紓困民企遭遇股東套現:你上,我撤?

剛拿到政府組織的紓困資金便立刻大幅減持的民企股東們,給市場出了一道大難題,也給大規模的民企救助行動提了一個醒。

一線部隊節節敗退,主力援軍拍馬趕來拼死相助,豈料,行軍途中竟遭遇前線逃兵。

“兄弟,你上,我們先撤了。”

“兄弟,前方戰況如何?

“天黑,不清楚。”匆匆離去。

各路援軍反應不一。就地休息,派三路探馬前去打探虛實後再做打算,還是繼續急行軍趕赴前線?

救援

最高層的關注之下,這一輪對民企的救援聲勢浩大。

11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一錘定音,民企發展有了清晰方向,紓困民企的力量更為強大,行動更加積極。

在此之前的10月19日,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央行行長易綱、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與證監會主席劉士餘集體喊話維穩股市。

各種大招此後齊發。銀行理財資金入市、險資入市、私募基金入市;商業銀行擴大對民營企業的信貸投放;放寬上市公司股份回購,鬆綁併購重組等政策火線出臺。

地方政府資金也紛紛緊急救援。廣東、湖南、浙江、四川、北京等13個地區的國資部門已經於近期推出或醞釀了救市方案,救助基金規模合計已超700億元。

近日陸續有公司披露拿到援助資金,正逐步將控股股東質押率降至合理水平。11月6日,此前爆發股權質押爆倉危機的東方園林(SZ.002310)稱其獲農銀投資30億元增資,首期現金增資10億元已到位。

11月20日晚,賽為智能(300044)公告,控股股東將部分股權質押給深圳市中小企業信用融資擔保集團,獲得的資金將用於置換前期股權質押。

據《中國經濟週刊》記者瞭解,多地已經列出民營上市公司救助名單,有不少公司想方設法躋身其中,獲得國資加持;也有公司在尚未確定被救助之時,就匆匆發佈可能被紓困的消息。

不管紓困是真是假,資本市場都給予了足夠的反饋,相關標的股價紛紛上漲,如博天環境(SH.603603)在6個交易日內股價從13元漲至18.1元。主業連虧14年的恆立實業(SZ.000622)在18個交易日裡出現14個漲停板,股價從2.58元漲至9.78元。

撤退?

然而,某些人卻用減持給大規模民企紓困行動打了預防針。

以博天環境(SH.603603)為例,在此輪上漲行情中,博天環境獲得了1億元的紓困貸款。據相關媒體報道,海淀區國資委11月14日與江蘇銀行北京分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向融資難民營企業發放貸款,為民營企業紓困,博天環境就是其中一員。簽約當天,江蘇銀行北京分行向博天環境發放戰略合作協議框架下的首筆貸款5000萬元,對博天環境的另外5000萬元貸款也將於近期發放。

利好刺激下,該股從11月12日起經歷了七連陽,隨後停止上漲步伐。19日晚間,博天環境發佈減持公告,三大股東擬清倉式減持1.26億股,佔總股本31.35%,若以19日收盤價18.1元計算,累計減持金額達22.8億元。

市場迅速給予冰冷的回應。11月20日,近5萬手大單將博天環境全天封在了跌停板上。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注意到,這三大股東並不包括控股股東,減持合法合規。只是,減持的時點過於撩動市場的敏感神經。

這是為誰紓困?質疑之聲四起。《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梳理後發現,“吃相難看”的不光是博天環境的股東,這樣撤退的民營上市公司股東還有不少。又如,正業科技11月8日公告說,公司實控人獲得東莞國資4.16億元資金支持。8天后,正業科技6名股東分別減持,累計套現567.93萬元。

再來看看另一類借上市公司回購利好政策做掩護的“逃兵”。

9月6日,證監會會同有關部門提出完善上市公司股份回購制度修法建議。11月9日,《關於支持上市公司回購股份的意見》出臺,在融資方式、融資審核等方面都給予了極大便利,鼓勵上市公司回購。

然而,有的上市公司一邊回購,股東卻一邊減持。亞光科技(300123)拋出總額為1億元至2.4億元的回購計劃還未實施,其股東周蓉就拋出減持計劃。表面看,2017年亞光科技(原名“太陽鳥”)因併購亞光電子而業績亮麗,實則其傳統主業船艇產業2017年虧損近7000萬元,實控人太陽鳥控股股份質押比例上升至82.27%,還有14.67 %股權辦理了擔保與信託登記手續。有報道認為,這或許就是周蓉走人的原因所在。

亞光科技當然不是獨苗。2016年上市的百利科技(SH.603859)的各股東們,從解禁之日起就忙不迭地跑路,前不久還曝出在減持時誤操作買入2000股,獲利100元的烏龍。

輿論壓力之下,博天環境股東們只是承諾在6個月內不在二級市場通過集中競價和大宗交易實施減持。協議轉讓方式則不受限制。這些股東都是IPO之前拿到的股份,意味著即使股價從最高位跌去70%,其投資獲利依然不菲。

國資紓困,似乎也被某些人視為套現良機。

標準

一個潛在的事實是,股東們對公司的質地一清二楚,接盤的國資卻可能掉入黑洞。

從現有數據看,接盤國資大多數處於浮虧狀態。例如,金力泰(300225)的轉讓價15.5元/股,一度跌至4.09元/股,只剩下零頭。總價一塊錢轉讓控股權的金一文化(SZ.002721),負債128.53億元,連續4年經營性現金為負,2017年經營性現金流為-16.65億元。此外,如福州國資接手的達華智能(SZ.002512),延安國資救援的必康股份(SZ.002411)甚至都堪稱高位接盤。

到底怎樣的民企才應該被救助?必須正視到,陷入困境的民營企業各有各的原因。如果本身基本面良好,只因外部環境變化或政策原因,導致一時陷入流動性危機,自當伸以援手。

然而,據《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在市場中瞭解,也有一批民營上市公司當初進入資本市場就為了套現,根本無心經營企業;還有的公司主業慘淡,靠著跨業併購,甚至是高溢價高商譽併購維持股價,再做股權質押套現的,如今遭遇市場下行而爆倉。多位市場人士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表示,這樣的公司本不應該上市,此時若大股東陷入困境不僅應任其自生自滅,還要追查其上市時的貓膩。

對於紓困民企的標準,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講話清晰有力:“在嚴格防止違規舉債、嚴格防範國有資產流失前提下,幫助區域內產業龍頭、就業大戶、戰略新興行業等關鍵重點民營企業紓困。”

有券商在組織紓困民企資管產品時,也提出合適的投資標的需要滿足兩方面要求,首要的前提是大股東此前利用股票質押資金做了什麼,必須要有正確的投資方向,而不是去做了其他的事情;此外,企業基本面應該是良好的,只是遇到了短暫的流動性問題。

實操中如何踐行,我們拭目以待。

纾困民企遭遇股东套现:你上,我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