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海为什么会执意将年幼的女儿林黛玉送到外婆家?

艺屿EYESVOT


《红楼梦》中,黛玉作为林如海的独女,在其母亲去世后不久,就被父亲送往京城外婆家。

小姑娘自然是不情愿离家远行的,难道林如海就不想女儿膝下承欢,都言儿行千里母(父)担忧,不怕年幼的孩子,独自寄人篱下受人欺负吗?

其实这样安排,除了作者为了千里姻缘一线牵成功,主要还是因为林爸爸心疼女儿,为她将来着想作出的决定。

林家还有几房族人,但如紫鹃所言多在外地流连任职顾不上。也还有两房小妾,但是黛玉作为正妻的千金小姐,是不能够由地位低下的小妈抚养的。赵姨娘生的探春,才可由尊贵王夫人照看。

林父还有盐政史一官职,由于工作原因,也不可能一直呆在家里,又不可能把女儿带到任上。再加他和贾敏相亲相爱,不免睹女思妻,见到女儿就想起早逝的妻子,怜惜之余难免伤心。


最重要的是在旧封建时代,如果年幼的女儿没有人母亲,又没有年长女性伯娘、婶婶、嫂嫂或姐姐之类的抚养长大的贵族女孩,就会被认为很缺乏教养,在选择婚姻的时候会遭受到歧视。

作为父亲,也许还没有关于宝黛婚姻的想法,但能得到舅母等尊贵女性的教导,有利于将来的婚配(但是贾母就不一定了)。

在林父看来自家人口稀疏过于冷清,没有同龄孩子做伴,不比贾府昌盛热闹。若女儿前去可以抚慰她失母的孤单。再加上贾母心疼女儿遗孤,强烈要求将黛玉接到自身边去疼爱,这真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毕竟贾府豪门大户,生活自不用愁的。外婆贾母在贾家当家很有权威,当然也不可能有谁敢亏她的小外孙女,事实证明黛玉真成了贾母的心头肉。

总之在林如海着来,黛玉在自己身边,终不如呆在贾府。权衡之下,虽然舍不得也只好送走了。倘若女儿不适应,只要父亲还在也可以接回家。虽然她没有兄弟姐妹,总归是林家人,要回到家去的,正如慧紫娟试莽宝玉时说的。


说到此举,可能林父没想到的是,如果一直气候温润的苏州,林妹妹不会像在风霜刀剑严相逼的北方那么虚弱吧。

要知道身体不好,是木石姻缘成空的第一大原因,贾母也作不得主的。可叹世事无常,人算不如天算啊!

一花🌸一世界,金沙江的小闲鱼🐠元元,期待你的关注点评。

元元的天下


林如海没有执意将年幼的女儿林黛玉送到外婆家,林黛玉到贾府是林如海的无奈之举。

林黛玉进贾府是贾敏的遗愿

贾敏是一个不凡的女人,她死后扔下年幼的女儿,她一定不放心。

在古代,没有母亲教养的女孩,不好找婆家。贾敏清楚,如果林如海不再娶,黛玉便没有当家主母教养,如果林如海再娶,黛玉就要有后娘,后娘对黛玉不会真心实意的关爱。因此只有把女儿托付给贾母教养,才是最明智的选择。于是临终前,贾敏就黛玉的问题和贾母以及贾政有过详细的沟通,并达成共识。

林黛玉进贾府,是贾府力主的结果

1、林如海是兰台寺大夫,后任巡盐御史,是有实权,被皇上重用的人物。如果贾敏死了,贾家和林家的纽带没有了,贾府和林家的联系一定变弱。如果把林黛玉接进贾府,甚至和宝玉联姻,那么贾府就不会失去林如海这样一个强有力的政治同盟军。

2、林家没有儿子,只有黛玉一个女儿,林家还没有近亲嫡派,林家五世积攒下的财富都归黛玉一人所有。宝玉娶了黛玉,就会得到林家的财产。贾家当然愿意接黛玉进府,这样黛玉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第一人选当然是年貌相当的宝玉。

3、也许贾敏在临终前,对黛玉的婚事也做了安排。

贾府的船只和人来接黛玉的时候,林如海借口黛玉有病,没有立刻让黛玉走,是因为林如海要继续确定,女儿到贾府的具体细节。

林如海对贾雨村说,贾母早就派船派人来接黛玉,因为黛玉生病,没有成行。等贾雨村护送黛玉进京时,已经耽搁了好久。

虽然贾敏有遗言,但是林如海不愿意让女儿进贾府,因此贾敏死后,林如海让黛玉守制读书,如果林如海想送黛玉进贾府,就不会留下贾雨村了。

但是贾母接黛玉的心情非常迫切。早早打发人来接外孙女。

来接黛玉的人,一定带来了贾母和贾政的信件,对黛玉的未来做出了承诺。

林如海决定此生不再娶,这样的话黛玉便无人教养,对黛玉的未来不利。林如海权衡再三后决定让黛玉去外祖母处,由外祖母亲自教养。

林家人都不长寿,林如海对自己的身体情况也很清楚,他怕自己死后,黛玉无人照顾,因此忍痛做出决定让女儿离开自己。并且给女儿带足生活费

林如海让黛玉进贾府,不会什么也不给黛玉带,他让贾雨村护送黛玉进京,一方面是保证黛玉的安全,另一方面是给黛玉带的财物有一个证明人,不至于被贾府的佣人私吞。

普通人都知道穷家富路,林如海知道,贾府不至于差黛玉的生活费,但是他一定给黛玉带足了生活费,不让自己的女儿受丝毫委屈。

鉴于以上考虑,林如海把黛玉送到了贾府。


润杨的红楼笔记


黛玉大病初愈,林如海便将黛玉送往贾府,实在令人费解,自小编见过的分析,有这么几种原因:

贾敏腹黑说:

有人推测林如海死去的儿子是与小妾所生,贾敏容不下这位儿子,便将其害死,林如海一来惧怕家门名声受损,二来念及贾家势大,不敢声张,暗地里便把贾敏办了,因黛玉是贾敏所出,林如海无心继续养育,便送往贾府。

原型影射说:

有人推测出黛玉的原型是李香玉,康熙年间苏州织造李煦的孙女,康熙末年,李香玉双亲陆续染上疾病,卧床不起,李香玉在旁侍奉汤药(与黛玉侍奉母亲汤药如出一辙),后来双亲先后去世,李香玉日日痛哭,虽祖父母加以抚养,但难以宽慰。曹雪芹祖母念其年幼可怜,于心不忍,常常派人接李香玉至贾府, 与曹雪芹伴读。



不久,李家被抄家,李香玉彻底无家可归,只能长居曹家。两人可谓青梅竹马,怪道宝玉曾对黛玉言:“从小耳鬓厮磨……”。所以有人推测,林家因被抄家,所以黛玉只能送往贾府。

还有一个就是官方所言:

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

古代女子皆由母亲教养,如果母亲早逝应由其他女性长辈教养,不然被人视为无家教,难以符合“三从四德”的要求,便难以找人家。依林如海所言。林如海因没有续弦,林家便无女性长辈教育黛玉,只能前往外祖母家接受教育。

二来贾府是名门望族,所教导的孩子必定不会差,甚至在王公贵族圈子中会备受推崇,以元春为代表,黛玉将来的婆家也不会差。

当然,也有可能林如海依贾敏之遗言将黛玉配与宝玉的想法。贾敏刚去世,黛玉还在病中,贾府就已经派遣船只家丁来来接,摆出了十二分的诚意,贾敏病中应该写信跟娘家联系,并有将黛玉托付与娘家的想法,林如海看到贾府这等诚意,加上之前的几个考虑。只能将女儿送往贾府了。



想来一切皆是命中注定,黛玉自小便有不足之症,赖头和尚曾嘱咐:不可听见哭声,除了父母之外不可见外姓亲友,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偏偏老天让她父母早丧,家族无旁亲,只能依傍外祖母家,贾府均是外姓之人,前世有欠宝玉那魔王的眼泪,怎么能不见哭声呢?

想来,黛玉的一生,只能由这眼泪来葬送了。真真是诡异的巧合,才能撰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吧?


微影悼红


林如海子嗣不丰,只有黛玉一个女儿,贾敏死后,林如海也不准备再娶,本该父女相依为命,林父却不顾女人留恋,执意要将女儿送到外婆家,到底什么情况?



官方说法。

一,外祖母想念。“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林如海如是对贾雨村说。二,照顾黛玉,减轻负担。“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娶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林如海如是对女儿说。



深层原因。为了女儿将来的婚嫁做准备。林如海是探花出身,做事圆融,虑事周全。林黛玉六岁丧母,即使教养再好,在别人眼里都是缺乏母亲教导的姑娘,在婚嫁时会成为一个缺憾被人诟病。如果送到外祖母处,外祖母是国公夫人,且不说教养礼仪到底如何,只名头抬出来就可以让人信服。更何况贾敏是贾母唯独爱重的女儿,爱乌及屋也会对女儿悉心教养。那样,将来女儿就会对处理后院的早非得心应手,这也是为女儿的长远打算。游刃有余。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可怜林如海,为了女儿有个好的未来,忍下对女儿的疼爱,将女儿送到远离自己的他乡。


萍风竹雨123


林黛玉进贾府时,大概也就六七岁,身边只有一个奶娘和丫鬟雪雁,她事事多想一处,步步谨慎小心,唯恐让人耻笑了去。这样小心翼翼的黛玉,让人有说不出的心疼。那么,身为父亲的林如海为什么会执意将年幼的女儿林黛玉送到外婆家?

一,为了让黛玉得到更好的教育

虽然林如海正值壮年,有权有势,可以给黛玉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但是林如海有公务在身,又是一个大男人,在女儿的教育方面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除了请私人家教来教黛玉,再无他法。

而黛玉又没有其他的兄弟姐妹在一处,林如海常为公务来回奔波,黛玉一人难免孤独,况黛玉五岁时母亲就逝世了,多愁善感的黛玉,定会睹目思人,郁郁寡欢。

而贾府那里,姐妹众多,将女孩子一同教养呵护,并进行系统性教育也是很好的,黛玉也会有人作伴。

所以,林如海将黛玉送去贾府,于公希望女儿可以得到系统的良好的教育,于私希望女儿有姊妹陪伴,有个快乐的童年。

二,为了女儿的名声着想

古代娶妻娶贤,也就是说娶妻子是以贤惠为标准的。

而母亲在一个有女儿的家庭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是继母也可以,这意味着女儿有人指点,有教养,识礼数,名声也是极好的。

而黛玉五岁丧母,即使父亲教养的再好,在旁人看来也难免认为是缺乏母亲教养的孩子。将来出嫁时,也会成为一个缺憾被人诟病。

大家族教育孩子,往往不在于谁钱有钱,而是在哪里接受教育环境氛围如何。

贾母可是大名鼎鼎的国公夫人,家里还有一个孙女是皇妃,且不说礼仪教养如何,光是个名头就能让人信服。

所以,林如海为了黛玉的将来着想,将她送去贾府,有外祖母和各位姐姐嫂嫂的指点,自然要比他这个父亲好的多。将来成为当家主母,也好管理内院让人信服。

三,怀念亡妻无精力细心照顾黛玉

林如海是很爱贾敏的,爱到自她逝世后,一直没有续弦。可见贾敏在他心里的位置,是独一无二的!爱妻早亡,爱女还小,这是林如海心里的痛。

他一边操劳公务,一边思念亡妻,对于黛玉的照顾自然没有那么体贴周到,甚至没有时间,没有心情陪伴女儿。所以,将黛玉送到贾府,是他认为最好的选择,黛玉会得到细心的照顾,自己也有一个处理悲伤情绪的空间。

四,贾母相邀林父顺水推舟让黛玉替母亲尽孝

贾母最爱自己的女儿贾敏了,无奈当初为了家族利益远嫁贾敏,心中有愧,又听到女儿早逝,更是悲上心头。何况贾敏只留下黛玉一个女儿,贾母自然要把所有最好的东西,自己的宠爱,通通补偿在黛玉身上。

林如海知道贾母爱贾敏,自然也不会亏待黛玉。而且,贾敏远嫁多年,甚是思念母亲,没有尽过孝道,如今贾敏去了,就让女儿黛玉替她去在贾母膝下尽孝吧!所以,林如海顺应贾母的邀请,也算缘了妻子的心愿,将黛玉送去了贾府。

总而言之,林如海一切都是为了黛玉着想,在那个封建的年代,这是一个父亲为女儿做的最好的打算了。

虽然黛玉感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但若不是如此,又岂会遇见她这一生中要爱的人,还了这辈子要还的泪?即使后来她为他“冷月葬花魂”,他为她“心死遁入空门”,可终究是爱了一场,轰轰烈烈!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谢悟空秘书。

《红楼梦》第二回,就在贾雨村担任林黛玉家庭教师一年之际,林如海夫人贾敏一病亡故了,时年林黛玉六岁。林家人丁零落,林如海的后代只剩下这一个女儿,他虽也有几房姬妾,均未生育,或许他是命是无子,加上己年过半百,在此事上也死了心,不打算续弦了,此刻,对于林如海来讲,最重要的事就是趁自己身体硬朗、头脑清楚、位高权重之际,为女儿黛玉好好筹谋打算,成为此时林如海首要考量的问题。

林家四代列侯、书香之第,加上林如海担任国家赋税半壁之重的巡盐御史,林家的家业财产我们可以脑补有多么丰厚,林如海想将诺大的家产让女儿继承却不是那么容易,《红楼梦》时代,父母想给女儿财产通过嫁妆这种方式是可以的,固定的房屋宅院和田产土地是无法作为嫁妆带走的,只能留给林家远族。林黛玉太年幼,嫁妆当然不可行,再有,如果自己突然病倒,黛玉一闺阁小姐如何能应付得了一应重大问题,这是其一。其二,林家钟鸣鼎食、书香世家,历来对子女教育极其重视,尤其是女儿,没有了母亲,也没有个近亲眷属,对女儿的闺阁教育如何完成?这都是这位既便大权在握、豪富己极的父亲无法完成的。

这样,林如海很自然的将目光投向妻子的娘家荣国府,贾府大族之家,人口众多,有亲娘舅舅母,有表姊妹,更有骨肉亲情的外祖母,当然是寄养黛玉的最佳去处。一是送女儿去外祖母家养育解决了林家教育女孩儿的诸多不便,第二就是转移财产了。

林如海必然与贾家达成了某种协议,做为一个正常的父亲,他不可能对自己的女儿草率行事。屏山大胆猜测,林如海与贾母贾政或许在此时就达成了宝黛婚约,不然林黛玉一进贾府,贾母对两个玉儿的态度和卧室的安排几乎同居一室就不可理解,那个时代,男女有别,食不同桌,寝不同院,尽管二人不过六七岁,贾母让二玉一屋作息,一桌吃饭,就算这个老祖宗个人愿意让二人从小培养感情,林如海可是位高权重的巡盐御史,贾赦基本算是有名无权的闲职,贾政才是个从五品的员外郎,连林家项背都望不见,难道真不用考虑林如海的意见?还是早早就能预见林如海再过5一6年就死了?所以非常大概率是两家家长已统一了意见,才有贾母这样看起来很有点违背礼法制度的安排。至于后来“金玉良缘”甚嚣尘上,那是因为林如海亡故了,黛玉成为孤女,如果林如海还在,宝玉能娶黛玉,那是贾家高攀了,哪还有薛家什么事?

黛玉入都,一路上山高水长,纵有贾府男女仆从,林如海不还是委托曾任朝廷命官的贾雨村一路护送嘛,做为回报,林家出资请贾政为他谋求重返官场,就可知林如海为女儿黛玉大事上的周全和不惜本钱了。

送黛玉进贾府,实在是林如海不得己的无奈之举,这是己近半百的林如海为女儿前途做出的自我牺牲,对他来说,儿子死了,妻子死了,唯一的女儿承欢膝下才是他最迫切的需要,他却执意将其送至千里之外,要知道这等距离在古人来说见一面何等之难,我们可以想象做为一个父亲,送女儿登舟离去时的万分不舍,也可以想象无一血亲在旁的凄凉孤单,事实也证明了,黛玉这一去就是六年,下次再见,就是林如海病入膏肓,黛玉返家的临终告别了。

林如海是一个好父亲,也是一个悲情的父亲!

(我是屏山,欢迎点评、关注,为您探究红楼一梦。)


屏山小品红楼梦


翻看了前面朋友们的回答,林如海把女儿林黛玉送入贾府的原因,有说是因为黛玉母亲贾敏的遗愿,有说是贾母的坚持,有说是林如海为了与贾政加强联络等等,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都忽略了最根本的一点:

《红楼梦》是一本小说,宝、黛之恋是此书的核心故事,如果黛玉不来贾府,这个故事就被抽去了根基,在技术上很难展开情节。

为了让黛玉投奔贾府的理由更为充足,曹雪芹用了不少的铺垫:贾敏早亡,林如海没有兄弟姐妹,没有儿子,又只有黛玉这一个女儿,偏偏林如海自己也突然死掉等等。这些前提当中,如果缺少一条,黛玉投奔贾府的理由就不够充分。

同样的道理,作者为了方便叙述,让宝钗一家也来到贾家,并且住下来不走。相比之下,宝钗一家在贾府长住的理由就有些牵强,但是没有办法,作者要展开金玉姻缘,宝钗必须留下来。

作为对照,我们可以看看作者对于史湘云的处理,她是贾母的娘家人,自己在家孤单,也很愿意留在大观园和姐妹们玩耍,但她与宝玉无缘,作者只好让她来来去去,不让她留下来添乱。

同样的道理,薛宝琴也只能在贾府一闪而过,没有长住,因为留下来也没戏。

谈论《红楼梦》,我们应该明确一个前提:这是一本小说,没必要想得太多。


于左


首先,林如海不是执意要送林黛玉去贾府。当时林黛玉母亲贾敏去世,贾敏就是贾府的女儿,贾母是林黛玉的亲外祖母,在一个父亲看来,外祖母是会疼爱外孙女的。可惜林如海痛失爱妻,却没考虑到哪怕再疼爱外孙女,贾母也是有自己的孙子孙女的。人心本就是偏的,人总有亲疏远近的。

再者,林如海只有林黛玉一个女儿,可以说林黛玉的依靠只有父母,母亲去后,就只剩父亲了,林府里没有女主人,也就没人教导林黛玉,没有人带她出去交际,再长两岁,也没办法说婆家,林如海也是希望自己百年之后,贾府能成为林黛玉的依靠。

可惜,林如海放在心间上疼爱的女儿,写出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样的话,不知这位九泉下的父亲会是什么心情。





初初1207


林如海尚在,为什么要把小黛玉给送走,让小黛玉背井离乡地去一个陌生又复杂的庭院深深的豪门人家?小一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二玉之缘



全书的主线是宝黛钗的爱情纠葛,小黛玉不离开自己家,去见小宝玉,故事如何展开?别说小黛玉了,小宝钗也是放着自己家不住而在贾家住下不走,也有这个原因。

所以,一开篇就让宝黛相见,然后宝钗也投奔了来,故事正式开始!

林如海身心俱疲,无暇顾及



黛玉是林如海和贾敏的掌上明珠,林如海就这一个孩子,宝贝至极。林如海年纪大了,加上贾敏早逝,他也是深受打击,身体大不如从前。

他每天要忙着公务,家里也没有什么人可以将黛玉托为照顾。续弦吧,又怕黛玉委屈。而且,他一个大男人对于照顾孩子这种细心活儿真的不擅长,女孩子的心思很难猜,女儿家的心事他不懂。黛玉也没有个兄弟姐妹可以排遣孤独和忧愁,整日独处,难免胡思乱想忆家母。

所以,林如海认为自己照顾不好黛玉,故而将她送到外祖母的身边。

贾母要求抚养黛玉



贾母的宝贝疙瘩没了,留下了小黛玉一个人,看着怪可怜的。就算女婿再娶,贾母这个丈母娘也是不好干涉,天高水远,顾及不周,干脆将小黛玉接来身边照顾,也算了却女儿的一桩心事。

况且,贾母喜欢热闹,将东府的惜春也接来自己身边住着,孩子越多,她越高兴,娘几个一处乐呵。

贾家富贵,正值鼎盛时期,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抚养、教育黛玉。因为,贾家的小姐少爷们多着呢,不在乎多黛玉一个。

黛玉身体不好



林黛玉生来身体不好,病没少看,药没少吃,依旧不见效。贾家富贵,衣食用度非常人可比,黛玉眼里的外祖母家可是相当阔气的。贾家人病了,可以请来太医瞧瞧,名贵药材、滋养补品极多。

林如海认为,贾家的医疗条件比自己家好。所以,他想让女儿的身体健康起来,不舍也得舍,忍痛将小黛玉送走。况且,贾家姐妹众多,小黛玉有玩伴一起好好玩耍,她会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人一高兴,病情也会有好转。

暂且想到这么多!


一抒己见


林如海在丧偶之后将年幼的独生女儿林黛玉送到外祖母家,两次用意不同:第一次,发妻贾敏去世,女儿林黛玉没有母亲教养,将来择偶时会受世俗观念歧视;第二次,林如海临终托孤,将女儿的终身大事全权委托给岳母,请国公府老封君贾母代为择婿,务必护佑林黛玉一生周全。

原文第三回《托内兄如海酬训教,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那女学生黛玉身体方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他外祖母执意要他去,且兼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内顾之忧,何反云不往!”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随了奶娘及荣府中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



古代婚俗礼法——“丧妇长女不娶”

中国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关于嫁娶的礼法,《大戴礼记·本命》:“女有五不取……丧妇长子不取”,《公羊传·庄公二十七年》汉何休注:“丧妇长女不娶,无教戒也”,都提出了不能娶没有母亲的姑娘为妻,这种尖锐的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成为婚俗的金科玉律之一。

古代社会非常注重男女之别,女孩要由母亲来教养,即使没有母亲,也要由女性长辈来代替母亲的这一职责,例如祖母、伯母、婶母,嫂子也可以,“长嫂如母”。母亲要负责教给女儿婚后如何相夫教子,也就是所谓的“为妇之道”,这是父亲所无能为力的。奶娘、仆妇都是下人,既没资格也没能力教养千金小姐,庶女之所以要养在嫡母名下,就是因为生母身份卑微,跟着生母长大的庶女会被认为缺乏教养。再有就是未婚女子很少抛头露面,议婚时男方只能通过教养姑娘的女性长辈来评判女孩的人品性格,如果女性长辈有贤良淑德的美名,那么姑娘也会被世人高看一等。

林如海中年丧偶,顾念与贾敏的结发之情,决定不再续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由此可知,贾敏去世后,林家就等于没有稍微亲近点的成年女性了,林如海的母亲应该是已经不在了,他没有儿子,也没有亲兄弟,堂兄弟之间的关系都比较疏远,那么堂嫂、堂弟媳、堂侄媳就更加生分了。林如海如果把林黛玉留在林家,是没有女性长辈能够代替贾敏教养女儿的,将来说亲时,林黛玉再怎么才貌双全,林家再怎么显赫清贵,也难免会被传统婚俗观念所歧视,不容易和德才兼备的世家子弟结亲。

林如海将女儿送到贾府,林黛玉就等于在外祖母、舅母身边长大,贾母、王夫人都是国公府诰命,身份尊贵,贾母更是德高望重,林黛玉由外祖母教养,可以避免将来择偶时受歧视。




林黛玉的终身大事

很多人认为林如海与贾母有默契,将林黛玉许配给贾宝玉,我不赞成这种观点。林如海临终前没有给林黛玉订婚,可能是来不及安排了,在他去世之后林黛玉又回到贾府,一方面是贾母的要求,贾母曾经叮嘱贾琏送林黛玉回去,还要再把她带回来,另一方面这也是林如海的意思,林如海全权委托贾母为林黛玉的终身大事做主,将来给林黛玉选配良人佳婿,未必是贾宝玉,但一定要以林黛玉的利益为准则。

林如海与本家兄弟子侄关系疏远,假如由林家人给林黛玉择婿,万一那些堂叔伯、堂兄弟们存了欺负孤女的心思,克扣林黛玉的嫁妆,或者把她当做棋子,用她去攀附权贵、交换利益,等等,林黛玉一个父母双亡的未婚女孩,她到时候怎么办?!防人之心不可无,林如海不能不多想一些,别说什么本家亲戚不会害人的空话,后文巧姐不就是被“狠舅奸兄”卖到烟花巷的吗?!要不是刘姥姥轻财重义,巧姐还有活路吗?!林如海的顾虑绝对不是杞人忧天,他无论如何不敢拿独生爱女的终身大事去冒险,林黛玉是他的掌上明珠,林如海输不起!

贾母是林黛玉的外祖母,女儿是母亲身上掉下的肉,贾母极其疼爱贾敏,自然也爱屋及乌地疼爱林黛玉,这一点毋庸置疑。事实上林黛玉在贾府生活的几年,贾母如何对待林黛玉,林如海也是十分清楚和感激的,正是出于对岳母的绝对信任,林如海才会临终托孤。而且贾母是国公府老封君,有着洞若观火的识人之明,贾母的眼光肯定错不了。



另外还有一点,林如海一去世,林黛玉就等于没有娘家了,将来出阁之后,需要娘家支持的时候,如果贾府能够给林黛玉撑腰,也可以避免她在婆家受气。让林黛玉从小和贾府亲戚熟识,即使那时候外祖母不在了,也还有舅父母、姑表兄弟姐妹可以帮助她。至于是否让林黛玉和贾宝玉结婚,在林如海看来倒不是特别重要,我觉得林如海是看不上贾宝玉做女婿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