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一般都吃什么肉?

浦昕强


历史上,国人的主要肉食经历过一个演化的过程。

先秦时期,中国即出现了“六畜”,即马、牛、羊、猪、狗、鸡。马最主要的功用是骑射、驾车,当然也有牛车。《周礼》将牛、羊、猪称为“大牢”,主要用于祭祀,只有贵族才能享用,姜子牙可算作宰牛的鼻祖,可因其在渭水上的垂钓更出名,反倒成为垂钓业的鼻祖。春秋后期,铁犁出现,牛成为重要的力畜,此后历朝历代均禁止宰杀耕牛,若屠宰老、病、死牛须经县令查验,否则与杀人同罪,至于《水浒》等小说中的“切两斤牛肉,打一壶烧酒”的描述纯属乌有,店家不会为了区区几两碎银而甘冒的杀头风险,更不会“挂着牛头卖狗肉”;“切两斤狗肉”应该差不多,但体现不出英雄好汉的气概,毕竟是小说、野史的记述,权且一笑,当不得真。鸡繁殖很快,主要用于产蛋,公鸡、淘汰母鸡可以宰杀。狗驯化亦很早,用于看家护院与肉食,春秋时的高渐离、战国时的聂政、秦汉时的樊哙等都起家于屠狗,至今,广西桂林等地还有“狗肉节”,当然,狗为忠臣,是人类的朋友,屠狗会引起一些爱狗人士的愤怒。

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在国人的餐桌上,猪、羊肉是难分伯仲的,春秋时的专诸、战国时的朱亥、西汉的杜虞、三国的张飞都是杀猪卖肉的专门人才。因《三国演义》深入人心,猪肉界一般尊张翼德为鼻祖,而真正的屠宰鼻祖当为真武大帝,他少时以宰猪为业,然心善不忍,后为观世音菩萨所度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进入魏晋,由于士林文化盛行,人们认为猪为杂食动物,猥琐、不洁净,羊肉逐渐占据上风。唐以后,吃羊肉成为风尚,宋代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之说。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游牧民族的习性使得羊肉一家独大,且影响深远,直至今天,在北方,手抓羊肉、烤全羊、羊肉泡馍、羊蝎子等也不仅仅是少数民族的美食。

长期以来,有一种误解,认为明朝皇帝姓朱,与“猪”同音,避尊者讳,应该是禁止宰猪的。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古代的“猪”有几个别称,如豕、豚、彘等,换一种名称而已。总之,随着人口增长,更重要的是人们掌握了猪的阉割技术,去除了腥臊之气,所以猪在明代成功反转,地位、产量均超过了羊。当然中间有一段小插曲:明武宗生肖属猪,曾禁猪三月,后因朝野反对而废止。

清代,随着人口大增,耕地弥足珍贵。羊是直肠子,边吃边拉,需要耗费大量的土地种草供养,而且有膻味,一些人很难接受;而猪是杂食动物,什么都吃,又是个懒家伙,吃了睡,睡了长,加之繁殖力强,产出率高,而且美味,能够给人们提供更多的热量,猪粪还能肥田,故而猪强羊弱的势头愈加明显。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耕牛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同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肥肉成为愈来愈多人的禁忌,为牛、羊肉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但牛、羊的繁育力低、消耗大、产出低、有腥膻味是制约其发展的桎梏。所以,可以预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猪肉作为国人最主要肉食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当然,个别少数民族有宗教禁忌除外。


北大屠夫陆步轩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容易的告诉你,古代的中国人:几乎不吃肉。

中国古代的肉,主要是牛肉、猪肉、羊肉、家禽、鱼肉。

其中,牛肉就别做梦了,在绝大部分朝廷,杀牛都是重罪。

猪肉,在宋代之前很少有人吃,有钱人更是不碰。一是古代阉割技术不行,猪肉有异味,另外就是根据中医理论吃猪肉对身体不好,是所谓低级食物。

羊肉,古代养羊需要牧场,这样羊肉才好吃。但中国北方牧场多控制在少数民族手中,所以普通老百姓吃羊肉很难,羊肉属于高档食品。

水浒中,酒保说了一句我们只有羊肉,就被李逵差点打了。为什么呢?因为羊肉是高级肉,李逵觉得酒保询问是瞧不起他,认为他吃不起这种肉。而宋江用羊肉招待李逵,也是一种厚待的意思。

鱼肉很好,可惜除了鱼米之乡以外,鲜鱼不能长时间保存,做成鱼干又需要宝贵的食盐,所以吃的仍然不多。

那么说来说去,也就是吃家禽相对多一些。但养鸡养鸭都需要饲料。即便所谓的走地鸡,也不可能单纯在外面吃小虫,不然很难迅速长肉。而养鸡需要的饲料,也不算少,一只大鸡一天需要为1两。养鸡都是养一群,这样养到大也会用不少饲料!所以,养鸡养鸭只能在丰收的年份才能养殖。

但中国古代荒年很多,所以更多时候老百姓不会养这些东西,宁可先吃饱肚子。

所以,中国古人以素食为主,吃肉是很少的。

对于水浒好汉来说,最爽的生活就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了,因为老百姓吃肉不容易。


萨沙


先说一种特殊的――人肉,不论是夏商周还是春秋战国,都有关于吃人肉的记载,三国时期以人肉做军粮更是普遍现象,在饥馑之年,易子相食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这是一种特殊情况。(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正常情况下,还是猪、牛、羊较为普遍,猪被驯化家养的年代还是比较早的,从古代文字“鸡豚狗彘之畜”就可见一斑,其中“豚”是小猪,“彘”是大猪🐷,因此古人吃猪肉应该是比较普遍的,鸡肉和狗肉也有一席之地。

古人不吃牛肉吗?不能说不吃,但吃的比较少,因为在古代耕牛是战略物资,在生产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说汉初马匹缺少新人们不得不以牛车代替。

因此,封建社会普遍都对耕牛的生杀有专门的法律规定,甚至说吃牛肉是可以蹲大狱的行为。

当然,还有一些靠山吃山的猎人,可以打一些超出猪、牛、羊和鸡的范围的肉食品,比如说野兔、鸟类甚至说大型的食肉性动物虎、豹、熊一类。

当然,古代吃肉是一种奢侈行为,只有富贵的人家才可能有肉吃,比如说“肉食者谋之”、“肉食者鄙”的话,显示出了普通人家吃肉的现象应该很少,吃肉也是一种阶层身份地位的表现。

还有一种现象也值得注意,那就是古代南方由于河汊纵横,鱼类出产较多,因此南方的百姓还是可以吃点鱼改善改善生活的,北方人则以祝、牛、羊为主,这种差异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


历史三日谈


古人吃肉,有一种特别的习惯,【三国史】载,待贵客,非杀妻不为敬。可见当时大盛此风,【三国正史】载,刘备大业未成,常奔走于乱世风雨中,一日,猎户刘安,夜幕之间,偶遇刘备,备有美名,安知备为贵人也,时家境贫寒,无有招待之物,安唤妻,礼之于备,二人遂归内堂。刘安无力待客,夫妻为难,安曰:欲杀之待客,愿否?妻双目含泪,引颈受死。刘备食之,肉鲜汤美,曰:它日不忘小鲜肉。备天明登程,不见刘安妻,问之,安曰:昨夜杀之待君。刘备闻之,羞愧难当。后刘备说于曹操,操赏刘安千金。其实小鲜肉是刘备的版权,以前是专指杀之待客之人肉。当时以人肉待客就如今天的大餐,处处可见,不足为奇,【三国志 ,待客列传】有详细记载。三餐不缺人肉。

【本草纲目】亦有详载,人肉去疾延寿。食人肉之风,唐朝犹盛,【唐史录】载,李世民为秦王时,喜食人肉,为帝后,副宰相姜同争厌僧弘道,曾上奏李世民,食佛僧可延年益寿,至此,唐朝大开杀戒,开始杀僧,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就是根据唐朝当时的风俗谣传的,【唐宫秘史】载,唐僧献己肉七斤六两,李世民食之,赞其忠心,遂封御帝。唐僧为不让此风继续,骗李世民,去西天取不老经。唐僧告诉李世民不杀僧,才能取来真经,李世民信之。

古人食肉,讲究颇多,土豪贵族,以食人肉而增其身价,孔子说:不知肉味,就是去学生颜回家作客,颜回家贫,杀鸡待之,孔子不吃,颜回无妻,自己骨瘦如柴,无肉可取,心有余力不足,孔子败兴而归,再不到颜家作客。馒头蘸人血吃,可以治病,近代作品也有记载。封建社会是人吃人的社会,专家学者也都认可的,可见古人以吃人肉为寻常事。


白这个颜色


有网络热文竟然宣称中国古人不吃肉,真敢说,就不知有没有真敢信的?

一个不吃肉只吃草的民族,能在几千年的历史风云中,驱赶走一波又一波只吃肉不吃草的游牧民族?能打败一个又一个以肉食为主的强悍的少数民族?稍微动动脑筋,也不会有这种结论吧?

原始社会,逮着啥吃啥,人肉都吃,啥肉不吃?

只要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从原始社会开始,原始部落的人每天主要工作不就是打猎吗?不就是逮着啥吃啥吗?那不就是以吃肉为主吗?而且原始社会初期,部落之间的战争,原始人把战争看的和打猎是一样的,主要的就是的目的就是抢人,抢人干嘛 和逮动物一样,为了吃肉,吃不完的,养着当奴隶,这就是奴隶的来源。后来,有些逮着的动物一时吃不了,聪明的人养着养着不就有了畜牧业?畜牧业时的古人养的那些猪呀、狗呀、羊呀、牛呀、马呀、鸡呀……不是为了吃肉,难道是为了当宠物?在中国历史传说的三皇五帝中,燧人氏钻木取火,“钻燧取火,以化腥臊”,火的发现,让人食肉更放心了。


奴隶社会,啥肉都吃,牛肉为贵

到了奴隶制社会,肉还是每餐必备。当然,等级社会,奴隶有没有食肉的资格,还真不好说。贵族不用说,平民是肯定要吃肉的。

史书记载,每到重大礼仪活动,比如祭祀社稷这样的活动,天子用太牢,就是在鼎里放上牛羊猪。

诸侯用少牢,就是在鼎里放上羊猪。可见,牛羊猪是常吃的肉,而牛肉更高贵一些。

史书记载商末周初人姜子牙出世时,家道中落,不得已干起了宰牛卖肉的行当。历史文献中这样记载“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卖食棘津”。七十岁的姜子牙宰牛卖肉,应该不是卖给奴隶主贵族,而是是卖给平民的。有需求就有市场,可见那时人们吃肉也是个常态,牛肉也不是贵族的专利。

再后一点,《庖丁解牛》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那个叫丁的大厨为什么把杀牛的技艺练的那么出神入化,除了爱思考,就是杀的牛多。

孟子也说“君子远庖厨”,因为庖厨充满了杀戮和血腥。由此可见,奴隶主贵族是经常吃肉的。正因为如此,人们也把贵族叫“肉食者”。

中央集权社会,啥肉都吃。

秦汉时期,有几个出身低微的名人,出名前的职业很有意思。秦末汉初的大将军樊哙,是个杀狗卖肉的,可见那时社会底层的老百姓,吃狗肉是个常态。鸿门宴中,樊哙闯帐,项羽赏赐他一个生猪前腿。东汉末年的大将军何进,成为国舅之前是个杀羊卖肉的。和他同时期的大家都很熟悉张飞,是个杀猪卖肉的。这说明,狗肉,猪肉,羊肉,是那个时期老百姓们常吃的肉。

除此之外,山珍野味,逮着啥,照样吃啥。《三国演义》中,曹操不是吃到鹿肉,赶快给关羽送一块吗?说明鹿肉和现在一样,也是一个稀罕物。

唐宋元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得到极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吃肉还是以牛羊肉,猪肉为主。小动物肉鸡鸭鱼肉,狗肉有啥吃啥。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乡下的老朋友杀了只鸡,就可以请客吃饭了,可见乡里人的朴实。

《水浒传》里的好汉们下馆子最常要的就是二斤牛肉。有时也吃羊肉。鲁智深在五台山时,下山偷吃了狗肉,喝多了酒,回去撒酒疯,把庙门的柱子打断了。

有人说农耕文化禁止宰牛,因为牛是劳动力,这个说法是不错的,但是不准宰牛并不禁止吃牛肉呀。不准宰牛和不许吃牛肉那是两码事。如果耕牛很多,勤劳的牛死后,对人的最后贡献就是它的肉了。但这也造成了牛的身价的提高,牛肉的地位尊贵。

北宋的苏东坡,是个美食家,也就是个吃货。东坡肘子,东坡肉,东坡鸡……苏东坡说,人们轻视猪肉是因为不会做,做得不好吃。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我觉得还是因为猪肉太普遍了。物以稀为贵,养一头猪,即使在古代,杀出五六十斤,甚至七八十斤净肉不成问题,一头羊,即使在现代,最多也不过四五十斤而已。牛因为不许宰杀,牛肉就更稀罕。

有一种肉,我要特别提一下,那就是狗肉。狗是原始人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也是古人常吃的肉之一。只是到了宋徽宗时期,有一个谄媚的家伙,因宋徽宗属狗,建议禁吃狗肉,昏庸的宋徽宗竟然同意了,因此有一段时间狗肉是禁食的。但民间爱吃狗肉的人,恐怕还是照吃不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才有了“挂羊头卖狗肉”的说法。



狗肉也算是古人常吃的肉之一,历史悠久。

总之,原始时期,人们早早驯化的动物,从古到今都是人们常吃的肉食。

有人臆想中国古代农耕社会,老百姓只知种地,吃粮食,不吃肉。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曹操刺杀董卓失败,逃跑时碰到住在乡间老朋友吕伯奢,吕伯奢让儿子们杀猪宰羊招待曹操。可见那时普通百姓,家家几乎都养猪养羊的。这种情况,即使到了几十年前的中国乡村,都是一样的。谁家的小院里没有喂几只鸡,养一两头猪?好一点的,养几头羊,喂养一头牛,才有农家气息。农耕社会,吃肉也是自给自足的。



烟花三月09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是东北总叨叨。

古人一般都吃一下几种肉:

1、狗肉。《刺客列传》说聂政,“家贫,客游以为狗屠”。





2、羊肉。《元和郡县图志》说“在县西北三十里许原下,其水咸苦,羊饮之,肥而美。”








3、猪肉。《春渚纪闻》“秀州东城居民韦十二者,于其庄居豢豕数百”。

苏轼《猪肉颂》“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4、鹿肉。




5、马肉,驴肉,牛肉。






6、鸡,鸭,鹅类肉。












7、鱼虾肉。







8、其他不常见的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是肉就行,不挑。






由于古代没有啥动物保护法,所以能捉到啥吃啥!


总叨叨


看看宋朝就知道了,宋朝的经济高度发达,商业尤其发达,是封建时代城市经济的巅峰。“京城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在食物方面,水稻、小麦等农作物,各种家畜家禽的养殖,都基本定型。看看宋朝人吃什么肉:

1、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饼、东坡豆花等,都是苏东坡的发明。被贬黄州期间,苏东坡工资很低,一家人生活拮据,当地猪肉便宜没,他用小火慢炖之法,创造出“东坡肉”,迄今都是中华名菜。由此可以看出,猪肉在宋朝极为普及。猪是最早驯化的牲畜,汉字的“家”由“宀”和“豕”组成,宀是房子,豕是猪。

2、火腿。宋朝已经有火腿了,宗泽从老家义乌带了几块咸肉,切开后鲜红如火,吃起来鲜美异常,宋徽宗赐名“火腿”,这就是金华火腿的由来。火腿制作非常普及,有人还详细制作了制作之法。

3、牛肉。我们看《水浒传》,出场最多的是牛肉。水浒里吃牛肉的场景有五十多处,好汉们都喜欢上好的黄牛肉;林冲风雪山神庙时打包了二斤熟牛肉,李逵、鲁智深一到店里就要熟牛肉。猪肉出现过两次,都跟鲁智深有关,一次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猪肉切做臊子扔了;一次是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杀翻一口猪,用来招待泼皮。

4、羊肉。北宋养羊的牧场掌握在少数民族手里,羊肉很贵。皇宫“御厨止用羊肉”,基本“不登彘(猪)肉”。宋朝皇宫吃的羊肉,基本从辽国、西夏等地区采购,一买就是成千上万头。苏东坡在惠州,当地菜市场每天杀羊,但数量很少。苏东坡是罪官,只能吃人家剩下的羊龙骨。


九州历史


俗语常说“六畜兴旺”,六畜指马、牛、羊、鸡、狗,猪。而这六畜中,牛马是重要的劳动力,甚至受到法律保护,因而是不能吃的,而鸡的重要用途是下蛋,也很受吃,狗则是看家护院的,而且养狗需要有粮食喂养,对于一般人家来说也是很大的负担。所以,一般老百姓常吃的肉类通常是猪肉和羊肉了,此外就是少量的鱼类了。

就算是猪肉、羊肉,在不同朝代,老百姓吃的也是不同的。唐宋时期,最占主流的肉食其实是羊肉了,等到明代以后猪肉的烹饪食用才逐渐普及开来。究其原因,可能是饲养猪需要大量饲料,而明代以降农业快速发展,有了剩余资料去饲养猪了。而饲养羊一般以青草为主,原料易得,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羊得到大量饲养,羊肉成为中国人主要的食用肉类。

如《太平广记》有一个“食羊人”的故事,说的是唐朝开元年间有一个人十分喜欢吃羊头,结果羊神现身,告诫他不要再吃羊头,否则就杀了他。吓得这个人再也不敢吃羊头了。这个故事说明羊在开元年间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畜类,羊肉在民间大量消费的情况。


老照片


人是杂食动物,既可以吃素,也可以吃肉,不过单就味道而言,肉类远比蔬菜要好,所蕴含的能量营养也更高,因此更受人们欢迎。

说到吃什么肉,古人其实跟现代人一样,现代人能吃的,古人同样能吃,只不过因为时代变换,古人经常吃的跟现代人不同罢了。

现代人最常吃的肉类就是猪肉和牛肉,但这两种肉在古代并不普遍。

在茹毛饮血时代不用说,先民们一般是打猎吃肉,打到什么吃什么,后来先民学会了驯化动物,“马牛羊猪狗鸡”等六牲都可以提供肉食,但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肉食产量很少,也很难经常吃到肉。

接下来中国进入到有等级分化的社会,肉也分出了不同的级别,尤其是《周礼》确立的西周,明确展示出了不同等级吃不同肉的规定。

据《国语·楚语下》记载:“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礼记·王制》也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

由此可见,牛肉和羊肉被视为尊贵的肉,只有天子和诸侯可享用,而且不能常吃,就连诸侯也不能无故杀牛,要等到祭祀等特殊时段才能吃牛肉,像庖丁解牛里名叫丁的厨师,估计是魏惠王的专用杀牛户,不然技术不会练到那么高深的地步。

牛羊肉之所以尊贵,除了味道以外,物以稀为贵才是主要原因。

牛是农耕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春秋时期铁犁牛耕普及以后,历朝历代都严禁私自宰杀牛。春秋战国诸侯不会随便杀牛;从汉朝开始,朝廷更是专门立法保护耕牛,汉律规定“不得屠杀少齿”,私自杀牛者偿命,只有那些老弱病残的牛,才能送到指定地点去杀。

到了唐宋时期,更是不管牛是否老弱病残,都在禁杀之列,只有自然死亡或者病死的牛才可以剥皮售卖或者本身吃用。

所以古代的屠牛户是很难赚钱的,比如五代十国时期前蜀的建立者王建,未发迹前以杀牛为业,但还要以偷驴、贩私盐为副业,这才能有口饭吃。因此,像水浒传中那些好汉大喊“小二,给爷上两斤牛肉”的情景是不可能出现的,就算这些好汉不怕朝廷法度,店家也根本没有这么多甚至也跟就没有牛肉。

至于羊肉,在农耕地区,专门养羊的不多,因为羊长得慢,不好养,吃的多,产量少,不过在草原上,羊是草原游牧民族驯养的主要牲畜,根本不缺羊肉。这就造成两种情况,在距离产羊地较远的地方,羊肉稀缺,贵,众多中原王朝的情况皆是如此;而在离草原近的的地方,羊肉很便宜。

以宋朝为例,宋朝经济极为繁盛,饮食文化蔚为大观,不过宋朝进一步加大了对牛的管控,所以贵族们主要吃羊。

宋朝吃羊是由皇家带头的,宋真宗时御厨每天宰羊350只,宋仁宗时每天要宰280只羊,宋英宗朝减少到每天40只,宋神宗时虽然引进猪肉消费,但御厨一年消耗“羊肉43万4463斤4两”,而猪肉只用掉“4131斤”,还不及羊肉消耗量的零头。

上行下效,羊肉成为了宋朝餐桌的头等肉食,民间无论婚丧嫁娶,或是中秀才举人,还是烧香还愿,如果没有一只羊在案上放着,都不好意思招待客人。

羊肉从第二逆袭成第一,但猪肉的地位还是老样子,苏轼曾言:“(猪肉)富家不肯吃,贫家不解煮。”猪肉的主要受用人群还是平民,但平民往往不会做猪肉,看不下眼的苏轼于是发明了东坡肉等多种菜式。

不过在北边的辽国,肉食恰好相反,辽国境内大把养羊的,反而很少养猪的,这就造成了辽国反而以猪肉为贵,猪肉达到半步逆袭。

当然也是从宋朝开始,猪肉开始加速普及,到明清时期,猪肉终于逆袭成功,登上了宫廷菜谱。据《明宫史》记载,在皇家过年的食谱中就有烧猪肉、猪灌肠、猪臂肉、猪肉包子等。

不过牛羊肉登顶多年,地位不可撼动,即便猪肉在清朝时期成为国民肉食,价格还是不如牛羊肉。在美食教主袁枚的《随园食单》单独列为《特牲单》叙述:“猪用最多,可称‘广大教主’。宜古人有特豚馈食之礼。”牛羊肉则归为《杂牲单》中,“牛、羊、鹿三牲,非南人家常时有之之物。然制法不可不知。作《杂牲单》。”

除了牛羊猪三种肉,还有鱼肉、狗肉、鸡肉比较常见。

鱼肉在沿海地区和河网密布的江南地区很常见,但在内陆地区就少见了,毕竟鲜鱼不能长时间保存,做成鱼干又需要宝贵的食盐。

狗则一般充当看门职责,以古代是生产水平,也做不到足量供应狗肉,只能偶尔吃上。

养鸡一般需要饲料,单凭放养去吃虫子养不了多少鸡,经常要给鸡加点菜,所以能不能吃上鸡肉成了平民百姓生活水平的一个评判标准,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就有“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之语。

至于其他肉类,马通常军用,一般情况下皇帝也不吃马肉,还有熊肉、虎肉、鸟类、鹿肉这些,即便今天也不是常见肉类,古代也不常见。

另外,如果碰上大的战乱灾年,别说这些虚的,人都可以被吃,易子而食这种极其恐怖的事曾一次次发生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平沙趣说历史


按历史发展进程,分三个阶段来看古人都吃什么肉。

首先确定人类是杂食动物,能吃的都吃,蛋白质主要从其他动物的肉里得到。所以,人类从来都吃鱼吃肉。


第一个阶段是远古时期,远到不知多少年。原始人依靠捕鱼打猎吃到肉,那阶段,打到什么吃什么,没有挑选,还茹毛饮血。

第二个阶段是从先秦到隋唐的封建时期。这期间,人们有了个人财产,有了交换,有了市场买卖,于是有了野生动物的驯养,最早定型的是“六畜”:马牛羊鸡犬豕,随后更多,有了六畜、六兽、六禽。

这个阶段,吃肉有很多的规矩,不能随便的想吃就吃。最早沿袭祭祀活动,祭祀用的六畜、五牺、三牲,完事后大家当场吃掉。然后形成规矩:天子通吃,牛羊猪肉都要。诸侯吃牛肉,大夫吃猪肉,士吃鱼,老百姓吃菜。这是先秦时期的事,相当于现代的法律法规。为了确保什么等级的人吃什么肉,还对肉的获取制订了严格的制度:诸侯不许杀牛,大夫不许杀羊,士不许杀猪狗,庶人不许吃肉。

那时候还有了生产力的保护法令,即便你贵为一方诸侯,也不能随便杀牛吃肉。到了汉代,更为严厉,朝廷明文规定,不准杀牛,违者偿命。然后各个朝代沿袭下来,耕牛不能吃,除非生老病死。


第三个阶段应该是开始于宋朝。前两个阶段可以看出,吃肉都是当官和读书人的事,老百姓干看着吃不到,只能吃六畜以外的肉。到宋朝就变了,那是个最富裕的朝代,尽管牛肉还没开禁,其他的羊肉猪肉都放开了,尤其是猪肉,好养多产,老百姓才有了口福。特别是在苏东坡等名流影响下,猪肉得到迅速普及,养猪业得到大的发展。

早年吃肉的规矩影响到现在。头三名第一位的是牛肉,最贵,第二位的是羊肉,吃者最普遍,一碗羊肉汤喝了好几千年,至今津津有味。第三位是猪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