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食添加的十二個“坑”,你華麗麗地踩了幾個?

輔食添加的十二個“坑”,你華麗麗地踩了幾個?

“如果你愛TA,請:如其本來”——今日份心靈雞湯。


這是一篇命題作文,被兩位老母親用溫柔綁架出來的。本來計劃只寫兩千字,結果,手一抖,沒摟住,kuang!翻了個倍!

此刻,端坐手機屏幕另一端的那兩位老母親一定正在偷著樂開花兒:不僅符合她們“簡單粗暴”的行文要求,還加了個“更”字。唉,舌頭太毒,請大家見諒哈~

主要是,每次說到輔食添加的誤區,我都忍不住會被氣笑,家長那些可愛的理由,總讓你忍不住想要嘮叨到地老天荒。所以,正文開始前,屋主再次聲明:部分言辭較為犀利,有可能會傷害一部分家長的感情……盼大家瞭解:醫者仁心,話糙理不糙。

另,歡迎探討,不喜勿噴。謝謝!

輔食添加的十二個“坑”,你華麗麗地踩了幾個?


誤區一:米湯米油最營養

雖然,強化了鐵的嬰兒米粉,早就被廣泛推薦用於輔食添加初期,作為寶寶生理性貧血階段及時補鐵的重要途徑。但,仍有不少家庭,將家庭自制的稠米粥表面的那層米湯(俗稱“米油”)作為第一口輔食喂寶寶,堅持認為“很有營養”——尤其是小米油。

問題是,這些稠米湯/米油,不論是來自大米小米還是什麼米,基本不含鐵元素,也不可能含有嬰兒米粉中強化的其它營養素。含量最多的,不過就是些澱粉和少量B族維生素,且濃度也比不上米粉。至於“油”,含量更是微乎其微——米類脂肪含量那麼低,就憑這些米湯,哪兒那麼容易有油啊?

這些聞著香噴噴的米湯,在經濟困難時期被視為寶貝,是因為糧食本來就不易獲得、外加人們缺乏營養學知識。到了現代社會,觀念早就應該被更新了,否則,不僅影響寶寶在生理性貧血期的鐵元素攝入量,還會影響他們的營養狀況——畢竟,不及米粉的能量及營養素密度高。

輔食添加的十二個“坑”,你華麗麗地踩了幾個?

▍誤區二:早加輔食長得壯

既往我已經強調了無數次:輔食添加的國際推薦意見,不早於17周(4個月)、不晚於26周(6個月),在我過去的文章中(請點擊下面的鏈接複習),仔細分析過輔食添加過早與過晚的危害,就不贅述了。


輔食添加的十二個“坑”,你華麗麗地踩了幾個?


然而,最近,一則新聞驚呆了我!四川一家人,從寶寶出生後3天起就添加輔食,結果導致寶寶雙腎長滿結石……5個月大的時候,不得不接受手術治療。

還能說什麼?除了痛心,就剩哭泣了!

別管是米湯、果水、固體食物,只要不是奶,4個月之前一律不能添!不能添!不能添!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再記不住就請自覺跪榴蓮殼!

▍誤區三:母乳充足,不急著加輔食

跟前一個誤區對著幹的,是6個月多,甚至到8個多月還不加輔食的——基本上都是純母乳餵養的寶寶。家長仗著奶水足,認為母乳比什麼都有營養,晚倆月再添輔食根本沒問題。

嗯!身長體重的增加一定是沒問題的。但是,寶寶錯過了輔食添加的敏感期,這就有大問題了!換句話說,別人家娃都能吃幹饅頭的時候,你家娃還在喝稀粥,別人家娃已經大口吃肉的時候,你家娃可能連肉是啥滋味兒都還不知道……

然後,別人家娃抵抗力槓槓的,你家娃因為缺鐵而發生貧血,開始反覆生病。或者,到了1歲多,媽媽母乳跟不上娃的胃口了,小傢伙還不怎麼會吃,導致體重不長、甚至往下掉,那就不只是缺鐵這麼簡單了,整體免疫力都會降低,甚至出現營養不良……好好的胖娃娃生生餓成豆芽菜的情形,腦補一下?

真的不是嚇唬你們,門診沒少見到這樣的病例。

再說一遍:輔食添加,不早於4個月!不晚於6個月!

輔食添加的十二個“坑”,你華麗麗地踩了幾個?


▍誤區四:什麼好吃加什麼

誰家的娃誰心疼,好吃的一點兒都不能落下。所以,輔食添加初期,很多家長會把水果、紅薯、南瓜這類香香甜甜的食物先添。

雖說除了米粉或肉泥需要放在首位,其它輔食添加不那麼強調順序吧,但是,一開始就把嘴養“甜”了的結果就是:沒味兒的“靠邊站”——胡蘿蔔、菠菜、蘿蔔什麼的,要想添加成功,可是要費大力氣的,等到小傢伙噗噗噗給你往外吐這些食物的時候,你就知道什麼叫“苦盡甘來”了,也知道人為什麼享受富貴容易再受窮就難了。

人類的味蕾,天生對甜味敏感。在輔食添加初期,避開太甜的食物,趁著他們對沒那麼好吃的蔬菜類不那麼敏感、不容易拒絕的時候先加,絕對有助於避免飲食結構失衡,也有助於避免挑食偏食的發生。

一般情況下,把水果安排在寶寶滿6個月後再添,或者安排在添了兩三樣蔬菜之後再添,絕對能給你避免後期的麻煩。


輔食添加的十二個“坑”,你華麗麗地踩了幾個?


▍誤區五:水果比蔬菜有營養

特想叉著腰問一句:誰說的?

水果水果,顧名思義,水分是含量最高的營養素,水果中所含維生素的品種、數量以及微量礦物元素都比蔬菜少,膳食纖維的含量往往也不及蔬菜。但是,水果糖分含量高,所以熱量比非澱粉類蔬菜(紅薯、土豆、芋頭、山藥什麼的)高,吃多了容易讓寶寶掉進兩類坑:太胖或太瘦。

掂量一下,誰更有營養?

一般來說,1歲以內的寶寶,全天水果量按月齡從小到大有那麼二三四五六口就夠了!而不是二三四十口!

▍誤區六:果汁裡維生素C含量高,多喝防感冒

還是那句話:誰說的?(再叉一遍腰)

隨便掰著手指頭數數,就能數出一大堆比水果中維生素C含量高的蔬菜,就不一一列舉了。所以,前面說了,水果不能替代蔬菜。

就說維生素C,並沒有充足的臨床數據證明它可以預防感冒,更何況,1歲以內的寶寶,是堅決需要禁止果汁的!別管鮮榨不鮮榨,只要是果汁,都要被拉黑。同樣需要被拉黑的還有果水——簡單總結就是:只要不是靠“嚼著吃“的水果(果泥、果塊、果片這類都算嚼著吃),1歲以內都不能加!不能加!不能加!——三遍!



輔食添加的十二個“坑”,你華麗麗地踩了幾個?


▍誤區七:果水鈣水可以幫助寶寶多喝水

世界上最健康的“飲品”是白水,不接受反駁。

對於小寶寶尤其如是。

且不說果水多麼沒有營養價值,單就果水鈣水這類“有味兒”的液體對寶寶味蕾的“縱容”而言,絕對是給寶寶的輔食添加和健康飲食習慣培養拖後腿的。一個不愛喝白水的寶寶,往往同時存在某種程度的“挑食”問題。

而且,我們的消化道是忠實的“僱員”——給活兒就幹。白水進入胃內,並不會引起消化液的分泌,因為沒有可以刺激消化液分泌的營養素成分。而果水和鈣水則不同:有糖分,糖分會“叫醒”消化道幹零活。想想看,如果你是一名僱員,老闆沒事兒就讓你幹這幹那,除了睡覺不用工作,其它時候都在忙忙碌碌,你會沒有怨言嗎?你的身體能一直扛著不罷工嗎?

如果你不能,消化道也不能。

再有一點:為何要喝鈣水?你確定孩子需要嗎?正常足月寶寶,只要奶量充足,輔食添加合理,是不容易缺鈣的。最多是母乳餵養的寶寶需要額外給點兒維生素D……所以,除非醫生通過一系列臨床表現和化驗檢查判定寶寶缺鈣,否則,家長不要動不動就自行給寶寶“補鈣”。


輔食添加的十二個“坑”,你華麗麗地踩了幾個?



▍誤區八:牛羊肉海鮮大豆小麥…容易過敏,1歲後再添

一頭是什麼水都給寶寶喂,另一頭是該添加的反而不添。

各國專業團體目前的推薦意見是:嬰兒在1歲內,要廣泛嘗試添加各類食物,這樣反而可以降低幼兒期及兒童期發生過敏性疾病的風險。

對於過敏體質的寶寶,尤其建議要嘗試。

除非是添加後可以明確寶寶對這種食物會發生過敏反應(在專業醫生和營養師的共同幫助下),否則,該添的就添,別推遲,推遲到1歲後再嘗試反而增加過敏風險。

醫學在進步,餵養指南也在更新,舊觀念裡的“推遲添加”說已經out了。


輔食添加的十二個“坑”,你華麗麗地踩了幾個?


▍誤區九:寶寶嗓子眼兒細,咽不下糙的食物

門診見過的中國寶寶裡,十個裡恨不得有八個被家裡老人“確診”為嗓子眼兒細。

然而,遺憾的是,醫學上到現今為止,都沒有“嗓子眼細”這樣一個診斷。怎麼到了中國家長這裡,就這麼篤定自家孩子有“咽喉畸形”呢?

孩子的咽部和食管,明明是靠有伸縮能力的肌肉控制的,又不是直徑固定的塑料吸管……

輔食添加,從泥糊樣食物、到略有顆粒感、到有較為明顯的顆粒、到粗大顆粒、到碎菜碎肉、到小片小塊……進階的過程,是對寶寶咀嚼吞嚥能力的鍛鍊和培養過程,也是他們學習成為“正常人類”的過程,更是他們面部肌肉發育和協調的過程,是幫助他們長出漂亮的牙齒和漂亮的下頜輪廓、進而協助增強語言學習能力的過程。

既然是鍛鍊和培養,就沒有一帆風順的,初期總會有失敗和不如意,總會有嚼不好咽不順本能地往外吐的時候,別說兩三次了,噎和往外吐十次二十次的都有(當然,這裡說的吐,不是那種噴射性的吐),就像學走路學跑的過程中會跌跌撞撞一樣。

導致輔食添加或進階失敗、出現挑食偏食拒食的原因,不是孩子們的嗓子眼細,而是家長的膽量孕呵護溺愛程度比針尖還細。

不相信的家長,請繼續……1歲以後,你會明白我現在的勸告是多麼地逆耳卻衷心。


輔食添加的十二個“坑”,你華麗麗地踩了幾個?


▍誤區十:寶寶不吃鹽會沒有勁兒的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2013版)》,7~12個月的寶寶,每天鈉元素的適宜攝入量為350毫克,如果家長學會閱讀所有嬰幼兒食品(包括配方奶)的產品外包裝上的“營養成分表”,就會發現:所有嬰幼兒配方奶及食品中都含有食鹽的最關鍵成分——鈉,母乳和天然食物中同樣含有鈉,比如一個雞蛋含鈉約71毫克,100克瘦豬肉含鈉約65毫克,糧食、蔬菜、水果、魚蝦等食物中也都是含有鈉的!把這些加在一起,輕輕鬆鬆可以達到350毫克的推薦量。

何須額外加鹽?怎麼可能因為“缺鹽”而“沒力氣”?

寶寶又不準備跑馬拉松流瀑布汗!……

世界衛生組織相關文件中明確提出:“在6個月後,應在母乳餵養的同事,添加各種營養充分的安全稠食。不應在輔食中添加鹽和糖。”畢竟,鹽和糖,除了導致寶寶的味覺閾值更高、血壓更高、體重更大,並不會有什麼健康益處。除非因為特殊情況(比如餵養滯後、營養不良等)或某些疾病而導致鈉的需求量增加。但,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輔食添加的十二個“坑”,你華麗麗地踩了幾個?


▍誤區十一:骨湯雞湯魚湯——十全大補

從孕期到哺乳期,中國的“湯”文化,深刻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能一直影響到輔食添加期——給寶寶用湯做粥和麵條,不陌生吧?

家長的理由很簡單:白米粥白麵條白水煮菜?那多沒味兒啊,寶寶不愛吃怎麼辦?骨頭湯雞湯魚湯鮮美有營養,既然不讓放鹽,那就原湯燉面,總比白水煮的好吃。

嗯,家長的愛心特別能理解,只是,這個坑踩得有點兒深!

雞湯魚湯為什麼鮮美?因為有鈉鹽和穀氨酸啊——味精的主要成分就是穀氨酸鈉,瞭解一下?

你們是沒有往湯裡放鹽,但是,你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人家雞肉豬肉魚肉……各種動物肉裡自己就含有不少的鈉(誤區十里已經提到這一點了),隨便加水煮一煮就能溶解一部分到湯裡,要不然湯能平白無故自帶鹹淡味兒?

更何況,湯裡必須攜帶一部分油脂,對於體重超標的寶寶而言,必須有“催肥”的功效,而不僅僅是培養出重口味。

寶寶不愛吃原味的食物?那就好好反思一下那些濃縮了愛心的“雞湯”吧。

另外,打擊一下,這些湯並沒有什麼真正的營養價值,營養都在肉裡面。


輔食添加的十二個“坑”,你華麗麗地踩了幾個?


▍誤區十二:寶寶這麼小,必須家長喂

輔食添加初期不把寶寶安置在餐椅裡,能吃手指食物的時候不讓寶寶自己拿著吃,學習用勺子的時候生怕寶寶吃不到嘴裡且弄得一地狼藉、必須家長一口口喂……

這樣的寶寶,十有八九最後會發展為:家長要靠追哄逗騙才能吃一口飯,而且,為了這一口飯,恨不得滿屋子追著跑……

剩下的那一兩個不用追著喂的,基本上就是“飯冷淡”——任你怎麼著急,我就是不張嘴,哪怕給個面子吃一口,也含在嘴裡不往下嚥……

你一定會問我:為什麼會這樣?

我的簡化版答案只一句:“因為你包辦了孩子作為人類生存的權利和動力”。至於詳細解答嘛,等我的書吧(說到這裡,哭一句:最近出版總署對各大出版社管理之嚴格,讓我的書在各位編輯大大的手裡輾轉反側、字裡行間不挑出一籮筐螞蟻來不算保質保量……唉,請大家跟我一樣,再養養耐心吧,我先靠邊哭會兒去……)

全篇終。

遂謙碎碎念

有時候,會很懷念《動物世界》,它用最大自然裡真實的故事告訴人類一個最基本的道理:生存本能,是需要在不斷訓練、不斷遭遇失敗和挫折中積累起來的,不論捕食還是奔跑……

而,如果你真的愛一個人,你所能給出的最大的溫柔,不是讓TA變成你期望中的樣子,而是:如其本來!陪伴TA成長為更健康堅韌強大的TA自己!

感謝您的閱讀,更多專業營養科普內容(成人及母嬰),歡迎關注我的個人自媒體:搜索微信公眾號“遂謙的營養小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