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權力落空後,是怎麼讓三千死士依然對他死心塌地的?

獨狼


三國演義裡,有個連精明得如妖怪的諸葛亮和曹操都無可奈何的人物,那就是司馬懿。

歷史上以晉代魏最重要的一戰就是司馬懿發動的高平陵政變。

司馬懿一身紅裙,召集汲布及三千死士,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曹爽,夷其三族,可謂威風八面,成為笑到最後的人。而高平陵政變成功的關鍵是他擁有的三千死士。

那麼問題來了,在司馬懿權力落空後,是怎麼讓三千死士依然對他死心塌地的呢?

我們先來看看這三千死士從何而來的呢?

司馬懿實際權力雖然被架空了,但是司馬家勢力依然不小: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是尚書令,這是當年荀彧做過的職位,雖沒有實權,但有這個職位,就能讓司馬家多預政事,司馬家對朝中發生的大小事件是心知肚明的,司馬懿沒有脫離社會。

而且,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是中護軍,這確保了司馬家在洛陽還有一定的禁軍軍權,正是這一點軍權,給了司馬師騰挪的空間,也給了司馬家翻盤的機會。

在耳目眾多的京城,司馬師能秘密豢養三千死士可不容易,好在他有中護軍這個職務作掩護。

中護軍不僅是禁軍的統領,也負責典選武官,主要負責中下級武官的選拔,監督管制諸武將,這在當時具有相當重的職權,非常容易形成忠於自己的軍事勢力。

司馬師在這個位置上,一直以秉公無私,舉薦良材而聞名,這自然給了他收買死黨的方便。

還有,司馬懿通過自己在軍隊中的影響,籠絡一些將士願意誓死效忠司馬懿,這些將士有很多成了司馬懿家族的僕人、家丁,他們一起和司馬師召集的人才,構成了三千死士。

這些死士分成十組隱藏在十處山林裡由汲布訓練他們,汲布是總教頭。訓練好的死士,平時分佈在山村集市中,等到用時再召集起來。

從高平陵政變,可以看出司馬家族的野心由來已久,那些突然出現的三千死士,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可見他們早就暗中謀劃著。

最後我們來分析三千死士為何死心塌地跟隨司馬懿:

一、司馬懿在曹魏威望很高。

司馬懿一生操勞,為曹魏徵戰多年,其功勞在當時無人可比,曹魏後期的權臣都很敬重司馬懿。

司馬懿當時已經是四朝元老,擋過孫權,戰過諸葛亮,擒殺過孟達,平定過公孫淵,還搞過糧食生產,在曹魏的地位名聲非常之高,遠非只侍奉了兩朝的曹爽可比。

作為世襲士族,他和世家大族的關係,比曹魏皇室和這些大族的關係還好,石苞、鄧艾這些人,都是司馬懿提拔的門生故吏。

所以當時有許多人願意追隨司馬家,效忠司馬家。

二、三千死士受到了司馬家的恩惠。

司馬師召集三千死士,並秘密豢養,分散到各地。

他們的衣食住行均由司馬家提供,他們的家人也由司馬懿贍養,自然也少不了高官厚碌的承諾。

可以說司馬家為了這些死士,也是煞費苦心,這些死士也必然感恩戴德,死心塌地效忠司馬家。

對於司馬懿來說,自己沒有什麼實權,但他的地位和待遇沒降,財力並沒受損失,司馬家供養這些死士完成有能力。

三、三千死士做的是謀反忤逆之事,沒有回頭的餘地。

歷朝歷代,偷養死士都以謀反罪論處,是要誅滅九族的。

司馬傢俬養三千死士,一方面是為了活命,另一方面當然是對權力的更高嚮往。

豢養死士是死罪,作為死士更不用說了,不管是被發現都還是背叛司馬家,都會是死。

三千死士和司馬家就是一根藤上的螞蚱,沒有任何回頭的餘地,除了忠心,別無選擇。

四、憑司馬懿卓越的謀略,讓死士變義士

當時司馬懿發生政變,符合天時、地利、人合三要素,是眾望所歸。

司馬懿是曹魏四朝元老,他的才能和胸懷朝野上下都很認同。

曹睿託孤,曹爽排擠,把他明升暗降,但他的影響力還在。

曹爽結黨營私,任人唯親,驕橫跋扈,為所欲為,朝中大臣對他的不滿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都希望推翻曹爽,自作孽不可活。

而且曹爽帶著皇帝曹芳不敢自立門戶,不使用手中兵權調兵遣將討伐司馬懿,反而投降了,天助司馬懿啊。

司馬懿成功的另一個關鍵是郭太后。魏明帝曹叡的妻子郭太后住在永寧宮,實際上被曹爽一夥軟禁著。

司馬懿是很有眼光的,很早就與郭太后拉上了關係。

司馬懿把兩個孫女嫁給了郭太后的侄子,變親家了。

郭太后在關鍵時刻,竟然答應了司馬懿的要求,發佈詔書。

只要郭太后發佈了詔書,司馬懿的三千死士就變成了曹魏擁帝的忠臣,名正言順,既不用擔心掉腦袋,還變成功臣,受到嘉獎,名利雙收,光宗耀祖。

你說那些死士能不拼命效忠司馬懿嗎?

司馬懿一生的狀態都是“藏”,既不犯錯,也從不出頭,在領導面前藏著野心,在同事面前藏著銳氣,晚年又裝病將殺氣藏著。

直到天時地利人和才發動著名的“高平陵之變”,誅殺曹爽,奠定晉朝的根基。

各方梟雄馳騁戰場幾十年也未完成天下一統,天下的江山,最終卻落到了司馬家的手裡,其根本原因是司馬懿的智慧和謀略。

作者羅貫中喜歡借他人之口,罵司馬懿叫“司馬老賊”,這個“老”字,不只是年齡,還應該指他為人老到,手段老辣。

他熬過了曹操,熬過了曹丕,熬過了曹叡,熬過了曹芳,耗死了諸葛亮,他就是三國時代的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應該說他是智者中的智者。

司馬懿的情商、智商非一般人可以比擬的,他是百年忍者,千年的狐狸,萬年的龜!七字總結他的人生哲學:

“藏、慫、裝、忍”“穩、準、狠”,最終,司馬懿憑藉自己的人生哲學一步步從柔弱書生變成一代梟雄,一生磨一劍,一劍定乾坤!為後來以晉代魏奠定了基礎。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陰養死士三千,靠突然發動高平陵事變鹹魚翻身,然後屠殺曹魏宗室,寵樹同己,侵蝕魏國社稷,這是司馬懿晚年所做的事情。

可能很多人都會有這個疑問,司馬懿怎麼做到在自己被曹爽壓制的時候,還能夠讓三千死士對自己臣服,還能養的起三千死士呢?

這個問題的回答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司馬懿其實遠遠沒有電視劇裡面所描述的那樣危如累卵,只是在權力上被一定程度的架空了而已,其仍然掌握著不可忽視的實力。

話說司馬懿和曹爽並受託孤,兩人同時『錄尚書事』。這個『錄尚書事』可是非常不得了的,東漢魏晉時期的實權宰相都要帶這個銜,才能名正言順的處理國家大事。開始的時候曹爽對司馬懿也很尊敬,但是後來不久就聽從丁謐的計策,讓司馬懿明升暗降。

本來司馬懿是驃騎將軍,從一品,曹爽就想把錄尚書事去掉,然後加封司馬懿為大司馬,不過大司馬這個職位似乎不祥,因為之前的大司馬曹仁、曹休和曹真都是上任不久就去世了,於是經過人提點之後,曹真決定改尊司馬懿為太傅。太傅為上公,地位尊崇,還有很多的面子活:

入殿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如漢蕭何故事。

即便如此,曹爽早期輔政的時候還是經常請教司馬懿的,雙方一度合作的親密無間,非常友好。但是漸漸的,曹爽開始任用自己的班底,也就是何晏、丁謐這幫人,和司馬懿疏遠了。

外以名號尊之,內欲令尚書奏事,先來由己,得制其輕重也。

司馬懿也知道這一點,於是自請外出去防備東吳,曹爽和司馬懿兩邊也算是相安無事。

後來等司馬懿回到朝廷,基本上政務權力就都已經被架空了。但是其實司馬家依然勢力不小: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是尚書令,這是當年荀彧做過的職位,名義上的尚書檯的長官,雖然曹爽錄尚書事,導致司馬孚沒有實權,但是有這個職位,還是能讓司馬家多預政事——畢竟橡皮圖章,那也是圖章啊。

然後司馬師是中護軍,曹爽的弟弟曹羲是中領軍,可以說司馬家依然有一定的洛陽的禁軍軍權,而事實證明,就是這一點軍權,給了司馬師騰挪的空間,也給了司馬家翻盤的機會。其實在司馬懿圖窮匕見起兵的時候,就連曹爽的家將都拿不準是不是應該對司馬懿動手:

初,宣王(司馬懿)勒兵從闕下趨武庫,當(曹)爽門,人逼車住。爽妻劉怖,出至廳事,謂帳下守督曰:“公在外。今兵起,如何?”督曰:“夫人勿憂。”乃上門樓,引弩注箭欲發。將孫謙在後牽止之曰:“天下事未可知!”如此者三,宣王遂得過去。

司馬懿要去武庫,就要經過大將軍府的望樓,曹爽雖然人不在,但是曹爽的妻子劉氏在,劉氏就請帳下督幫忙,說曹爽在外,現在有兵事怎麼辦呢? 帳下督於是就準備放箭。

和電視劇中司馬懿王霸之氣迸發,一眼瞪過去兵都不放箭了不同,在歷史上是一位叫做孫謙的偏將把帳下督的牽住了,說:”這天下事還不一定呢,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帳下督反覆要放箭,孫謙反複製止,好幾次之後,司馬懿也就過去了。如果司馬家族已經落魄到一點權力都沒有了,你說孫謙和帳下督還會猶豫麼?


靠譜寫歷史,輕鬆聊經濟。

請關注經史通義,不負有深度的你。


經史通義


說司馬懿指望三千死士奪取政權,那是胡扯,根本不可能。首先,看看三千死士的成色,他們都是地痞流氓,平時要是三千人聚集,早就被朝廷滅了,何況領導人司馬懿還長期臥病在床?這些人別說訓練,連武器都沒有,要是打起來,別說成千上萬的正規軍,連幾百御林軍都打不過。

再看現場表現。司馬師帶著三千死士包圍皇宮,司馬懿來到,看到這些人組成的隊伍還算整齊,大概就放了心。注意,把隊伍站整齊就OK了!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的過程中,基本沒有發生戰鬥,所以無法檢測這三千地痞流氓的戰鬥力。

那麼,司馬懿成功的關鍵在哪?兩個人:長子司馬師、弟弟司馬孚。

曹爽跟皇帝一起出城,洛陽各城門的軍官收到郭太后的命令,要求關閉城門,禁止任何人出入。中護軍司馬師和司馬懿之弟司馬孚,一身戎裝,帶領自己的士兵和三千名死士開始行動。這才是問題的關鍵,司馬師的官職是中護軍,是御林軍統帥;司馬孚當時也有軍隊,後來官至太尉,也曾經主持西北戰局,軍事能力很強,他們一起控制了首都。

司馬懿成功的另一個關鍵是郭太后。曹爽跟太后關係不好,太后對他很討厭。司馬懿控制京城後,向太后上奏,請求剝奪曹爽兵權,太后答應地非常爽快。在這個女人看來,廢了曹爽很解氣,再說了,自己的兩個侄子跟司馬懿是親家,誰掌權都無所謂。可能就是她的表現,斷送了曹家江山。

司馬家所掌握的,無非就是京城,兵力不多,曹爽要是組織各地部隊勤王,成功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然而,曹爽就是爛泥扶不上牆。


九州歷史


高平陵之變之所以被稱為險棋,險就險在司馬懿的基本盤太弱,具體來說是:他只有這三千死士。

當時的洛陽城中,軍隊茫然無措,不知道聽誰的好,還有相當多的曹爽的勢力。大臣們首鼠兩端,見風使舵,還有像桓範這樣去投奔曹爽的,太尉蔣濟等人也不是真心和司馬懿結盟,所以司馬懿擁有的,就只有這三千死士了。

那麼司馬家族,是如何讓這三千死士效勞的呢?

其實題主這個問題就屬於外行了,司馬懿手下的亡命徒對他的忠誠度如何,與司馬懿的權力大小沒有任何關係。司馬懿手下養的這群人,可以叫門客,可以叫家丁,也可以叫親兵。無論叫什麼,都與司馬懿的官職無關,是純粹的個人行為。

只要肯花錢就行。

早在戰國的時候,豪強們就有養門客的傳統,歡迎五湖四海的人來自己家蹭飯,反正家裡有的是錢。如孟嘗君,信陵君等人都擁有成千上萬的的門客,這些人流落江湖,各有所長,但也不乏濫竽充數之徒。不過他們為了報答主人的恩典,倒也願意出力氣,比如孟嘗君曾經被秦昭王扣住,就是靠手下門客學狗偷東西賄賂秦王的小妾,學雞鳴騙開城門才得以逃生的,所以留下個成語叫“雞鳴狗盜”。

而司馬懿的這種行為,和後世的將領一樣。明清時期的將領,在朝廷派給的軍隊之外,一定要養著為數眾多的親兵,數量視財力而定。這些親兵吃的好待遇好,打起仗來願意拼命,是軍隊的中堅力量,如明末吳三桂的親兵,就很有威名。

所以如司馬懿這樣的養門客,只要有錢,肯花錢,就可以組建一支私人軍隊。而司馬懿雖然沒有了權力,地位待遇一點都沒降,是用的明升暗降之法,財力沒受損的情況下,養一點門客自然很容易啦~


小約翰


因為司馬懿並沒有真正的“落空”,完全有足夠的力量收買死士。

司馬懿的三千死士,是發生在他與曹爽鬥爭時期的事兒。當時,司馬懿遭到曹爽的壓制。他的兒子司馬師暗中豢養了三千死士,在高平陵政變時候發揮了重要作用。

題主這麼問,大概是奇怪,司馬懿既然都被曹爽架空了,他兒子哪裡還能有資源來豢養死士?

這話可見題主對當時政治鬥爭的格局並不清楚。

簡單說,封建時代一個政治人物的能量,大概分為以下四個方面:

(1)才能(2)地位名聲(3)實權(4)人脈。

那麼我們看看,在曹芳在位前幾年,司馬懿這幾方面的情況如何。

先看才能,這個不用多說了吧?司馬懿稱為當時曹魏第一能臣是當之無愧的。他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在曹魏也是屈指可數的人才。

再看地位名聲。司馬懿當時已經是四朝元老,擋過孫權,戰過諸葛亮,擒殺過孟達,平定過公孫淵,還搞過糧食生產,在曹魏的地位名聲非常之高,遠非只侍奉了兩朝的曹爽可比。甚至直到司馬懿死後,毌丘儉和文欽起兵討伐司馬師,打出的檄文都要一再宣稱司馬懿是忠臣,他們要代替司馬懿教訓不忠不孝的司馬師……

再看人脈。司馬懿的人脈是很廣的,曹魏三大前線軍區,關中軍區和荊州軍區都是他的底子。作為河內大族,他和世家大族的關係,比曹魏皇室和這些大族的關係還好。更重要的是,當時曹爽等人亂搞改革,是得罪了一大票曹魏元老的,像蔣濟高柔這些四朝元老,後來在高平陵政變時候都支持司馬懿(只是沒料到司馬懿居然對曹魏如此狠,後悔晚了)。而如石苞、鄧艾這些,都是司馬懿提拔的門生故吏。所以,曹爽能剝奪司馬懿的實權,剝奪不了司馬懿的人脈。甚至他提升司馬懿為太傅,雖然減少了司馬懿的實權,但反而進一步提高了司馬懿的地位和影響力。

(如果皇帝有力,則人脈中最關鍵的是和皇帝的關係。不過曹芳那時候沒啥力量,而且以曹爽的飛揚跋扈,更曹芳關係也未必好。)

最後看實權。

曹爽確實升司馬懿為太傅,從而減少了司馬懿直接帶兵的權力,但這並不等於司馬懿和司馬家族毫無權力。比如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一直掌握著兵權。而司馬師則在曹芳時期被任命為中護軍,是首都部隊的人事負責人。這對於司馬師培養自己勢力是極為重要的。司馬師能夠建立三千人的死士部隊,和這個職務關係很大。

至於為什麼司馬師能獲得這個重要的地位,有人認為,這是曹爽和司馬懿兩個集團做的交易。曹爽讓司馬師擔任這個職位,換取司馬懿支持夏侯玄當關中擔任都督。只不過夏侯玄水平太次,上任後伐蜀兵敗,這個就怪不得司馬懿了。

由上可知,高平陵政變前的司馬懿,雖然在整體政治鬥爭中相對曹爽居於守勢,但依然具有遠超過曹爽的才能、人脈和名聲。而實權方面,司馬家族依然握有不少權力。建立三千死士部隊並不是什麼難以想象之事。


巴山夜雨涮鍋


如果司馬懿在發動高平陵政變時,所依仗的主要力量就是他所蓄養的這三千死士,那司馬懿絕對會死得很難看,甚至而言,不要說是三千死士,就是有三萬死士效忠於他,司馬懿照樣會輸得一敗塗地。想當年,董卓控制京師時擁有五萬精銳西涼軍,卻照樣身首異處;曹操權勢熏天,整個北方几乎都是他一手打下來的,但到死都沒有爬上皇位。

在當時的洛陽城,擁有三千以上私人武裝力量的人,那是兩隻手都數不過來。如果司馬懿想憑著三千死士來搶班奪權,那也把造反想得太簡單了吧。事實上,權力的爭奪絕不是簡簡單單的殺掉某幾個就可以了,它真正難的地方在於,你把人殺了,能不能控制局面和擺平事端,否則你也只能給人家償命。

換句話說,司馬懿想殺曹爽,或者曹爽想殺司馬懿,都不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但問題是,你如果把人殺了,卻沒有辦法控制局面,並人所有人都信服,那全國各地反對你的聲音只會越來越大,到時不要說你控制了太后和皇帝,就算你本人是皇帝,也得給個說法。

在當時,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時,不要說洛陽城內的軍政大佬沒有出面反對,就是外圍五大軍區的傭兵大佬也都一動不動,甚至而言,當時朝廷內部的三公九卿中,有兩個三公級官員(司徒高柔、太尉蔣濟)和三個九卿級別的官員(太僕王觀、尚書司馬孚、中護軍司馬師)和司馬懿共同奮鬥在政變的第一線,而曹爽卻只得到一個九卿級官員(大司農桓範)的支持。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司馬懿敢發動高平陵政變,不在於他擁有這三千效忠於他的死士,也不在於曹爽一夥剛好全部出城機會難得,更主要的原因在於,司馬懿得到了當時朝廷內部絕大多數人的支持。否則,司馬懿只要敢發動政變,全國各地的傭兵大佬恐怕會立馬會喊出清君側的口號,甚至出兵討伐也是太有可能,到時候司馬懿的下場恐怕不會比董卓好多少。

當時的司馬懿,表面上看權力被曹爽架空,但實際上,司馬家的權力非但沒有因為退讓而受損,反而因此積累了更多的資本。因為在曹爽執政的這十年,帝國從前的軍政大佬,都被排擠到政治舞臺的邊緣,而曹爽的親信、弟弟們的地位卻越來越突出,但問題是,曹爽的親信和弟弟們,並沒有足夠的資歷和能力讓三軍將士和各地官員信服,所以曹爽以為自己的權力越來越大,但實際上他把帝國的軍政大佬都給推向了司馬懿的陣營。

也正因為如此,司馬懿在權力落空時,他所蓄養的這三千死士才敢對他死心塌地。即便司馬懿權勢熏天,如果沒有得到各級軍政大佬的支持,司馬懿不要說有三千死士,就是有三萬死士,在最後的關頭,也會和魏延一個一場,總而言之,大家都會紛紛離他而去。


我是趙帥鍋


司馬懿是曹魏四朝老臣,輔佐曹操曹丕曹睿南征北戰建立汗馬功勞,他的才能和胸懷朝野上下都很認同。曹睿託孤,曹爽排擠,把他從實權派的太尉明升暗降為虛職太傅。權利落空了,司馬懿稱病不朝,但他的影響力還在。曹爽結黨營私,任人唯親,驕橫跋扈,為所欲為,朝中大臣對他的不滿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都希望推翻曹爽,司馬懿復出。這是三千死士跟隨司馬懿的群眾基礎。



死士是有信仰的人,他不能稀裡糊塗地為一個人去賣命,要看值不值得。曹魏政權中,曹爽胡作非為,雖然權勢熏天,但他是個庸才,有識之士並不看好他。而稱病不朝的司馬懿,朝野上下公認他雄才大略,把希望寄託在了司馬懿身上。司馬懿懂政治,有智慧,國家的希望個人的希望都在他的身上。司馬懿能用人會用人善用人。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三千死士死心塌地為他賣命是有眼光的。曹爽樹倒猢猻散,司馬懿權力落空死士三千,足以看出兩者之間的對比。

士為知己者死,為希望而赴湯蹈火。


四本看長安


在我回答問題前,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司馬懿何許人也。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其實大家對司馬懿都不陌生,我再強調一遍他的官職和貢獻,只是想說明司馬懿晚年期間,雖然有被魏王冷落的跡象,但是他可不是政治犧牲品,他依然是位高權重的太傅,戰功赫赫的大將軍,就算沒有掌管軍權,也依然拿著朝廷俸祿,位極人臣。

一名將隱忍之術玩到極致的拖孤輔政重臣,根本就沒能讓他的小主子找到任何的罪辭,當朝太傅,大都督可以不要軍權,不要特權,甚至可以在家裝病告假不理政事,這些都是常人不可想象的舉措。也正是司馬懿的隱忍給了新魏王的誤導,同時也給了我們的錯誤判斷,任何時候他都沒有權力放空,只不過是明哲保身罷了。
看看這位文謀能勝諸葛亮,武謀能領百萬大軍的曠世奇才――司馬仲達,那可真是風裡浪裡啥沒見過,他的戰功足可以嚇破多少大臣膽,小魏王在他眼裡也就是娃娃,誰想對他動手還真得掂量掂量著。別說三千死士依然對他死心塌地,滿朝文武對他有異心的也為數不多。不然也不會有後來的司馬炎稱帝后,沒有天下大亂依然舉國太平了。


老兵帶我學軍武


司馬懿暗中培養三千死士,讓他們日夜操練,為後來政變做準備。這只是電視劇《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裡面的劇情,真實的歷史上司馬懿權力架空後,並不是靠自己私自培養的三千死士奪權的。

公元239年,曹芳繼位,司馬懿為太傅,位高權重,可直接參與軍國大事的擬定和決策。而因曹芳年幼,司馬懿一定程度可以決策國事了。而且司馬懿這時也是有不小兵權在手的,在太傅之位時曾多次率兵與東吳作戰,比如公元241年的退敵伐吳。

公元247年,曹爽為了專擅朝政,在朝中樹立親黨,這才開始排擠司馬懿權力。司馬懿於是詐病,不問政事。司馬懿詐病,正好給了曹爽奪取司馬懿權力的機會,這時司馬懿權力確實被架空了。但他雖然權力沒了,但其他親人還有權,而且他的影響力也還在。

司馬懿的基礎兵力不是三千死士,而是兒子司馬師的禁軍。當時司馬懿自己雖沒權,但他兒子司馬師還是中領軍,在京城有兵力,他的弟弟司馬孚還是尚書令,也是有權力的,司馬懿絲毫不慌。

況且當時曹爽已經帶走了大量兵力出城,郭太后寢宮守衛薄弱,這讓司馬懿輕易將太后搶到手,太后在手自己就是正面人物,而曹爽是反賊。

司馬懿當時在朝中還是很有影響力的,畢竟原來是太傅、朝中元老,還立功無數。反管曹爽,簡直是作死,掌權沒多久就到處樹親黨,獨攬大權。這還不算什麼,主要自己還沒能力,幾乎沒打過勝仗,在興勢之戰伐蜀被王平打敗,與吳作戰導致柤中被攻破,使魏國實力受大損,引發了很多大臣強烈不滿。在司馬懿發動政變時,高柔、孫禮、蔣濟等一線大臣早就站隊司馬懿了。



而且曹爽在根基不穩時,就屢改制度,引起了士族的反感。而司馬懿則是士族中很有聲望的,司馬懿的高平陵之變相當於為士族出頭,謀福利,士族自然也是相當支持。


曹爽的敗亡在當時其實是必然,即使沒有司馬懿,也遲早會有其他人站出來把曹爽這個無能之輩趕下臺。司馬懿雖無權,但曹爽作死,加上司馬懿有影響力和其家族也有些勢力,這才奪權,並沒有所謂的三千死士。


夏目歷史君


司馬懿權力落空後,是怎麼讓三千死士依然對他死心塌地的?

什麼叫做死士,如果不死心塌地還叫什麼死士。在那種戰亂年代,能一家子靠著豪門王族吃口飽飯,心中多少有點感恩的吧。我們平時在電視劇裡面看到那些反派們控制死士們的辦法,無非是錢、慢性毒藥、家人的性命……但是別忘了還有一點就是古人的風骨,古人可能要比我們現代人 “死腦筋”多了,別忘了“士為知己者死”是古人寫出來名句,現在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再實際一點說,司馬懿養了這麼久的死士,如果背叛了司馬懿站到司馬懿的對立面,這種人大約曹爽也不會要吧。離了司馬懿的下場差不多就是帶著妻小回家種田的命運了,而捨命一搏也許迎接他們的將是高官厚祿。

晚年的司馬懿可以說經歷了人生的最後一段灰暗時期,當時的曹爽萬萬不會想到,已經被自己定義為失敗者將要拋之腦後的老對手,竟然還會留著一張王牌。畢竟當時曹爽不僅僅在朝中各處安插了宗族勢力,手上還擁有一大部分的兵權。權力被架空之後,司馬懿竟然還能以3000人之力絕地反擊,可以說這三千人的單兵素質實在太強,簡直就是特種部隊了。

司馬氏是河內十幾代的望族,司馬懿的爹做過首都市長,他自己做了幾十年總理,即便是司馬懿後來退休了,在家頤養天年,養3000個死士的錢還是有的。另外,司馬懿再不濟,還沒有到樹倒猢猻散的地步。司馬懿年紀大了,他兩個兒子還精明著很呢。

只要司馬家族還沒有被滅門,他們在朝廷之上的威望還是存在的。而曹爽彼時以為除掉了司馬懿這個心腹大患,在朝中已經無所顧忌,大肆提拔自己的黨羽。曹氏宗氏在朝堂之上把持重權橫行無忌,迫害官員,其他官員們只能夾縫中求生存,大臣們大多態度不滿。

司馬懿看起來只有三千死士,實際上很多朝中官員模稜兩可見風使舵,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為他提供了便利。他們打的心思都是想要等到最後再決定到底投靠誰,雖然沒有站在司馬懿這邊,卻也沒有成為司馬懿的阻礙。如果司馬懿為滿朝文武所排擠,那麼這場反擊戰絕對不會打得這麼順利。

高平陵之變讓司馬懿化被動為主動,直接改朝換代,將江山冠上司馬之姓,笑到最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