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躲过地球五次大灭绝的生物?

柳双龙


答:蟑螂、水熊、水母、海绵动物等等,在历经地球五次生物大灭绝后,基本还保存了原来的形态。


本质上说,目前地球上保留下来的动物,绝大部分都经历了五次生物大灭绝,只是绝大部分都进行了进化,与原有形态相差很大;但是也有一些动物,基本保存了原先的形态,这样的生物适应能力必定非常强。

在地球数十亿年的历史中,最早的生命诞生于35亿年前,比如蓝藻就有30多亿年的历史;地球一共经历了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其中最早的一次发生在4.49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约70%的生物灭绝。

有些动物的生存能力非常强,比如蚂蚁最早出现在一亿年前,和恐龙生活在一个时期;另外还有一些动物,甚至历经了五次大灭绝后,还基本保存了原有的形态。


蟑螂

科学家在4亿年前的化石中,就发现了蟑螂的存在,经过4亿年的演化,蟑螂的形态几乎没有发生太大变化,适应能力也是超乎寻常。

在3亿年前的石炭纪,地球大气含氧量达到了35%,使得很多昆虫和节肢动物长得特别大,比如2米长的马陆,一米长的蜻蜓、20公分长的蟑螂等等。


水熊虫

这个号称地球最强生物的物种,化石显示,早在5亿年前的寒武纪,就有了水熊虫的身影,经过5亿年的进化,水熊虫的体型越来越小,适应能力也是越来越强。

水熊虫的体型大约零点几毫米,能在-200℃中存活数天,也可以在150℃的高温中存活十几分钟,甚至强辐射、高压、真空都无法杀死它们。


水母

水母是一类生物的统称,其分类还有数百种之多,体型大小也是相差很大,小的有几厘米长,大的则有数十米长;水母可追溯到6.5亿年前,目前在全世界海域都有它们的身影。

而且它们其中的一个物种——灯塔水母,是地球上唯一的不死生物;灯塔水母在性成熟后,可以脱变到幼体状态,只要不被捕食和病死,理论上灯塔水母的寿命是无限的。


海绵动物

海绵动物也是一类物种的统称,最早可追溯到5.7亿年前,这个物种形态各异,有的甚至还保持着数亿年前的形态,也算是地球生物的“活化石”。

以上举例的四种生物,都经历了地球的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

除此之外,还有鹦鹉螺、鲎、螳螂虾等等,都在地球上生活了数亿年的时间,如今还和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要知道,人类历史最早也就追溯到300万年前,人类文明才几千年,近代科学才300多年呢!


好啦!我的答案就到这里,喜欢我们答案的读者朋友,记得点击关注我们——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生物大灭绝指的是地球生命史上出现的生物种类大规模的集群灭绝现象,迄今为止,地球上已经发生过五次生物大灭绝,分别是奥陶纪、泥盆纪、二叠纪、三叠纪、白垩纪发生的生物大灭绝。


第一次:奥陶纪大灭绝,这次物种灭绝发生在大约4.4亿年前,被认为是由全球气候变冷造成的,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气环流变冷,整个地球的温度下降,冰川锁住大量的水,海平面降低,原有的海洋生态系统被破坏,最终导致85%的物种灭绝。

第二次:泥盆纪大灭绝,发生在大约3.67亿年前,一般认为也是由于气候变冷造成的,由于这个时候陆生生物已经开始发展,所以这次生物灾难事件对陆生生物打击很大,海洋中的无脊椎生物也损失惨重,预估有80%的生物灭绝。



第三次:二叠纪大灭绝,发生于2.45亿年前,这一时期地球内部活动较为剧烈,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海平面涨落和大陆漂移速度较快,导致地球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很多物种都失去了生存空间,大家认为这次生物大灭绝导致地球上96%的物种灭绝,是五次大灭绝中最严重的一次。


第四次:三叠纪大灭绝,发生在2亿年前。这次物种灭绝也是由气候变化造成的,有75%的物种灭绝,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

第五次:白垩纪大灭绝,发生在6500万年前,也是距离最近的一次,因为那个时候正是恐龙的繁盛时期,所以这次物种灭绝也被叫做恐龙大灭绝,其原因被认为是由小行星或彗星坠落地球造成的。撞击使得大量的气体和灰尘进入大气层遮挡了阳光,导致全球温度下降,植物也不能从阳光中获得能量逐渐枯萎,恐龙等动物则因饥饿而死,估计共约75%--80%的物种灭绝。



这五次大灭绝下来,地球生命史上出现的物种已经灭绝了99.95%以上,也就是说地球上出现的物种只有万分之五没有被灭绝,这其实还只是一个很保守的估计,因为这里只讲到了五次生物大灭绝,然而在生物大灭绝的时期之外,生物的灭绝现象也是一直在上演着的,只是速度没那时候更快罢了,然而生物大灭绝之外的时间更加漫长,这样来看的话,其实生命史上出现的生物幸存的不足万分之一。


然而如今我们地球上的生物世界仍然是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生物物种仍然有几千万种,不过这并非有被灭绝的万分之一的物种,而是没有被灭绝的物种生命不断进化演变的结果。

当第一次生物大灭绝上演的时候,80%的物种被灭绝,但是剩下的20%的物种学会不断的演变进化,然后又迎来了一次物种大繁盛的时代,又一次灭绝上演的时候,之后将是又一次物种大繁盛的时代,如此反复,虽然有大量的物种被灭绝了,但是也有大量的物种被创造出来,而且物种的进化也趋向于更高级,这也是我们人类能出现的原因。

那么有哪些物种没有在五次物种大灭绝中被消灭掉吗?当然是有的,万分之一的生物种类其实也是相当多的。可以说如今仍然生活在地球上的很多的低级生物都是五次生物大灭绝的幸存者,比如很多单细胞生物,海洋中的多种鱼类、某些淡水鱼类,一些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简单的说几种,如蓝藻、绿藻、水螅虫、鲎、章鱼、鹦鹉螺、舌形贝、水母等都是躲过了五次生物大灭绝的幸存者。

那么如果说躲过了后面几次或一次生物灭绝的生物物种有那些呢?其实这就更多了,特别是在最后一次生物大灭绝中遗留下来的生物,一些两栖类、爬行类动物活化石如鳄鱼、乌龟、青蛙等还是随处可见的,可能有朋友认为我们常见的鸟类并非生物灭绝的幸存者,然而它们实际上是兽脚类恐龙进化过来的,所以它们的祖先其实也没有在6500万年前被灭绝掉,同理,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其实也是由没有被灭绝的小型哺乳动物进化过来的,所以如果把动物进化发展的因素也考虑在内的话,实际上现有的生命物种都是躲过生物大灭绝灾难的幸存者。



科普大世界


4.4亿年前发生了第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原始的无颌鱼类灭绝;3.77亿年前发生第二次生物大灭绝事件,结束了鱼类时代;2.5亿年前发生了最为严重的第三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三叶虫灭绝;2亿年前发生了第四次生物大灭绝事件,绝大多数陆地爬行动物灭绝;6500万年前发生了最为著名的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恐龙、鱼类和翼龙灭绝。


而鹦鹉螺却幸免于这五次生物大灭绝,在于它具有独特的身体结构,特殊的生活习性和灵活机动的应急方式。


躲过五次生物大灭绝的鹦鹉螺


鹦鹉螺是海洋 软体动物,属头足类动物,与章鱼、乌贼是一类动物,鹦鹉螺具有近于脊椎动物水平的发达头脑,循环和神经系统也很发达,也是最聪明的无脊椎动物之一。


现在有2属、6种,外壳呈卷曲的珍珠状,由许多腔室组成,外套位于外壳内。各腔室之间有隔膜隔开;鳃2对;具63~94只腕,无吸盘;眼构造简单,只有眼窝,无晶状体,针孔成像;无墨囊。壳薄而轻,呈螺旋形盘卷,壳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生长纹从壳的脐部辐射而出,多为红褐色。整个螺旋形外壳光滑如圆盘状,形似鹦鹉嘴,故此得名“鹦鹉螺”。


鹦鹉螺最早出现在5亿年前的晚寒武世,繁盛于4.88亿~4.44亿年前的奥陶纪,当时全球几乎都有分布,体型也最大,可达11米。现在主要分布于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 珊瑚礁水域。鹦鹉螺在地球上经历了约5亿年的演变,除体型大小有巨大变化外,其外形和习性等变化很小,故有海洋“ 活化石”之称,在研究生物进化和等方面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现在我国已将鹦鹉螺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由此看见其重要性。


鹦鹉螺营地栖生活,通常夜间活跃,白天则在海洋底上歇息,以触手握在海底岩石上。


鹦鹉螺在奥陶纪可谓海洋里的顶级掠食者,主要以三叶虫、海蝎子等为食。奥陶纪也是海洋无脊椎动物的鼎盛时代,鹦鹉螺体型庞大、嗅觉灵敏,并具有凶猛的鹦鹉状的嘴喙,因此霸占着整个海洋。


鹦鹉螺生活在海洋表层100~600米深,躯体内的腔室充满气体,能够通过调控气体量,适应不同深度的压力。鹦鹉螺是肉食性动物,吃小鱼、软体动物、底栖的甲壳类、特别以小 蟹为多。在暴风雨过后的夜里,鹦鹉螺会成群结队的飘浮在海面上。


鹦鹉螺有90多只腕手,无吸盘,为叶状或丝状的触手,用于捕食及爬行。当肉体缩到贝壳里的时候,用它盖住壳口。在休息时,总有几条触手负责警戒。在所有触手的下方,有一个类似鼓风夹子的漏斗状结构,通过肌肉收缩向外排水,以推动鹦鹉螺的身体向后移动。所以鹦鹉螺被海洋生物学家称为汪洋中的喷射推进器。



鹦鹉螺的内部构造


鹦鹉螺犹如一个设计精巧的潜水艇,其外壳由横断的隔板,分隔出30多个独立的小房室,最后一个(最大一间)房室就是动物体居住处。当动物体不断成长,房室也周期性向外侧推进,在外套膜后方则分泌碳酸钙与有机物质,建构起一个崭新的隔板。在隔板中间,贯穿并连通一个细管,得以输送气体(多为氮气)进到各房室之中,这样就像潜水艇似的,掌控着壳室的浮沉与移行。

由于鹦鹉螺有其独特的身体构造,又有外壳保护,生活范围广(100~600米),又不挑食,几乎是肉类的,都不放过,加之有聪明的大脑和复杂的眼睛,机敏的触角,高度的警觉性,反应灵敏,加速快,逃跑及时等,而且鹦鹉螺的体型也有巨大变得小巧,所以鹦鹉螺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


赛翁


这个问题其实不好回答,因为题主中的这个生物到底是需要保持什么状态才算躲过五次大灭绝呢?

是只要有能够追溯到祖先就算还是说长得像就算,还是说要几百亿年间几乎连遗传基因都没有变化才算?

什么样的生物才算躲过了灭绝?

其实放宽范围的话,我们现今地球上每个生物的祖先都在诞下后代之前躲过了日常生活中的灾难,但是这个时间过的太久,导致我们和所谓的那个祖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种。



而只有那一部分神奇的生物,才能通过一些比较bug的技能度过了一次次大灭绝,进化上比较保守,几亿年以来几乎没有改变。严格意义上来说题主问的应该也是这种生物。

但是必须要说的是,只是从外表来分辨是否是同一生物是不可行的。因为有时因为各种原因生物形态可能相似,但其实是两个物种。

可以认为躲过五次大灭绝的生物

注意我们需要知道这里所说的例子不是一点不变化的,因为理论上不存在一个物种5亿年直到现在都不变化,基因不改变,不接受自然的选择。如果这么说,那么题主的答案无解。

1.蓝藻

蓝藻是一种光合细菌,可以追溯到约28亿年首次前出现的叠层石,比现在地球上所有生物所存在的时间都要长。。

2.小强

蟑螂说出来谁都会信服,因为其生命力有目共睹。但因为昆虫的出现在第一次大灭绝之后,所以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为撑过5次的生物。

3.鹦鹉螺


如果是现生的鹦鹉螺,起化石记录可以追溯到约1百万年,如果说是现生的鹦鹉螺所处的属一级生物包括已绝灭的,其化石记录最早的记录是37到34个百万年,如过是科一级生物,其化石记录最早是晚三叠世早期,约250百万年。如果是目一级生物,其最早化石记录是早泥盆世,419.2-393.3百万年。

4.水熊

水熊其实是一个很大的分类单元缓步动物门中的生物的统称,缓步动物门最早的化石记录是在寒武纪,所以说水熊经历过五次大灭绝也勉强可以。



你还知道哪些生物?


科学认识论


你和我能在这里对话,说明我们的祖先都躲过了啊。

如果既要躲过大灭绝,又要没有发生显著进化,即活化石物种

那就让我们先看看五次大灭绝的简要情况。

五次生物大灭绝

五次大灭绝指的是发生在奥陶纪(Ordovician);泥盆纪(Devonian);二叠纪(Permian);三叠纪(Triassic)和白垩纪(K-T)时期的生物大灭绝。这五次大灭绝的确是相当的厉害,足以称得上是末日之灾。

  • 奥陶纪(Ordovician)大灭绝,造成85%物种灭绝,让无脊椎动物从繁荣走向衰退,让出了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霸主地位,给脊椎动物的崛起让出了舞台

奥陶纪末期,太阳系受到一颗超新星爆发的影响,它辐射出的伽马射线暴,扫过地球大气层,导致地球气候剧变,从温暖的天堂陷入雪球地球困境,而当时海洋中的王者无脊椎动物群,也就此沦落。比如长达11米的直壳鹦鹉螺王者,就灭绝了。

奥陶纪末期,鱼类的祖先已经登上生物演化的大舞台,不过它们不是主流,但在成功躲过奥陶纪大灭绝事件之后,鱼类祖先强势崛起,成为海洋中的王者和霸主。


那时候,地球快速降温成为雪球,海平面陡然下降,沿海浅滩地区本来是当时生命最繁荣的地区,也由此遭受到毁灭性打击。冰雪和冰川持续逼近到赤道附近,残存的生命在赤道附近或深海苟延残喘,苦苦等待冰雪消融海洋回春。

注意,昆虫在奥陶纪已经演化出现,它们在五次大灭绝中,只有一次遭遇到灭顶之灾,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整体而言,昆虫是五次大灭绝中的胜利者。而这正是为什么昆虫现在如此繁荣的原因之一,如今,昆虫在动物种类中占比75%以上,是动物中最具多样化的物种。

  • 泥盆纪(Devonian)大灭绝,造成70%物种灭绝。

泥盆纪是鱼类的全盛时代,盾皮鱼是霸主,但所有种类的盾皮鱼全部灭绝,此期鲨鱼开始多样化,它们躲过了泥盆纪大灭绝,繁衍至今,算是躲过了四次大灭绝,同时植物上岸,形成了茂密的森林,这些森林由石松门构成,而蕨类也遍布大地。

  • 二叠纪(Permian)大灭绝,造成95%物种灭绝,堪称大灭绝中的大灭绝呀。

二叠纪动物上岸,形成了昆虫和爬行动物。

如果说天灾导致了奥陶纪大灭绝 ,那么二叠纪则是地球自身的地质活动导致了这次大灭绝。火山集群爆发,大陆板块迅速漂移等多种因素,而且这次大灭绝堪称大灭绝中的大灭绝。

图示:二叠纪陆地王者,各种大型爬行动物。

图示:二叠纪海洋霸主,各种鲨。

据估计,当时地球上70%的陆生脊椎动物,96%的海洋生物灭绝,另外,这也是唯一的一次造成昆虫演化出来后所遭遇的大灭绝事件,估计造成57%的科与83%的属昆虫物种灭绝。

  • 三叠纪(Triassic)大灭绝,造成76%物种灭绝,主要是海洋动物遭殃

原因同样是气候变化造成的。
  • 白垩纪(K-T)大灭绝,造成80%物种灭绝

这是最知名的一次大灭绝,因为恐龙王朝就是在这次大灭绝中被摧毁,给哺乳类的崛起让出了舞台。没有恐龙的灭绝,就没有你我。


据估计,这五次生物大灭绝,造成多细胞生命形式的物种,总计被摧毁了大约99.95%,简直就是近乎100%。即每一万种物种,只有五种幸存下来。不过,每次大灭绝都给幸存下来的某些物种提供了崛起的机会,让它们出现快速的演化辐射,迅速繁衍出多个物种,因此大灭绝和物种起源间的关系,相当让人着迷。

活化石

  • 鹦鹉螺

鹦鹉螺家族可以作为奥陶纪动物的活化石代表,现存的鹦鹉螺,作为活化石,已被列入重点保护动物,属于一级保护动物,请勿买卖。

图示:现存鹦鹉螺

图示:奥陶纪鹦鹉螺化石复原图

鲎起源于4.5亿年,看起来像三叶虫,但它们不是三叶虫的近亲。鲎家族中的某些成员,不仅成功躲过五次大灭绝,而且还始终繁荣昌盛,对人类很有用处,它的肉可以吃,它的血在医学上很有用处,可以用来特异性的检测细菌内毒素,鲎不像鹦鹉螺,随时可能就彻底灭绝了。

顺便说一句,鲎的血液是蓝色的。



三思逍遥


鲎是一种奇特的海洋生物。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就已出现,那时恐龙还不是地球的霸主,原始鱼类刚刚诞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动物都在不断进化或者灭绝,只有鲎,4亿多年来保持着最原始的样貌,所以被人们称为“活化石”。

它曾经与三叶虫生活在一个时代,经历了5次生物大灭绝的考验。

现存的鲎在地球上已有2亿多年的历史,而其形态相似的祖先可追溯到4亿年前。现存于世仅有四种,分别是生活在美洲东海岸的美洲鲎,生活在亚洲东南岸和东岸的中国鲎、南方鲎及圆尾鲎。其中中国鲎和圆尾鲎在中国东南部沿海曾经有分布。


心扬一九八八



众所周知,地球生命自诞生以来一共经历了5次物种大灭绝,最近一次是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物种大灭绝,直接让包括恐龙在内的75%—80%地球物种消失,但是活下来的小型哺乳动物却成功崛起,这才有了后来的人类。

生物学由上到下把生物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分类,物种大灭绝往往是整科、整目甚至整纲的生物在短的时间内消失,物种大灭绝堪称是地球生生命的大筛选机制,每次灭绝后活下来的物种都会继续繁衍生息,然后经历下一次的灭绝,再把绝大部分物种筛出去,活下来的再繁衍生息,所以说我们现在地球上物种的祖先其实都是经历过5次物种大灭绝并且成功活下来的,活下来后慢慢的进化成了现在的样子。



现在的所有生物都是从祖先进化而来的,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有一种生物完美的躲过了所有的物种大灭绝,这种生物就是微生物,微生物是地球生命最原始的形态,但是就是因为它们足够原始而且足够小,才能保持庞大的种群数量,每次物种大灭绝死的都是宏观上的生物,微生物一直在有条不紊的繁衍生息,直到今天,地球上的微生物数量也是远超人类的。

经历过5次物种大灭绝而没有变样子的宏观生物其实也是有的,鹦鹉螺就是其中之一,最早的鹦鹉螺出现在5亿年前,一直安安全全的繁衍到今天,期间只有体型和生活习性发生了改变,所以鹦鹉螺被也被称为“活化石”



宇宙探索未解之迷


有没有躲过地球五次大灭绝的生物?

其实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躲过了地球的五次大灭绝!因为这些生物都是躲过了五次大灭绝后进化出来的或者是直接幸存下来的....但这样似乎有点无厘头,我们不妨来盘点下看看有哪几种生物生命力如此之顽强,犹如打不死的小强,居然连全球性生物灭绝都连续躲过五次......

第一次是奥陶纪末期,大约在4.4亿年前,85%物种灭绝!假如人类在那个时代的话绝对凶多吉少!

第二次是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海洋生物都挂了,也许溶解氧含量下降,似乎陆地生物并没有多少影响!陆生动物尽管很少会抓鱼吃,但水质恶化一样会影响全球气候,这后果很难预料!

第三次是二叠纪末期,约2.5亿年前,95%的物种,几乎都死绝了!

第四次则是1.85亿年前的爬行动物灭绝,为何只灭绝爬行动物,这有点奇怪,难道是某种只在爬行动物界传播的疾病?

最后一次则大家都听的不要不要的六千五百万年前的恐龙灭绝,其实并不只是恐龙,只是当时全球性的恐龙大家都叫得出名字而已,其他灭绝种类无数......哺乳动物崛起!!

盘点完了五次大灭绝,其实逃过的生物并不在少数,比如从4.5亿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的鹦鹉螺!居然第二次的海洋生物大灭绝都逃过了.....绝对的地球霸主!!

另一种是寒武纪时代的舌形贝,就是俗称的海豆芽.....能吃哦!

寒武纪时代的舌形贝化石

价格还不便宜哦.....不过要烧熟了吃!

当然还有水母(6.5亿年前)、各种藻类.....等等,其实很多生物都直接逃脱了五次大灭绝,想想我们人类,居然将这些悠久历史的各种生命力超级顽强、来自于遥远地质年代的生物差点吃灭绝了!想想这大吃货的威力.......


星辰大海路上的种花家


很可笑的问题,我反问一下,人类是不是躲过了5次大灭绝的生物进化来的?


Cooperkk109


如果都灭绝了,现代生物哪来的?大灭绝事件确实让大部分生物不适应新环境灭亡了,但有少部分存活下来,它们不断进化适应新环境,又进化出很多更高级的物种,所以生物灭绝是生物的一次洗牌,让生物越来越高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