业改革、改组、改造与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

1999年,回民区把集体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按照“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扎扎实实、一厂一策”的指导思想,回民区30户企业全部完成转制工作。

2002年,区属集体企业全部实现民有民营,区街集体企业转制收尾工作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