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下一代坦克差距有多大?数量还会这么悬殊吗?发展刻不容缓

一直以来,国产坦克与美军M1A2之间的性能差距,总是被人们所诟病,直到咱99A型主战坦克开始大批量装备,只是就像小兵兵在上一期所说的,中美坦克的性能虽然差不多了,但在先进坦克的数量上,咱跟美军相比,数量相差还是太悬殊。

想要追上美军,甚至完成弯道超车,咱还得努力啊!只是未来坦克到底是啥样,咱们又得怎么努力呢?

中美下一代坦克差距有多大?数量还会这么悬殊吗?发展刻不容缓

现代坦克已成为集火力、防护、机动与电子信息技术于一体的陆军主要突击兵器,在各国的地面武器装备序列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坦克的设计与制造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了机械、电子、液力与液压、光学、材料等多个科学门类及相关产业。一个国家坦克的技术水平与先进程度既是衡量本国陆军装备机械化、信息化与现代化的程度,也是代表了这个国家系统性科研与工业实力的重要标志。目前世界各国在新一代坦克的研制过程中,广泛采用了新的设计思想、新结构、新工艺、新原理与新技术,使得坦克的跨代发展有了雄厚的技术支撑力。

下面我们就先来说说美国新一代坦克的发展情况,据现有的公开资料显示,美国新一代坦克的防护上实现了高度主动化,具体措施为:将毫米波、声波探测系统及NBC防护、射频干扰、反地雷装置等设备一体化整合在坦克里面。这样的设计足以对付敌方的各型探测观瞄装置及反坦克武器的威胁,从而实现了坦克的全方位防护。

在火力方面,美国可能计划采用新研制的电磁炮,用于取代传统化学能的滑膛炮。另外在火控系统上,美国已实现了高度一体化,即坦克上的所有车载武器共用一个火控系统,该系统包含有搜索/警戒雷达、高速计算机、激光测距仪等设备,这种高度一体化的火控系统将带来自动发现识别、捕捉排序、跟踪目标及自动多目标交战的优势。

再看看机动性能,为了降低传统动力装置耗油量大、功率损耗大、占用空间大、机件磨损大的不足,美国已经开始采用了油电混合驱动装置。实验表明,该型装置能产生较为理想的牵引力,启动加速度快、无转型功率损失,又可以消除传统动力装置的一系列耗能部件带来的功率损失,同时使车辆的结构布局更加灵活紧凑,减小了车辆体积。

中美下一代坦克差距有多大?数量还会这么悬殊吗?发展刻不容缓

说完了坦克传统的三大性能,我们就要详细了解美国近年来在新一代坦克上使用的一些黑科技了。首先是信息数字化方面,在未来战争中联合作战已经成为了现代战争的主要作战模式。所以美国新一代坦克上面的信息化程度可以达到了,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把语音、文字、图像等各种信息变为数字编码,通过卫星通讯、光传通讯等手段,把各指挥控制中心,各战斗与保障部队,各种武器系统与作战平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战场互通网络。

此外还有坦克的轻量隐身发展上,美国为了适应未来战场环境,要求其未来装甲战车既要有很高的战略投送能力,又要有很强的战役机动能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国另辟蹊径,利用轻型化和隐身化的结合,发展了全新概念的坦克。在隐身化方面,美国已研制出一种的复合材料,这种材料不仅比重小、强度高、防弹性好,而且目标信号弱,可用于制造坦克车体或炮塔外壳。

对于我国新一代坦克的公开资料并不多,不过我们从现有的报道来看,可以勾勒出一个大概的轮廓,即:采用双人驾驶,光电设备实现日夜一体化,夜间行动能力将达到与白天同样水平。一体化信息系统:计算机故障诊断、信息设备标准化,具备统一指控、态势共享、协同攻防、综合保障等功能。多武器协同与打击的火力系统:实现坦克自身火力兼容,以及坦克分队、合成营的火力兼容。炮弹种类从三种增加到五种,射程从2000米提高到4000-5000米。整体式高功率密度推进系统:机电复合传动。全维综合防护系统:包括主动防护系统、隐身、非常规装甲、烟雾遮蔽、实现了低可探测性,二次效应防护和核生化防护。

中美下一代坦克差距有多大?数量还会这么悬殊吗?发展刻不容缓

从以上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中美两国的新一代坦克发展呈现出了一种“六化”趋势。即:火控一体化、打击自动化、机动电驱化、防护主动化、信息数字化、隐身轻量化。这“六化”的设计就基本可以满足中美两国的国防需求与战场威胁,从而实现了在战场信息态势单向透明的条件下,打赢短期高强度局部战争的要求。

本期节目我们就先说到这里,这里先给大家做个剧透,在以后的节目中小兵兵还会为大家带来,关于中美两国装甲部队的编制体制及车辆配属方式的软实力干货,让我们敬请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