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处决犯人为什么要选在菜市口?

谈文论史


俗话说,明朝午门打屁股,清朝菜市口砍头,在清朝北京城砍头的犯人一般都会拉到菜市口执行,而在菜市口斩首的历史比较悠久,南宋的抗元名臣文天祥、明末时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都是在菜市口砍头的。

图为清末菜市口街景。

菜市口在元朝时是专门卖柴的地方,叫柴市,到了明朝演变成卖菜的,南来北往的大集市,叫菜市街,不过明朝法场在西四牌楼,到了清朝时北京城有“东富西贵,南贱北贫”的说法,南边是汉族聚集区,是满清口中的“下九流”,地位最低下,所以清廷入关后,都是在城南寻法场,可以杀一儆百,震慑汉人的目的。

图为菜市口问斩,注意看左下角,已经砍了一个,草席裹尸。

紫禁城的建造是根据《周礼》建造的,而北京城的布局也非常有讲究,后来满清接受汉文化后,开始应用这一套玄学,根据《奇门遁甲》的八卦方位,有生门死门之分,死门居西南坤宫,而北京城是按中轴线分的,死门刚好对应宣武门,所以这里是法场首选。

此图可能会引起不适,斩首后头颅示众的义和团成员。

另外宣武门外属于城南,汉族“下九流”聚集区,而最热闹,人流动最大的就是菜市街了,于是清政府将砍头的法场就定在了菜市街的十字路口,乾隆以后称为菜市口,每年秋天,死刑犯坐着囚车出宣武门,到达菜市口,此时围观的已人声鼎沸,手起刀落,尸体拉走,地上血迹覆上黄土完毕。清朝在菜市口问斩的著名人物有同治顾命八大臣之一的肃顺、维新党人戊戌六君子。


图文绘历史


震慑民众,杀一儆百,无过于公开行刑。菜市口身处闹市,清廷当然要在这里处决犯人,号称刑人于市,与众弃之。

明清时代无数仁人志士血溅菜市口,碧血沁入土,菜市口逐步成为刑场的代名词。当然也有很多罪大恶极的江洋大盗或杀人越货的罪犯。可以说既有冤魂枉死的忠良,也有确实该死、天理不容之辈。

清代北京城有九门,菜市口位于宣武门外,人员集中,商业贸易发达,内外城交界之处,店铺繁多,北京的老百姓很多都来此买菜。

每年冬至前后,那些被刑部及顺天府等衙门判处死刑、被皇帝亲自勾决的犯人,在天还没有亮前后,牢狱里吃过断头饭,监牢的衙门也开始准备被杀事宜。

一切停当之后,犯人们被戴枷上镣或者五花大绑,押送到囚车上,过断头(魂)桥一带再经迷市,绕一圈后走宣外大街出宣武门到菜市口,沿途就有观看的民众。为了防止出现或突发意外情况,那些监斩官带着大牢的衙役们,骑着高头大马,左右戎装持刀,杀气腾腾。特别是押解的官兵刀出鞘箭上弦,专人鸣锣开道,在气势上煞是森严。

到了菜市口行刑的地方,刽子手提前准备,俗称出红差,身着一身粗麻赤红行头,头裹红头巾,怀里抱的鬼头刀,随时待命。
坐在西鹤年堂店门口岿然不动的监斩官,等到时辰一到,旁边的报时官扯破嗓门,开始大声喊:时辰到了!监斩官这个时候手握朱笔,连连勾画,派人验明正身,宣布朝廷旨意。

犯人此时被由东往西排好,技术娴熟的刽子手也站成一排,听候指令下达,就提刀斩首抬脚蹬尸,犯人的头很快就被砍下来。然后,挂在或插在街中木桩子上示众,震慑那些看热闹的老百姓。

大概在中午过后不久,处死犯人的尸体被亲属或官府运走,血迹即被黄土垫盖上。清代光绪初年,有一个菜市口行刑人数最多的盗皇陵案件,皇家震怒,牵连甚广,一次性斩杀了七十多人。

再诸如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肃顺等人,也都是在菜市口刑场最终断送了性命。民国之后,菜市口一带倒有不少临时剃头摊子,颇为讽刺地折射了时代的变迁。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历史图文志


清朝时期,因为京城实行满汉分治,刑场从西市转移到菜市口。

明朝的刑场设在西市,清朝实行满汉分治后,刑场从西市转移到外城菜市口。同时菜市口客栈会馆云集,商铺茶楼林立。旧京时期,进京主要道路两条,一是运河,二是广安门,广安门迎面就是菜市口。

菜市口为刑场,宣武门走囚车。

戊戌变法失败后,六君子在菜市口就义。

在影视剧中经常听见“推出午门斩首”,这里指的便是拉到菜市口“出红差”。

旧京时期,菜市口是一大看点,“出红差”甚至比戏院还要红火。每逢秋日,被判死刑的囚犯出宣武门到菜市口,有身份者坐骡马拉的站笼车,无身份者戴枷上镣,闹市游行。

清朝灭亡后,斩首取消,菜市口刑场转移,逐渐成为宣外大街最繁华的商业街和交通枢纽。


五味社


清朝时候没有自媒体,没有网络,没有电视,没有广播,所有一切宣传工具都统统没有。而处斩犯人要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起到杀掉一批,教育一片的作用。

菜市口是人们聚集的地方,小商小贩,城乡百姓都要到菜市口采购蔬菜。在这处斩犯人,能够达到把消息传到四面八方的效果。

原来清朝处斩犯人在午门,电视剧中常常说:“推出午门斩首”。据说午门是阳气最重,阴气最弱的一个地方。杀了犯人后,怕这些无头鬼阴气太重,会祸害人,所以让阳气压制它。午时三刻处斩也是这个道理。

朝廷最早是在午门处斩犯人,由于血腥味太浓,逐渐把刑场往城外迁移,菜市口正好在城外宽阔的地方,人群聚集,各种条件都比较适合处斩犯人,所以清朝选中了这个地方。




秉烛读春秋


在现代电视剧,朝廷杀人时总是说推出"午门斩首,"其实不是误解,这是讹传。明清两代并没有在午门斩首的惯例。午门建于明代,最初这个地方是明代执行"梃杖"的地方,也就是俗称"打屁股"。当然也不排除犯人被打死的情况,这也是讹传的由来。那么,清朝处决犯人为什么后来选择在菜市口执行处决呢?

一、历史原因

从汉朝说起。汉朝时,藩王割据。晁错向汉景帝进言削藩,以此加强皇权。这下犯了众怒,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兴兵反叛。景帝不敢背锅,于是杀晁错以平众怒。晁错被“朝服斩于市”的。所以,古代中国执行死刑后,有将死囚尸首暴露于街头的习俗 ,所以古语有云“刑人于市,与众弃市”,就简称为“弃市”,是指被执行死刑的另一种说法。广东话里还有句骂人的话叫“扑街”,就该明白啥意思了。清代执行死刑后,就在地上撒上炉灰掩盖血迹,继续卖菜,所以叫“菜市口”。清朝时,北京的穷人死后一般都埋在陶然亭,那里离菜市口很近,行刑后掩埋也比较方便。

二、震摄效果

北京城的菜市口,历来是清朝京城里面最为热闹的地方之一。这里是北京城里面最大的蔬菜市场,大街小巷,四通八达,沿街菜摊众多,买菜的,卖菜的更是不计其数。由于菜市口十分的热闹,所以一天下来,人流量很大,来来往往,车水马龙。这样的地方,当然就可以起到震摄民众中的潜在犯罪的动机。这种震摄民众的方法分为二种,一种是用游街和公开处决来羞辱罪犯的人格,一种是利用血惺的斩杀或凌迟来震摄潜在的犯罪动机。当然,这要有个前提,民众要爱看这类血惺的热闹,而恰恰国人都很喜欢看热闹。见了什么热闹,使劲往前挤,挤了还看不见的,就尽力踮起脚,伸长个脖子,憋着气摇摇晃晃地,使劲往人头簇动的间隙中,有一眼没一眼地去看。

三、信仰鬼神

在古代,由于科学欠发达,人们都比较迷信,他们都觉得给死刑犯行刑是一件十分晦气的事情。这个时候,由于死刑犯马上就要死了,所以阴气特别的重,如果处理不好,后患无穷。因此,一般情况下处决犯人都要选在午时三刻,太阳最大的时候。这还不够,菜市口由于人流量巨大,所以也是阳气最为鼎盛的地方,选在此处行刑可以压制阴气。


羊山小杜


菜市场,指定为刑场。人多看家多,起到震摄作用更大。


骑士悠然行


因为清朝时期生产力低下,民生困苦,老百姓啼饥号寒,在菜市口杀了,肉就可以直接进入菜市场卖了。😂


阎锡山65931557


一、菜市口人多可以示众。二,菜市口是已经行成的固定的刑场。


永平说史


菜市口在城西,西五行是金。金的特点是杀戮,比如白虎有肃杀之气。


在菜市口杀人,主要是为了顺应天地之气,避免影响了气场。


当然,还有一点,菜市口人气旺,容易压制阴魂,使他们无法变成厉鬼害人。比如,过去皇帝杀人,一般是推出午门斩首。午门在南边,阳气重,可以压制阴魂。不只如此,还有在午时斩首。午时阳气最重,使得冤魂无法变成厉鬼,皇帝也怕死啊。


戌太八火


杀一儆百,震慑百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